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當我們備受啓迪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1

我,一個進士,應賈府之邀,算是專職家教吧,月薪500大洋,小康水平。

衣着長袍,腰間插把摺扇,頭戴“翼冠”,這還是當初考中進士時聖上欽賜的。算了算了,好漢不提當年勇。我在鏡子前打量着自己,不錯,不失文人之俊色,亦不至於被認爲是窮書生。

賈府的八擡大轎已在門口等候,我隨之同行至大觀園。學堂設在秋春齋探春的房中。從門口走到秋春齋足足用了一盞茶的時間,一路花紅柳綠,園藝師們把所能調配出來的顏色都點綴於此。我來至探春房中,只見她娘兒們正在說笑。當地放着一張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看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不禁嘆選:我學涯十幾年,用過墨硯不出兩方,此數十方寶硯,絕非凡人祈能。

鈴打過,開始上課。

班長寶釵將班級日誌送上,這孩子生性規矩,實到人數、作業情況交代得清清楚楚。“賈寶玉,昨日的抄詞爲何沒交?”我問。“我……我昨晚在林妹妹房中學……學作詩。”寶玉支支吾吾,不斷向黛玉使眼色。“是,是;”黛玉低着微紅的臉小聲說。不巧被寶玉父親所聞,他衝入教室,伶起寶玉就要“開工”。我做不了主,忙叫寶釵把老太太叫來。老太太來了,賈政手就軟了,此事到此作罷。老太太怕再有不測,就在外屋休息守着。繼續上課。

“下面請大家把聽寫本拿出來,默寫《沈園》兩首並翻譯。”說着我就倒剪着手往下走,檢查他們詞語手冊完成情況。忽然傳來王熙鳳潑辣的聲音:“探春偷看寶釵,老師。”“沒,我沒有。”探春把頭埋得很低,輕輕辯解。林黛玉也擡起頭來:“喲,身邊一個記憶庫,不佔點便宜纔怪呢,我們可沒有這麼好的福氣峨。”“下不爲例。”這種事情我只能這樣處理,這些都是金枝玉葉,免得惹是生非,節外生枝。

查到寶釵的本子,只見字跡娟秀,正確率高,禁不住誇獎兩句:“班長的本子,就是不一樣。看看牆上的‘星星榜’,她首當其衝巧顆,值得大家學習,而我們有些同學少得可憐只有2顆。”“這有什麼了不起。”黛玉一臉不以爲然。寶玉見黛玉臉上晴轉多雲,忙插嘴:“老師,把我那2顆給林妹妹加上,她不就第一啦!”全班鬨堂大笑。

“好,大家把聽寫本交上來,老規矩,不到60分的中午到薪蕪院寶釵處補考過關。下面講一下這周的週記。”

“這次週記我打的是林黛玉最高分90分。”“就是嘛,我的林妹妹每次都是第一名。”寶玉也邊說邊覷着眼觀察黛玉的神色。“確實,”我贊同地點點頭,“每次我看林黛玉的作文,都是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相反,寶釵這次的作文格式比較守舊,沒有新意。題目爲‘懸念’很吊人胃口,但看罷作文,嘆一聲:‘不過爾爾’。這次寫得比較好的還有探春87,寶玉85。寶玉這篇隨筆寫得很搞笑,大家不妨去看一下。”

“今天,我們學習陸游的《遊山西村》。這首詩是詩人40歲時所寫。當時詩人因堅持杭金復國的主張被罷官回鄉,但詩中毫無悲觀失意的情調。作品……”忽然,寶玉打斷我的話:“我真是佩服他,被罷官回鄉,居然還不忘如此開朗灑脫。”“那是詩人具有受挫不餒的精神,有不斷進取的意思。一句‘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如此。”寶釵分析得頭頭是道,我對她投去讚美的目光。“古往今來,衆多詩人詞者,我最喜歡李清照,尤其是那句‘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罷官回鄉,怎能無愁,有愁卻藏於心底,強顏歡笑心淚流,又是何苦,而你們卻是如此讚賞。”一旁的黛玉道。“哪裏哪裏,林妹妹誤會了,我何曾欣賞過他,那只是寶姐姐之意罷了。”寶玉忙說。

屋外堂鐘敲響,下課時間已到,各主丫鬢均在門口等候。

“下課,今天的作業是抄寫翻譯背誦《遊山西村》尤其是寶玉,賈大人過問時不至於答不上來。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我理好教案,走出門去。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2

語文課,我們每天都在上,但要挑幾堂有意義的語文課,那就是寥寥無幾了。所以我只好從課外的語文課中選一堂了。

記得那一次上課,郝老師剛說完上課就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練習”,全班同學都沸騰了,認爲是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我想:憑我平時讀過的書,拿個名次絕對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老師剛抄下一道題,教室裏立刻鴉雀無聲,只有沙沙的聲音,同學們用“武器”攻擊這些“堡壘”,有的不會只好“跳”過去。我很快做完了題,一數只有一道不會做,我興高采烈在交了上去,老師掃射了一遍,會做的全對。同學們沒有全會的,我與另一個同學並列第一。

