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大綱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1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1

  1 教材分析

1.1 內容與地位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先聯繫前面所學的有關細胞學基礎(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闡明瞭染色體在前後代遺傳中所起的聯繫作用,再通過對染色體化學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麼,遺傳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筆,然後通過兩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後列舉少數生物只有 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1.2 教學重點

①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②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1.3 教學難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 學情分析

2.1 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

2.2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他們的心智還不能有效控制其行爲衝動,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 教學目標設計

3.1 認知目標 ① 瞭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 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2 智能目標 ① 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 通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③ 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情感目標 ① 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 進一步激發學生唯物辯證觀的樹立

  4 教學方法設計

以“自主性(主動性)、探究性、合作性”爲課堂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爲指導,以側重科學方法教育爲目標,本節課採用“探究—發現”教學模式,融合列舉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列舉事例,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現,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基本程序:

  5 教學過程概述

5.1 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獲得感知 布惑

①裕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

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現象 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究竟誰在遺傳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以課本爲學習材料,自己來探究和解決這一問題。

②(投影):傘藻的幼體相互嫁接的實驗(圖略)

傘藻頂端的形狀是由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 ③回顧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受精作用的過程

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5.2 探究活動之一:實驗材料的探究

鋪墊: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這是科學研究取得成敗的關鍵。無論是高等的、複雜的,還是低等的、簡單的生物,它們共同具有的物質基礎都是蛋白質和核酸。

設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才合適?

學生討論:(略)

學生探究: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羣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最佳材料。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內容通過三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後列舉少數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教材不僅按照科學家的探索歷程,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還較詳細地講述了這兩個實驗的具體方法。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探究“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通過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優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發現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據新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瞭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②通過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通過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③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④學會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務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模擬科學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②通過探究實驗培養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感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③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過程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教學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理念爲依據,讓學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且在課堂上運用“自我效能論”,用發展性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自身可持續發展。

  具體教學計劃和策略如下:

以人類早期對遺傳物質的推測爲問題源頭,通過複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讓學生明確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經學習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麼究竟誰在遺傳中起着決定性作用?設疑,激發學生求知慾。這時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遺傳物質必須具備哪些特徵?然後組織學生回憶蛋白質的組成和功能,比較蛋白質哪些方面可能會具有遺傳物質的特徵,並且我補充背景知識:當時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DNA的具體結構。這樣既複習了舊知識,又讓學生很好的體會爲什麼早期很多科學家推測遺傳物質是蛋白質,而學生先前已經通過各種媒介瞭解遺傳物質是DNA,這樣再次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推動沿着前輩探索發現的足跡,去探究怎麼知道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首先提出問題:生物體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麼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最合適?並引導學生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羣組成結構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探究最佳材料。學生通過對這些生物的結構進行比較,明白既然生物體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那麼選病毒等較簡單的材料分析起來簡便,干擾因素少。同時通過對實驗材料的探究,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思路也進行初步的預測。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首先邊觀察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動畫課件邊學習此實驗,然後花3分鐘左右時間完成下列圖表,體會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思路,設計的科學性在哪裏?實驗結論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證實的?實驗的第四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無毒的R型細菌混合後,爲什麼使小鼠死亡?學生不易理解,我補充相關的知識: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加熱使蛋白質和DNA變性喪失活性後,降低溫度DNA可以恢復活性,但是蛋白質卻不能恢復。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學生提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提到:

1、爲什麼不是小白鼠將兩者的混合物進行了轉化?

2、爲什麼“轉化因子”不是整個S型細菌而是具體的某種物質?

對於這兩個問題,大家在備課的過程可能也發現了:

