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楊修之死》說課稿大綱

《楊修之死》說課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修之死》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楊修之死》說課稿

《楊修之死》說課稿1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爲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繫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裏不再贅述。就小說閱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說閱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說閱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說閱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爲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爲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行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說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內容進行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爲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後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目標的設定

1、基於以上分析,設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①理清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①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②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2、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在“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部分提到:“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爲:

①理清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爲: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三、學法設計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觸過小說,並在本冊書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對小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啓發,應該能夠在瞭解小說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障礙

對古典文學名著積累不足以及對小說所體現的三國時代的背景認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尤其在探討楊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時,學生往往會侷限於課文之中或對進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應採用的方法

學生課前結合課後習題一進行充分預習,把握小說主要內容並對楊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認識,爲課堂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對問題各抒己見,再輔之以教師適時地點撥歸納。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四、教法設計

1、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

情境導入——初讀課文(把握情節)——再讀課文(探討死因)

——研讀課文(概括形象)——拓展遷移——作業佈置

2、重難點突破方法

①設疑激趣法,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

②引導點撥法,在探討楊修死因時,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

3、導入和過渡的設計

由《三國演義》開篇詞(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進入情境。

各個教學環節的國度,則根據上下環節的內容,或設疑或總結,自然過渡。

4、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五、作業設計

1、作業設計目標及意圖

①、以《從楊修之死所想到的》爲題,寫一段話,談談你的認識。200字左右。

②、(選做)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並不相同,結合你的所學,以《我眼中的曹操》爲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作業一,學生上課時已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應進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

作業二,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結合《觀滄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說中的曹操形象進行一番比較,應該會更好的認識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擁劉反曹”的傾向。

2、難易梯度和針對性

作業一相對較容易,學生有話可說。

作業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並能對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有一定的挑戰性。

《楊修之死》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楊修之死》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課文記敘曹操殺害楊修的經過和緣由,主旨是表現楊修的聰明才智和“恃才放曠”的思想作風,也揭示了曹操的複雜性格:既十分奸詐,又有深謀遠慮。

 二、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由於環境、年齡和知識儲備等各方面的限制,對教育制度及其人際關係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和體會,所以對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觀點。在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多讀、多交流、多質疑問題,讓學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和同學對話,從而正確理解文本。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把握小說的情節,明確本文的矛盾衝突,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品讀,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獨特手法,理解楊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愛讀名著的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設爲分析曹操、楊修的性格特徵,明確二人之間的矛盾。難點爲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獨特手法。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爲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採用談話法:人們常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睿智的曹操深知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要想蕩平四海,一統華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求賢若渴,還頒佈這樣“唯纔是舉”這樣的一道求賢令。當年袁紹手下陳琳曾寫過一篇檄文,將曹操及其祖上全都罵了一遍,曹操後來破袁,非但沒有殺陳琳,而且還令其爲幕僚,就是看中陳琳的才氣。其實,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位有才之士,有詩爲評: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此人便是楊修,今天我們就隨着作者的腳步,去探尋一起愛才之士爲何殺掉有才之士。

(二)初步感知

爲了讓學生初步掌握基本知識,在講解課文之前,學生自由瀏覽課文,圈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教師進行適當講解。在解決生字詞之後,我會設置如下問題: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小說講了哪些事。旨在讓學生帶着問題,通過默讀的方式,熟悉課文主要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進而梳理文章內容,以此達到感知文本內容的目的。

(三)深入研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內容,以更好地理清小說的思路,揭示小說的矛盾,分析小說中的人物特徵。因此,在研讀部分,我先會採用提問的方式:通過剛纔對內容的把握請抓住他們各自的表現,品析曹操和楊修二人的性格特徵。(這些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分析的能力,同時爲後文楊修死因的分析做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爲細緻地品讀,對此精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會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楊修的死因。

討論結束以後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適當進行點撥,並在回答結束之後進行相應總結和點評,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探尋楊修死因的本質:難道僅僅是兩個人的性格原因嗎?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爲了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楊修的死因,以及曹操這個人物形象,組織學生自由討論,找出文中描寫曹操和楊修的語句,結合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的《三國演義》中有關曹操對待狂士禰衡的故事,仔細品味。

全班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最後總結:易中天曾經說過“禰衡之死是在於他不瞭解人,而楊修之死,是因爲他他了解人了。並且這兩人都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人與人之間究竟該如何相處”。楊修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禰衡則是不知彼,亦不知己,禍從口出。因此,我們做人要謙遜有禮,不能太過於張揚,鋒芒畢露必會成爲衆矢之的。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和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我會提問學生:你是怎樣評價曹操其人和小說中曹操的形象。並在大屏幕上補充相關資料。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回顧本課所學的內容。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佈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並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

