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語文說課稿3篇大綱

精選語文說課稿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作爲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語文說課稿3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要說課的內容是長春版二年級上冊《烏鴉和狐狸》。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裏叼着的一片肉。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狐狸騙肉的過程,形象地告訴我們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烏鴉和狐狸》這篇寓言故事的內容,學生在沒上學之前就通過看連環畫、動畫片以及聽家長講述,瞭解得差不多了。甚至有些孩子能繪聲繪色地講這個故事。只是對課文的寓意講不清楚。針對以上情況,我確定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明白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

五、教學流程

爲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藉助圖片,激趣導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集中識字,指導寫字。

(四)品讀課文,瞭解寓意。

六、設計意圖

本課教學重點就是通過品讀狐狸跟烏鴉說的三次話,來體會狐狸善於說奉承話,烏鴉愛聽奉承話,才使得狐狸從烏鴉嘴裏騙去了肉,從而揭示出“愛聽好話容易上當”的道理。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以狐狸說的三次話爲線索,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狐狸和烏鴉的神態、語言、動作的詞,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揭示寓意。主要方法如下:

1.讀。抓住提示語,引導學生讀出狐狸在問候時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語氣,讀出狐狸“饞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2.畫。引導學生讀456自然段時,邊讀邊把狐狸說的話用橫線畫出來,烏鴉說的話用浪線畫出來。

3.比。比較麻雀和烏鴉的羽毛,聽一聽烏鴉的叫聲。引導學生體會狐狸的用心。

4.析。通過狐狸對烏鴉所說三次話的對比,分析狐狸爲什麼要這樣說,說得對不對,從而弄清烏鴉是怎麼上當受騙的。

5.演。通過讓學生帶着頭飾朗讀課文,創設情境,激發讀文興趣,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進一步體會這篇寓言故事語言的精妙。

以上就是我對即將講授內容的初步設計,在授課過程中也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還請各位評委和老師批評指正。

語文說課稿 篇2

老師們,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古詩誦讀《秋思》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秋思》是小學語文鄂教版第九冊中的古詩誦讀。是由唐代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思鄉詩。全詩圍繞“家書”,因景敘事,因事而思,通過詩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細膩地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內容,體會《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3、重難點:

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從字裏行間感受作者對家鄉的思念,體會作者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的情感,體會意境,這也是這首詩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採用的主要教法是情境教學法,張籍的秋思寓情於景,寓情於事,教學中,我運用音樂、畫面將情境交融,讓學生走進詩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詩人的情感。

  2、品味誦讀法:

爲了完成秋思的教學,我採用不同要求,不同層次的誦讀來展開教學。

第一次採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讀正確,讀流利以至於熟讀成誦。

第二次採用讀重點詞和詩句,體會詩句含義。

第三次採用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課後我首先出示PPT,“同學們,請觀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將所看到的畫面描述出來呢?自己考慮後自由發言。”學生很容易說出:“一輪明月嵌在藍藍的天空中。”我接着提出第二個問題:“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此時學生自然想到了《靜夜思》《泊船瓜洲》。“這兩首詩表達了一種什麼感情?”學生異口同聲回答:“思念家鄉”。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接着板書課題。【設計意圖:教學倡導循序漸進,溫故而知新,此環節,我以明月爲引,通過學生的聯想而引出思鄉主題,回顧所舉例詩的寫作手法,爲學生初步感知新授課的教學重難點打下了伏筆】

  (二)新課講授

1、解詩題,知詩人。

爲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一,我讓學生課下查閱關於張籍的資料。此環節首先讓學生分別介紹了有關張籍的資料,最後我總結: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出示課件)【設計意圖:這個環節,學生蒐集的資料,我的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了張籍寫《秋思》時的背景,爲講解古詩做好了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在“初讀質疑”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朗讀詩題──《秋思》並把詩題的意思給大家作了解釋。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把你認爲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抄寫下來,你能從詩中哪些詞語中體會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再讀一讀:試着聯繫註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設計意圖:此環節我將詩人思鄉之情的詩句、詞語,這一問題拋給大家,讓學生帶着思考與疑惑去感知文本,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指向性的閱讀體驗,再配以明晰的自讀要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對於文本的感知效果遠遠好於以往傳統流程。而這一帶有統領全文的問題,使學生在課程的伊始就初步感知了本節課的重點。】

接下來,在“再讀解意”環節,我安排了小組合作,探究“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或詞語,體會作者的意境”。第一組學生站起來說,我從“洛陽城裏見秋風” 感受到因爲作者看見了秋風,看見了被風吹落的樹葉,就思念自己的家鄉了孩子們,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PPT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學生回答說,他的內心是孤單、寂寞的,(板書:見秋風)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裏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他“見不着”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是家鄉的明月,有的說是親人,有的說是作者的母親。是呀,在這洛陽城裏,詩人見不到家鄉的紅柑樹、白藕花,他感受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緊扣一個“見”字。引導學生說說詩人見到的是什麼?見不到的又是什麼?在一次次“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第二組學生說,我從“意萬重”這個詞感覺到詩人思緒萬千,有許多話想對家裏人說。恩,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有哪些話想要對家人說呢?學生回答:“張籍可能會說我很想念你們,你們想我嗎?”“他可能說你們過得好不好?要保重身體。”“他可能會說這麼多年在外漂泊,已經感到很疲憊了,想和家人團聚”“他可能會問家人銀子夠不夠用,要不要寄銀子回來?”。我一聽,學生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意境,緊接着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抒發出來。這一環節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讀後第三組學生站起來說,因爲“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爲“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是呀,這封飽含着意萬重,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又怎能不開封呢!

