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解說詞 >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精選10篇)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9W 次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接觸並使用解說詞的人越來越多,解說詞通過形象化的描述,使聽衆感知故事裏的環境,猶如身臨其境,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解說詞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精選10篇)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1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原名陵園,位於鐘山第二峯小茅山南麓,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它坐北朝南,依山而築,由半圓形廣場、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組成。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整組建築總平面取“自由鍾”圖案,表“使天下皆達道”之義。瞻仰者由下仰望,但見浩瀚林海襯映着碧瓦銀牆,宛如偉人之浩然正氣,與大地同存。恢宏的陵墓工程於1926年3月奠基,1929年春竣工。同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

經過相關部門的着手打造,耗資40億元,大力整治長達四年之久的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近日完工後的新景點將陸續向公衆免費開放,經過此次整頓之後,在原有的景區核心區周邊新建成前湖公園、琵琶湖公園、梅花谷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博愛園、鐘山運動園、營盤山公園等7座各具特色的公園。

中山陵自廣場至祭堂坡度逐段加大,由博愛坊望祭堂,仰角爲9度,由碑亭仰望祭堂,仰角提高到19度,中山陵392級臺階,拾級而上,步步增添莊重、崇敬之感。走完石階到達大平臺,回首俯視則一個石階也看不見了,只見其間的八個平臺連成一片,如同平地,當你站在大平臺上,舉目遠眺,羣峯皆居腳下,陵園景色盡收眼底,崗巒疊翠,松柏蒼蒼,亭臺樓閣,氣象萬千。

此次新建的前湖公園位於明城牆腳下的'北臨中山植物園,展示2000多種熱帶植物;梅花山擴建而成的梅花谷公園佔地1533畝,梅花由1.5萬株增加到近4萬株,品種達350多個,成爲“天下第一梅山”。而下馬坊遺址公園以1.1公里長的孝陵神道爲主線,沿線分佈三組石刻建築和新出土不久的高浮雕龍紋石碑、觀音閣大石壁、康熙“奉旨免三則碑”等大量明清珍貴石刻文物,極有觀賞價值。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2

大家好!我是“新世紀”旅行社的導遊小王,歡迎大家跟隨我來參觀中山陵。

中山陵位於浩蕩的大江之濱,坐落在我國著名的古都——南京,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中,有10個朝代和政權先後在此建都,許多叱吒風雲的著名人物長眠在這裏,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就位於南京東郊的鐘山南麓。鐘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峯,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千米,南北寬度約3千米。千百年來,這裏進行過種種社會活動,建成了許多園林、第宅、寺塔、壇臺和陵墓,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動人的傳說。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患肝癌醫治無效與北京逝世,臨終前一再表示,願其遺體如友人列寧一樣得以保存,歸葬南京紫金山,根據他的遺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一致決定在南京紫金山建陵,陵園的設計方案是通過競爭入選的,採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最後,評出首獎是中國設計師呂彥昌設計的鐘形圖案,鐘有“示警”和“自由”的含義,它象徵着孫中山領導中國革命的意義和貢獻,同時又與陵墓所在地鐘山相吻合,在具體設計上,採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術,汲取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的經驗,採用了中軸對稱的總平面佈局,民族形式的建築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方法,很好的表現了陵園的莊嚴氣氛和和孫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中山陵於1926年春動工興建,中間由於軍閥割據,政局混亂,工程進展緩慢,至1929年3月方纔竣工,1929年6月1日舉行了盛大隆重的奉安大點,全國各地都沉浸在悲哀之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2時,在101響禮炮聲中,葬入墓穴,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在鐘山南麓。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是一座三間三樓琉璃瓦頂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着孫中山先生的手術“博愛”橫匾一方,繼續向裏,沿着墓道,便到大陵門,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氣勢非凡,正中拱門楣上鐫刻着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爲公”幾個金光大字,循陵門後至石階及至碑亭,亭內在龜趺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鑲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自碑亭再往北,跨過290級的臺階便登上了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這裏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無論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大自然都向人們展示其周圍變幻無窮的奇妙景色。平臺中央,便是祭殿,祭堂正面明間的雙眼連接處刻有中山先生的手術“天地正氣”,三個圓券門上方,鐫刻着“民族”、“民權”、“民生”六字,呈內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堂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的革命家的白色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安詳,栩栩如生。

