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烈士陵園觀後感(15篇)

烈士陵園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烈士陵園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烈士陵園觀後感(15篇)

烈士陵園觀後感1

4月5日下午,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烈士陵園。

走進陵園,映入眼簾的是勇敢之隊的九人羣雕。他們形態各異,有的高舉大刀,怒目圓睜,浴血殺敵;有的手執長槍,匍匐前進,邊爬邊射擊;有的手握鋼槍,快速奔跑,似乎要立刻殲滅敵人;有的揹着藥箱,緊鎖眉頭,準備救護傷員……走近他們,耳畔彷彿響起了衝鋒殺敵的廝殺聲,勝利的號角聲……

走過石拱橋,我們來到了雙擁廣場。廣場四周的長廊鐫刻着革命先烈的事蹟介紹文字。他們的事蹟驚天地泣鬼神。巾幗英雄高鳳英在高家垛戰鬥中身負重傷,後來因爲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敵人嚴刑拷打她整整一夜還不罷休,第二天又用燃着的香菸頭燙她的臉,但都沒有摧毀她的鋼鐵般的意志。敵人無計可施,殘忍地將她殺害。

劉士英烈士,橋頭鄉楊家院人。1941年春,他組建了江北區第一支抗日遊擊隊。身爲指導員的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先後參加了劉加設、鐵鎖溝等十多次戰鬥。1947年7月,他深入洋裏鄉開展敵後統戰工作,因遭敵人暗算,不幸被捕。窮兇極惡的敵人把他當作活靶子,在他身上戳了48刀。劉士英犧牲前高呼“共產黨萬歲”。

長廊中介紹的,還有“幹革命無私無畏,鬥頑敵不屈不饒”的林秀蘭,“苦戰求解放,奮勇斬豺狼”的陳興泰,“嘔心瀝血,忘我革命”的徐克強等。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爲了革命,英勇犧牲。他們崇高的精神與日月同輝,將永垂史冊。

繼續往前走,只見一座高大的牌坊立在路邊。上聯是“三水驚濤心照日月創大業緬懷先烈”,下聯是“曲江擂鼓氣薄雲天展鴻圖自有後賢”,橫批“丹心映日”。這幅對聯激勵我們每個姜堰人要牢記歷史,不忘革命先烈,努力爲國家作出貢獻。

穿過牌坊,我們來到紀念碑前,給英雄們獻上鮮花。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莊嚴地行了隊禮。碑身上刻着毛主席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四周刻着松竹梅蘭,它們高潔、頑強、堅貞、正直的品質,正是英雄們精神的化身。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英烈們,安息吧!

烈士陵園觀後感2

20xx年4月4日,在清明節來臨的前夕,我們紀檢部和生活部成員乘車來到我市烈士陵園進行緬懷先烈、祭掃教育活動。我們都帶着一份激動的心情用心靈去貼近先烈們偉大的靈魂,感受心靈的洗滌與革命的精神。

走進陵園我們先後參觀了白求恩大夫陵墓和、柯棣華大夫陵墓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紀念館”和“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烈士紀念亭等。

看到先烈當時奮戰的壁畫和簡介,彷彿還還能看到他們英勇奮戰的身影,看到你們堅信革命成功的眼神,聽到你們嘹亮的口號與號角。心中不禁熱情澎湃。

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白求恩,他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逝世。這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爲了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同樣中國的人民也爲了他建造出來了一座規模比較大的紀念館,進到紀念館裏面後迎面是一個走光的世界地圖!左手邊就是白求恩紀念堂了,走到紀念館裏面後看到很多他的很多資料,還有他生前的一些事蹟,還有他生前使用過的工具,讓我看到了他生前是在什麼樣的艱苦的情況下對中國人進行醫治,太偉大了,他受到中國人民無比的崇敬。

還看到了很多偉人的紀念像,比如先烈馬本齋,他和他母親做出的事蹟真讓我們佩服!它所帶領的被稱爲“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馬本齋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少年時代隨父親到東北,投身奉軍(東北軍 )。1924年在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從士兵升到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軍閥的統治,毅然棄官還鄉務農。他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戰士。

在這個烈士陵園裏面,烈士多的數不勝數,每個烈士的事蹟都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光榮,從這裏我知道了,烈士陵園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知道烈士的偉大,烈士的光榮,讓我們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學習,爲祖國的將來作貢獻,讓國家在世界上立於強國之林,不再受別人的欺負。當一次次的紙醉金迷之後,有何曾感恩過給我們鑄造如此優越環境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讓我們永遠銘記給我們優越生活的人,讓我們永遠感恩那一個個爲了這片土地,灑下熱血的先烈們!

