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通用19篇)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通用1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它是一部劇情片;它不是一羣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岡仁波齊有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通用19篇)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

“一羣人決定去朝聖,帶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

影片從藏民的生活起筆,炊具的響動、長者誦經以及羔羊降生。這片高原上的生靈從降生開始就熱氣騰騰,與寒冷抗爭。尼瑪扎堆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着叔叔去朝聖,於是待產的孕婦、酗酒的屠夫、渴望遠方的少年和一個懵懂的女童陸續組成這支隊伍,帶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發。

電影第一個震撼我的節點,是一行人在出發時開始叩拜,沒有任何的對話和預示,朝聖路自此開始。這一路沒有任何配樂,故事和時間的推進靠簡單的對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鏡頭記錄着十一個藏民本真的狀態,蓬頭垢面而神情篤定。這一路他們在公路的一側叩首匍行,兩塊木板的敲擊是唯一的響動,聽得人內心空曠而孤獨;公路的另一側不時有車輛帶着噪音呼嘯而過。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醫,加油站,廣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蘋果打了電話。這可能就是藏地真實的狀態:現代的,工業的世界在慢慢進入一個閉塞落後又純粹的世界,而這裏的人們,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這樣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個女童,這樣懵懂的年紀裏,經歷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帶着各自認爲的罪孽,帶着自己和家族的願望上路,目光堅韌而篤定;可她沒有,她甚至還不能理解信仰,也沒有更宏大的緣由。或許只是好奇,或許是耳濡目染,她在這支隊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純粹她磕頭,是因爲母親告訴她磕頭好,磕頭有福報。當一行人被流水阻隔,衆人脫去棉衣磕長頭淌水前進的時候,巨大的水花和衆人虔誠的神情之間,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這樣純粹的記錄與不加升華的表達讓人震撼。

這一路,遇見其他帶着故事的朝聖者、遇見勞作着的藏民、遇見車禍、遇見滑坡;這一羣人就用身體去丈量一條路,從拼盡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無量幸福;這一路上看見人世的辛苦與滿足,看見人世的更替輪迴。一個男嬰在朝聖路上降生,蒼白的,滿身血污的,哭嚎着掙扎着降生;一個老人在朝聖路的末沿離世,安靜的。這一路的經歷逐漸堆疊,於單調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蕩與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達神山岡仁波齊時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題,一行人的終點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現了幾分鐘。剪輯是再創造的過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沒有終點的旅程,我們活着,我們就在朝聖的路上。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岡仁波齊也是至今無人登頂的信仰之地。

《岡仁波齊》不是一部紀錄片,它是一部劇情片;它不是一羣人的故事,它是一代藏民的一段生活。

我們沒有那樣一種環境,無法理解信仰給予他們的力量和意義,但至少,我們中的大多數,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人是一切行爲都需要意義的生物,我們思考,我們假設,想讓行爲合邏輯、有意義。所以這樣一羣人,闖入者,獵奇者,帶着各種預設和標籤去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能體會到的是 無論信仰、世俗的爛大街的理想、人生價值,都只是方向,不存在終點;精神的架構高於生活,所以神聖。

當我們這羣旁觀者或唏噓、或落淚、或瞌睡、或咒罵,如三毛在《荒山之夜》中所寫,一個年輕木匠愛上女高中生而迷茫不安時,她自己心中的無奈感。我們在觀看着別人的故事,我們走在自己的路上。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2

雖然《變形金剛5》仍舊在影院熱映且大賣,但原本屬於該片的場次已經漸漸地被一部 文藝片佔據。導演張楊執導的第十部影片《岡仁波齊》以27%的上座率一舉超越《變形金剛5》,並且票房也已經突破了5000萬元,這對一部小衆的文藝片來說無疑是一次成功的逆襲。 《岡仁波齊》比《變5》早兩天上映,尤其是在《變5》上映後,該片的排片曾一度跌至0. 1%。但此後,該片憑藉不俗的口碑開始了逆襲。昨天,該片的排片比例已經能夠達到5%, 而且是在多部新片上映的情況下得以提升。張楊的這部《岡仁波齊》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簡 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11個普通的藏族人從家啓程,翻山越嶺2500公里 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這羣人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也有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歷了震撼的 西藏四季風光,接受了生與死的考驗。有災難與變故,也有柔情與溫存,讓這部看似平靜至 極,甚至拍攝手法模仿紀錄片的電影,卻能在兩個小時內帶領觀衆感受內心的波瀾壯闊。

雖然該片並非是一部紀錄片,但講述的內容依然可以觸動人的內心。該片的口碑也由此 一路走高,在豆瓣上評分高達7.8,屬於國產影片裏非常高的一個成績。

有影評人表示,這是觀衆一次自發性的選擇。在《變5》口碑愈發稀爛的當下,觀衆不 希望再被這樣的爆米花般的爆炸大片佔據雙眼。他們希望能夠在這個喧囂的檔期尋找一部完 全不同,可以洗滌心靈的電影。而靠着在朋友圈、影迷論壇、專業媒體的引導下,越來越多 的觀衆發現了這部《岡仁波齊》。

不過,相比此前質量頗高的文藝片《路邊野餐》600多萬元票房的慘淡成績,《岡仁波 齊》雖然逆襲成功,卻依然不能證明整個市場的口味在轉變。國產文藝片依然需要在更多的 平臺去精準推廣他們的影片。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院線的排片依然是一種粗放型的模式,更適合商業大片和 娛樂大片,對於文藝片來說,院線排片是一片野蠻的森林,一旦沒有找對路子,就很有可能 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3

岡仁波齊是藏民心中的神山。今天的這部電影就是講述這樣一個故事——萬千藏民的縮影。

這部與神山同名的電影《岡仁波齊》如果拍的不那麼細緻,再分成五六集,完全就是一部完美的紀錄片。從一個藏民要去朝聖,再到兩個、三個、四個、六個、九個……再到對出發的準備……他們踏上了一千兩百公里的朝聖之路。

本片並沒有大片般的跌宕起伏、絢爛、耀眼……有的只是對於藏民們情感的真實表達與他們無比堅毅的信仰的流露。

這也許是乏味的,與新上映的《變形金剛5》不可同日而語,可正是這種“乏味”,才使得看的人們去細細品味它所想要真實表達的是什麼。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部紀錄片,前段時間還有一部電影,叫《我在故宮修文物》,而在CCTV9記錄頻道,你是可以找到這樣一部多集的同名紀錄片的。

正是因爲這個,《岡仁波齊》並沒有走常規的電影、大片的老套路。

本片所有的臺詞加起來還沒有一部正常電影的一個主角的個人臺詞多,可這並不意味着無趣與對於時間的浪費。這就像人的一生——是要用時間去慢慢品味的,而《岡仁波齊》講述的是無數藏民在朝聖路上的艱難與曲折。