基於此,我佈置了這樣一項作業:回去之後找一找《三國演義》中其他人物的篇章,讀一讀,試說一說你喜歡的三國人物,通過典型的事件,試分析你喜歡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徵,下節課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楊修之死》說課稿3

一、教學理念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爲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本文爲出發點,引導學生結合所知道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談出觀點、談出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本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前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看VCD瞭解有關曹操這個人物形象,不單單停留在本文的基礎上,要從客觀上,全面的瞭解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生成爲了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老師的主導地位

現代的語文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楊修之死》這篇文章在記敘方式上採用的是插敘的手法,一石雙鳥,將楊修的恃才放曠和曹操的虛僞殘詐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分析教材

《三國演義》是我國曆史小說中的名著,是根據《後漢書》《三國志》《三國志平話》以及某些傳說,經過作者的綜合加工、創作而成的。

《楊修之死》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三單元中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是要注意古代白話小說不同類型的特點,瞭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古代白話小說的藝術美。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隊伍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學生

根據班級裏的學生個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在問題設計問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比如有關文學常識的問題是針對閱讀面大的學生設計的,針對講故事的部分交給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針對評論部分交給寫作能力強的學生等等。當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進來。讓他們互取所長,互補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將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指導學生自讀,討論分析課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楊修的性格特徵。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從而學習作者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和恰當運用插敘的結構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學生在教師的啓發下簡單瞭解《三國演義》中的部分人物,從而導入對新課的學習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合作探究:學生在教師給出的問題引導下,以小組爲單位互相研討總結,最後有小組代表歸納出來。

3、總結歸納:總結古典白話小說的寫作特點。

4、寫作訓練:在學習本課的基礎上,寫一篇小評論。

簡案

學科 語文 課題 《楊修之死》 教者 錢恆峯

學校 鍋爐中學 年級 八年二班

教育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掌握《楊修之死》這篇文章的內容、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分析人物性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使學生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認識小說中的人物悲劇命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分析小說中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楊修之死的原因

教學方法 實踐法、合作探究法、創設情景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教師

由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瞭解,進行人物連線導入新課 在進行思考後進行連線,動腦、動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吸引學生思考,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新課分析

1、圍繞曹、揚二人的矛盾衝突選文將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準備複述。

2、請將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詞、句)找出來 學生動筆、動手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名學生概括七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不超過十個字) 學生髮言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討論楊修之死的必然性 討論後回答 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5、撇開作者的看法,你認爲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出於嫉妒,還是嚴肅軍紀,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見。

6、討論本文的記敘順序 討論後回答

總結

本文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了曹、揚二人的性格。從日常生活小事,到軍國大事,矛盾衝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來愈鮮明。

《楊修之死》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將從以下6各方面說說《楊修之死》這篇課文的教學方法。

1、說教材。2、說教法。3、說學法。4、說教學過程。5、說板書設計。6、說說教輔手段的運用。

一、首先談談教材

《楊修之死》是九年義務教材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語文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而《楊修之死》正是一篇能體現這些訓練重點的極好例子,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通過這篇課文讓學生“窺一斑而見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2、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爲:

①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自己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爲: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二、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爲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引導點撥法,設疑激趣法,同時將創設情景法,指導學生自讀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爲輔助教學。

三、學法

初三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教材採用以下學法:

質疑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法,朗讀理解法,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達到教師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序我從5各方面設計

一、激情導入,誘發興趣

二、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五、拓展延伸,學生小結

第一環節是:激情導入,誘發興趣

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由《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4分鐘的視頻資料)導入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又通過聲音畫面等直觀手段吸引學生,營造氣氛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第二環節是:指導方法,輕鬆預習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此在上新課以前,我要求學生運用老師教的學法做好預習,準備好兩個記錄本,一本收穫本,一本問號本,將在預習中讀懂的問題記錄在收穫本里,如對作者的理解,背景的瞭解,生字詞的瞭解,收穫一收穫二不懂的問題記錄在問號本里,問號一問號二,其實這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讀書批註法

三、討論交流,重在激勵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首先要求學生用三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交流預習情況,這時師參與其中,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勵喚醒接着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瞭解情況,雖然到了初中,但對字詞的瞭解仍然是基礎再檢查課文內容的把握情況,之後在之後把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對於問題師要做的心中有數,分別處理,對於不涉及文章重點的問題引導學生及時解決,對於引領全文中心的問題,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流到下一集中閱讀環節,重點突出

四、直奔重點,集中理解

到了這一環節,我沒有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帶領學生從以下方面着手:

⑴把握情節

提問:楊修因犯何罪被殺?