3、悟詩情,入詩境。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閉上雙眼,跟着老師一起走進詩人張籍的思鄉情懷。(師配樂範讀。生閉目感受。)

請同學們睜開雙眼,你們是否感受到詩人那濃濃的思鄉情懷?誰感受到了,就用你的朗讀告訴老師。(生配樂朗讀。)這時學生們都沉浸在了這濃濃的思鄉情裏,很明顯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順利完成了。接着,在學生背誦的基礎上,我安排了背誦。大部分同學都能夠背誦,也進一步深化了主題,這種從“悟”到“誦”進而從“誦”到“悟”的方法不僅可以感受到古詩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薰陶感染。最後總結:同學們,在這首詩裏,抒發的是什麼情?學生回答:思鄉情。

4、尋詩律,悟詩律。

這一環節,我扣住“思鄉”由古至今,讓學生感悟千古思鄉情。

首先體會古人的思鄉情。

(1)、教師引讀:

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古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

(2)、課件呈現:古人思鄉名句。

A、師:在思鄉人的眼中,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難怪杜甫說——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B、師:四處飄泊的遊子再苦再累也只是默默承受,只因爲不願讓家人擔心。就像岑參說——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cén shēn)

C、師:夕陽西下,鳥兒回巢,船兒歸港,但詩人的故鄉在何方?李覯不由得長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李覯(gòu)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古人思鄉不是個體行爲,而是羣體現象。以前面《秋思》學習爲基礎,通過教師的導讀,背景音樂《思鄉曲》的渲染,讓學生在品讀這些思鄉名句中融入一種思鄉悲愁的詩境中。】

感受今人的思鄉情。

(1)、導語。

師:同學們,古人思念家鄉,今天的人們遠離家鄉又何嘗不思念?你們聽:

(2)、配樂欣賞:余光中《鄉愁》。

【設計意圖:引入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教師配樂範讀,使全課意境統一,讓學生懂得張籍思鄉,古人思鄉,今人思鄉。】

  四、說反思

這節課,學生的思維時刻在跳躍着,大腦在不停地思索着,同時配以悽婉的背景音樂,有感情的誦讀深化體會,使得這節課舒緩有致,跌宕起伏。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是:我用一組楓葉落葉圖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很快的走進了作者的心田。而將思鄉的情懷,思鄉的詩句,由古至今通過PPT演示娓娓道來,彷彿引領學生穿越時空,感悟千古思鄉情。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用在我們的課堂上其實也是相通的,“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就有多大的創新空間。”我希望我的古詩教學課堂上學生會閃現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語文說課稿 篇3

《小母雞種稻子》這篇課文是一年級上學期的一篇課文,主要是描寫小母雞想種稻子,它分別去邀請小鴨、小貓、和小豬一起種稻子。可是小鴨、小貓、和小豬沒有答應小母雞的邀請,小母雞隻好自己種稻子,在稻子熟了後,小母雞把種好的稻子打成米送給這3個小動物的故事。培養學生們愛勞動的精神。

我上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教學依舊是最主要的,所以在課文導入和小母雞打完招呼以後,在進行課題講解時,就對 “母”字的筆順和寫法進行了滲透識字教學。板書完課題後請學生讀課題,用了指名讀和全班齊讀的方法。課文的題目中“種”是多音字,我採取的是隨機教學。問學生這個字咱們以前學過念什麼?生回答“zhǒng”然後我又說“這個字在這篇課文裏面念什麼?”大家都一起說念做“zhng”。這樣多音字的教學就在課題時候進行滲透識字也利於學生們的掌握。

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初讀時藉助拼音這個老朋友認讀生字,讀準字音。這篇課文比較長,所以學生們在讀的時候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第一步的要求讀準字音。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我出示了詞語卡片,讓學生們從課文長的句子轉到詞語,一點一點的讀好這樣才能讀好課文。在讀詞語時,我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平舌音,後鼻音,輕聲,特別是注意提醒學生們注意詞兒詞兒連着讀。我採用的方式是指名讀,開火車讀,全班齊讀的方法。一年級的孩子很小,而且也是初次接受這樣長的課文,很容易出現唱讀的現象,所以對於學生在讀詞時的要求一定要明確要學生養成好的習慣。但是學生在讀的時候,有的學生加上了手勢,這點應該改進。學生學習完拼音這麼長的時間了,對於音調的把握已經很好,現在就可以放手讓他們直接讀了,而不再需要加上手勢識記音調。詞語讀完了,我就把課文裏面要求要認識的生字拿出來給學生讀。從句子到詞語再到字一步一個腳印,步步落實我的教學計劃。在初讀完成後讓學生數數課文的自然段,請4人起來讀,然後請同學們評讀。這一步的教學讓學生們加深了對於自然段的學習。先是直接找自然段然後是請4名同學讀,加深他們對於自然段的理解,也滲透自然段的教學。在學生讀的時候,我對於學生聽的要求是在聽讀時小手指也是指着書的,讓他們養成聽讀的習慣。在學生進行評讀的時候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先肯定其他同學的優點再指出他的不足。這樣對於學生們在心理上的接受是認同的,也告訴學生們我們發現別人的不足的同時也要發現別人的優點。