電影中,無不體現着藏族人民的信仰之堅定:朝聖的隊伍中有一位孕婦,她並沒有好好的像漢地的多數孕婦一樣“坐月子”,而是毅然地加入了這個要走一千兩百多公里的隊伍。在路途之中,她生產了,在生下孩子後的次日,她依舊回到路上,做着在我們看來千萬篇如一律且勞累的“大禮拜”。這是一個剛生產完的母親啊

隨行的還有一個小女孩,並沒有說她的名字,看着大約八九歲的樣子,她也像大人一樣做着“大禮拜”,在這途中,小女孩生過一次病,卻並沒有停下朝聖的步伐,甚至沒有叫過一聲苦。她的母親說,不要休息,磕頭,磕頭是很好的。她最後隨大人們一同來到了岡仁波齊。

還有很多例子,不一一舉例。

其中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衆人在馬路上做着大禮拜,一輛車撞上了他們的補給車,補給車被撞進了路旁的小溝中,一副殘破的模樣。裝補給車的車主在衆人的責備聲中喊到:“車裏有一個呼吸困難的人,如果不在兩個小時之內到拉薩……就會有生命危險……”。換在漢地,我想這就算在怎麼着也得把肇事車主的手機號留下或叫保險公司來,再怎也得報警的吧;可那補給車的車主從溝中的車裏爬了出來,揉着肩膀,說:“你走吧!救人要緊!”那人就像見着了希望一般地拼命道謝,最後開着車走了,連一分錢都沒留。

朝聖的衆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惱火或氣餒,這時,隊伍中的青壯年男性們說:“女人在後面禮拜,我們把車推着走!”於是,他們就把被撞毀的車頭拋下,推着車廂接着走,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除了生死,都可放下。

看到這,我想,畫風終於不是那麼累了;可誰知,當男人們把車連拉帶拽地拖到了前面的時候,又跑回了他們開始拖車的地點,磕起了長頭。

這是他們的信仰,不能漏下一點點!

還有一處令我記憶猶新。他們中最老的那一位,在一覺之後沒有醒來,人們發現他已停止了呼吸的時候,沒有驚呼,沒有嘆息,沒有哭聲。只有淡淡的哀傷。

這就是藏族人的信仰!除了生死,都可放下。不!生死都可放下!多麼虔誠、多麼堅定的信念!

就是這麼一部“不是紀錄片,卻勝似紀錄片的電影”在對於藏族人的信仰的描述方面打動了我,使我受益匪淺。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4

我這個人大概生性涼薄,很不容易被一些事情感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不太喜歡看電影。上次的《摔跤吧,爸爸》這次的《岡仁波齊》都是跟着朋友圈走進了電影院。

網上好評率88%,一部震感靈魂的信仰歷程,平凡樸實艱辛無畏地行走在一條虔誠的路上,你看過就一定會被感染,這裏沒有宗教,只有深入骨髓的信仰

看不到活着的矯情,只有生與死的寧靜,看完這個片子睜眼看紅塵時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希望有一日,你能放下所有壓力,世俗,偏見,靜下心來走走那段路,你會感受到那是一種怎樣的信仰,漫漫人生路,心中無信仰,何去何從?

我小時候那個時代,社會上把信仰宗教當迷信,是愚昧,是無知。風水輪流轉,宗教信仰在某些人眼裏又變得高大起來了。是純潔,是高尚,是質樸。

信仰錢,信仰權利,信仰物質富裕,是庸俗,是市儈,是內心的污濁不堪。

在我看來,信仰宗教,信仰權利,信仰錢,信仰科學,信仰自我獨立,信仰愛情。這一切沒有高下之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守住道德底線,敬畏法律,這就夠了。

很多人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不認同,至少我從小環境不是這樣的。我媽信佛,她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她善良。她相信我們家庭的順遂是佛祖與祖宗的保佑,所以她會禮佛,會記拜祖宗。

當然還有人說,西方人信教是爲了感恩,中國人拜佛是爲了私慾爲了有求與佛祖。如果你要這麼理解就這麼理解吧。

我們農村有一種風俗,新年過後,各個村莊要一百人以上的老人唸佛,以祈求這一年全村人的平安。一個村沒有這麼多老年婦女,就互相幫助了,每個村的老人都會到各個村莊去念佛,這些都是自願的,沒有強迫,沒有道德的譴責,我奶奶,我外婆都會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去。這些老人是免費的,但老人吃飯,點心,香錢,佛紙錢,還是需要付出的,我媽媽就很願意這樣的付出。

爲了全村人的安康,這些無償的付出在某些人的眼裏怎麼就成了只有私慾了呢?是,我媽並不全是無私,她會祈禱佛祖保佑我們一家的平安健康。一個女人基於愛與責任的祈禱,在某些人眼裏怎麼就變成的污濁不堪的私慾了呢?

原生態家庭多少還會影響我,我也會禮佛,但只是以旅遊的心態進入佛堂之後的敷衍。因爲我媽從來沒有強迫,引導我向佛。那些年輕的僧人,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他們。

我向不向佛是自由的,每個人的信仰都是基於自己的認知之後的自由選擇,這纔是重點。

但是你看《岡仁波齊》的十個人,一千二百多公里的朝聖之路,歷經春夏秋冬,歷經各種艱辛,甚至於還有孩子和孕婦。這麼一件宏大的事,全村人居然沒有一個人反對的,沒有現實理性的思考,一片叫好之聲。

無論你的信仰是多麼崇高和偉大,無論是信仰科學,信仰馬列主義,信仰宗教,當週圍只剩一種聲音的時候,你的人生其實是被綁架了,而你還津津樂道感動於這種綁架,這就是愚昧和無知。

當然,世界是多元的,感動着你的感動,理性着我的理性。這本來就是一件事物的兩個不同角度,並不矛盾。

很多人會帶着朝聖,神祕的心去看待西藏,幾年前我去過西藏,那麼借這篇文章談談我的感受。

藏民很質樸嗎?

我不知道,因爲我沒有太多的接觸。但有一件事可以說一下。汽車路過一個山坡,剛好日落,我們覺得站在那個山坡拍日落是很好的角度。這時有一個藏民過來要我們200元錢,要知道這時一個荒山坡啊。當然這不說明什麼問題,每一個人族都會有敗類。但令人深思的是我們的表現,在野外,他一個人,我們三十個人,拍好照,不給錢他能把我們怎麼樣?但我們還是放棄了,因爲現在通訊這麼發達,他打個電話聚集一幫人在某個村口把我們攔截了怎麼辦?

