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吶喊》學生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1

發出“吃人社會”吶喊的狂人;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善用”精神勝利法的阿q;由天真活潑而變爲木偶人的閏土……這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全部出自於魯迅的一聲吶喊,這聲吶喊直擊中國人的內心,穿透了中國人的靈魂,在中國文學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一聲吶喊打響了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狂人日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魯迅先生藉由一個似狂未狂的“狂人”之口揭露了這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進而歸結到這個社會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這位狂人先是被一羣圍觀者用奇怪的眼神望着,又被孩子們拋棄了,又聯想到狼子村吃人心肝的事,最後認定哥哥與大夫也是想來吃他的。這位狂人整個的認知過程顯示了他從覺醒到反抗的過程,這位狂人的這一形象恰恰代表了魯迅等第一批五四運動的青年,他們是最先覺醒的中國人。最後魯迅先生又借狂人之口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體現了魯迅先生高尚的愛國情操。

除了如《狂人日記》這般冷峻的筆調外,《吶喊》中還有一些作品用詼諧風趣的筆風,如《孔乙己》。《阿q正傳》,用喜劇的色彩表達悲劇的內容,使作品耐人尋味。

孔乙己這個站着喝酒而穿衫的唯一的人是《吶喊》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他是那樣的迂腐,滿口之乎者也;他是那樣的可憐,人們只會嘲笑他;他是封建科舉制下的犧牲品,他那不願褪下的長衫和只能站者喝酒的尷尬處境,似乎預示了他悲慘的結局。魯迅對他是且恨且愛。

另一個同樣讓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便是阿q了。他那一套“官打自己便是兒子打老子”的精神勝利法是那樣的自欺欺人,卻寫出當時隱藏在中國人心中的一種自輕自賤,妄自菲薄。阿q這一資產階級革命下的犧牲品,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脫離羣衆和不徹底性。

魯迅的這一聲吶喊塑造了多少不朽的形象,揭示了多少發人深省的問題。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2

魯迅先生是我很的一名作家。他筆下的“三味書屋”、“閏土”、“社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這些文章就像小草一樣清新自然。可他的另一本小說集《吶喊》卻像聲聲驚雷,在那個陳腐的年代了許多“鐵屋子”裏的者,讓的舊有了的力量與希望。《吶喊》是民族,爲助威的角,是讓沉睡者,讓勇士們振奮的戰鼓!

魯迅原本是要學醫病人的生命的。可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手術刀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把手中的刀換成了國人靈魂的“槍”。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爲新文化運動“吶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開學的第一天“第一課堂”裏愛心大使李連杰叔叔說我們這一代的任務是繼承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把它們發揚光大。讓我們祖國不但國富民強而且上也要站界頂端!

是呀,我們盛唐時期,一走出國門,迎來的都是羨慕的目光。比如唐僧。外國人一聽說是中國來的,都會讚歎道:“您是大唐來的高僧啊!”語氣是多麼嚮往啊!不像前些年我們去日本。導遊不敢給我們發隊帽,他怕我們大聲喧譁,在外國人跟前丟了中國的臉;還老提醒我們在公共場合不要擁擠、插隊;男上廁所要“上前一步”……可見我們在老外的眼中素質是多麼差啊!是呀,這些年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文明沒有跟上。這就像一個跛腳巨人,是無法跑到世界前列去的!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生當年吶喊的,大聲呼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的文化傳統,接過建設文明的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來吧,小主人們!讓我們就從現在開始,人人講文明,懂禮貌:向老師敬個禮,向同學問聲好;幫媽媽掃掃地,幫老人捶捶背……大家都從小事做起,先管好自己再幫幫別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成爲物質的巨人,邁着強健的腳步世界。加油!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3

《吶喊》是魯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所作,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活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其實在讀完《吶喊》的第一感覺,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責,我自己有點奇怪爲什麼會這樣?經過我的思考後,我發現,以前人的觀念真的讓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邊的人說,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一定象孫中山那樣,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徹底的教育。

我對《吶喊》中的阿Q正傳,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阿Q,我覺得那樣的年代裏像啊Q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發達的21世紀,也幾乎沒有象啊Q的人了,其實我還是挺佩服啊Q這個人物的,時代雖然拋棄了他,但他並沒有放棄了自己,而是不斷的努力活下來,,也許有人會說苟且活着還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沒有生命許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這樣發達的`21世紀,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經那麼愚昧的國民了,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至今還有那些愚昧的國民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

