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解說詞 > 五臺山大白塔導遊的解說詞大綱

五臺山大白塔導遊的解說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五臺山佛塔。位於塔院寺內。磚石結構,明代建築,喇嘛式塔。

五臺山大白塔導遊的解說詞

佛教界稱其爲“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略稱“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因其通體皆白,五臺山民間俗稱“五臺山大白塔”略稱“大白塔”。明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遣使迎西域高僧葛哩麻入京,敕封爲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後往五臺山大顯通寺。永樂五年(1407),奉旨對寺內原塔進行了重建。民間傳說,原塔爲元代建,喇嘛式,石質,較小。這次重建,改爲磚石結構,規模宏大。據寺碑記載,當時共動用各類“官員、匠役、人共達二萬餘人”。使用了“磚百萬,基石千塊,灰數千石”。明嘉靖十七年(1538)對大白塔進行了維修。據寺碑記載,除“添新磚三萬,用灰三千石”外,還使用“晉礬千斤”,用“小黃米三十石煮汁和灰”。明萬曆七至十年(1579—1582),神宗皇帝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李娘娘,爲國祈福,自己掏腰包,又遣使對大白塔進行了大型修建。

《清涼山志》描述新修之塔“基至黃泉,高二十一丈,圍二十五丈,狀如藻瓶,上十三層。寶瓶高一丈六尺,鍍金爲飾。覆盤圍七丈一尺,幣以垂帶,懸以金鈴。”新修後的'塔,稱爲“大慈延壽寶塔”,略稱爲“大寶塔”。以後雖然多次維修,均屬小型動工,大白塔仍保持明建風貌。大白塔地上部分一開始是用磚石建成的方形臺基。高1.7米,圍125米,四面廊牆,嵌功德碑,四角建亭。正中爲臺座,八角形,圍有廊。有臺階可登臨臺座上端。臺座上部正中,爲亞字形須彌座,八角形,石質。須彌座與塔肚之間,有一圈仰蓮。塔肚四方各嵌四面銅鏡。塔肚與十三天之間,又是一屋須彌座形式的結構,各角掛一個風鈴,分三屋,總數爲一百零八。十三天上置銅覆盤,覆盤上是銅質塔剎。塔剎形狀,呈縮小了的白塔樣。塔的外部,用白灰覆抹。看上去潔白無霞。1981年實測,大白塔地上部分高56.4米,按《清涼山志》記數推算,底下基礎近10米,大白塔高大雄偉,氣勢磅礴,被譽爲“清涼第一聖境”。在全國喇嘛式磚塔中,被公認爲明時期的代表作。今天,大白塔已經成了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象徵。明晉陽王道行詩讚大白塔:“浮圖屹立奠坤儀,從此羣山勢盡卑。百丈高僧無我相,萬年夫子競檀施。輪光遍照星河影,金色渾成世界奇。借問曼殊何處是,欲從言下決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