也就是說我們的潛意識裏對藏民是不信任的,所以給你安全感的一定不會是某個宗教,而是法制,是文明,是倉鼎足而知禮儀。

西藏的幾大聖湖美嗎?

是的,很美,蔚藍的湖水倒影着聖潔的雪山,但它不像西湖一步一景,到了湖邊,啪啪幾張照片之後,你就不知道幹什麼了。

天很藍嗎?

是的,很藍。就像夏天高溫中的杭州天空一樣藍,就像G20時候的杭州。

布達拉宮好嗎?

好,雄偉,莊嚴,夜幕下的布達拉宮就像一幅徐徐打開的巨大畫幅。潔白的牆體發出自然光澤,真正的低調奢華。看過很多城市耀眼,華麗的燈光秀,如果要我評價的話,我首推布達拉宮。

西藏值得去嗎?

當然,西藏和世界每一個你不熟悉的角落一樣,值得你去涉足。

去西藏因爲高原反應會很危險嗎?

是的,我們在沱沱河無人區的一箇中轉站過夜,那裏只有一家客棧,一家飯店,一家小診所。碰到從北京來的自駕遊客,同伴下車時發現後座熟睡的人叫不醒了,然後在小診所掛上氧氣袋,吊針。診所醫生告訴我們,這個人活不過兩個小時,但無論是前方的醫院還是後方的醫院,都有四小時的車程。後來怎麼樣了我們也不知道。

當然你也不必太恐懼,自己小心點應該沒有問題。都說318很美,但很遺憾我們是從青藏線進,青藏線出,只看到了茫茫的戈壁灘。

我的感受是,不必把西藏想象的太過神祕。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5

最近,張楊導演的西藏題材電影《岡仁波齊》上映。這部安靜的公路片在《變形金剛5》的喧囂中闢出了一條幽徑——9天,票房破2700萬,對於藝術電影,這個成績可以稱得上“大賣”了。

因爲口碑和上座率持續高走,《岡仁波齊》的院線排片也從最初的1.6%升到了今天的5.9%,但上座率依然是所有在映電影中最高的。

去年年中,張楊導演正帶着他在西藏拍攝的兩部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奔走於各大電影節,本刊在那段時間採訪了他,從《岡仁波齊》聊到在西藏風餐露宿的十個月,從近些年的的電影創作,聊到他的堅持、侷限和困惑。

那時,張楊對《岡仁波齊》未來的院線表現並不樂觀,具體的宣發策略也不明確。對他來說,今天的票房成績是個驚喜。對於藝術電影進院線來說,《岡仁波齊》也將成爲一個值得研究的個案。

《岡仁波齊》看起來是紀錄片,實際上是個故事片。導演的控制力在於截取藏族素人演員的生活,講自己的故事。“一個孕婦,一家三口,一個屠夫,一位死在朝聖路上的老人,電影中的這些人物是早就設計好的,只有現場拍攝是紀錄式的。”張楊說,他讓演員們正常燒火、做飯、喝酥油茶,攝像機一直開着,碰到好的場景就暫停,想幾句臺詞,加在剛纔的場景裏,“整部電影都是這樣拍攝的”。

這種“僞紀錄”的形式也曾出現在張楊的另一部電影《昨天》裏。當年,張楊把演員賈宏聲吸毒戒毒的經歷寫成了劇本,讓賈宏聲和父母一起,在鏡頭前表演他們真實的生活。《岡仁波齊》看似與張楊之前的作品不同,但“僞紀錄”和公路片的形式都曾在他過往的作品中使用過,“形式和內核早就有了”。

在藏文化裏,馬年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張楊追求儀式感,希望在馬年把它和《皮繩上的魂》拍出來。擺在他眼前的第一個難題是找投資。早年拍電影,張楊沒爲錢發愁過,但眼前的兩個片子,無論從題材還是他希望呈現的影像風格,都沒有能賺錢的賣相,想要籌錢不容易。《皮繩上的魂》起碼是個完整的故事,《岡仁波齊》連劇本都沒有,他只能和投資人說說自己的想法,大致的拍攝方式和希望呈現的風格,能不能拍成他都不敢打包票。“誰敢投啊!”張楊也覺得,自己這看起來不靠譜的項目有些爲難投資人。

眼看着已經到了2013年底,再不進藏,《岡仁波齊》就來不及拍攝了。這時,好友李力站了出來。作爲合力辰光的董事長,李力最賺錢的一筆電影投資是《小時代》,從那部電影裏看得到他追逐利益的本能。他也曾勸張楊拍商業片,大製作、大IP、大卡司(演員陣容),張楊總是猶豫不決。他投資過張楊的上一部電影《飛躍老人院》。那部電影沒能讓他賺到錢,眼前的這兩部電影更沒有賺錢的希望,但他依然對張楊承諾:“不管其他人投不投,你去拍吧,我給你託底。唯一的要求是,注意安全。”

2013年11月底,投資還沒到位,張楊就帶着一個30多人的劇組進藏了。劇組買了七輛麪包車,一路走一路拍,遇到縣城就住旅館,沒有旅館就住帳篷。隨隊的有廚師和醫生,餓了吃大鍋飯,病了也有人照看。他們還在當地僱了藏族的攝影助理,剛開拍的那段時間,因爲高原反應,攝影師扛不動攝像機,全靠助理們出力才能順利拍攝。

拍完《岡仁波齊》,張楊把劇組擴張到120人,又花費兩個月拍完了《皮繩上的魂》。在藏區的10個月,張楊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只有缺錢時,纔打電話催催投資人。

10個月下來,張楊成了現在的張楊,皮膚黝黑,戴上帽子、手串和銀戒指,坐在人羣中寡言少語,他有意無意地與周遭保持着距離。“剛從原生態的地方回來,大家都不適應或者排斥亂糟糟的城市生活。”刁亦男試着分析張楊,“但他的這個勁頭持續的時間有點長。”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6

今天是第二次看《岡仁波齊》。上次看是一年前,同樣是看完感動得一塌糊塗,對“信仰”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嚮往。但一年過去了,除了生活給予的教訓,讓人無奈地接受某些現實,調整心態平撫情緒,繼續每天平淡無奇的日子外,似乎別無更多的改變。

但心中想過、念過的東西,就成了思想的一部分,雖然會遺忘,在不經意的時候有時又會漂浮在眼前,作爲寬慰自己,或未來可以憧憬的一部分。或者說,當回想起曾經希望憧憬過的場景時,竟然也會產生一種自己似乎已經歷過的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和自己很久之前曾經親身經歷的真實事件似乎一樣真實又飄忽,似夢非夢。如果沒有照片或同行者佐證事實,或有人僞造事實專門合成了你在某現場的證據,又如何確定自己是在現實還是在夢境?自己的感受還是幻覺?