教材在這個地方的設計不夠完善,實際上在格里菲思的實驗之後,有些科學家也提出了這兩個問題,並且做了相應的實驗來排除這兩種可能。我並沒有簡單的介紹科學家是怎樣設計實驗排除這兩種可能。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模棱兩可,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啓發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好機會。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究是否有這兩種可能,(簡單的介紹這兩組實驗)學生分析不同的實驗的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學生通過這兩組實驗,補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然後我簡單的介紹科學家的實驗結果:這兩組實驗都能使R型細菌轉化爲S型細菌。學生就明白了確實是S型細菌中的某種物質使R型細菌發生了轉化。而S型細菌由多種物質組成,那麼“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這樣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用什麼方法去探究這“轉化因子”是什麼物質?將學生分組,讓各小組花5分鐘左右的時間設計實驗探究什麼是轉化因子。然後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最後我再通過多媒體展示艾弗裏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學發現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樹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爲科學家。通過“過程式教學”,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實驗的關鍵設計思路——將蛋白質和DNA分離開來,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有些小組的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還提出一些問題,例如:是大分子物質,是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菌中的嗎?2.我們也會吃一些生物的細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麼它是否象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一樣影響我們的細胞,使我們的細胞變成其他的東西?3.課本爲什麼說艾弗裏的實驗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爲提取的DNA總是混有2%的蛋白質,但是第三組實驗不就很好的證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後,蛋白質也不能使其轉化嗎?對於這些比較好的問題,讓學生將它記錄下來,課後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進行解決。在學習“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予探究,很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就不必強制性灌輸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生真正主動去參與探究的過程,享受探索和發現的樂趣。分組討論,也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也是教學的重點,向學生交代了有關T2噬菌體的背景知識後,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觀察圖3-6來學習該實驗,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實驗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允許討論。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踊躍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將好的問題寫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時選C和O等同位素作爲標記元素,這裏爲什麼選擇35S和32P作標記?用C和O等同位素,行嗎?

2.爲什麼離心後T2噬菌體顆粒位於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位於沉澱物?

3.爲什麼第一個實驗沉澱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4.爲什麼第二個實驗上清液離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5.爲什麼第一個實驗離心後得到的DNA全是藍色的,而第二個實驗離心後得到的DNA卻是既有藍色又有紅色?

然後讓各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介紹離心的原理,是依據密度的不同。學生就通過自己的主動質疑和討論釋疑,複習蛋白質、核酸的組成元素,同位素示蹤法,也爲後面知識“DNA的半保留複製”做鋪墊。文科班的學生對侵染的過程並不容易理解,我就補充多媒體動畫,通過這兩幅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比較“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思路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學生自己通過比較發現:其實兩者的思路是一樣的,只不過採用的方法不同。然後我接着通過一道練習題反饋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後學生總結得出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中證明了DNA作爲遺傳物質具備的特徵:連續性和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與前面學習的遺傳物質的特徵相呼應,也爲後面學習DNA複製和基因的表達的埋下伏筆。

最後對本節課各小組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於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小組給予高度讚許。每個學期我們爲每個學生建立了一個學習檔案,運用“自我效能論”的理論,將本節課中學生好的探究實驗設計和教師的評價收入學生的學習檔案中,進行跟蹤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課後反饋、拓展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啓發性和探索性的檢測題,以學案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後進行反饋練習和拓展。

1.課本中只是簡單介紹了菸草花葉病毒侵染菸草的實驗,我將這部分內容用下列資料替換,通過這道練習的反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三個實驗的設計思路,並讓學生得出結論:少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2、課後讓學生閱讀學案資料探究遺傳物質是不是都在染色體上?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充分發揮教材中蘊含的創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進行活化和優化處理,讓學生“重走探索之路”,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度和合作精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苟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開拓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了學生探究能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說課稿3

  一、 說教學理念

基於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我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教學理念,藉助多媒體的簡潔性、直觀性和交互性,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以”學爲主體、教爲主導、疑爲主軸、動爲主線”的教學模式。

  二、 說教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節第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完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等知識後,轉入難度較大的遺傳學知識的學習,之前知識可爲本部分的學習提供必要的線索,同時本節內容又爲後面遺傳的基本規律及生物進化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總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和實驗設計思路;理解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2)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質疑、探究的能力。學習經典研究的科學方法,即“現象—問題—假說—設計實驗檢驗假說—獲得結論”的研究方法。

(3) 情感目標 樹立生命的物質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 重點、難點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原理和過程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原理和過程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確立依據:本部分知識的學習應用了科學的實驗設計程序及內容涉及到微觀領域,學生剛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屬於他們的薄弱環節。

突破方法:利用圖片的新穎性和動畫的直觀性,通過關鍵問題的層層設疑順利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得出結論,將問題步步分解。

  三 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知識,爲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

  (三) 教法和學法

爲了培養高中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等生物學素養,本課以“自主探究法”爲設計理念,採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如問題啓發、分組討論、對比歸納等方法。充分體現教師於“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於“學”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並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結合本節課內容,指導學生主要採用了自學法、討論法、歸納法進行有效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閱讀,通過課堂論壇的積極討論,通過對有關素材的觀察、對比、歸納,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 於生活中通過觀察發現生物學問題

