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精品】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四篇

【精品】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心得體會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語文教學心得體會四篇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今年我有幸教一年級語文,通過一段時間的識字教學我感受頗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看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然。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是閱讀的基礎,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我認爲要想讓孩子掌握更多的識字量,在教學中一定要採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在一種愉快的環境中接受識字教學,從而達到識字的目的。

第一,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我根據孩子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在教學中穿插各種小遊戲。如在教孩子學習了一些生字以後,爲了鞏固孩子的記憶我經常採用開火車,摘果子,找朋友,猜謎語等方法。特別是摘果子游戲最受學生歡迎,我在黑板上畫上一棵大樹,樹上結滿了果子,果子上都是孩子熟悉的字,請學生扮成小白兔提着籃子去摘果子,當孩子們摘下自己認識的字時非常高興摘了滿滿的一籃子果子很有成就感。因此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使孩子處在一種快樂的環境中主動學習,喜歡學習增加孩子識字的記憶非常必要。

第二,低年級的孩子基本是形象記憶爲主,我們的漢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課本中的日、月、目、木、禾、羊,鳥等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變而來的,這些字都和實物有相似之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圖片後再識記,就輕鬆多了。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比抽象思維能力要強得多,所以識字教學與具體的事物和形象相結合,有利於學生識記。

如:學習“禾”這個字,首先要想到木,但是比木還要多一撇,這一撇就想到稻穗的頭是彎彎的,這樣一想這個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得到了發展。

第三,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來進行識字教學,

我們低年級的課本中有大量的插圖,色彩鮮豔,生動有趣,孩子們也非常喜歡,能幫助孩子們識記。如在學習《在家裏》這一課,沙發,茶几,電視,電話,檯燈、書架、掛鐘、報紙都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接觸的實物,每個家庭都有,學生很感興趣。通過漢字與實物的對照,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漢字,這些圖片對學生記憶識字起到橋樑的作用,使每個漢字都賦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了學生的記憶。

第四,做動作學漢字。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動作的詞語,可以用肢體來進行表演的。如在學習《操場上》這一課,動作的詞語很多,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這些詞語都和動作有關,在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先做一做動作。第一組的詞語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提手旁;第二組的詞語都是用腳的,所以都有足字旁。通過動作表演,學生不但記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興致極高,學生學起來也省力。

第五,利用日常生活來識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漢字,如商標,日用品,廣告,路牌,超市購物等等,無處不在。如:我讓學生蒐集衣服上的商標和包裝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認識,孩子的興趣很濃,從中孩子們學到了很多漢字。而且孩子們之間還進行了交流,我讓學生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漢字,平時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識字量,另外,我還佈置學生課外讀拼音讀物,交代每個家長給孩子買兒童故事書,現在我班很多的孩子識字量大大的提高了。當然,識字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只要我們不斷的反思總結,不斷的探索發現,不斷的尋找更適合學生記憶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學的更輕鬆,更快樂。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我,是要好好學習和探索的,在這一學期裏,經過學校領導的幾次教育培訓和同年段老師的指導,我懂得了一些經驗,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 把心貼近每一個學生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紮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爲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範圍。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

二、 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重點難點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三、 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語文,爲以後的語文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新課標中提出:未來的學科教學逐漸轉變爲學科教育,也就是在學科教學教學中重在讓學生受到教育,“立德樹人”成爲人才培養的方式。其實我們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不難發現現在人的知識增長了,但是素質下降了,因此改革人才培養目標勢在必行。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重在學生德育的提升,以至於在將來我們才能培養出德、智雙星的人。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一定會發現現在的教育不再追求花哨的東西,更多的是要實實在在的東西。我曾經記得再幾年前,我們學校的教師在進行公開課的時候,都是在課下反覆練習多少遍,然後在教師面前擺出花架子,而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再也看不見這樣的教師,更看不見這樣的現象,老師更在乎課堂上生成的知識,這就是可喜的地方,課堂就是要紮紮實實地上,學生才能紮紮實實地學。在本次培訓會上,鄒主任就告誡我們要引導教師課堂要以落實爲本,根據我的記錄與自己地理解,我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 對於字詞的教學要做到會用。

學習字詞就是爲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進行字詞的教學中,我們一定做到邊學習邊運用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說一句話,也可以說一段話,根據孩子能力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學習語文知識。,