巍巍中山陵,巍巍的氣勢襯托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品格,不朽精神,也可以所,它是孫中山品格與精神的象徵,在中山陵肅穆的氛圍中,寄託了人們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敬仰。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3

中山陵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爲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廣場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

碑亭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爲陵門,門額上爲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爲公”四個大字。再進爲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的鎏金大字。過碑亭即爲陡峻的石階,石階共分八段392級。

祭堂走到陵墓最高的平臺,上有華表兩座,後爲祭堂。祭堂的正中,爲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遺囑》。

墓室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門內即爲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

在中山陵四周還有一些紀念性建築物,是由當時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投資修建的,可做遊覽。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4

4月24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渡過長江進入南京,當時,南京的國民黨軍隊都已撤退,解放軍先頭部隊入城後,向前追擊,他們發現陵園內還有一支國民黨部隊,但這支部隊不是國民黨的正規部隊,而是守衛孫中山陵陵寢的衛隊。解放軍上級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爲對這支守衛中山陵的拱衛部隊,應該區別於參加內戰的國民黨軍隊。隨即,第二野戰軍第105師派某團政委劉志誠率領一批戰士進入陵園,到達陵園之後,他們與範良等拱衛處負責人談判,雙方一致決定:人民解放軍分別進駐中山陵和明孝陵、靈谷寺、紫金山天文臺。拱衛大隊接受解放軍的.改編,繼續擔任中山陵的守衛工作。從此,中山陵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天上午,該團政委劉志誠召集拱衛處幹部講話,說明共產黨對孫中山先生是一貫尊敬的,解放軍將會嚴格保護中山先生的陵墓,囑咐拱衛處官兵照常安心工作,維護中山先生陵園的正常秩序。然後,劉志誠等解放軍負責人由範良引導登上中山陵,檢查了中山陵祭堂、碑亭、陵門等處的情況,發現沒有什麼損壞。當時,拱衛大隊的菜金已經無法維持,還缺少糧食,當劉志誠聽說了這一情況後,立即與上級聯繫,幫他們解決了暫時的困難。

25日又召集全體留守人員講話。4月27日,再召開拱衛處全體班長以上幹部開會,說明怎樣在新形勢下開展工作,並囑咐將所有武器即日起造冊送劉政委轉呈上級,決定各隊暫時不使用的武器一律交存處部。與此同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親筆書寫了一條“保護中山陵”的手令,派人送到中山陵,陳毅的這條手令用鏡框裝起來,放置在陵堂裏。

解放初期,一些不明真相的羣衆聽信謠言,以爲解放了就可以將國家財產隨意佔有,一些人聚衆公開盜伐森林,特別是山後的情形更爲嚴重。部分羣衆不但不聽勸阻說服教育,反而竟敢圍毆拱衛隊隊員,班長張文生、隊員翟文煒均被毆傷。夜間盜伐尤爲猖獗,隊員戴元振在巡查時竟被歹徒用手榴彈炸傷。爲了加強對中山陵園的保護,軍管會決定派出解放軍協同陵園拱衛隊加強巡護。8月1日起,姚爾覺和李務本率公安部隊進駐陵園後,與原拱衛隊隊員共同守護森林,並抓獲爲首盜伐林木的馮啓寶等11名罪犯,押送十區人民政府處理,使盜伐陵園森林的壞分子受到了應有的打擊,至9月以後,盜伐林木之風才漸漸平息。