爲什麼狗生的後代是狗,而熊貓的後代是熊貓呢?引導學生答出這是一個遺傳現象。

(2)回顧所學知識,由已知引入未知,進行合理假設

播放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動畫,以提問題的方式複習有關受精作用的知識,引導學生得出在生物的傳種接代的過程中,染色體在前後代間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因此,認識到染色體在遺傳上起着主要作用,進一步引出本課主題:染色體的化學成分中,究竟哪一種纔是遺傳物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自主觀察生物現象,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建立一種由已知領域出發,自然引入到未知領域的導課模式,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

  (二)傳授新知

(格里菲思) 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通過設疑,引導學生思考:

1、 該實驗中各組分別能得出什麼結論?

2、 從最後組小鼠屍體上分離出了S型活菌,是S型菌復活了嗎?這些S型菌的後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又說明了什麼?

得出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有能夠使R型菌轉化成S型菌的“轉化因子”

教師指出:格里菲思並沒有弄清誰是遺傳物質。

利用圖片的直觀性,降低問題的起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外轉化實驗。

(艾弗裏及其同事) 多媒體展示實驗並引導學生思考:

1、 各組對比能發現什麼,能說明什麼?

2、 加入DNA水解酶的組有何作用?

3、 這個實驗與格里菲思的體內轉化實驗有什麼關係?

得現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和其他物質不是遺傳物質

教師指出:其實是S型菌的DNA進入了部分R型菌內,使這些R型菌表達出了S型菌的性狀,從而使這部分R型菌轉化成了S型菌,但仍有多數還未轉化通過該實驗的學習,使學生感受簡潔、合理、巧妙的設計思路赫爾希和蔡斯。

通過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思考:

1、 如何使噬菌體標記上放射性

2、 S標記的組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中,而P標記的組放射性主要在沉澱中,分別說明了什麼問題?

3、 爲何S標記的組在沉澱中有放射性和P標記的組在上清液中有放射性標記?

4、 細菌裂解後,釋放出的大量子代噬菌體中可經測到放射性P標記的DNA,卻不能測到放射性S標記的蛋白質,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明確將DNA和蛋白質等物質區分開,直接地、單獨地去觀察其各自作用的關鍵思路。

學生自主探究菸草花葉病毒遺傳物質的實驗:

教師提示:利用前兩個實驗的設計思路,進行本次實驗的設計

課題:探究菸草花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什麼?

提出問題:菸草花葉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質,如何確定其遺傳物質

作出假設:菸草花葉病毒的遺傳是RNA

設計實驗:思路:菸草花葉病毒的RNA和蛋白質區分開,直接地、

單獨地去觀察他們各自的作用,從而判斷誰纔是遺傳物質

預測結果:現象

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探討,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構建系統與聯繫,並使學生從學習知識本身上升到學會如何學的高度。

  五、 鞏固練習

1、 課堂例題:

關於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A、格里菲思轉化實驗使用了兩種肺炎雙球菌,其中S型菌有毒,有莢膜,菌體光滑

B 、艾弗裏轉化實驗中,艾弗裏提取的DNA爲純淨的DNA

C、 R型菌之所以轉化爲S型菌,是由於S型菌的DNA進入R型菌併成功表達

D 、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課後作業:

(2)某科研小組對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進行如下實驗:

實驗原理:略

實驗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還是RNA。

材料用具:顯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雞胚、DNA酶、RNA酶。

實驗步驟:第一步 ;

第二步 在 的條件下培養;

第三步 分別從培養後的雞胚中抽取樣品,檢測是否產生了禽流感病毒。

請將與實驗相關的內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質 實驗現象預測(有無禽流感病毒產生) 相關判斷(遺傳物質)

第一組 如果

如果 則 是遺傳物質

則 是遺傳物質

第二組 如果

如果 則 是遺傳物質

則 是遺傳物質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並訓練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分析和設計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遺傳的物質基礎

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 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格里菲思實驗(體內) 結論:DNA遺傳物質

結論:S型菌具有轉化因子 三、 菸草花葉病毒的實驗

2 艾弗裏實驗(體外) 結論:RNA是遺傳物質

結論:DNA是遺傳物質,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設計意圖:我根據板書的“規範、工整和美觀”的要求,結合所教的內容,設計瞭如圖所示的板書,使學生對本節課有一個整體的思路

  總結:

以上是我對“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教材的認識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創設了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利用了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認爲只要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成功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