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給中華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在這種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自強、自信、自尊、自律,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審計事業美好的明天,儲備學識,儲備能量,抓住機遇,笑迎挑戰,用我們這一代人特有的風采去爲祖國描繪更加光彩奪目的藍圖。

烈士陵園觀後感3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有振奮的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今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又再次沸騰。

走到烈士林園,看到了非常莊嚴地大門,“哈爾濱烈士林園”幾個金黃的大字,心情也開始沉重起來。有秩序的走進烈士林園,大家都十分的安靜,低沉的情緒在醞釀,感動已不能準確的形容。在兩旁的牆上,掛滿了後人爲烈士們的曾詞,“革命英雄”“國之棟樑”“獻身國家”“精忠報國”“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詞語數之不盡。烈士給我們的又何止是這些詞語能表達盡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蹟總是浮現在眼前:在戰火的硝煙中前仆後繼的戰士,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勞動者,等等,我的心靈深深體會着這次參觀受到的洗滌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爲國家的建立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的鼓舞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爲新中國的崛起、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爲祖國分憂、爲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爲國家發展“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後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鬥,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己打到。

歸去的路上,迎着陽光的笑容依舊燦爛,又一次經過高高的紀念碑,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或許,它在看着我們——新世紀的大學生,他在期待着我們的精彩!

烈士陵園觀後感4

800字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我們學校七年級學生去祭拜了鄭州烈士陵園。走進雄偉的大門,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直指矗立在廣場上的漢白玉紀念碑,兩側是如滾滾雲濤般蓬勃的翠綠松柏,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雖說是陽春四月,但頭頂上的太陽卻如烈火般烤着大地,所有人都又累又熱,嗓子也渴地要命,但都懷着對烈士們的尊敬與愛戴,靜靜地聆聽着演講者講述那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日子。當主持人宣佈:“全體默哀,立正。”時,全體師生都默默地低下頭,爲那些爲我們的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犧牲的烈士哀悼。我們近兩千人的隊伍在這一時刻競沒有發出一絲聲音,只有悲涼的哀樂輕輕地在每個人的耳畔迴盪,迴盪,彷彿是烈士們在不住地呻吟

在這漫長的一分鐘裏,我深深地低着頭,眼前好像浮現出從一八四零年至今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的人們,看見了在水深火熱的生活中掙扎的人民,目睹了一場場中華的慘烈戰爭。李大釗、聞一多、劉胡蘭……一個個革命志士爲開拓中華崛起的道路倒下了,但這隻有使後來人更加前仆後繼地衝上前。在“南京大屠殺”中遭屠城的三十萬民衆,他們流的血是炎黃子孫共同的血,可這也只能讓我們更加堅定開拓前進的決心。

默哀完畢,接下來是自由哀悼。我與同學們穿梭在如林子般密集的烈士墓碑羣中。我向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主碑獻了一朵小白花,還有一朵放在了吉鴻昌烈士的墓前。吉鴻昌烈士是中國著名的抗日將軍,爲了擊退日寇,他奮起殺敵,但最終倒在國民黨的槍口下。就義前,他大義凜然地寫下了一首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有這樣的人爲了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中華民族才能立足於世界,不受它人欺凌!