在那些偏遠山村的人們,因爲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種封建習俗,這一點也不奇怪,社會有進步,而他們似乎生活沒有多大的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幫助別人好好的活着,因爲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4

魯迅的《吶喊》是一部時代性非常明顯的小說集,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到時代的特徵。作者將當時舊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國人的精神特徵赤裸裸的展現給讀者。

《吶喊》中包含了十四篇短文,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阿Q正傳》中魯迅描寫了一位社會最底層的農民,生活質量低下,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這就是當時國人在強權專制統治之下的生存現狀。舊社會的國人要改變命運,改變現狀談何容易,想要改變的想法更是微乎其微的,想法基本上就是扼殺在搖籃裏。作者在文中寫到阿Q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人,告訴別人趙太爺是他的本家,他不懂得什麼是“革命”,卻說自己是革命者中的一員,這也爲將來的殺頭埋下了伏筆。阿Q內心的是自卑的,人人都看不起他,所以他想用這樣的話來獲得別人的對自己的尊重,讓自己的社會地位能有所擡高。但顯而易見的是,人們不僅沒有尊重他,還以此來嘲笑他,最後更是因此送了命。殘酷現實之下,阿Q只能獨特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如在別人打他的時候,他說出了那句“兒子打老子”。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話,“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用在阿Q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吧。

對於這個嶄新的概念“革命”,國人是不懂的,就像阿Q一樣,以爲喊喊口號那就是革命。其實根本就不是這樣的,革命的盲目性是危險的,社會都不會被改變,而且還會遭來殺身之禍。阿Q的死就是因爲對於革命的盲目造成的,阿Q之死是魯迅對現實的控訴,急切的盼望理性的革命,並賦予衆望。《吶喊》中還有很多發人省醒的精彩短文,如《藥》中的藥引子居然用革命者的鮮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的可悲的下場,《狂人日記》中的吃人的瘋狂想法。作者是想用這一個個的故事來喚醒沉睡的國人。

在《吶喊》中,作者以幽默而極其深刻的語言來刻畫人物和情節。殘酷的現實是魯迅先生不忍讓我們直視的,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告訴大家。這些經典而各具特色的短文是作者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吶喊》學生讀書心得5

記得小時候曾因一個偶然機會讀過《狂人日記》,只是那是見識比現在還要淺薄,只是懷疑小說中描繪的這樣一個畸形的世界真的存在嗎?

“人吃人“應該是倫理道德所最不能容忍之事,難以想象的是這確有發生,然我不做深究,看官自明。魯迅先生以第一人稱視角帶我們進入那時那地的情景,周圍一羣人都在打着吃你的主意,真想起來不禁寒毛豎起。

”青面獠牙的笑“、”他們的牙齒,吃人的傢伙“,甚至狗都成了合謀;”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這樣荒誕的語句,卻是主人公驚嚇之餘的真實心理。人人上躥下跳地尋機會吃人,又忌憚被人吃,又是那種環境下衆人皆有的矛盾心理。解開這死結也容易,只要人人改過即可,可如同魯迅筆下刻畫種種劣根性,被傳統拖累而積重難返。

反觀現實,雖沒有這般恐怖,但人人都陷入了一種不信任的危機。我父母一輩還在鄉下體驗過”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生活,我輩已不知道坦誠相待爲何物了,我爲我自己而悲哀。

《一件小事》是書中篇幅最少的一篇,題爲”小事“,而作者卻說它帶來的記憶要比那些耳聽來的國家大事更刻骨銘心。”小事“的共同特點是感受起來歷歷在目,而流於文字則似乎不值得一寫,我還是推薦去閱讀原文,沒有魯迅先生的功底我就不復述了。

我曾看過一個一分鐘短片,講述的是美國人的一個實驗。在匹薩店裏裝成流浪漢問客人要食物而全部遭到拒絕;贈與門外一名真正流浪漢一份披薩,他卻願意同實驗者一起分享。這個故事和《一件小事》有着相似點。往往擁有更少的、更深處底層的人,他們卻顯得更高大,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世風背景下,這些高大的背影還能給善良的人們一點堅持下去的勇氣。

當全世界都在喊着“世風日下”的時候纔是光明的時候,當耳邊充斥着像《吶喊》一樣的的聲音時,那纔是黎明前的黑暗,而當人們習慣異象而保持沉默時,那纔是真的無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