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1

讀了《課堂觀察》一書當中的《課堂觀察的類型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課堂觀察,這爲我今後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幫助。

根據資料收集方式和資料屬性,課堂觀察可以分爲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其中,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要運用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觀察。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者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設的分類下的行爲進行記錄,並且記錄一些數據,比如,英語課堂上游戲環節,教師運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要求的佈置,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用了多少時間來反饋遊戲的效果。定性官場指的是觀察者依據粗線條的綱要,收集對課堂時間進行細節描述的信息材料,資料是基於需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觀察後根據回憶加以追溯性的補充和完善,並通過描述性的和評價性的文字記錄現場感受和領悟。

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課堂的關係,可以分爲自我課堂觀察和對他人的觀察。在自我課堂觀察中,觀察者就是上課的老師自己,在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學生對於教師的反應等行爲。對他人的課堂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主要觀察另外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學生行爲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現,並實時的記錄下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便在課後的反饋會議當中進行梳理。

根據觀察者之間的合作關係,課堂觀察可以分爲合作的課堂觀察和獨立的課堂觀察。合作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的目標和重點分配到多個人,每個觀察者要針對一堂課的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而獨立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以個人爲單位,獨立完成對整個課堂的課堂觀察。

另外,還有根據對觀察對象或內容的區分,課堂觀察分成集中觀察和分散觀察兩個;根據觀察目的與作用不同,課堂觀察氛圍診斷性觀察、提煉性觀察、專題性觀察等多個方面。

從這本書當中,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課堂觀察的知識,相信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我一定能夠適時的運用好書中的知識。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2

哲學上有一個很有趣的命題,說凡事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簡單事情複雜化;二是複雜事情簡單化。仔細觀察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不外乎這兩種。

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追求的是一種智慧和豁達;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需要的則是一種研究和精緻。很多的時候,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爲簡單的時候,往往是沒有把它展開,沒有用心的處理它的細節,挖掘其中的價值,所以,也就沒有吸收其中的營養與精華。聽課、評課也許就是如此。

聽評課對每位教師而言就如同呼吸一樣,實在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我們以往聽評課的時候,很少能想到提升自己的專業發展,也很少去想怎樣能與其他老師持續合作,更是很少去想獲取來自課堂的信息和數據,從中讀出提升本人和授課者及其他聽課者的專業素養。《課堂觀察》讓我大開眼界。

收穫一:長期思考的精簡一定是精華

“越是精簡的東西,難度越大,精華不一定等於精簡,但長期思考的精簡一定是精華”這句話是我寫在《課堂觀察》“故事分享”旁邊的,我感慨於中學的老師和大學教授的平等合作,感慨於餘杭中學的老師們十年的苦索,兩年的艱辛合作、研究與實踐。實踐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在追求觀察維度的精簡與觀察點的可行性。《課堂觀察》展現給我們的正是教授和老師們研究和實踐的精華。

收穫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徑就是研究

餘杭中學生化組的老師們在研究課堂觀察量化表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固然令人佩服,但是所得到的專業提升也是令人羨慕的。一個會研究別人課堂的人,下意識中就會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師參與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因爲參與“課堂觀察量化表”的製作,所以在備課的時候纔會從“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堂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維度去思考實施自己的教學行爲。又因爲積極主動地參與聽評課,科學量化的記錄課堂數據,在聽評課的過程中發現教師共性的易疏忽課堂漏洞,學生共性的課堂問題,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收穫三:接受專業的《課堂觀察》,完善自己的聽評課

《課堂觀察》中提到的觀察程序主要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課前會議是我們比較容易忽略的,而在課前說課的五個方面(1)說教材(2)說學生(3)說教法(4)說課堂結構(5)說預計的課堂反饋,最後一條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因爲沒有提前預計,所以會對課堂的突發性學習反饋會處理不完美甚至會措手不及。