1949年11月12日是新中國成立後迎來的第一個孫中山誕辰紀念日,這一天,南京市軍管會、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山陵舉行了隆重的謁陵儀式。參加謁陵的有市軍管會、市政府、中共南京市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共500多人。軍管會主任粟裕、副市長柯慶施、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唐亮和各民主黨派代表、文化界代表李方訓、吳貽芳、徐養秋、陳中凡以及人民解放軍代表、工人代表、學生代表等,於1時30分到達靈堂,整齊地站立在孫中山坐像前。謁陵典禮在新中國國歌聲中開始,粟裕主任向孫中山遺像獻花後發表了簡短的演說。隨後,謁陵人員進入墓室,繞孫中山墓壙一圈,謁陵儀式在12時結束。

以後,每年3月12El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和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紀念日,江蘇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來中山陵舉行謁陵儀式,從未間斷。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5

各位朋友,來到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你們一定想去看看當地最有名氣、最具特色的景點吧。到了南京,如果沒去中山陵,可以說你只看到了半個南京城。儘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稱,擁有"金陵四十景"等衆多名勝古蹟,但中山陵無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個。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爲"孫逸仙博士"。因爲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尊稱爲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後求學於檀香山、香港等地,畢業後在廣州、澳門等地行醫。後來他棄醫從政,並於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爲總理,提出了"驅除按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此後,經歷了"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風風雨雨,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在1924年1月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爲新三民主義,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應馮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討論國家大計,終因積勞成疾,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這裏視野開闊,氣象雄偉,的確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們也許會問;孫先生出生於廣東,逝世在北京,畢生爲革命奔波於各地,爲什麼要選擇南京作爲自己的長眠之地呢?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6

對於中山陵,我幾乎是陌生的。由於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聯想過許多金碧輝煌的殿堂。然而,當漫步其中之時,才發現原來中山陵別有一番景緻。依山而建,隱於山林之間,從下往上一望,極爲壯觀。建築並不豔麗,卻給人莫名地來了一種氣勢,來了一種莊重。

走在臺階上,似乎就已明瞭。孫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於此地,而後人按照他的意思爲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爲了給中山先生,這位爲中國不停忙碌的偉人找了一處永遠安寧的地方讓他平靜下來。

中山陵坐落在這繁茂的寧靜之中。中山陵的佈局就像是一個大鐘,含有"喚起民衆,以建民國"之意。遙想當年孫中山先生爲了民族的復興,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多少的貢獻?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墓道。前面爲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爲頂,門額上爲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爲公"四個大字。這裏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爲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爲國爲民的博大胸懷。再進爲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鎦金大字。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爲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孫中山先生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後爲祭堂。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裏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動。在這裏,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爲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勳業和艱苦鬥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爲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堂後有墓門二重,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進門爲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

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我心中盈滿的只有感動和震撼。高大莊嚴的祭堂,讓我第一次強烈地感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

中山陵之旅,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飽覽美景的喜悅,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思考,對民族的熱愛,對領袖的敬意。作爲記憶,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7

中山陵親愛的朋友們,來到歷史文化名城,一定要去看看該地區最著名、最有特色的景點。到了南京,如果不去中山陵,只能看到南京的一半。雖然南京號稱:“六朝古都”擁有“金陵四十景”等等,但中山陵無疑是最具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名勝之一。

說起中山陵,當然要提到它的主人,偉大的中國人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朋友稱他爲“孫逸仙博士”。因爲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使用了"中山橋"他的別名,所以他在中國被尊爲孫中山先生。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象山縣翠橫村。他野心不大,在檀香山、香港等地讀書。畢業後在廣州澳門行醫。後來棄醫從政,於1905年在日本組織了中國同盟會,被選爲並提出了“驅逐滿洲、恢復中國、建立人民國家、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以及“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理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孫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爲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總統,並於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職。從那以後,我經歷了“袁世凱竊國”第二次革命民族保護運動保護法運動”1921年,他在廣州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總統。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把舊的三民主義發展成新的三民主義,並“提出:聯俄共助農工”三大政策。同年11月,應馮玉祥邀請,北上商討國家計劃,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操勞過度而死。

中山陵的墓址是孫先生生前選定的。視野開闊,氣候壯麗,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你可能會問;孫先生生於廣東,死於北京。他一生都在爲革命奔走。他爲什麼選擇南京作爲他的安息地?