在陵園內,我還發現了很多隻刻有“烈士之墓”的無名烈士的墓碑。其實,這些人更值得我們敬佩,像《集結號》裏說的“生下來都給取了名字,現在怎麼都成了沒名的孩子了。”的確,這些人,爲祖國的事業奮鬥,以至於失去了生命。可是,他們連名字也不曾留下,就離開了我們,有多少人這樣無名地犧牲啊。於是,我又把一朵白花放在一塊無名烈士之墓前。

走出陵園,我望着外面高大的大廈,寬闊的柏油馬路,感慨道:那些偉大的烈士們,像女革命家秋瑾所說的“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一樣,用鮮血與生命,鑄成了現在的中國,我們現代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浸在烈士們的鮮血中。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還有他們所爲之奮鬥的血鑄的中華。

烈士陵園觀後感5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有振奮的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大家,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這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又再次沸騰。

當走到嶗山烈士林園,看到了十分莊嚴地大門,“嶗山烈士陵園”幾個金黃的大字,我的情緒也開始沉重起來。有秩序的走進烈士林園,大家都十分的安靜,低沉的情緒在醞釀,感動已不能準確的形容。在兩旁的牆上,掛滿了後人爲烈士們的曾詞,“革命英雄”“國之棟樑”“獻身國家”“精忠報國”“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詞語數之不盡。烈士給我們的又何止是這些詞語能表達盡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蹟總是浮現在此刻眼前:在戰火的硝煙中前仆後繼的戰士,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勞動者,等等,我的心靈深深體會着這次參觀受到的洗滌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爲國家的建立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的鼓舞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爲新中國的崛起、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爲祖國分憂、爲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爲國家發展“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後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鬥,永不放下,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我打到。

歸去的路上,迎着陽光的笑容依舊燦爛,又一次經過高高的紀念碑,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或許,它在看着我們——新世紀的大學生,他在期盼着我們的精彩!

烈士陵園觀後感6

清明節期間,爲了深入學習黨史,加強黨性鍛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黨員,我們水務局全體五十多名黨員幹部在孟局長的帶領下參觀了盤山烈士陵園,並在烈士陵園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這次的活動影響深遠,對我們永遠跟黨走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剛到目的地,那裏的莊嚴肅穆就深深的感染了我們,我們說話的聲音和腳步都不約而同的輕了起來,似乎不想打擾這些英雄烈士的安靜。進入大門,我們看到的是一排民族形式的建築,這就是盤山抗日鬥爭陳列館,經過介紹,我們瞭解到館內展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二百餘件,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這些形象生動地概括的介紹了盤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

接着我們進入墓區,這裏安葬着205名陣亡先烈,看着那一排排整齊的墓碑我們肅然起敬,大家不禁敬禮默哀,在最可愛的人面前接受心靈的洗禮,然後在孟局長的帶領下爲我們的烈士敬上花圈。那時,我心裏默默的想:烈士們,我一定盡己所能,努力工作,爭取爲祖國貢獻更大的力量,給你們一份安慰。

最後,我們來到了陵園北部,這裏佇立着烈士紀念碑,碑上鑲刻着齒輪麥穗圖案,象徵着工農聯盟;碑身正面,“光

榮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光芒耀眼;左右兩側,分別是“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和“抗日英雄浩氣長存”,碑身後面爲“爲人民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這些題詞表達了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我們懷着對革命烈士無比尊敬的心情參觀完高高聳立的紀念碑,並且由孟局長領導我們進行入黨宣誓,面對我們敬愛的革命烈士,我們有多少話要同他們說,回目世界,烈士爲我們打下的江山,用鮮血鑄就的長城,如今我們的世界又是多麼的發達,我們的天空又是多麼的寬闊。

這次參觀烈士陵園的活動在大家濤濤聲中圓滿結束,這預示這大家永遠跟黨走的心更加堅定了,也讓我們認識到了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感和自己的不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要以烈士精神鼓舞、鞭策自己,勇於拼搏。

這次參觀烈士陵園的活動,不僅僅讓我瞭解了更多的革命歷史事蹟,也讓我加深了中華民族的自豪心和自尊心,這有助於樹立我真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會把這次活動深深的記在心裏。