同時對於字詞落實不到位還存在着另一種狀況,教師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總是走過場。在平時的聽課中,我總是發現這樣的現象,當一個同學對於一個字或者一個詞不理解的時候,教師會找其他的同學進行補充,當另一個同學補充完以後,就直接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我們是否先讓不理解字詞地學生再練習說一說呢?在這裏教師沒有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落實,那麼在課下他也不會正確運用。

二、對於句子的理解要深入、到位。

在培訓時,鄒主任爲我們舉了這樣一個能深入理解句子的例子,讓我耳目一新,頗有想法。

這句話是文章《長城》中的一句話: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也許就會讓學生指出:這是一個比喻句,將長城比喻成龍,寫得更形象,然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句話,接着就進行下一個環節。而鄒主任是怎樣處理這句話呢?首先也是讓學生找出比喻的修辭方法,然後教師又追問一句:爲什麼把長城比喻成長龍呢?一、從形狀上看龍是彎的、曲的,也就是說長城也是彎曲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因爲龍是中華人民的象徵,而把長城比喻成龍,說明長城具有偉大的意義,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之作。就是這樣的一個追問,卻直指文章的中心。因此我們在進行句子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挖掘句子的深刻含義,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地中心。

三、對於文章的理解要做到感悟與運用相結合。

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領着學生逐段理解完課文以後,會出現這樣一個環節,你能不能聯繫生活實際談一談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這樣的問題的有效性是很低的,就像我們領着學生觀察一路的美景,觀察的時候什麼也不說,當觀察完了再說你看到了什麼,學生心中的美景已經所剩無幾了。因此我們在進行文章的教學中要做到隨時理解,隨時交流,隨時聯繫生活實際談一談感受,這樣才能將所學知識落實得更到位。

四、對於寫文的訓練要做到與文章內容相聯繫。

每一篇課文都是寫文最好的範例,因此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一定要將好的寫作方法總結出來,在寫文的時候,將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作文中。例如我們六年級下冊最後一個單元的作文表達是《我心目中的老師》,那麼我們在講《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時,就要有意地將作者是如何寫自己老師的方法教給學生,那麼在寫作文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將學習的寫作方法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會聽到有的老師抱怨小作文一週要上兩次,而學生根本就沒有內容可寫,基於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老師就會這樣讓學生完成寫小作文的任務,今天寫《我的媽媽》,明天寫《我的爸爸》,後天寫《我的爺爺》……就這樣一個題材的文章讓學生反覆去寫,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們的話,我麼能否去認真對待呢?老師的目的是爲了完成學校的任務,那麼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爲完成老師地目的,因而也就帶着應付了事地目的寫作文,可想而知,作文的質量能高嗎?那麼如何選擇小作文的內容呢?那當然是語文課文了。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都要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也就是針對文章好的寫作方法進行仿寫訓練,對於好的句式進行模仿,對於文章有深刻意義的寫讀後感……那麼我們何不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將小作文發下去,當出現訓練的時候,何不讓學生直接就寫上去呢?小作文不在乎長短,只在乎學生是否將所學的表達方法正確運用了,當學生能靈活運用了,那麼我們也不會愁學生再寫大作文時無方法可用,無思路可想,無內容可寫了。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篇4

《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習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習作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新定位習作教學的目標和要求,要不斷轉變習作教學的觀念,改進習作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習作教學的實效性。

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文,一到作文課就愁眉苦臉,他們常常抱怨沒有什麼好寫。常言道"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生害怕習作的根本原因是無內容可寫。作文要有一定的步驟,我按照作文教學"四步走":"看"、"說"、"寫"、"評"四步進行。

一、看,即觀察事物,獲取寫作材料。

觀察是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它是靠視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實現的。由於小學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觀察時很容易被一些無足輕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對那些應該仔細觀察的事物反倒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致使觀察流於形式,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學生學會觀察,教師必須善於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根據習作要求,在觀察前和觀察中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同時注意做好立意、選材等方面的有意識的啓發、引導。

生活中的習作素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來小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學生平時對周圍的環境、事物沒有留心,缺乏細緻的觀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卻"不識真面目"。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一些人和事,關鍵在於教師要引導他們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給學生一些觀察的方法,如觀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態和言談舉止進行觀察,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等;如觀察植物,可通過視覺瞭解形狀、顏色、姿態等,可通過嗅覺聞它的氣味等等。