今天第二次看《岡仁波齊》。看之前我覺得似乎已經忘掉了電影的大部分內容,但在看的過程中,像第一次一樣的震撼減弱了許多,有許多場景似乎覺得和老熟人一樣:就是這樣,本來是這樣。

第一次看,我像一個旁觀者,心裏迫切地在問“然後呢?”,情緒一直被劇情所牽引。第二次看,我似乎成爲一個同行者,小姑娘、老爺爺、小夥子、孕婦、拖拉機手、屠夫,我似乎和每一個心有惺惺的人有了眼神的交流。但我並沒有風餐露宿、飢寒交迫的肉體痛苦,沒有腰痠背痛、腳底打泡的身體記憶,有的,只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人說,當演員挺好,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體會不同的人生。那麼,當坐在家裏或者影院觀影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當玩虛擬現實的遊戲時,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那些癮君子在吸毒後,進入極度的亢奮狀態,產生幻覺,不也在體會不同的人生嗎?將來,有了虛擬性愛,同樣也在體現不同的人生呀。對了,這叫做精神出軌,是對自己愛人的背叛,因爲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存粹的、獨佔的。但這一生一世,此時此刻,不需要專一嗎?可以容忍心在別處嗎?自己的生活過不好,心裏總在嚮往着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主角不做,偏要做觀衆。

理智似乎是個好東西,讓人能夠權衡利弊,算計出何時、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這一切,都需要長期、艱苦地學習。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產生厭倦、懈怠,會有逃離的想法,需要有一個夢境,來給予生命一個喘息的機會,或許這也是書籍、影視的意義之一吧。

《岡仁波齊》中的朝聖者,平和、執着、樂觀,團隊中沒有抱怨,沒有糾結,沒有放棄,沒有人性中任何消極的表現,2000多公里,九死一生的經歷,看似有了信仰的力量,一切顯得風輕雲淡,這是怎樣開掛的人生。這是造夢師造出來的夢。她似乎不遵循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規律,爲一點小事糾結、爲一些小利反目、爲細密而粘連的網所纏繞。

“夏蟲不可以語冰”。儘管跟隨一程,要理解朝聖者的世界,終究需要自己親自上路。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7

《岡仁波齊》是不多的幾部看過了必須要反芻的影片。與其是在寫觀後感,不如說是在猜謎。影片展現的長跪朝聖就像是迷一樣的儀式存在。影片的副標題爲靈魂之路,恐怕首先要向現代人發問有靈魂嗎?相信靈魂嗎? 相信有靈魂和不相信有靈魂的區別是什麼?不相信靈魂的現代人在相信靈魂的人們面前是什麼樣子的?反過來,相信靈魂的人們在不相信靈魂的現代人面前是什麼樣子的?

僅從物質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呈現了一個前現代、現代、後現代時空密集的場景。服裝、交通工具、日常用具都不是單純地屬於某一個單個時代。有羊皮氈房,也有羽絨服拖拉機,有酥油茶油燈,也有塑料桶電燈。這些生活在高原上大山裏的人們砍柴放羊,犁地織布,粗茶淡飯,在白雪覆蓋的雪山腳下,日子有條不紊地延續着。物質的畫面向觀衆傳達出一個明顯的信息,窮困落後,是扶貧的對象。坐在舒適的影院觀影的觀衆在電影一開始展現的當地人生活的物質畫面面前,是不是產生了一絲優越感?是不是還產生了一絲絲的同情和憐憫?甚至產生了一絲絲要去扶貧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條件的豪情壯志?

他們對神山的信仰是虔誠的,但是影片中的語言則展現其功利的一面。七十二歲的楊培畢生有個夙願,要去拉薩,去轉岡仁波齊。侄子尼瑪扎堆決定幫助叔叔圓了這個願望。芒康村子裏有幾個人也想去,各有各的祈願,有的因爲同屬馬要去轉個運來,有的因爲殺生多了,有的因爲家裏厄運連連。岡仁波齊在他們眼裏是神靈。他們要一路長跪去朝聖,一共1200公里。影片的臺詞與朝聖者每晚的誦經很不協調。語言在表達靈魂深處的內涵時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影片對長跪朝聖過程的展現等於在考驗觀者的腦洞大小。

看到第一個長跪時被震撼得眼淚都涌上來了。他們的虔誠重重地敲擊着心靈。這是對神靈的虔誠、對大山所代表的神靈的虔誠。這是對靈魂的跪拜。肉體相對靈魂而言變成了無足輕重的載體。肉體匍匐在靈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與艱辛瞬間就高大上了。他們的行爲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樣,深遠,神聖、崇高。

然而,一路的物質景觀極其混雜。除了高山襯托出了跪拜者的渺小與虔誠之外。還有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汽車,修得筆直的柏油路,這些背景把它們和我們拉得很近很近。近距離看他們,肉體對肉體的關照對方,不禁要問,他們的大腦裏面如果輸入了我們大腦裏存儲的.信息,他們還會如此這般麼?我們的大腦裏還能輸入他們大腦裏那堅定的信念嗎?

現代的物質發展已經在擠壓着他們的生活,物質貧窮的標籤呼喚着現代化的改變,也勢必要抽空他們精神存在的空間。然而人類紀的變化卻又即將剝奪了他們享受現代物質方便舒適快捷的機會。後現代的危機話語又在提升他們精神追求的意義,直接跳過他們肉體的苦痛與物質的匱乏。密集的跨越時空的物質匯聚凝結了靈魂的不確定性。

影院裏的觀者手裏都握着手機,有的邊看邊查微信,有的邊看邊拍照,更有的邊看邊發朋友圈。靈魂之路長跪朝聖又從虔誠的靈魂的高大上慢慢回落到了卑微的物質苦難歷程。

我們需要像山一樣的思考,然而當我們的大腦被動或者主動地存儲了現代文明知識的時候,我們的肉體已經被知識同化。靈魂與道德於我們已經失落爲過眼煙雲,或者淪爲綁架的藉口。於是環保者開車宣傳減少碳排放,在天南地北旅遊中書寫自己保護大自然的豐功偉績。

人與自然、物質與靈魂依舊是謎一樣的難解難分。

阿萊的《塵埃落定》裏寫了一個去西藏朝聖的土司家的奶孃德欽莫措。只帶了給五個廟進獻的銀元,多一個銀元都不帶,她說,佛要的是一個窮老婆子的新,而不是一個窮老婆子的錢。沒有哪個真心朝拜的人會在路上花錢。原來,路上不乞討,不四處尋求施捨,那樣的朝佛就等於沒朝。在塵埃落定裏,奶孃不是個受人待見的人。一走就被人們忘記了, 人們以爲她會死在路上。相反的是一年零十四天後,奶孃不僅回來了而且讓人大吃一驚這一路山高水寒,他一個老婆子不但走過來了,原來弓着的腰也直了,臉上層層跌得的皺紋也少了許多也不再是原來病歪歪的老婆子,而是一個連膛黑紅身材高大的婦人了。而遺憾的是,小說中的奶孃現場很不起眼。阿萊說,朝聖只是改變了她的樣子,並沒有改變她的脾氣。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8