烈士陵園觀後感7

在離我家隔着一條馬路遠的地方,有一座烈士陵園,是爲了紀念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而修建的,烈士陵園佔地大約有100多畝,陵園裏種植了許多的蒼松翠柏,裏面的建築終年掩映在一片莊嚴肅穆的綠色之中。

烈士陵園內,大約在中間的位置矗立着高十幾米的遼瀋戰役紀念塔,塔身兩側是展示戰爭風雲壯烈場景的花崗岩浮雕,紀念塔頂站立着一個提着槍保持衝鋒身姿的戰士塑像,他就是解放錦州戰鬥中犧牲的英雄樑士英。

1948年10月14日的上午,攻打錦州的戰鬥打響了,樑士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彈,將拉開導火索的爆破筒塞進碉堡裏,當他身離開時,爆破筒又被敵人推了出來。樑士英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軀死死地頂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隨着“轟”的一聲巨響,敵堡被炸燬,樑士英壯烈犧牲,年僅26歲。建國以後,錦州市人民政府將他犧牲的那條街改爲“士英街”,以永遠紀念這位不朽的英雄。

站在遠處仰望紀念塔塔頂上英雄的身影,記憶裏應該時常會響起那個上午爆破筒的轟鳴,每逢黃昏時,夕陽的霞光籠罩着英雄塑像,烈士年輕的生命原來早就在當年的那一片火光中永生。

紀念塔東西兩側是由首碑、英名錄碑、尾碑組成的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碑林,紀念碑由高2米寬1.2米的黑色大理石製成,上面雕刻着我們今天知道名字的遼瀋戰役中犧牲的烈士,一共是8975人。實際上在遼瀋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遠遠不止這些,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爲共和國的建立,長眠於地下,誰又能將他們忘記呢。每次從那片碑林旁邊走過的時候,我總是喜歡用手指輕輕摩挲那一個個彷彿鮮活的名字,猜想着他們的模樣,他們當中有的人犧牲的時候,年級和也許自己相仿,一想到這些心中會有許多感嘆,唏噓不止。

烈士的英靈護佑着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每逢休息的日子,這裏還是人們休閒散步的地方,這個時候,總有孩子在那一條條幽靜的小路上奔跑、玩耍,有的家長會提醒孩子們安靜下來,好像怕吵醒烈士們睡夢,其實大可不必,烈士們長眠於此,不正是爲了看到我們今天快樂的生活嗎?

烈士陵園觀後感8

他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爲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他就是革命先烈李大釗。

“永遠的豐碑”是李大釗紀念館內石碑上內容的題目,更是對李大釗烈士品質的讚揚。

11月18日清晨,按照單位的安排,我們乘車來到坐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的李大釗烈士陵園。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在烈士雕像前列隊站好,三鞠躬,並逐一向李大釗烈士敬獻了鮮花。隨後,我們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走進紀念館內。

青年時期,他留學日本,歸國後他完全有條件選擇榮華富貴的生活,卻甘心捨棄一切,投身革命,立志爲中國擺脫壓迫,爲人民解放尋求一條出路。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反動派百般迫害,可是他並沒有退縮,而是義無返顧的爲革命事業東奔西走,直至1927年不幸被捕。李大釗在獄中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最後犧牲在敵人的絞刑架上,年僅38歲。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大釗先烈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在那個革命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爲了革命的勝利,爲了民族的崛起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的投身到爲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的偉大事業,在敵人殘暴的折磨中,他們沒有透露半點消息,寧願死也要守住黨的祕密,寧願犧牲也不願出賣民族的利益,更不願做苟且偷生的叛徒,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們傳頌,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與傳承!

如今,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面對黨和人民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展望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感慨萬千。未來需要我們去創造、去發展。北京作爲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最爲新時代新年的我們,應秉承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要牢記使命,繼承先烈的光榮傳統,去做新時代的青年。

走出紀念館,再次站在烈士雕像前,舉起右手,莊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此時此刻,這一句句誓言並不單單是幾句話那麼簡單,他是那麼沉重,那麼深刻!

