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半個多世紀以來,於漪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園地,在語文教育、學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會活動等多個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產生重大影響,她的從教經歷、心路歷程、經驗成就和思想成果成爲上海市普教系統的寶貴財富。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歡迎閱讀。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通用5篇)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 篇1

最近,學校組織觀看了《生命與使命同行》。看完影片以後,深深爲於漪老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師德所折服。在於漪老師的教育觀中,她反覆強調的是“育人是基礎教育的基本任務和根本目的,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終極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須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於老師時刻踐行着自己的人生格言——“讓生命與使命結伴同行”。“教師,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個生命去擁抱的偉大事業,教師應該擁有這樣的人生標杆和生命境界。”

於漪老師的這些語句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也道出了作爲教師身上肩負的崇高使命。我想,作爲班主任老師,應該把學生放在第一位,瞭解學生、關心學生、進而採取合適的方法教育學生作爲工作的第一要務。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特點,對於同樣的問題,遇到不同的學生,絕不能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教育,否則很可能會造成不良的教育後果。然而,學生也是有共性的,那就是他們都需要理解和尊重,尤其是來自班主任的理解和尊重。若是我們能多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把他們放在平等的地位,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我們的教育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 篇2

這是一個關於教師教育的視頻,我看了三遍,感觸很大,深深體會到了作爲教師應有的使命。

於漪,中國二十世紀的教育史,有一個名字可以說在教育界都知道,她寫了400多萬字的論文專著,上了近2000節的公開課,她爲中國的教育,中國的語文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的一生雖然都在三尺講臺徘徊,但卻受到許多人的尊敬,受學生的愛戴,她胸中卻懷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作爲新一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學習於漪這種對教育的執着的精神。

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裏,於漪一輩子都在尋找。她備課爲了改正自己的口語,她把每一句話都背出來的。一句話寫出來,然後修改,用規範的書面語言改正自己不規範的口語語言,然後背出來,再口語化,把它當做藝術品來授課。爲了一堂完美的語文課,她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應,砥礪前進,她每教一堂課,都要寫幾百字的教後心得,筆記,總結在課堂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作爲一個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什麼?於漪說一要有愛國心,二要有文化積澱,三教學語言要有文化含量。一個好的老師,可以激發學生對某中事物的迷戀。首先作爲一個老師,自己要熱愛教師這門職業,只有自身熱愛了,纔有可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老師看似是教課的,其實撒播的是做人的種子!於漪說她能碰到那麼多優秀的教師是一種幸運,老師的治學精神滋養了於漪深厚的學識基礎,這些名師的身教垂涎也積澱了她血液中沉厚的傳統文化品格。老師的教育使她對教育,對社會,對人生,對歷史,對自然從毫無認識到慢慢只曉,回想起她曾經求學的過程中的幸運,在以後工作中她一直帶着感恩的心。她說到這兒的時候我特別感動,因爲我自身也是因爲對教育的熱愛才選擇這個專業,我能深深感受到她的這種心情。

看了這個視頻,我還知道了教育學者的事蹟,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之子,他們一生都對文學,對歷史的熱愛和那種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們都是學了二十多年的語文。但我們究竟能感受多少語文的美好。究竟擁有多少語言的力量,又有多少人知道文字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我們究竟只曉多少,如果覺得自己知道的很少,又怎麼把這種中華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學生呢?給學生一碗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

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思考,教人如何做人的學問,也是教給我們對宇宙萬物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對人類歷史和國家命運的思考。語文教學和樹人有關,它讓你的靈魂有一種充實感,讓你感覺到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價值是什麼,讓我們成爲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的人。