朋友圈看幾次這部片子,老師也提到這部電影,於是我也報着窺探的心理看了這部電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長頭,如何讓信仰在內心生長,去看看他們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麼區別。平鋪直敘的紀錄片模式,看似沉悶,一點點觸碰我們的內心深處。講述着這十一個一路磕長頭兩千多公里到岡仁波齊朝聖的信徒們,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時間。首先的觀感是,他們的語言極簡,無論多複雜的事情,去朝聖也是簡單的一句話,我想和你們一起去。

路上車子壞了,多麼大的困難啊,他們只是說,推着走。到了拉薩錢花沒了,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們幹活掙錢。語言中沒有囉嗦,沒有對困難的蔑視或增強,就只是簡單的決定然後執行。相比之下,我們的心神很多時候耗費在對困難的畏懼,腦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難,而不是行動起來立即解決。這纔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個觸動我的是,居然有孕婦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帶着孩子磕長頭堅持完成朝聖。

這對於城市中的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對於生孩子我們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其實生產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現在產婦的問題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寧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積水攔路,不管不顧磕頭過去,再換下溼衣服禮物磕長頭。困難有各種各樣的,畢竟路上一年的時間,卻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們安靜篤定的內心,就只是相信朝聖可以解決一切。信仰的力量驚人,我們很難完完全全相信什麼,完完全全奮不顧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學,大人們一年拋開家裏的生活不管不顧。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夠安撫人們的內心。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9

何爲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村生活,這裏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衝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聖,是他們一輩子的願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麼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生,更是對於自己身體的挑戰。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後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幹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爲了能夠去朝聖,他們可以捨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衆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聖在我國藏族地區又稱爲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着地,後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並用六字真言誦唸之聲連續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偉大。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願,並且願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爲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後許一個大大的願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願的。

在朝聖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爲沒有什麼事情是比朝聖更神聖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遊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遊人的匆忙,試問現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裏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爲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聖。

有信仰的人,令人敬佩。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0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聖人羣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捨,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僕僕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爲此生,卻爲來世。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啓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着對這個我們信其爲神聖的目的地的執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峯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峯。藏語意爲神靈之山。

神山神祕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衆多的奇峯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岩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峯經常被白雲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峯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峯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峯爲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着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着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峯。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複。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聖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裏,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後,纔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於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信仰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1

自從熱愛戶外活動以來,每到一地,除了欣賞那些絕世的風景,我還關注那些遺立世外,尤其是那些或被忽視或被遺忘的角落。

我一步一步向山上走,雪一片一片往下落。在雪花與我約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我們都有同一個母親,但是命運卻不一樣。命好的那個做了喇嘛,命不好我走向遠方聽到朋友圈這首震撼內心的歌曲,激起了我觀看電影《岡仁波齊》的慾望,當然也是想回放一下自駕西藏的經歷。

花開,花落;有生,有死;陽光、暴雪;眼淚、歡笑。不多的語言,平緩的節奏,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突然像斷絃的弓一樣,你雙手高高舉起,身體伸展開來,匍匐在地上,徹底被震撼看到朋友在微信上曬出電影《岡仁波齊》觀後感後,讓兒子在網上訂票,深夜去萬達觀看。

之前,網上對電影《岡仁波齊》的評論涇渭分明。而我,作爲走過、熟悉這條路朝聖之路,在電影院一直犯困,對電影的感受就一個字:悶。對,是悶,不是剋制。剋制是底下有洶涌澎湃的情感力量,但堅決不讓這種力量流於表面,於是對觀衆產生了一個理解上的時間差。在理解力填補完這個時間差的瞬間,觀衆突然感受到了潛沉的力量。

直到片尾出來,我不知道這部電影究竟是什麼?如果說它是紀錄片的話,《岡仁波齊》缺乏大量的堅實細節,尤其是一路風景灰暗,完全沒有西藏藍的明快。倒是大量的現代交通工具對原始的朝聖帶來了視覺衝擊。如果說它的故事片的話,那就太乏味了。

後來想想,這也許是新生帶的表達方式,與我們早就存在代溝。於是問了兒子對電影的觀後觀,他說純是爲了陪你,讓你重溫西藏之夢,我快睡着了。

還是重溫一下我在聖地看到的自然風光神情清爽,真正是眼睛上天堂、靈魂歸故里。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2

高中起就想去一次西藏,一夢十年,終於得以成行。爲了避免高反坐了五十多個小時的火車,猶記得翻越唐古拉山口時的呼吸困難,到達那曲時下車點菸,幾十個人點了十分鐘都打不着火,大風把原本稀薄的空氣吹散。車窗外的藍天白雲彷彿觸手可及。你若問我西藏美不美,我只能說去了才知道,應該比掛曆上漂亮得多,人眼是最強大的取景器。

西藏的風光在進入相機後,電影就已經不需要構圖佈景來維持美感。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選擇大面積遠景和中遠景的拍攝獲得景象,每一幀都可以當做明信片。

初到拉薩,便見識了朝聖者的虔誠。

每日108圈,或繞着布宮,或繞着大昭寺。電影中展現的就是最真實的朝聖者。孩子出生便出生,繼續朝聖。老人逝去便逝去,咱們繼續朝聖。導演並沒有刻意去展現信仰有多麼神聖,多麼牛逼。它就在那裏,平淡得就像每天的呼吸,你越想知道他們爲何信仰,卻越是看不透,就像佛法,其中的大智慧只有你真正的放下,纔可參悟零星。

經過兩天的適應後,終於決定去珠峯大本營打個卡。一路上的顛簸曲折讓你只能對自己開解,一切都是爲了最好的風景。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在錯過了羊湖藍寶石般的湖水之後,到達珠峯大本營,並且拍下了我攝影生涯中最漂亮的一張銀河。

好景不長,沒想到兒子的高反嚴重到根本不敢告訴我,自己買了車票準備溜回拉薩。在全團隊員的勸說下,又陪着他玩狼人殺,他終於被遊戲的樂趣戰勝了理智,把票退了。

有的人把信仰寄於真善美埋藏於內心,有的人卻把信仰寄於投入功德箱的人民幣。燒香算命拜佛並不能帶給你什麼,只有內心的真正強大才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懼風雪。