烈士陵園觀後感9

4月4日,在傳統清明佳節來臨的前夕,大家紀檢部和生活部成員乘車來到我市烈士陵園進行緬懷先烈、祭掃教育活動。大家都帶着一份激動的心情用心靈去貼近先烈們偉大的靈魂,感受心靈的洗滌與革命的精神。

走進陵園大家先後參觀了白求恩大夫陵墓和、柯棣華大夫陵墓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紀念館”和“印度援華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烈士紀念亭等。

看到先烈當時奮戰的壁畫和簡介,彷彿還還能看到他們英勇奮戰的身影,看到你們堅信革命成功的眼神,聽到你們嘹亮的口號與號角。心中不禁熱情澎湃。

其中給我影響最深的是白求恩,他在河北唐縣黃石口村逝世。這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爲了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同樣中國的人民也爲了他建造出來了一座規模比較大的紀念館,進到紀念館裏面後迎面是一個走光的世界地圖!左手邊就是白求恩紀念堂了,走到紀念館裏面後看到很多他的很多資料,還有他生前的一些事蹟,還有他生前使用過的工具,讓我看到了他生前是在什麼樣的艱苦的情況下對中國人進行醫治,太偉大了,他受到中國人民無比的崇敬。

還看到了很多偉人的紀念像,比如先烈馬本齋,他和他母親做出的事蹟真讓大家佩服!它所帶領的被稱爲“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馬本齋自幼聰穎,讀過私塾,粗通文墨,少年時代隨父親到東北,投身奉軍(東北軍)。1924年在東北講武堂畢業後,從士兵升到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軍閥的統治,毅然棄官還鄉務農。他也是值得大家尊敬的戰士。

在這個烈士陵園裏面,烈士多的數不勝數,每個烈士的事蹟都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光榮,從這裏我知道了,烈士陵園的作用就是讓大家知道烈士的偉大,烈士的光榮,讓大家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學習,爲祖國的將來作貢獻,讓國家在世界上立於強國之林,不再受別人的欺負。當一次次的紙醉金迷之後,有何曾感恩過給大家鑄造如此優越環境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讓大家永遠銘記給大家優越生活的人,讓大家永遠感恩那一個個爲了這片土地,灑下熱血的先烈們!

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給中華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大家在這種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自強、自信、自尊、自律,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爲審計事業美好的明天,儲備學識,儲備能量,抓住機遇,笑迎挑戰,用大家這一代人特有的風采去爲祖國描繪更加光彩奪目的藍圖。

烈士陵園觀後感10

清明時節,我們來到了革命烈士陵園,祭奠爲新中國而獻出生命的英烈。

早上八點我們在單位門口集結,天空陰陰的透着幾分肅穆,呼呼的風中夾着絲絲的雨。列隊,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走向革命烈士陵園。

早上八點半,革命烈士陵園舉行了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在衆人的矚目下,紀念碑前面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國歌在耳邊迴響,紅旗在風中招展,紀念碑前是各單位和學校獻上的花圈,題下的“爲國犧牲永垂不朽”閃着金光,在這裏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革命烈士們奉獻的精神時時指引着我們前進的方向。看着表情莊重的孩子們,想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剎那間,我感受到了爲國犧牲的英靈的欣慰,這時我才能體會到那種爲後人爲中華民族甘願犧牲的精神的內涵。作爲一個水文人,我們的崗位同樣要求我們默默奉獻,在這奉獻中燃燒我們的生命,爲人民的生活生產作保障,在這默默的奉獻中體現我們生存的意義。

升旗儀式之後我們參觀了各個紀念館,幾十年前的往事被翻了出來,我們能感受到槍炮的聲音依然在耳邊迴響,各個熟悉的或是陌生的英雄事蹟像是一幅幅史詩般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吉鴻昌,白求恩,柯棣華,狼牙山五勇士等等,這些在華北大地上爲中華民族解放而奉獻出自己一切的人們他們的事蹟打動了我。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年代,那些默默奉獻的人,有些人的名字是大家熟悉的,有些名字是陌生的,甚至許多人沒留下名字。就是這些人爲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獻出了青春和生命,就是他們最初撐起了共和國的藍天。