下面是搶答題,同學們有的張開了“血盆大口”;有的則胸有成竹端坐着;有的則手忙腳亂的補充“能源”?我屬於第二類人。老師剛報出題目,有的就“怒吼”出答案,唯恐老師“接收”不到;有的則在那兒苦思冥想,做一臉“苦瓜狀”;有的則在翻書?這次,我搶答了三道,排名第二。

然後是歇後語成語的比賽,我均以絕對優勢取得第一與第二。這次上課,我共上光榮榜六次,所以,這次擂主非我莫屬啦!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3

我們的老師講課很有趣,大家都很愛聽,特別是綜合活動課最有趣。每當老師教我們學綜合性學習時,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記得那天又上綜合活動課,內容有猜字謎,說歇後語等。老師一說猜字謎,同學們就興致勃勃,精神抖擻。我們先學習猜字謎。老師先說了第一個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我們邊聽邊比劃,大家爭先恐後地報出答案。可都被老師一一否定了。我冥思苦想了幾個都覺得不對,這時,有個同學站起來說:“日”。

老師讚許地點點頭,並給我們分析了爲什麼是這個字,經老師一分析,我們才恍然大悟。接着,老師又出了下一題:“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往下照,人人都說好味道。”這謎面一出,我一下就想到了,是“香”字,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大聲說出答案。老師誇我了不起,我開心極了。隨後,老師又連出了好幾個謎語讓我們猜,我覺得每個字謎都很難。看看同學,有的皺眉思索;有的抓耳撓腮;有的交頭接耳。沒過一會兒,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嚷嚷開了。

頓時,教室裏人聲鼎沸。老師邊聽邊提示,笑眼觀看同學興趣盎然地討論着。沒過三五分鐘,沉浸在謎語世界裏的同學紛紛走出了迷宮。一連串的謎語全被解了。成功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下課鈴聲響了,我們還沉浸在有趣的字謎中不能自拔呢!

語文課心得體會參考4

語文是生活美的一種再現,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種藝術,自始至終充滿着藝術的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啓迪,令人回味無窮。作爲語文教師就應讓每一堂課煥發着光彩,充溢着美的魅力。

一、課堂語言洋溢着美

語文課是一門語言因素和美學因素都很強的課程。新入選的作品,大多是名篇名作,思想健康、語言典範,作品中那些美的情操、美的思想、美的意境,通過美的語言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語言教師以“舌耕爲業”,憑藉着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教師必須講究課堂教學語言,在引導學生讀與聽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符合美學的要求。

1、教學語言應力求感念清楚、條理清晰、系統完整,具體講就是乾脆利落、從容不迫、清清楚楚、實實在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樣的語言對學生來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語文教學還應講究節奏。快慢交錯、急緩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充滿音樂美,渲染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富於變化的課堂氣氛。如《聽潮》一課的`“漲潮”部分,表現出溫柔寧靜的美,宜用慢節奏的語言講述。

2、教學語言要充滿感情。教學中最忌感情淡漠以及枯燥乏味、單調、重複和支離破碎的講解。經驗證明凡是學生有興趣,學得實且學的活的課,無一不是教學傾注了強烈感情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感情交流即使在平靜的語調裏,在顧盼之間,也是一定程度上師生在分享共同的喜悅,這是一種美感的交流。

3、教學語言要含蓄和幽默。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適度運用各種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發笑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求知的快感,啓迪學生的智力,而且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枯燥的內容情趣化。當然在含蓄與幽默中要注意將莊重與和諧,科學性與思想性、靈活性有機統一起來,做到教學語言有趣而委婉、含蓄而凝練、幽默而機智,這樣就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學習。

二、文章賞析充滿着美

在語文教學中,還應從分析作品中讓學生得到美的薰陶,教師可以邊閱讀邊分析邊講解邊品賞。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三拳”的精彩描寫,教師學生聽錄音、範讀、再分析,“魯提轄是如何拳打鎮關西的?”(划動作、語言),接着賞“三拳”,設計:爲什麼這三拳最精彩?這三拳分別打在什麼部分,怎麼比擬的?從哪些角度寫的?最後再聽錄音。這樣在引導學生聽、讀、析中感知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從中體會作品的藝術境界,學生品評後不僅爲三拳喝彩,而且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同時也爲自己今後寫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三、教學板書體現着美

語文教學板書是無數語文教育家、語文教育工作者用他們的心血培養和澆灌出來的一朵教學藝術之花。

美的教學板書,首先要求書寫的字體俊美。從審美教育的角度看,教師在黑板上演示一手好字,便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審美客體,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感,進而學生對教師增加了一份親近,教師的一手好粉筆字是溝通師生之間那條情感小河的閘門,其次,注重板書設計。讓板書不僅反映課文正確、完整、簡潔的內容,具體針對性、啓發性、計劃性、條理性的特質,還要使板書設計具有欣賞品味的價值。如一位教師教學《春》一課時,在上課過程中,抓重點、難點,並恰當地板書,產品那個“中間開花。”把課文裏春的美景,濃縮於“花瓶之上”,課文分析完,黑板上的花瓶和花束也充盈着無比的光彩,呈現在同學們面前,頓時整個教室春意盎然,給人一種明媚之感,學生從中既感到春之美,也感受到境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