一心向往的納木錯也由於風雪被耽擱了,沒法拍到銀河倒灌,天月逆行的美景。想看一看,是納木錯的湖水清澈還是朝聖者的內心,抑或是你望向一心所愛的目光。

電影並沒有講述什麼故事,如果老朝聖者的死去,以及新生兒的誕生,這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確實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循環,大概是“相逢近道乞還山,公乞還山便得還”最好的表達了。

片子整體的沉悶是我一貫喜歡的風格,看罷了之後會讓你悵然若失,卻又彷彿有所得。片子的最後老朝聖者死去後,年輕一輩的朝聖者明顯磕頭更虔誠,不再走路多磕頭少,不再彎不下腰額頭不着地。但又彷彿老人的死並沒有帶給他們什麼觸動。故事最後朝聖者們來到岡仁波齊,但導演卻刻意沒有表現如何在這兒轉山,講而不表最後做到絕妙。而是借了一句兒歌告訴我們,只追求結果,一心想要成功,恰好無法參透朝聖真諦。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命運不好的我,去了遠方。

命運好的人生成了喇嘛,不必去理會凡塵俗世,一心只向佛便好,內心不必受到諸多煎熬。命運不好的人如我,生而爲人,必被俗事煩惱,便下決心斬斷三千情絲,卻也無法避免輪迴苦道。只好心懷善念,一心向佛。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3

應該說這是一部記錄片,儘管裏面的情節有些是經過導演編排過得,但是是真是存在的一個當地習俗。

沒有很震撼的畫面,只有樸實平常的一路走下去的場景。

我想,不管是任何一個人,只要他在年輕的時候,真正的走完了這條對於普通人來說的“長征路”,那麼對於他的心靈來說是一種很好的磨練,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再也不會因爲某一些事情而大悲大喜。

你可見到他們對待事物的處世之道了嗎?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遇到車禍,甚至是直面親人的死亡,都是在一種平常心的態度下處理事物,不是心靈麻木了,而是承受能力提升了,在這條通往朝聖的路上,一起一伏之間已經把他們的心鍛鍊得如鋼鐵般的堅強,而且,信仰的存在更夠讓他們直面任何的挫折與艱難。

以前我聽說過世界歷史上的大事件------

十字軍東征,近10次的東征,讓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因爲信仰而跨越國家,往聖城的方向進行朝拜,期間,在路上因爲各種原因死去的很多人,死在了朝聖的路上。畢竟是歷史,覺得人們對於自己的生命是非常看重的,怎麼可能區區的拜神行爲會到了讓自己捨去生命而在所不惜呢?

看了這部電影,覺得宗教,或者說是信仰的存在,確實能夠讓人無懼生死。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4

張楊導演新作《岡仁波齊》已於近日在全國公映,這部長117分鐘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到樸實的故事――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個普通的藏族人和一個孕婦一起從家出發,翻山越嶺2500公里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此行歷經生、歷經死、歷經震撼的西藏四季風光,歷經災難、變故、內心的拷問、成長與蛻變,看似平靜至極,實則波瀾壯闊。上映首日,就有人說這是一部“今天不看,明天就看不到”的電影,可它卻在包括《變形金剛5》、《異形:契約》、《新木乃伊》、《神奇女俠》等衆多好萊塢大片前後夾擊下野蠻生長,突出重圍。

三日票房破600萬 七日票房破2000萬 上座率持續高

6月20日,《岡仁波齊》在上映首日以1.6%的排片量開畫,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佔據了超過60%的排片,《岡仁波齊》卻以21%的超高上座率高居榜首,並於上映第三日(6月22日)票房突破六百萬。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5》上映的巨大排片壓力,《岡仁波齊》排片量銳減至0.9%, 但依然沒有阻擋觀衆的觀影熱情,平均上坐率高達26%。在隨後週末兩天,《岡仁波齊》排片分別升至1.2%和1.9%,上座率更飆升達到43.8%及41.4%。

與低排片率伴隨的是影片超高的上座率及口碑,來自大衆和影院對影片的支持聲越來越多,終於在觀衆和影院的共同努力下,《岡仁波齊》在上映第七天(6月26日)排片達到3%以上,票房突破2000萬。

與此同時,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岡仁波齊》的討論熱度也在不斷增加,數據顯示,自6月20日影片上映以來,微信指數已突破350萬次,甚至超過正在上映的《異形:契約》。

這樣一部在衆人眼中只屬於小衆的影片,自公映以來日均排片不到2%,但是憑藉一路飆升的上座率和口碑逐漸逆襲。行業人士一致認爲這是近年來的罕見案例,尤其對於一部看起來不討好的藝術電影來說。

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講,千萬票房不值一提,但是對於往往會被市場冷落的藝術電影,這樣的成績,讓大家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轉變,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給觀衆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這些成績也讓大衆看到,我們的市場一直在低估自己的觀衆,藝術電影的觀衆遠非小衆。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5

一個人去電影院看了岡仁波齊,電影結束之後,坐到最後清場,似乎意猶未盡。趕回家寫下這篇觀後感,也算是隨筆。

記得幾年前看了《轉山》之後,被朝聖的神聖感,路途的艱辛,藏區的絕美風景所折服,從那個時候起,便萌生了騎行拉薩的想法,最終圓滿完成夢想,所以對有關於西藏、拉薩題材的影片情有獨鍾。

我不大懂電影分爲什麼類型,我只知道這部影片帶給我的切實的感受。

沒有動盪的悲喜,沒有跌宕的曲折,超多的長鏡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影是沒有插曲的,跟轉山完全不一樣,也許轉山能讓你淚流滿面至啜泣,岡仁波齊卻真實到極致的還原了藏民們在磕長頭的漫漫朝聖路上的故事。演員都是素人,藏民自己演自己,那股善良和淳樸,同樣震撼人心。因爲騎行過拉薩,所以電影中幾乎每個在路上的畫面都倍感熟悉與感動,還有藏民手捏糌粑,酥油茶,割犛牛肉。都能讓我想起騎行路上的點點滴滴。

直到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才真正的明白,原來,朝聖的厚重信仰在藏族同胞心中的分量,爲了減輕罪行,爲了給家人與身邊的人祈福,挺着肚子去朝聖;在途中生完小孩繼續五體投地磕長頭;在遇到被水流阻礙的路面上脫衣淌水磕頭而過;在出車禍之後沒有對司機計較,讓司機帶着缺氧有生命危險的乘客趕路,依舊堅持拉着剩下的車尾前行然後再倒回到拉車的地方重新叩拜前進;每晚圍坐唸經;大雪路上踏雪前進;這就是信仰,信仰讓人堅韌不拔,讓人善良,讓人偉大。

整個電影看下來,感覺沒有刻意的刻畫任何一個畫面,但每個場景我卻都記得很清楚。生小孩那裏很動容,卻也不是喊天哭地的表演手法,平實當中見偉大,更顯真實與堅韌。結尾的時候老人走了,他們短暫停下腳步繼而繼續上路,信仰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

飛馳的大卡車和緩慢行進的朝聖者形成在鮮明的對比;朝聖者爲一隻螞蟻而停留,汽車撞倒拖拉機後朝聖者的不計較得失和汽車再也沒回來。這些文化的碰撞難道都沒有讓你有片刻的思考嗎?