在今天,戰爭對於我們來說只是電視上伊拉克或利比亞傳來的新聞圖片,或許有許多人對革命烈士的名字和事蹟更加陌生,但是我們依然生活在革命烈士撐起的藍天下。時光可以沖淡記憶,但是它抹不掉革命的精神,先烈們用鮮血和推到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開創了我們民族的千秋大業。我們要把對先烈的無限崇敬和對英魂的不盡哀思,化爲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利益的勇敢維護,繼承先烈的遺志,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自己絢麗人生。

烈士陵園觀後感11

利用週末時間,我們班組織大家參觀了南京著名的雨花臺烈士陵園。

雨花臺烈士陵園位於南京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爲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這裏建有革命烈士紀念館和烈士事蹟陳列館,憑弔人流常年不斷。

進入風景區,我們首先來到莊嚴的革命烈士雕像前。在烈士們的注視下,我們凝視黨旗重溫入黨誓詞,共同表達對我黨我軍的無比忠誠和對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的無限緬懷。

通過參觀,我瞭解到,1927年蔣接石叛變革命後,把雨花臺變爲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場,鄧中夏、惲代英、羅登閒等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在雨花臺被殺害。自1927年——1949年,約有10萬革命烈士殉難於此。

在烈士紀念館,我們懷着崇敬的心情聽取了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蹟,並觀看了館內陳列的烈士遺物、珍貴圖片和文獻資料,心靈經受着巨大的震撼。這些偉大的革命先烈們,就義的時候還是那麼的年輕,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能夠義無反顧地英勇前行。在奉獻自己的生命時,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產黨人的氣節,一心爲國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盡瘁。照片上他們的稚嫩卻又充滿堅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們的心底。

紀念館外,是優雅的烈士陵園風景區。也許風景秀麗,也許氣候宜人,但在這塊埋葬着無數先烈的土地上,我們始終步履蹣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在黑暗統治的腥風血雨中,先烈們表現出了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弘揚的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他們爲了共產主義事業的獻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正是我們始終要樹立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爲了民族解放事業,頂住各種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正是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的革命遺志和遠大理想。作爲一名軍隊政工幹部,我們要用先烈的精神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努力提高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一切從我做起,從本職做起,腳踏實地,勤奮工作,努力提高打贏能力,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貢獻力量,爲實現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烈士陵園觀後感12

7月17日下午2:30,我們“重溫紅色道路,探尋沂蒙精神”——單車行沂蒙服務團隊在臨沂廣播電臺主持人倪明輝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雄偉、壯觀、氣勢宏大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通過參觀訪問,是我們對沂蒙老區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更透、更清晰的瞭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爲了祖國奮不顧身,英勇抗敵,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品質依然需要發揚光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沂是山東軍區指揮地,陳毅,粟裕將軍在此地指揮了一場有一場激烈的戰爭!可以說沂蒙山區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沂蒙山區的人民爲新中國的成立也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在沂蒙山區無數的革命先烈爲了人民的利益投身戰場,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爲了紀念1925——1945年間犧牲的革命烈士們而建了此烈士陵園,並於1985年更名爲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在抗日浮雕陳列室裏,當我們看到那一幕幕雕刻在石碑上,栩栩如生的再現了當年戰士們保家衛國,浴血奮戰,奮不顧身的戰爭場面時,戰士們冒着敵人的船堅利炮,衝鋒陷陣與敵人拼鬥,其中有幾個場面令我們萬分的震撼和憤慨。低熱將八名勇士綁在柱子上,施盡酷刑,並放出狼狗撕咬他們,八名勇士雖然皮開肉綻,鮮血迸流,但是沒有一個人被嚇倒,各個大義凜然,大罵鬼子漢奸。這種精神現在人有幾人還有,難道不值得生活在安定年代的我們思考嗎?

敵人還把躲在山頂避難得馮老先生一家老小,全部從山崖上扔下。這一筆筆悽慘悲涼的血債,我們不應該要求賠償嗎?錚錚鐵骨的英雄趙傳的事蹟,我們看了以後,無法遏止的流出了淚水,是感激、欽佩更多的是激憤!