據說早在1912年孫先生就任臨時會長時,靈谷寺僧就曾向他推薦過這首曲子。平川前,清逸後”風水寶地。當年3月31日,中山先生爲了南北和平統一,毅然辭去總統職務。四月初的一天,他和胡、等人在明陵打獵,來到現在陵墓所在的地方休息。孫先生環顧左右,對左右說,以後我死了,我要向百姓要這塊地安葬(再過一天我死了,我要向百姓討一塊地安頓我的屍體)。當然,紫金山風水的氣勢不是孫先生決定的根本原因。孫先生臨終前問:“我死後,可以葬在南京紫金山腳下。因爲南京是臨時政府成立的地方,所以我不忘辛亥革命。"所以,雖然孫先生在南京呆的時間不長,但南京對孫先生來說有着特殊的意義。他選擇南京紫金山作爲墓地,從根本上來說,是爲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8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峯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羣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

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鐘,鐘的頂爲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臺(現改爲中山先生的立像)爲大鐘的鐘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鐘乃含“喚起民衆,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爲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爲孫中山先生的漢白玉坐像,此像爲國外雕塑名家保羅蘭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業績,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牆上刻有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祭堂之後有一個銅門,橫額上書“浩氣長存”四個大字,亦是孫中山先生的手筆。門內即爲鐘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徑4米、深5米的圓形大理石圓穴。孫中山的漢白玉靈柩及臥像即安放在圓穴中,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爲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爲“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9

中山陵音樂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廣場東南。建於1932年至1933年,佔地面積約爲4200平方米,由關頌聲、楊廷寶設計,1932年秋動工興建,1933年8月建成。音樂臺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

音樂臺爲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佈局呈半圓形。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舞臺及照壁,圓中心是舞臺,舞臺長約22米,寬約13.33米,高出地面3.33米。

臺後建有大照壁,是音樂臺的設計主體,仿中國傳統五山屏風樣式,表面以水泥斬假石鑲面,既爲舞臺背景,又是起到反射聲波作用,同迴音壁原理相同,以彙集音浪。照壁坐南朝北,寬約16.67米,高約11.33米,水平截面爲圓弧形。照壁上部及兩側,雕刻有云紋圖案。上部雲紋圖案之下,雕有三個龍頭,突出牆體之外。在舞臺邊緣處有數道波浪形臺階,階內填土以栽花草。

緊靠樂壇正前方有一汪月牙形蓮花池,呈半月形,池底有伏泉,池半徑爲12.67米,用以彙集露天場地的天然積水,池水終年不涸,可以增強樂壇的音響效果。樂壇兩翼築有平臺,有臺階與花棚銜接,上砌鋼筋混凝土花棚。舞臺下闢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貯藏室等。

舞臺前爲觀衆席。設計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設計成由高到低的半圓形觀衆席。半圓形草坪呈坡面狀,半徑約56.67米。草坪上,沿同心弧方向展開三條小徑;沿扇面坡道圓心方向建有五條寬二米的.放射形走道,每條走道有45級臺階。草坪被小徑和走道臺階分爲12塊,草坪上可容納觀衆3000餘名。

半圓形音樂臺較高外緣上建有一條寬6米、長150米的紫藤花架。走道內外兩側,各有36根立柱、36個花盆、30張石凳。花架下的同一側花盆之間,有長條形石凳,供觀衆品茶休憩。在花架邊的紫藤外圍,有一條弧形水溝,上有五座小橋,爲音樂臺內的五條出入口。紫藤長廊呈半圓形展開,形成等距離的節奏和旋律美。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木,是遊人休息納涼的佳境。現音樂臺有許多白鴿,可以在音樂臺買飼料喂這些白鴿。

南京中山陵導遊解說詞 10

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最好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場。 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就暫時介紹到這裏。請各位遊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裏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啓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衆”之意。

中山陵作爲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爲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遊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場。廣場位於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爲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鍾”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着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這尊鼎鑄於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