朝聖路上的純粹與平實,看起來也許稍顯平淡,因爲電影的故事性很弱,但每個長鏡頭都讓我想了很多,回味了很多,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大衆喜歡跌宕起伏的情節,喜歡聲具淚下的動容,顯然,這部影片滿足不了大部分觀衆。但我認爲這種題材的影片,只是對特定的一批人,能產生特定的情愫。

導演用一年的時間去拍攝,自然不用想高原拍攝過程的艱辛。拍的很用心,很虔誠,讓我明白了信仰於人的平凡與偉大。

我一直在想,這麼樸實的電影背後,導演想傳達的心情和信息。

結尾戛然而止,而我還在回味。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6

這兩天,朋友圈在刷完屏幕後被稱爲《okaren Boqi》,看過和沒看過的人都被含淚的影評感動和鼓勵。電影評論提醒那些看過電影的人比較描述是否與數據一致,然後添加幕後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們沒有看到的內容。那些沒見過面的人正計劃和家人一起去。

我兩天前也去看了。在這個過程中,我被照片刺穿了好幾次,被他們的虔誠和平靜刺穿了。然而,不管我們流多少眼淚,別人的故事終究會過去。我們還得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寫自己的故事。如何讓這種震撼發酵成營養,成爲通過反思滋養我們生活的動力,是文藝作品的終極目標。如果你不能將能量用於自我理解、擁有和使用,幾天後熱量就會消退,一切都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油就是油和水,你仍然過着過去的習慣生活,不管作品多麼令人震驚和感人。

我一直認爲看電影不是看一個生動的場景,而是在別人的靈魂裏看到自己。觀看後的感覺不是評價別人,而是把自己置於那種情況下,問我會發生什麼?向自己學習並改正自己。

當我看書、看電影和聽故事時,我總是喜歡把自己置身於那種情景中。我問自己,如果那一刻是我,我該如何選擇?

我將這一年的朝聖之旅延長了2000多公里,以實現我自己的人生朝聖之旅。我將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行動來應對路上的每一次朝聖,這是我想要思考和付諸行動的。

我從他們那裏瞭解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很多驚喜,但這並不妨礙我時不時地以簡單、愉快和冷靜的態度對待它們。沒必要擔心。士兵們將擋住水,覆蓋大地。沒有必要問生活的結果。只是它會在黃土下面變成一縷煙霧,而體驗過程是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你不必急於得到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停下來聞花香,停下來喝杯茶,爬山涉水。你只是選擇毫不猶豫地向前走,猶豫和失望!最終到達你嚮往的目的地——聖山。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7

電影講述了 十一位普通藏民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的故事。他們歷時一年,從芒康小鎮一路向着西邊,經過拉薩再到岡仁波齊,用磕長頭的最虔誠姿勢走完了2500公里的朝聖之路。

這十一位朝聖者,都是家庭貧困的藏民,去朝聖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帶叔叔了卻心願的,有因做了屠夫想贖罪的,也有因家庭變故而去求福的,他們中有飽經滄桑已經72歲的老人楊培,有成熟穩重的48歲掌舵人尼瑪扎堆,有23歲懷孕半年的次仁曲珍,還有天真可愛才滿9歲的小女孩扎西措姆,他們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個體差異,但卻懷着一致的虔誠與毅力。一路上,他們經歷着各種各樣的艱辛和考驗,惡劣的天氣、簡陋的食宿、磕長頭的艱辛、半路生下孩子、猝不及防的車禍、歷經千辛萬苦到了拉薩卻發現沒了去岡仁波齊的盤纏、到了岡仁波齊腳下楊培在睡夢中離世……

這些艱辛和意外,任何一個都可能讓我們這些藏區以外的人們輕易就放棄進藏的努力,但是他們卻沒有,面對艱難與困苦,他們坦然相對;面對災難和意外,他們絕不退縮,當我們這些乘坐飛機、火車和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進藏的人還在不停地抱怨進藏的辛苦時,他們卻用最堅定的身影一步一步磕着長頭完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朝聖之旅。

影片中有幾個情節讓我非常感動:他們一路省吃儉用卻還熱情地招呼路上相遇的朝聖者,將所剩不多的食品分給他人;當他們被一個好心老人留宿時,他們主動幫老人幹農活來回報老人;當裝載 便留在拉薩打零工,等賺夠了去岡仁波齊的費用再出發。

似乎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他們朝聖的步伐,三步一磕的艱辛、餐風宿露的窘迫,讓他們一行人看起來格外的淒涼、憔悴和骯髒,但他們卻有着最堅定的信仰以及最乾淨的靈魂,藏區之外的人們或許很難理解和認同藏民們的這種信仰,甚至有不少人質疑他們用一年時間徒步2500公里去朝聖的意義何在?也許在凡人眼裏,與其耗盡一年時間辛苦朝聖不如去努力賺錢——在他們看來,後者更現實也更迫切。

通過《岡仁波齊》這部紀錄片的展現,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我知道藏民們的信仰有多堅定,但我並不知道這種堅定還能以如此淡定從容的姿勢來展現。

感謝那些朝聖的背影,是他們的平靜和堅定,才讓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身處浮躁喧鬧的花花世界包圍之中,卻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藍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堅定的信仰和最純潔的靈魂。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8

今天我看了電影《okaren Boqi》,受益匪淺。在這部電影中,我學到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名稱爲奧卡倫波奇,是指位於西藏自治州普蘭縣的崗仁波奇峯。它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峯,也是中國十大最美麗、最震撼的山脈之一。

岡林波奇在藏語中是神聖的意思。爲了實現父親的遺願,普拉村的尼瑪扎堆和他的叔叔前往拉薩和港人波奇朝聖。今年正好是馬年,也是貢林波齊的生命年。普拉村的許多村民也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在這個團隊中,有即將分娩的婦女、生活貧困的屠夫、殘疾青少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和期望。爲了前往港人波奇聖山,由11人組成的隊伍開始了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旅。

從芒康到拉薩不僅有2000多公里,而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我到不了那裏,我可能會半途而廢。最令我震驚的是,他們能夠持之以恆,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我想:當他們到達奧卡倫博奇山頂時,他們一定非常激動,高興得哭了。我佩服這位孕婦。她肚子裏要生一個孩子。她懷着大肚子去朝聖。我很佩服這位殘疾的年輕人,他在家人的鼓勵下去朝聖。