學生的課堂除了語文課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學科課堂,只要稍加留意,課堂中的美無時不在,激情無時不有,我們要善於發現,用心捕捉,巧妙引導,就會自然地捕捉到寫作素材,激發起寫作激情。比如,從音樂欣賞課上捕捉孩子們那張開想像的翅膀盡情馳騁的情景;從快樂體育課中捕捉孩子們那忘我活動的場面;從美術課上捕捉孩子們的妙筆生花;從品德與社會課上捕捉孩子們撞擊出的一個個思維火花;從科學課上的一個個小製作、一個個小發明、一次次養蠶經歷、一次次播種過程、一次次觀察發現中獲取習作材料。讓學生盡情享受其中,同時不斷積累寫作素材,並及時引導讓學生在激情滿懷中快樂作文。

二、說,即寫前指導學生構思文章、口頭表述。

新教材每組都安排口語交際的內容,進行"說"的訓練,要求教師首先依據習作要求複習課文的有關章節,從讀學寫,強化訓練重點。然後,讓學生口頭敘述觀察到的事物,並談出對所敘事物的看法或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觀察後的反饋,啓發、引導學生依據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對事物的認識,從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等方面着手構思文章。最後,訓練學生口頭表達。教學的每個環節應注意羣體作用的發揮,視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評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指明瞭"雙向互動"是口語交際的主要特點。"雙向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這是指學生在生與生、生與師的口語交流實踐中,相互啓發、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動態過程。所以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口語交際就是口語交際的主要方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儘量創造雙向互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實踐。

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話題,點撥引導,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不作過多的指點。課堂上,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注意觀察和傾聽,既要善於發現學生口語交際的不足,及時予以點撥糾正,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更要善於發現學生充滿童趣、富有創意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創造生機勃勃、極富動態性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局面。

三、寫,即書面作文,指起草文章。

引導學生將所說內容列提綱,按一定的順序寫出來。要求學生寫完後,至少要讀兩遍,注意改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仔細斟酌詞語的運用,修改不通順的句子,刪去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識,不能空講做法,應該是寫中悟法,寫中用法,習作能力的根在於閱讀教學,在閱讀能力的高低,是在閱讀教學中悟到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在上課過程中,我讓學生回顧本組課文的習作方法(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用兩個片段盡力把本次習作與本組課文的寫作方法緊密相結合,突出本次寫作的難點。出示片段讓學生在閱讀過程,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悟法,在寫作過程中用寫作方法。使學生做到每次習作有一得。同時在學生展示寫作片段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進行點評,形成寫作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四、評,即評改作文。

評改作文要在教師掌握全班學生作文總體情況並在課堂上做出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一般教師只重視習作前的指導,而輕視甚至忽視習作後的講評、批改。其實,講評、批改也是習作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習作後的講評、批改也同樣要重視。作文講評是對本次習作的分析和評價。它是習作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既是習作指導的繼續和加深,又是習作講評的鞏固和提高;既是對本次習作情況的總結,又是對下次習作訓練的指導,具有承前啓後的作用。所以,必須要認真抓好講評這一環節,努力提高講評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批改,也是習作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老師通過批改,對學生進行習作的指導,使學生了解自己習作的優點和缺點。同樣,教師也可以瞭解學生習作的實際情況,便於總結習作教學的經驗教訓,及時改進教學,也可以蒐集素材,爲習作講評作好準備。當然,對於學生的習作,除了老師批改,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過相互批改來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在批改時,要先教給學生批改方法和符號,有時可師生共評,有時可學生之間互評,營造良好的評改氛圍。每次習作草稿或讓學生自己批改,或同學相互批改,老師查看,有時選擇有代表性的集體批改,形式可多樣,學生會饒有興趣,自然,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在評價學生習作時,主要可採取激勵性評語,即使水平很低的學生習作也有值得教師肯定和鼓勵的地方。在評改習作時,可以分小組由學習小組長負責組織互相批改,然後在全班交流,由學習小組長推薦有特色的習作,並說明推薦理由,針對推薦的幾篇習作師生共同評改、賞析,最後將這些習作張貼在"新秀舞臺"欄目裏供大家學習。這樣,極大地調動學生習作評改的積極性。

其實,作文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做人的一種歷練,是他們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體現,是他們內部深藏着的情感的衝動。他們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撻假、惡、醜,能夠在作文過程中不斷審視自己,把握好自己的精神航向。習作中要有學生真實的生活,讓學生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去體驗生活的滋味,抒發自己的情感。

作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是靠一點一點扎紮實實的累積,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紮實的教學,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愛上寫作文,能用筆書寫屬於自己的東西,在廣闊的生活中放飛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