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分香蕉說課稿

分香蕉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分香蕉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分香蕉說課稿

一、教材簡析、學情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第4個教學內容。這個單元中各內容之間的層次關係是這樣的:

“分桃子”——感知平均分,能操作兩種不同的分法;

“分蘋果”——在操作的基礎上,不用小棒,用畫的方法分,即用符號表示;

“分糖果”——多次分,用數字表示;

“分香蕉:——用除法算式表示兩種情況;

“飛行表演”——有餘數的除法。

各課時從具體到抽象,逐步發展學生思維。

在這課之前,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從本節開始,學生要認識除法。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這個認識過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的數學化過程。因此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學生通過前三節課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等分的含義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用除法表示等分過程,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課在等分的過程中,教師應着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在“分香蕉”的具體環境中,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並加深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踐操作與交流中,積極參加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

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

四、教法和學法:

新課標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經驗;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着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因此,在本節課中,在教法和學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1、教師着重爲學生創設情境,並適時點撥,要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儘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學生重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習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體現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五、教學流程及設計說明:

一、情境創設

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也不是笑笑,而是兩隻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了12根又大又長的香蕉來招待它們,兩隻小猴子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智慧老人心裏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兩個小鬼一定會鬧翻天,所以智慧老人想請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行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話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想一想: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誰能說一下什麼是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2只小猴子,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幾份?

請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邊分一邊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1)學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2)向智慧老人彙報分香蕉的結果。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爲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3、(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智慧老人傳授數學知識: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A、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12÷2=6(根)

B、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2等於6。

C、在這個算式裏,12叫做“被除數”,2叫做“除數”,6叫做“商”。

(3)、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4)學生彙報所學知識,師板書,並介紹除號的寫法,明確每個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接受學習,將算式和情景聯繫、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理解除法的意義。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請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過程和結果。

2、板書:12÷3=4(根)算式表示什麼?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①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②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設計意圖】:通過區分不同分法的的算式及所表示的意義,進一步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繫,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觀察比較:

1、黑板上這些除法算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被除數都是12,說明在平均分的時候,什麼是相同的?

除數不相同,說明在平均分的時候,什麼是不同的?

商也不相同,說明平均分的什麼也是不相同的?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進一步溝通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的聯繫,進一步明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活動四:課間操。

【設計意圖】:放鬆心情,爲後續學習作好準備,提高效率。

三、體驗感悟

同學們,大森林裏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非常聰明,它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學到的知識幫助它們嗎?

1、幫助小兔分木材。

(1)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活動,發散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

2、幫助小刺蝟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蝟,每隻小刺蝟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並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本領?有些什麼收穫?你覺得自己學得怎麼樣?

師簡單總結。

【設計意圖】:學生的自我歸納與整理,梳理新知。同時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我認爲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較多地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我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撥。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3.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爲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兩處設計開放題,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把數學學習生活化、實用化、問題化。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對同一個問題,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有的甚至還有多個不同的答案,這樣既充分張揚了自己的個性,又達到了“取長補短”的效果。

〖案例點評〗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教師選擇學生喜歡的童話情境,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並把這個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對此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積極性很高,我爲校長解決問題的活動,既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中,分一分、教一教、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無一不是學生在主動探索與操作,可以說,正是由於教師敢於放手,纔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纔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口的機會,纔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纔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在教師創造的和諧、民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2.注重了學生的實踐與操作。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

3.開放式的〖教學設計〗。

這堂課中既有開放式的〖教學設計〗,又有開放性的練習題目,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又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編者點評〗

1.本課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平均分經驗的基礎上,建立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具體的平均分的過程,解釋除法算式中每一個數字或符號所表示的意義,這一點非常重要,黃老師也做得很好。

2.本課的基本訓練得到很好的落實,突出表現在兩點:(1)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反饋;(2)加強了圖形語言與算式、文字語言與算式轉換的練習。

3.創設爲家長安排座位的開放性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與價值。學生想出6種排法,分別列出6個除法算式。這時老師還可以讓學生想想,還可以用其他算式表示座位的排法嗎?事實上,只要用乘法算式就可以概括前面6個除法算式的意義:3×6=18,2×9=18,1×18=18。這種引申,可以讓學生體會乘法與除法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