我欽佩朝聖者對信仰的虔誠和對自然的敬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朝着一個明確的目標努力,也許你會成功。

觀看岡仁波齊有感 篇19

岡仁波齊,我不知道爲何要踏上這段路程,就跟我不知道爲何突然要來西藏一樣。

我沒有堅定的朝聖者的轉山信仰,一行阿里的計劃也是隨波逐流,對於岡仁波齊這個我不太熟悉的所謂神山,我充滿了好奇。畢竟每年有那麼多人從世界各地趕來,若不是懷着內心的牽扯和世俗的洗禮,他們也不會跋山涉水日夜兼程。

隨行的同伴是朋友牽線搭橋認識的,加上司機我們總共四人。穿越阿里線來到普蘭縣,也就是神山岡仁波齊所在地。晚上九點半天還大亮,睡覺時已經是凌晨一點,我們約好四點轉山,三點半就起牀了。收拾停當出發時是四點十分,黑漆漆的山路十八彎,手裏握着的手電筒是我唯一的法器,我不時四周上下晃晃,以看清眼前是否有異物漂浮。看清是幾個摸黑行走的藏族朋友時,朋友嗔怪我不該拿着手電亂晃,她那知道我內心的恐怖,背後窸窸窣窣的聲音傳來,旁邊高聳的山頭在黑暗中只有難懂看不清的各種暗語,我知道這是我自己嚇自己,可就是止不住胡思亂想。

行走了兩個小時後,天依舊是黑的,耳邊傳來潺潺的溪流聲,腳下的路也開始泥濘起來。此時此刻,後面有許多人趕上了我們,迴轉身星星點點般的光綿延在山裏,轉山的路途也沒有那麼可怕了。

當我們趕上一羣人,是藏族本地的人,他們一行十餘人簇擁着一個老婦人,從旁邊經過時,看看花白頭髮身着藏袍的老婦人正在大口喘息,光線下那兩條花白的麻花辮格外惹眼掛在胸前,站在旁邊的是一個約摸四五十歲的男人,上前攙扶時被老婦人推開了,然後指指示意大家繼續趕路。也不知道當時爲何我的眼淚突然就掉了出來,爲這一片神奇土地上執着的人,還是爲白髮蒼蒼依舊信仰的老者?

也不知到了幾點,天空微微放亮了,看到許多人順着我們逆向而行。

到九點半的時候,朋友開始對我輪番實行規勸,說我氣喘如牛,一步三歇,還沒開始上山尚且如此,怕是上不了山,就會休克在半路了。起先接了我肩上的揹包,後來經幡都接了過去。

身上的包袱卸掉以後,我依舊走一步歇三歇喘個不停,同行人再度鄭重其事規勸我回頭,因爲距離山上的路還有兩個多小時,此時海拔才四千多點,山上五六千的海拔我身體會吃不消,萬一發生意外,救援隊根本無法趕到的。

聽着這些話,心裏只是想,我已經走了五個多小時,此時讓我回頭,我無法給自己交代,於是我憋一口氣,加緊了腳步頭也不回。

雖然他們一再解釋,被凍死在山上的設想都給我假設了一堆,可他們越是如此,我越是堅定此行不能半途而廢。

估計是我被的固執氣壞了,他們徹底放開腳步不再管我了。我反而心無旁騖,開始走一步歇一歇,路上遇到扎西德勒打招呼的藏族朋友也跟他們打招呼,並開始留心奇異的山峯,連綿不絕的溪流,還有山裏縹緲的雲霧。

不再有任何負累的心放平放緩,坐在歇息時,有藏族的朋友替我揹負了行囊。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妹妹幫我把行囊一直從上山途中背到山頂掛經幡處等我一直未等到,又託人往下送了些路。

在走到山半腰時,我坐在正對着掛冰川的山頂發愣,一個六七十歲的藏族老人走到我跟前。“不要慌,慢慢走,走一步,歇一歇,不要勉強自己的身體,扎西德勒!一切順利孩子!”我的眼淚嘩嘩地往下流,山上的路前後沒有一個人,腳下的路越發難走,山石橫在中間,我不敢看事先保存的那張高海拔示意圖,我捂着胸口,淚水滂沱,眼裏看着山,腳步沒有停歇。

淚水有時候可能真的是力量,我終於趕上了夥伴。同伴說,我一度被打了雞血,突然就有力量了。

接下來的路,我還按照我的腳步停停走走,還不時詢問那些健步如飛的藏族朋友,問他們一般需要多久就可以上山下山,一聽到他們說三四五六個小時。

開始下雨了,我們三個人一人一個揹包,我的藏族的陌生朋友替我負擔了,另外一個夥伴的包最後也落在我朋友懷裏。朋友在最面前看着我們走一分鐘歇兩分鐘不住搖頭嘆氣,雨越下越大,隨着山裏的寒氣逼人,變成冰雹噼裏啪啦砸在臉上,熱辣辣生疼一陣,冰涼涼滲透進褲腿鞋裏,我們溼淋淋地拖着沉重的腳步到山頂掛了經幡,此時此刻誰也沒任何氣力再說話,看看山中飄蕩起濃重的霧氣,雲變得異常厚重,冰雹和雨水絲毫沒有停歇之意,隨着一陣雷聲和天空的閃電劈開,正式拉開了潑灑的氣勢。

朋友讓我先走,什麼也別管,就往前走,趕快下山,因爲三個人中我是表現最差的,我扛不住,他們怕我掉鏈子,於是我順從了,心裏一路默唸加油,將柺杖牢牢攥在手心裏,一門心思摸爬滾打順着水流一起往下溜。

到達冰川地時,我竟然興奮到大叫,同行的美女夥伴徹底走不動了,揹包被我背在肩頭時,我竟然特別開心,我用自己的固執和堅持贏得了被夥伴“輕看”的一程,我用自己的信念戰勝了那所謂高反和一路坎坷的歷程,一路上我看到了三步一叩首的朝聖者,看到了成羣結隊走在人前的犛牛,還有朝聖路上只管趕路的許多外國人。

岡仁波齊,總共五十二公里,起點塔青,終點塔青,一般都是兩天的行程,我們走下山時是下午五點多,總共行走了三十公里。

坐在茶館裏等待救援車的過程中,許多藏族同胞都給了我們許多善意的微笑,雖然語言不通,但圍坐在火爐前,跳動的火苗映出了他們清澈的眼眸,那眼裏有大山一般的溫厚,也流淌着雪水一樣的清純,我每每對着他們回之以微笑,內心就涌出一種暖暖的感動。

我不想說,轉山我是帶着使命和囑託,我想說這次轉山帶給了我對人性和自然一次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