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

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讓百姓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的李保國同志震撼了無數人的心靈,李保國同志作爲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願做太行山上一棵樹,我的根,永遠紮在這裏”的精神永不磨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

  【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1】

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去世,太行垂淚,萬人送行。他的事蹟最近經媒體廣泛報道,在神州大地激起巨大回響。他的故事正應了那句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人們唸的,既是李保國,更是李保國身上透射出的知識分子精神。談到知識分子,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智慧、學識,其實李保國身上那股濃濃的“癡”勁,纔是當下知識分子羣體最彌足珍貴的品質。

“癡”,是對事業和理想的“癡迷”。李保國的遺孀郭素萍說:“他這輩子最愛的就是治山,最高興的就是看着山裏的百姓在他的幫助下富起來。”爲此,他紮根山區35年,每年深入田間地頭200多天;他先後取得研究成果28項,推廣36項實用技術,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沉甸甸的數字,是他“癡迷”於治山、扶貧事業最直觀有力的註腳。放眼古今中外,但凡要在事業上尤其是科研、學術上取得突破,都少不了一份“癡”的精神,比如陳景潤鑽研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研製青蒿素、愛迪生研發電燈,等等。近期全社會熱議的“工匠精神”,其核心不也是對技術、產品和品質的一種癡迷嗎?這是與當下學界令人憂心的一些精明之輩、浮躁之氣水火難容的。

“癡”,是對名和利的“癡愚”。這當然不是真的癡傻、愚鈍,而是對名利看得開、放得下。有人曾勸李保國:院士是一個科學家的“珠穆朗瑪”,少往窮山溝裏跑跑,說不定就能登上巔峯。李保國笑答:“當院士是未知數,搞技術服務讓更多的老百姓擺脫貧困是已知數,我參與其中並能作出貢獻,更有意義。”在有些人看來,作爲一個領域的高水平專家,無論是把精力放在發論文、評職稱上謀“名”,還是放在搞專利、辦企業等方面謀“利”,都比整天扎到山溝裏強。有人常唸叨“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在當下學界,“重科研輕教學”“科研成果重數量輕質量”等痼疾飽受詬病,有的大學老師甚至搖身一變,成了學生口中的“老闆”。相比之下,李保國“不爲名來,不爲利去,一心爲百姓,農民纔信你”的這份“癡愚”,愈發顯得珍貴。

“癡”,是對故土和羣衆無私奉獻的一片“癡心”。“我最見不得老百姓受窮!”“我只圖太行山的老百姓能早一點過上好日子!”作爲一個農民的兒子,李保國始終不曾忘本。即便成了大學教授,他也整天喊着“我要把我變成農民”,念茲在茲的,是向山區農民傳授新技術,尋找和搭建脫貧致富的現實路徑。千百年來,我國精英知識分子一直有“不忘故土”“回報鄉梓”的優良傳統,然而一些知識分子經過努力來到大城市甚至到國外學習、工作,隨着身份地位發生變化,對故鄉和羣衆的感情也趨於淡漠,甚至對故鄉的落後產生輕視、嫌棄心理,更遑論回報桑梓、奉獻故土。

時代呼喚更多像李保國一樣有“癡”勁的知識分子。李保國精神之所以令人感動,正是因爲如今“靈活”“現實”的人多了,而“癡迷”於事業、“癡愚”於名利、“癡心”於奉獻的人少了。面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雄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一代知識分子應當有更大的擔當,應當有那麼一股子胸懷家國的“癡”勁,才能無愧於時代和人民所託。

  【幹部學習李保國心得體會2】

李保國作爲我省扶貧戰線的一面旗幟,數十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來,他的這種忘我的精神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肅然起敬。我們尊敬他,不僅僅是因爲他爲農村脫貧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更是因爲他的人格魅力讓我們強烈感受到了一股難以阻擋的時代風潮。

當前,我省面臨着較大的扶貧壓力,因爲我國要在五年內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省還有三百萬的貧困人口需要脫貧。今年年初,我省派出了一萬多名扶貧幹部深入一線,開展扶貧工作,他們的出征爲我省徹底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了保障。李保國作爲一位扶貧典型,他的奉獻精神、羣衆路線和扶貧的聰敏才智都值得每一位扶貧幹部去用心去學習。

學習李保國,首先要學習他的奉獻精神。在大學當老師的這幾十年,他沒有停留在課堂上,而是始終奔波在山間果園之中。爲了農民擺脫貧困,他甘於把自己的時間奉獻給他們,不求名利和回報,更有爲了農民能掌握新技術,他還自掏腰包,做技術示範和推廣。捨棄小我,成就大我,這是李保國的價值追求。扶貧幹部如果能夠真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講回報和名利,扶貧工作一定會更有成效。

學習李保國,我們還要學習他的羣衆路線。他自己出身農民家庭,非常懂得農民的生活習慣,在工作中,他沒有擺出一副大學教授的架子,而是把自己變成農民,並且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語言來爲農民做技術培訓,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真心換真心,這也使得他的培訓非常接地氣,有效果。駐村幹部都是一些各單位的精英人才,倘若能夠和羣衆打成一片,發揮自己的特長,相信一定能在廣闊農村大有所爲。

學習李保國,我們還要知道扶貧是一件需要發揮聰明才智的工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李保國在實踐過程中,肯定也遇到過書本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只有靠智慧和能力才能殺出重圍,真正幫困難羣衆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前南峪就是一個例子,面對荒山,只有講究戰術和技巧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駐村幹部的扶貧工作,更需要用非凡的智慧去幫助羣衆闖出一條新路來。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李保國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太行山上的片片綠蔭,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相信李保國之道必不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定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李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