回答:惑亂軍心。

提問:若沒有這一事件,楊修是不是就不會被曹操所殺?

回答:原來楊修爲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提問:課文用哪幾件事表現楊修“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回答:“改建花園大門”、“分食塞北酥餅”、“點破夢中殺人”、“告發曹丕陰事謀”、“教曹植斬門吏”、“爲曹植作答教”

(此環節意在鍛鍊學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同時通過這幾件事也瞭解了楊修和曹操的性格特點楊修——恃才放曠、鋒芒畢露。曹操——陰險狡詐、老謀深算;

⑵探討死因

此環節爲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展開辯論,教師應適時點撥,得出結論,在這個環節不要隨便否定學生的說法,只要能找出依據即可。

再要求學生習作,楊修問:“主公,我何罪之有呀!然後學生從不同角度寫出原因這樣從讀到寫,讀寫遷移讀寫遷移法的運用讓學生對楊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了。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實踐,一方面我鼓勵學生自己選擇教學內容,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自己總結,又深刻的體會,真正的體現了學習自主性而師生共同探討問題,有利於解決重難點,也體現了互動性。

⑤拓展遷移,學生小結

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課堂之外,閱讀材料,說說楊修和紀曉嵐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更贊同哪一種做法?

(聯繫生活與社會實際)

清朝時,皇帝命紀曉嵐編《四庫全書》,紀曉嵐故意屢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錯,讓皇帝指出,皇帝覺得很高興,“連紀曉嵐這樣有學問的人都讓朕指出錯來”,龍顏大悅,紀曉嵐更得到重用(學生各抒己見)真正的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及時引導,結合本文對學生進行教育,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這節課裏我們收穫了哪些人生的啓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的這種需要尤爲強烈,因此我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總結你的收穫,總結你的感悟,總結你的問題等等都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遵循美觀,實用,簡潔的原則。

楊修之死

曹操(陰險狡詐、老謀深算)

楊修(恃才放曠、鋒芒畢露)

六、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楊修之死》說課稿5

一、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

1、本課在教材、新課標中的地位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本文敘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結果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爲古典小說名著,從設計意圖看,絕對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所涉及的內容。而是讓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調動他們閱讀的興趣。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列,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本人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而獲得對天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本人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本人的體驗。”

2、本課知識點與前後知識點的聯繫

《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說,語言表達上有較強的文言色彩,而內容上又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語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課的重點,這裏不再贅述。就小說閱讀課而言,要求學生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這是小說閱讀的一種基本模式。這節課也將採用這一方法。這既是對前面所學小說閱讀方法的鞏固,也是對今後小說閱讀教學的延伸。

3、對教材的處理

作爲名著中的名篇,《楊修之死》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爲時已久,在學習這篇老課文時,怎樣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進列了一些不夠成熟的嘗試。

因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對於課文中存在的較多文言語句,要求學生在早讀課時充分預習,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不理解處教師及時點撥明確,課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詞句的講解。幾乎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與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於小說的內容把握,《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列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藝術性很強的小說,學生本身就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本課中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教師課前要求學生結合課後習題一對文章內容進列了充分的預習。)這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感悟到語文課堂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發揮“導演”的作用,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從而使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爲主動學習的主人。

至於教學環節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討楊修的死因,還是先探討楊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楊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慮是,在學生充分探討楊修死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提煉人物形象,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若先概括形象,則學生在探討死因時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結果的拓展遷移部分,實際上是希望學生從楊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目標的設定

1、基於以上分析,設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本人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②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本人見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小說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2、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在“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部分提到:“在瞭解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對楊修死因的爭論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富有個性化的獨特見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立爲:

①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②能用本人的語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楊修的性格

教學難點確立爲:

探究楊修死因,培養學生收集、歸納、整理信息並能口頭表達本人見解的能力。

三、學法設計

1、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觸過小說,並在本冊書第三單元專題學習過,對小說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啓發,應該能夠在瞭解小說背景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情節,概括內容,歸納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

2、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障礙

對古典文學名著積累不足以及對小說所體現的三國時代的背景認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尤其在探討楊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時,學生往往會侷限於課文之中或對文章進列表面化的理解。

3、學生學習本課知識應採用的方法

學生課前結合課後習題一進列充分預習,把握小說主要內容並對楊修死因能有本人的認識,爲課堂中的探究討論打下基礎。課堂上通過學生的學生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對問題各抒己見,再輔之以教師適時地點撥歸納。從而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識、培養能力。

四、教法設計

1、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安排

情境導入——初讀課文(把握情節)——再讀課文(探討死因)

