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有關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有關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名著讀書心得體會(精選5篇)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1

近期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孔子、葉聖陶等人的教育著作,感受很多。人們常讚賞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蘇聯著名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提出了很多教育觀點讓我感受頗深,要求我們教師應多讀書,讀好書,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落實到學生上面,作爲一名老師應當怎樣做?學高爲師、身正爲範。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爲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爲“萬世師表”,成爲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爲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爲榮,以教爲樂的專業思想情感。面對着不成熟的少年兒童,面對着正處於動態發展中的他們,我們要注意言行舉止。

俗話說:“教育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無小節,節節是楷模。”爲人師表,身教重於言傳。我們要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用自己豐富的知識,風趣的談吐來征服學生的心;用自己端莊的儀表,得體的舉止感化學生的行爲;用自己高尚的師德,真誠的師愛塑造學生的靈魂,真正負起爲師之責。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爲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十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成爲一名留守兒童,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着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讀了一些教育名著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2

今天我有幸讀了西方教育名著《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一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這是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總是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

書中提到一個被勒令退學的孩子——比利,因爲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着水槽流下,帶着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裏。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啓動了,你可以在裏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了。

還有一個被人認爲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原因是她總是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其實年僅六歲的她原本就是一個活潑好學的孩子,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動,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她眼睛裏充滿了迷惑,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卻被認爲是“癡呆生”。

其實,教育是一門神祕的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無論古今中外不乏許多大器晚成的偉人,中國就有齊白石,年少時只能以木匠爲生,五十歲時開始學習繪畫,終成一代國畫大師;而外國就有愛因斯坦,年幼時數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沒阻礙他成年以後智力的蓬勃發展,“最偉大的發明家”桂冠無可分非議的屬於他。所以,我們要把每一位學生都當成一塊玉,一塊可雕之玉,對他們一視同仁;並要堅信在愛的滋潤下,“另類學生”終有一天都會成就自己,成爲社會可用之材。

無論進步、落後,都不要讓我們的學生經常生活在否定中。一個學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揚和激勵,總是受到副面的評價,就會產生自我的“負驅動”,進而自暴自棄。關注缺點,只會讓學生在充滿挑剔的眼神下,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絕望;關注優點,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體驗成功的愉悅,獲取前進的動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據說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漁夫在深海里打撈到一個碩大的珍珠,他無比興奮,因爲珍珠實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這顆黑珍珠上有一個白點,漁夫不滿意。拿到家後小心的剝掉白點,就在漁夫細心而謹慎的剝離下,珍珠越來越小,到最後漁夫淚流滿面——珍珠沒了。其實,漁夫的心態和我們的選擇思路有着相同之處,就是錯誤的鐘情於缺點,更可悲的是總跟在缺點後面,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無法以全面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學生。實際上人從愚昧到覺悟、由混沌到開化,總有一個過程。教師決不能因爲學生的暫時混沌,便將其看扁看死;也不能爲了讓學生所謂的早日開化、醒悟,而不惜違背教育規律去拔苗助長。教師要堅信學生將被喚醒的必然,要學會等待。等待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發現的過程。

學生的品質、智慧、淺能,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得以顯現。這種顯現,往往稍縱即逝,我們要有靈動的心與銳利的眼光,善於於無聲處聽即將響起的驚雷。教育,自其誕生之始,就註定是一門關於喚醒的藝術。然而,喚醒,離不開對話。對話,不止是語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靈的交流。或許可以提及“牧師”這一職業。從某種意義上講,牧師與教師的工作一樣,都以淨化他人心靈爲己任,只不過前者以上帝的名義,後者以知識及技能的名義。在牧師的字典裏沒有“命令”,只有“對話”。因爲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與自己一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對話,雙方永遠平等。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勾通與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對話嗎?因爲,他們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師在課堂內外,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同時,喚醒需設置情境。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這並非敷衍,而是一種寬鬆。這樣才讓對話雙方有足夠的空間互動,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喚醒,心靈潛能得以發掘……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這本書值得一看。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3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講了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國鼎立。一場刀光劍影的戰爭還清晰可見,顯示三國時期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動盪不安的現象。

什麼“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還有心胸狹隘的周逾,長厚的魯肅等人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爲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接着就是諸葛亮,這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爲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爲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爲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爲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爲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

通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4

《教育漫畫》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這是洛克在流亡荷蘭期間,曾擔任友人愛德華·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師,並與格拉克進行多次通信討論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1963年,洛克將這些內容加以整理,並以討論紳士教育爲話題,發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畫》。該書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學思想,從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探討了當時資產階級最關心的紳士培養和教育問題,對英國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洛克在《教育漫畫》中一開始就指出,“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爲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洛克關於教育作用的論述不同於以往的封建社會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遺傳或天賦的產物,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認爲英國的教育的重點應當放在紳士教育上,他重視紳士的道德教育和實際知識。他曾說過:“英國在世界上是一個有地位的國家,原因是我們有德行、本領和學問。”洛克關於教育目的的論述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對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爲統治階級所接受的道德觀念與品質,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有在各種場合與人進行交往的禮儀和規範。

如何對紳士進行教育,洛克認爲,理想的教育應是家庭教育,他主張由父母聘請優秀的家庭教師來培養紳士,而反對他們到學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層社會的立場上,認爲社會上“到處流行着粗野與邪惡”,學校裏情況複雜、道德敗壞,兒童到學校去,會由於“傳染”而失去“純潔”和美德。因此,他主張紳士教育應當在家庭中進行,認爲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舉止文雅、思維敏捷,學習容易和迅速。總之,在洛克看來,紳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在學校教育中是不能獲得的。這樣的教育思想當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國當時時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

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紳士教育的內容作了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的劃分和詳細的論述,並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立法,對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關於體育的見解,對資產階級子弟在身體素質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洛克認爲要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養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謙虛、剋制、聰敏等。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張首先要以理性爲指導,從小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讓兒童所有的慾望和動機都服從於理智。他強調,說理教育主要是讓兒童明白,支配兒童活動的不是情感和慾望,而是理性,應讓理性伴隨着兒童成長。其次,重視榜樣示範作用。洛克說,成人可以儘量地對孩子談論禮儀,但孩子的伴侶是什麼樣子,孩子的儀態就會是什麼樣子。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智育放在僅次於德育的地位。他認爲,對一個紳士來說,“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二位,只能做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5

當前,素質教育已越來越多地爲社會、家長和學校所接受,逐漸形成共識,已成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列入議事日程的一項中心工作。而小學教師正歷史性地站在這一前沿。爲此,小學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從全面提高小學兒童素質的角度,對小學兒童的品德、學習、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品德意識、行爲習慣逐漸養成的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極爲重要。熱愛和關心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仍抱着陳腐的觀念;或不思進取,修養低下;或屈從升學壓力,方法粗暴,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造成學生心理壓抑,情緒低沉,學生的身心必然會受到傷害。教育名著是經過歷史反覆驗證的、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點:它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雲而光輝不減,其核心部分積澱着深邃的思想精華,有着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傳達了科學性較強的育人精神,蘊含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啓發性,能使人從過去的經驗中領悟到教育法則和規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讀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學;能照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利於全面理解教育問題。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爲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性認識。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被家長和老師認爲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學四年級,有的孩子見到書就想撕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問題學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爲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研讀教育名著不只是侷限於閱讀那些“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雜誌,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而要真正閱讀教育理論專著,要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爲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爲教育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必須研讀一定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少年兒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對每個學生全面負責,使他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在學校生活中,老師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正在成長的兒童隨時地都在用自己的那雙敏感的眼睛觀察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着老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老師的良好修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生動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已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