做老師要有寬廣的心,要包容各種各樣的學生,而這種包容,不是居高臨下的,要走到學生的心裏頭,跟他們平起平坐,去體會他們的情感,這樣纔會跟他們有共同語言。老師要有愛心,於漪去家訪看到學生家境貧窮,她都盡力承擔他們的困境,當時她的工資只有七十二元,而她就拿出六元給學生治病。學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那個經濟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她把所有的積蓄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她對自己的孩子卻很苛刻,她的兒子黃肅直到結婚都沒穿過一雙皮鞋。什麼叫教師?學生的天就是你的天,師愛超過親子之愛。一個孩子因爲太調皮,父母不管他,把他推給了於漪,她毅然接受了這個孩子,把他帶回了家。她說你對孩子是全心全意還是三心二意,學生都是知道的,她愛自己的學生,也受到學生的愛戴。正是因爲她對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心,使十幾年後,她的學生來看她,把她講得話全部背給她聽。三尺講臺,聯繫着孩子的生命,什麼叫上課,上課的質量就影響到孩子生命的質量。老師教這些高尚的人,高尚的道理,自己不感動,怎麼去感動別人,教學是用生命在歌唱。不管在教育之路上,她經歷怎麼樣的坎坷,於漪始終不放棄,她說只有教育的力量,才能讓人成其爲人。

於漪說中文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的語言,對中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對文化知識的渴求,也因此而生。語文教育取決於語文教師自身對這門學科的情感,只有熱愛,纔會有一種熱情,要去傾訴,要去表達。用燃燒的激情去教學生母語,用生命傳播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好,不僅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還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民族精神和人類優秀文化的薰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爲老師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文化,感受到這種魅力!

於漪不光在專業課上有成就,在學校管理上也做的很出色。在她擔任校長期間,學校沒有聘用過校工,學校裏所有的衛生工作都是由學校師生一力承擔,讓師生身體力行,珍惜勞動成果,她的做法感動了學生。她激發了教師的的奉獻意識與創造精神,使教師在學校裏的生活不僅是謀生的需要,更有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她對教育鍾愛一生,對教育事業有一種信仰般的執着。

她說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心地善良,她說沒有善心,是不叫人的。人要勤勞,自己吃點虧,吃點苦沒什麼,都要幫助別人,要力所能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些對她以後成爲教師是密不可分的。她自己一個孩子,但她把最多的時間精力都給了她的學生。愛學生是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退休了,她依然心繫教育事業,把自己的晚年時光又無償奉獻給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學生。雖然我做不到她這種程度,但努力去靠近她,這是快樂的,是幸福的。熱愛中華文化,一生都在守護着祖國的語言文字,她熱愛教師職業,她認爲教師職業是一個崇拜的事業。她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於漪老師這句話,時時刻刻激勵着我,今後我會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 篇3

曾有人問我:"你幸福嗎?"的確這句話看似很簡單,而不同的人可以有着全然不同的回答。有的人可以將自己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看做是一件碌碌無爲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將孩子所犯的一點點的錯,影響着自己一天或者幾天的情緒。的確教師這份職業是否幸福?我也常常在問自己。讀了《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的幸福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每一堂課的質量,都影響着孩子生命的質量。站上講臺,我就要用生命來歌唱"於漪老師用她的一生去踐行着自己生命的價值,讓我這名剛進入知天命的中年教師也爲之感動。

作爲我們現在的教師,我們並不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修養甚至專業精神,而我們真的在許多時候會找不到自己這份職業的幸福感,有許多人也和我一樣有過"圍城"的感慨。當我拜讀這本書之後,發現我們其實缺的正是一種對生命真諦的認識,我們很多時候只是看到了一個真正教育者外在的現象,而僅僅只是把這種外在的東西,就以爲是它的一種真諦。"心思愈只注意外在的對象,零零碎碎的外在材料,自家生命就愈四分五裂,盲爽發狂,而陷於漆黑一團之境。"當我們細細地品讀這本書時,就像品茶一樣在回味自己的教育人生,可能就會逐漸地認識到於漪老師爲何在寄予新教師時引用了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不是錘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才能使鵝卵石臻於完善。"的這句名言。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 篇4