關於走進課堂實行課中觀察,如果真正完成4個維度,20個視角,68個觀察點的話,我認爲還是一個比較龐大的任務,需要很多老師的共同合作和參與,在這個參與的過程中,我提出幾點疑問:維度一,學生學習,觀察點——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時間爲多少?有多少學生傾聽同學發言?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輔助行爲?有多少人發生這些行爲?……針對這些統計性的問題,如果想統計出具體的數據,得好幾位老師才能完成,如果想統計部分推算出全班,那選的這一部分是否有代表性,也是個問題。有一些觀察點需要老師動態的觀察才能實現,例如“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探究、記筆記、閱讀、思考、練習)有哪些?各有多少人?教師進入課堂最好是常態化的,儘量減少對學生學習的干擾,畢竟我們做課堂觀察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高效的學習,如果課堂中融入過多的動態觀察,勢必會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那課堂觀察就成了爲觀察而觀察了。所以針對《課堂觀察》中提到的觀察點我們在設計觀察量表的時候還是要在簡化和斟酌的。

收穫四:沿着專家的路化繁爲簡

以前我把聽評課想的做的都太簡單,看完《課堂觀察》這本書,我才真正的品出了其中的奧祕,也體會到了專業的課堂觀察的價值。現在再想課堂觀察,突然覺得,它依然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過,它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簡單。這件簡單的如同我們呼吸一樣的事情,需要我們認真的去做,認真的去按照《課堂觀察》所提示的去做。

課堂觀察的目的是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是教會學生高效的課堂學習,一堂課,最能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便是最後環節的”目標達成檢測“,如果最後的檢測效果特別好,那所有的課後分析從簡;如果,檢測效果未達到預期,那聽評課團體要做的便是查找原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鑑,以便達到授課者會自己把脈——把學生的脈、把課堂的脈、把教材的'脈。當然,設計科學的課堂檢測環節也是需要我們用心付出的。

《課堂觀察》讀書心得體會3

假期中,我學習了課堂觀察一書,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課堂觀察是一門大學問,是需要教師的專業精神與相當的專業水平的。

通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相比,我認爲傳統聽課關注的是全面的整體的課堂,而課堂觀察則把觀察的視角縮小,從點中看全面。也可以說課堂觀察是在傳統聽課的基礎上把聽課目標更細緻化,更明確化。以前我在聽課中,在一堂課上,一個聽課老師既要觀察老師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這樣對於聽課老師來說確實很難觀察得細緻、全面。課堂觀察則是通過集體合作,分清各小組聽課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明確地把握聽課重點,甚至有時會通過觀察到的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得到有力的數據證明,從而更加客觀地進行評論。通過某個細節,某個特定的角度,觀察課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爲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爲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爲觀察點;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

課堂觀察讓我們聽課、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爲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爲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體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觀察跟傳統的聽課評課不同的還在於,它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爲,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課堂觀察中,教師不只是在觀察,其實是在通過觀察而參與研究,所以“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即時生髮基於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如果我來教,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在對照自己,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促成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發展。

通過學習課堂觀察我們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理論,有了理論就要實踐,學校安排第二週我們數學組來一次課堂觀察,我的任務是觀察學習目標,要觀察教師的提出時間,提出的方式,教學行爲,學生行爲,樣題檢測。看了之後我一點也不明白,一次又一次的請教蔡主任,請教青年路小學的老師,心裏總算有了一點眉目,但還是迷迷糊糊,這次我帶着任務聽課,發現就是跟以前不一樣,我一心聽老師的學習目標完成的咋樣,目標達成了沒有,樣題檢測時學生會不,我可以通過數字分析來評價學習目標達成情況。第一次雖然不太成功,可老師們知道路該咋走了。

第四周我們又進行了第二次課堂觀察,這一次老師們說的比上一次好多了,評課着和授課者有了互動,但是我們的評課語言有待提高,要慢慢的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我希望自己的評課水平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