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活動總結 > 主題活動-兔子的實踐與總結

主題活動-兔子的實踐與總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一、活動的由來

主題活動-兔子的實踐與總結

一天午飯後,小朋友們圍在一起看圖書,他們驚奇地發現圖書上畫了許多不同的兔子。韻沂問:“這種顏色的兔子也叫小白兔嗎?”潤傑說:“爲什麼這個灰色毛的兔子的眼睛不是紅色的。”我反問一句:“什麼顏色的兔子眼睛是紅色的。”伍振越指着圖書說:“兔子喜歡吃紅蘿蔔,它是不是也喜歡吃飯?”“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兔子都叫小白兔?小白兔除了喜歡吃紅蘿蔔,它還喜歡吃什麼食物?”我給孩子們留下了兩個問題就結束了這次閱讀活動。同時,我意識到:和孩子一起認識“兔子”的機會到了。

二、思考

幼兒的活動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及其周圍環境爲基礎,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美國心理教授特芬尼.桑頓引用許多人的研究成果證明,幼兒是否成功地解決遇到的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們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爲幼兒設置問題情景,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能有效地幫助幼兒把知識轉化成生活技能。孩子們發現圖書上的各種兔子,並對其產生了各種問題,兔子又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因此,它是進行教育的良好素材。

三、活動目標

1、通過一系列活動,激發幼兒的美好情感以及對於大千世界的探索慾望。

2、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信息,同時讓家長參與教育活動。

2、通過各項活動讓幼兒全面瞭解兔子,如:兔子的生活習性、特長、品種、以及兔子的“家”的一些知識。

四、活動的實踐

活動一:收集有關“兔子”的資料。

我們在家園之橋給家長們寫了一封信,希望家長們積極支持,在生活中引導幼兒觀察兔子,與孩子一起共同查閱、收集有關兔子的資料,如兔子的圖片、兔子的書籍、兔子的種類、兔子的生活習性等,並要求家長把幼兒發現到的問題、想了解的問題用文字記錄下來。於是,幼兒、家長、和我們老師一起投入到收集有關兔子的資料的活動中。

活動二:我想知道……。

在餐後的談話活動中,孩子們紛紛提出了關於“兔子”的問題,有:

逸風:是不是所有的兔子都叫小白兔?

思祺:兔子可以吃農民伯伯田地裏的蟲子嗎?

寶怡:爲什麼小白兔長着短尾巴、長耳朵?

國榮:爲什麼兔子走起路來蹦蹦跳跳?

立琳:爲什麼兔子的耳朵 起來 ,長長的?

寓允:兔子的耳朵爲什麼這樣長?

晉宇:兔子爲什麼這麼快長大?

國榮:小白兔的眼睛是黑色的嗎?

活動三:認識小白兔。

當小白兔來到我們班時,孩子們因爲第一次親眼目睹小白兔,覺得十分高興而又興奮。突然,小白兔泡沫箱裏跳了出來,躲到詩斯的椅子底下。這時,我意識到問題所在,便對孩子們說:“我們的聲音嚇跑了小白兔!” 思祺說:“小白兔不喜歡大聲,它會豎起耳朵馬上跑走。”我馬上接着說:“思祺說得真棒!剛纔,小白兔還以爲是敵人來了,當它遇到危險的時候,它就會馬上走,躲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通過觀察,佩珊發現小白兔的耳朵大大的,裏面是粉紅色的;她還發現小白兔的嘴巴有鬍鬚。熙能發現小白兔的眼睛是紅色的。在活動中,孩子們驚奇地發現小白兔的嘴巴經常動來動去,摸上去覺得很舒服、很暖,它的身體是縮在一起的,而耳朵就貼在身體上。在那個時候,小朋友都說小白兔很乖。但幼兒還未注意觀察小白兔的腿。

活動四:我看見過的兔子是這樣的。

經過收集有關“兔子”的資料及相應的環境創設,幼兒對兔子已有一定的瞭解,他們看見過的兔子是這樣的:

逸風:我看見過的兔子的耳朵是白色的,也有黑色的,眼睛旁邊的毛是黑色的,他的耳朵是豎起來的。

朱經儀:小白兔的身體長着白白的毛,他的耳朵是粉紅色的,有些耳朵是黑色的,真漂亮!