在講解課文時,我和學生們說,咱們一起去看看小母雞是怎麼邀請小鴨的吧。請大家自由的朗讀第一個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麼。一年級的學生太小還不是會歸納,所以用你知道了什麼讓學生說說他們讀了什麼,從而從故事的文本和情景進入課文激起興趣。學生讀完書後,回答的是,小母雞想邀請小鴨種稻子,小鴨不願意。然後我就接着問那誰來噹噹小母雞邀請小鴨去中稻子呢?課文的第一個自然段主要的是2個人物的對話,而對話又是一個很不好講解的地方,所以先讓學生直接讀。我就指名學生讀讀小母雞的話。當學生讀完了以後,我進行評讀“你是一隻非常有禮貌的小母雞,可是老師還想聽聽一隻很有熱情的小母雞,誰再來試試?”評讀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首先得讓學生理解文本在把對文本中理解的讀出來,而當學生沒有完全理解透徹的時候老師的評讀是很重要的,是一個幫助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的一個途徑,所以當我說了這樣的評讀以後,有的學生就能理解小母雞說的話是有禮貌的,是很熱情的。在後來的評讀中,我說“小母雞很有禮貌,也很熱情,哪誰能把這個2個都讀給大家聽聽?”學生馬上就能理解小母雞的形象就能讀出來了。小母雞在問小鴨時說“你願意和我一起種稻子嗎?”這句話中的願意是一個重點,我就讓學生用“願意”口頭造句。理解“願意”這個詞的意思,也滲透問句的教學和朗讀指導。但是我並沒有做到的就是沒有讓學生回答問句,這樣我訓練的效果就只達到一半。應該是像課文一樣進行對話的訓練,這樣才能達到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效果。生讀出了小母雞的禮貌和熱情。那麼這個時候就該講講小鴨的人物了。我用了一個過度的語句是“那小鴨到底答應了小母雞的熱情的邀請嗎?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的第一段。”同學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小鴨沒有答應小母雞的邀請,於是我接着問你時知道的呢?學生把課文裏面的小鴨說的話讀了一次然後就說我是從課文裏面知道的。語文的教學裏面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進行的閱讀教學,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們從課文裏面找問題的答案時很有必要的。從最基本的文本入手,一點一點的積累,這樣對於今後在高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是很好的鋪墊。後來我請學生們讀一讀小鴨的話,學生們一下子就知道了小鴨是一個不喜歡勞動、怕辛苦的小鴨,所以這個的從理解文本到朗讀時很有成效的。接着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把直接當做小鴨或者時小母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訓練他們語文的閱讀。在分角色朗讀完後,我緊接着就是進行的表演朗讀讓學生們真正的從文本進入到情景裏面。學生在表演的時候加入了自己的動作。學生已經完全沉溺在這篇課文裏面,也明白了這篇課文的大致思想感情和內容了。對話的環節處理的較好,就是在這段的結尾的時候處理的不夠好,“小母雞隻好自己種稻子”這句話中的“只好”沒有處理好,這樣就對小母雞的形象和小鴨的形象沒有起到很大的區分,學生知道小母雞很勤勞,知道小鴨怕辛苦,但是沒有很明顯的區分。所以這個地方的處理沒有到位。在整個學習完這段以後還是需要整合和迴歸中心的,所以全班齊讀了第一個自然段,時隊這段的一個歸納。最後我給課文留下了一個小問題,目的時承上啓下的作用。“那小貓、小豬答應了小母雞的邀請嗎,咱們下節課再來學習?”這樣給學生一個興趣,一個思考,方便以後的學習。

最後寫字的環節是一年級的學生必須要求的。在學習寫字之前讀讀田字格中的字,把學生從課文帶回生字的教學是一個緩衝,一個階梯。由於在板書課題時已經教授了“母”字的筆順,所以在這裏我採用的是學生說我寫,這樣直觀的看了怎麼寫也複習了筆順。在寫以前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字怎麼寫才能寫的漂亮。學生很快就觀察出橫在橫中線,兩個點在豎中線,然後學生說筆順我寫,師生共同完成“母”的教學。然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描寫一個母字,學生也從書空母字到了練寫,加深對於比順和字形擺放的印象。達到了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