——研讀課文(概括形象)——拓展遷移——作業佈置

2、重難點突破方法

①設疑激趣法,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

②引導點撥法,在探討楊修死因時,學生可能會談的不夠深入,就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

3、導入和過渡的設計

由《三國演義》開篇詞(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進入情境。

各個教學環節的國度,則根據上下環節的內容,或設疑或總結,天然過渡。

4、教輔手段的運用

本節課之所以選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一是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圖片、聲音的選用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關注度,使學生更快、更好的進入到課堂情景中;二是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清晰明瞭,更易把握。

五、作業設計

1、作業設計目標及意圖

①以《從楊修之死所想到的》爲題,寫一段話,談談你的認識。200字左右。

②(選做)歷史上的曹操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並不相同,結合你的所學,以《我眼中的曹操》爲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作業一,學生上課時已進列了一定的探討,應進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對學生的觸動更大。

作業二,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而言,結合《觀滄海》、《短歌列》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說中的曹操形象進列一番比較,應該會更好的認識到《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擁劉反曹”的傾向。

2、難易梯度和針對性

作業一相對較容易,學生有話可說。

作業二需要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並能對問題有本人的思考和見解,有一定的挑戰性。

《楊修之死》說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楊修之死》,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楊修之死》所在單元是古代白話小說單元,所選課文均爲古典小說名著。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通過人物的言行,結合人物所處的具體環境,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而本文故事情節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於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品讀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極好的落實單元教學重點,完成單元教學任務的載體。

二、說學情

九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小說閱讀能力。有許多的三國小故事也爲學生所熟知,這個時期的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有初步的思辯能力。但他們這個年齡,普遍辨證思維能力不足,同時他們在古典文學名著積累及三國時代的背景知識不足是學習本課的一大障礙。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讀)

在內容的取捨上,對學生在預習中能獨立解決的就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掌握,如字詞的拼寫,淺顯文言語句的理解;對學生模糊的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透過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確定爲重點,對有爭議的需要藉助外力解決的如“探討楊修之死的原因”就確定爲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爲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法:

引導點撥法、想象體驗法、涵泳品讀法、研討辯論法

(二)學法

初三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教材。採用以下學法:圈點勾畫法、自主質疑法、品讀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楊修之死》以學生感興趣的楊修死因爲主線,串起“梳理情節”“咬文嚼字”“質疑探討”和“反思感悟”四個教學環節,四個環節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符合漸進分化的教學原則。在分析中得出結論,在結論上提出質疑,在質疑中深究文本,最後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體說一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走進文本。此設計從視覺、聽覺方面多維度刺激了學生,調動了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環節二、此環節通過循序漸進的提問,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了文意,然後聚焦情節,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事件,教給學生內容概括這種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閱讀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時爲後文對楊修死因的探討提供一個平臺。隨着楊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們初探出了第一個死因,但這是唯一的嗎?隨着質疑,我們進入到下一個教學環節。

環節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環節以方法爲指導,以“品讀、演讀”學生活動爲載體,品讀重點撥,請看視頻;演讀重學生體驗,請看視頻。通過這兩個活動讓學生學會“準確把握、推敲重要詞語、關鍵語句在語境中的意義和作用”,然後學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隨着楊修的恃才放曠和曹操的陰險狡詐性格的得出,我們探出了楊修的又一死因,還有奇譚的原因嗎?你的看法又是什麼呢?我們過渡到下一教學環節。

環節四、質疑探究,衆說死因。此環節通過老師出示名人看法,激發學生思維,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請看視頻,增強了學生合作質疑探究的能力。然後鼓勵學生進行個性表達,請看視頻,充分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增強了辯證思維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學名著的豐富底蘊,激發他們有讀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書的興趣。

環節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環節通過學生談人生啓示,請看視頻,達到了讀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們的心智。

最後一個環節,佈置作業,積累提升。意在夯實基礎,通過寫作提高認識和能力。

六、說教學效果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覺得這堂課有以下幾個成功之處:

一、思辨的課堂。

死因到底是什麼,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斷地在結論中去質疑,在質疑中學會思辨。

二、厚實的課堂。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感受的資料,厚實了語文教學。

三、收穫的課堂。

一方面學生夯實了以往小說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了啓示,讓課堂充滿了智慧和營養。

當然,這也是一個有缺憾的課堂。在解讀文本時,我考慮到所任教學生對名著閱讀積累不足,而無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進行全面的解讀,我們只是讀出了羅貫中眼中的楊修死因,而沒有站在曹操識才、愛才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鑑於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創設有效、科學而富於張力的活動,大膽的去引導學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學會多元個性的解讀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價值上下工夫,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