國榮:我看見過的兔子的牙齒是白白的,嘴巴旁邊長着鬍鬚;有些兔子是黑色的,眼睛和耳朵也是黑色的。

佩珊:我喜歡牆上的兔子是,因爲它有雪白的毛,有黑色的眼睛和灰色的耳朵。

信旭:我覺得兔子的身體是大大的,有短短的尾巴。

志鵬:我發現有些兔子的耳朵很短。

活動五:關於兔子的食物(一)

這是幼兒第一次餵養小白兔,因此,在喂小白兔吃東西時,我向幼兒提出問題:剛摘下來的青菜能不能直接給小白兔吃?國榮說:不能。忠華則大聲說可以。這時,振越講:“小白兔喜歡吃洗乾淨的青菜,它也很講衛生的。”隨後,我肯定了他的說法,我也發表了自己在網上看見的餵養兔子的知識:應先把食物洗乾淨,把水涼幹才可以喂小白兔吃。通過活動,我們還意外地發現小白兔除了喜歡吃紅蘿蔔、生菜、包心菜,還會吃泡沫箱邊的泡沫。活動結束時,我向幼兒提出問題:兔子除了喜歡吃紅蘿蔔和蔬菜外,它也喜歡吃水果嗎?於是我請幼兒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相關的資料。

活動六:關於兔子的食物(二):

一天.國榮給小兔帶來了一些苦麥菜。有的說:“小兔子不吃這麼哭的菜。”有的說:“它吃。小兔字喜歡吃蔬菜。”聽到孩子們的爭論,我問道:“小兔子到底吃不吃苦麥菜,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呢?”很多孩子齊聲說:“喂喂就知道了。”於是,有的孩子把苦麥菜分成一小條,有的幼兒把苦麥菜撕成一小段。這時,但孩子們把菜放到小兔的嘴邊,他邊伸長脖子大口大口地吃起來。看到着情景,孩子們高興地說:“小兔子吃苦麥菜!”

活動七:我和兔子一起玩:

今天吃過午飯後,我們帶着兔子到草地上玩,孩子們拿着菜葉、蘿蔔根喂小兔,小朋友們都想讓小兔吃自己的食物。

志鵬說:“小兔子愛吃蘿蔔根,你看我餵它,它就很快地吃了!”

郭禧恩說:“小兔也吃黃草,幼教之友《主題活動——兔子的實踐與反思》。”

信旭說:“小兔還愛吃青菜,菜根,小兔子不挑食。”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說着,這時有幾個幼兒說:“小兔子的眼睛爲什麼不是紅的呀?”

宇萱說:“回家問媽媽了,白兔的眼睛是紅的,其他兔子都不是紅眼睛。”

寶怡說:“因爲白兔的眼睛如果是別的顏色就不漂亮了。”

回到班裏後,我們對此問題進行了討論,圍繞着白兔子眼睛爲什麼是紅色的,一直在原地踏步,於是我請幼兒把這個問題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相關的資料。

活動八:我知道兔子的眼睛爲什麼是紅色的了!

第二天早晨,有幾個小朋友一來園就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我知道小白兔的眼睛爲什麼是紅的了!”。在晨間談話時我請那幾位幼兒將自己的尋找到的答案講給小朋友們聽。

振越說:“因爲白兔的身體裏缺一種東西,叫黑色素,所以小兔的眼睛裏連血管都看的到,血是紅的,小白兔的眼睛也是紅的。

晉宇說:“我媽說,小白兔的眼睛是透明的,由於陽光反射,兔子裏血管的顏色就現了出來,陽光越強,兔子眼睛越紅。”

另外,在幼兒、家長及教師的積極探詢下,班級裏有關兔知識的資料,如兔的種類、兔的生活習性、兔的特點等豐富了起來。我們把這些珍貴的材料張貼在了牆面上,供幼兒學習和討論。

活動九:探索小黑兔小白兔的不同

由於幼兒對兔子很感興趣,一位家長從家裏帶來了一隻黑色的兔子,孩子們一下子圍了過來,爭着要摸一摸兔子,孩子們對小兔子開始了談論:“小黑兔,毛還是熱的呢!”

“小黑兔的毛真軟,我要喂小兔吃東西,它愛吃蘿蔔、白菜。”

當它把白菜葉子送到兔子嘴邊時,兔子聞了聞躲開了。

“它不吃白菜,它愛吃草和蘿蔔根。”

於是,許多幼兒都爭着去拿已準備好的草和蘿蔔根,當伸到它面前時,它還是聞了聞跳開了。

“它吃飽了,不吃了,等它餓了再餵它。”

中午吃過午飯後,我去看小兔吃沒吃,幾個吃的快的,幼兒和我一起來到裝小兔子的盒子前。

“老師,小兔沒吃,一個東西都沒吃。”

我也覺得很奇怪,兔子不愛吃這些嗎?

“老師,兔子吃我們的飯嗎?”