作爲一名剛加入教師隊伍不久的新人,《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讓我對理解教師這個職業,理解教師的使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愛學生。從愛出發來教育關心學生。只有心中有愛,才能關注並發現學生的任何需求。記得在求學的時候,幾乎每一位導師都說過同樣一句話:小學的孩子如同一張白紙。教師任何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行爲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都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中,每一個事跡都很觸動人心,短短的篇幅卻反映出來每一位教師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敬佩的師德。他們愛學生如同愛生命,奉行教育無小事的理念,關注學生的一點一滴。

細讀汪金權老師的事蹟,起初對他的紮根山香教育23年,並資助200多名學生感到有些許的不解。後來翻閱他的日記"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才瞭解到汪老師的行動其實就是將他對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化作對學生的真誠心、平等心、責任心、愛心和細心,將其延續在教育事業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師如燭,師德如光。師德也是一種使命感的體現。汪金權老師在答記者問時說"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心靈成長和自我管理的引導者。教師也是學生求知、做人、做事過程中的一個夥伴和顧問,它是一個職業,也可以把它當做事業來做。"是的,教師的使命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在引導學生的同時,教師本身就是學生的榜樣,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師德也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一種教育因素,所謂身正爲範。在讓學生的心靈健康成長的基礎上,更能通過身教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及美好的品質。用教師的人格魅力來說服學生主動的向老師學習,向老師看齊。

作爲新人,更應該要奉行"教育無小事,事事皆學問"的理念。因爲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經意的事也有可能成爲教育學生的好素材,教育學生的時機是無處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機,如何有效教育,都隱藏着很大的學問,對教師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種考驗。要經得起考驗,凡事能隨機應變,就必須堅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以廣博的知識裝備自己,積極積累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機智。在教育學生的同時,還需要學會反觀自身,育人先育己,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同。

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我對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經驗不足,今後還需要向身邊的同事多多學習,並不斷的提升自己,盡力瞭解學生、關注學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於漪《生命與使命同行》觀後感 篇5

有時候,我常常會問自己:當教師幸福麼?有的人可以將自己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看做是一件碌碌無爲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將孩子所犯的一點點的錯,影響着自己一天或者幾天的情緒。在讀了《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的幸福感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既然選擇從教,就必須正視自己的位置,它不但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教師自己的思想上和行爲裏。

王生英,中國農村教師的傑出代表,說她傑出,只因她的堅持與付出,很多本不該普通老師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被她們所撿起肩負。王生英老師與學生的風雨兼程,困難中家家戶戶的上門教學,在學校塌荒時義無反顧地將自己家變成學校。這樣只爲學生未來的行爲,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了王生英老師的事蹟後,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了這麼一句話:當一名人民教師,學生就是你的兒女,付出就是你的責任!這份堅定的責任心就是教師生命中最神聖的使命。

或許從前的我在困難面前會選擇低頭,在誘惑面前會被拐走。但正視自己是一名教師的時候我就應該學會堅持,對教育知識的堅持,對行爲規範的堅持,因爲很可能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能改變一個學生,所以時刻堅持一名教師應有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遇多大的困難都不能放棄對教育的初衷,就像王生英老師一樣,在走出大山走進大城市新開始新發展的誘惑面前能把持住,依然陪着大山裏的孩子同甘共苦,依然帶着一份平凡的心走出一條屬於她自己不平凡的大路!何爲堅持?在王生英老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她對教育事業的這份堅持,僅僅是從心出發的一種簡簡單單想教好學生的想法。這世間的千般算計,終究都抵不過一顆簡單的心。作爲一名教師,或許就是教育道路上永恆的持有一顆簡單的心——它是甘於付出、不求回報的!

讀完《生命與使命》,我領略到的不單單是那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故事和一個個人物,更是那背後折射出的樸實無華的對教學的熱愛和執着。讀完《生命與使命》,我感受到的並不是那流轉於眼球的文字,而是浮現在腦海中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