“它不吃,它就愛吃蘿蔔、白菜。”

我覺得應該試一下,於是便盛了一些剩飯放在一個口袋裏,請幼兒去試一下。

“老師,它吃米飯”,我過去一看,果然兔子正在吃着米飯,且不一會兒便把米飯吃沒了。

這時許多幼兒吃完飯後圍過來,沒吃完飯的小朋友也投來了好奇的目光。

在午睡前,孩子們都在討論着這個問題,大家誰也不知道原因,於是我建議小朋友們回去和父母一起查一查資料,瞭解黑兔和白兔有什麼不一樣。

經過了一天的觀察與嘗試,我們發現小灰兔不是特別愛吃白菜、蘿蔔等,它較愛吃孩子們的剩飯、愛吃水果、蘋果皮,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查了一些資料,第二天回到班級後大家展開了討論:“黑兔、白兔它們愛吃的東西不一樣,白兔愛吃蘿蔔、白菜,黑兔喜歡吃雜食,它不愛吃白菜,但它餓了也吃白菜。”

“我知道小黑兔爲什麼關籠子裏了!我爸爸告訴我小黑兔厲害,它對於自己不同類的兔子它都咬它們。”

我看到籠子裏的小兔子總想往外跑,我便將此問題向幼兒提了出來:小兔子很喜歡你們,但你們看,它爲什麼總不在盒子裏好好呆着,總往想往外跑呢?

小兔子的家太髒了,小兔子想要自由地跑,想找草和花。

五、反思與體會

1、從“學”到“做”,讓孩子親身實踐。

有一位教育專家曾經這樣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學習是聽過就忘記,看過就記住,做過就理解。”這句話很好地闡明瞭孩子的思維和學習方式:直接行動思維接受知識的速度優於具體形象思維,更優於抽象邏輯思維。因此,爲幼兒創設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幫助他們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的習慣做法是,鼓勵幼兒帶一些食物給小兔吃,其種類不外乎蘿蔔、白菜等。孩子們在餵養小兔的過程中,究竟哪些行爲來源於自己的真實意願與想法,哪些知識與經驗真正來源於自己的實踐與感受,我們從未細細思考過。在“讓孩子親自經歷實驗全過程”的思想指導下,我改變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使活動成爲一個真正的科學餵養活動、探索活動。

2、設計貼近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的教學內容,能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培養用於提問的學習技能。

因爲本活動選擇的內容是貼近孩子的,是孩子感興趣的一些平時不太說話發問的孩子,其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大膽問、大膽地說。例如,國榮是一個不善於大膽表達自己意願的孩子,很少舉手活動老師提出的問題,但在這次主題活動中,他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小白兔的眼睛是黑色的嗎?”在組織幼兒認識觀看各種各樣的兔子活動中,國榮卻能說出自己對兔子的一些簡單的認識:“我看見過的兔子的牙齒是白白的,嘴巴旁邊長着鬍鬚;有些兔子是黑色的,眼睛和耳朵也是黑色的。”看到他自信地向我們說話,我立刻豎起大拇指表揚了他。3、3、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主題活動要求教師具備各方面的知識,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無論是翻書還是上網, 都要能給幼兒提出的各種問題以答案。而且,主題活動作爲一種新的課程,如何選擇主題、指定目標、記錄評價,如何調動家長配合的積極性,對於教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這次活動,使我獲益良多,同時也悟出一個道理:任何新事物,只要敢於探索,大膽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積累,新事物就能得到深化與昇華,從而更多的經驗去開展一些更好的主題活動。

4、從“教師”到“家長”,充分把握家庭教育資源。

通過對一些平時對班級的主題開展關心較多、並對孩子的探索活動支持較多的家長,和另一些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對孩子主題探索活動支持較少的家長的比較,我發現:那些參與較多的家長在教育觀念上更新得較快,教育理念更先進,教育方法也更科學。同時,這一部分幼兒對主題活動及其它探索活動的興趣也明顯增強了。他們的探索能力不斷提高,已經開始積累一套屬於自己的探索方法,相應的知識經驗也日漸豐富。因此,我們將如何充分發掘家長資源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我們通過“家園之窗”、“家園聯繫手冊”等向家長宣傳和介紹有關主題的內容及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反應情況等。還不時佈置一些小任務,請家長在孩子回家後,協助和支持幼兒完成任務。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查找相關資料,不僅有利於引導幼兒積極探究“爲什麼”,而且有效地將家長納入到了幼兒園的主題教育活動之中,拓寬了幼兒解決問題的途徑。另外,這樣的活動有利於促進幼兒養成有疑問主動藉助書籍的良好學習態度,有利於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

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更新鮮的事物,對陌生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們嘗試着與自己不熟悉的人進行交流,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作爲教師應該幫助孩子走出“小課堂”,帶領他們到更廣闊的環境中去放飛心靈的翅膀,這將會讓他們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