趙傳身帶祕密文件,藏於村莊,正要突圍,一羣鬼子已經衝上來了,在這千鈞一髮時刻,他毫不猶豫的將文件塞進了嘴裏,敵人用刺刀撬他的嘴,牙齒被撬掉了,罪被撕破了,但是他還是奮力掙扎把大部分文件“藏”進了肚子裏,少部分帶血的紙吐在敵人的身上,此行此舉是何等的英勇,何其偉大!

看了這些場面,我有一種衝動:兇狠殘暴的日寇敵軍對烈士們如此毒刑,簡直慘無人道,滅絕人寰,只覺的心中熱血在沸騰,壓抑在內心的仇恨和憤慨,熾燃着我的每一滴血,似那開閘的江水噴薄而發欲從毛孔射出,我會永遠記住這筆血海深仇,國恥家恨,努力學習。樹立報效祖國,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一點力量,爲人民的幸福安定貢獻一點力量。

烈士陵園觀後感13

7月17日下午2:30,我們“重溫紅色道路,探尋沂蒙精神”——單車行沂蒙服務團隊在臨沂廣播電臺主持人倪明輝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雄偉、壯觀、氣勢宏大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通過參觀訪問,是我們對沂蒙老區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更透、更清晰的瞭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烈士爲了祖國奮不顧身,英勇抗敵,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品質依然需要發揚光大,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沂是山東軍區指揮地,陳毅,粟裕將軍在此地指揮了一場有一場激烈的戰爭!可以說沂蒙山區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沂蒙山區的人民爲新中國的成立也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在沂蒙山區無數的革命先烈爲了人民的利益投身戰場,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爲了紀念1925——1945年間犧牲的革命烈士們而建了此烈士陵園,並於1985年更名爲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在抗日浮雕陳列室裏,當我們看到那一幕幕雕刻在石碑上,栩栩如生的再現了當年戰士們保家衛國,浴血奮戰,奮不顧身的戰爭場面時,戰士們冒着敵人的船堅利炮,衝鋒陷陣與敵人拼鬥,其中有幾個場面令我們萬分的震撼和憤慨。低熱將八名勇士綁在柱子上,施盡酷刑,並放出狼狗撕咬他們,八名勇士雖然皮開肉綻,鮮血迸流,但沒有一個人被嚇倒,各個大義凜然,大罵鬼子漢奸。這種精神現在人有幾人還有,難道不值得生活在安定年代的我們思考嗎?

敵人還把躲在山頂避難得馮老先生一家老小,全部從山崖上扔下。這一筆筆悽慘悲涼的血債,我們不應該要求賠償嗎?

錚錚鐵骨的英雄趙傳的事蹟,我們看了以後,無法遏止的流出了淚水,是感激、欽佩更多的是激憤!

趙傳身帶祕密文件,藏於村莊,正要突圍,一羣鬼子已經衝上來了,在這千鈞一髮時刻,他毫不猶豫的將文件塞進了嘴裏,敵人用刺刀撬他的嘴,牙齒被撬掉了,罪被撕破了,但他還是奮力掙扎把大部分文件“藏”進了肚子裏,少部分帶血的紙吐在敵人的身上,此行此舉是何等的英勇,何其偉大!

看了這些場面,我有一種衝動:兇狠殘暴的日寇敵軍對烈士們如此毒刑,簡直慘無人道,滅絕人寰,只覺的心中熱血在沸騰,壓抑在內心的仇恨和憤慨,熾燃着我的每一滴血,似那開閘的江水噴薄而發欲從毛孔射出,我會永遠記住這筆血海深仇,國恥家恨,努力學習。樹立報效祖國,爲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一點力量,爲人民的幸福安定貢獻一點力量。

烈士陵園觀後感14

烈士——一個讓人敬佩有振奮的詞語。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這個詞語。完美而安逸的生活讓我們心中很少再有澎湃的激情,但這天的參觀,讓我們的血液又再次沸騰。

走到烈士林園,看到了十分莊嚴地大門,“哈爾濱烈士林園”幾個金黃的大字,情緒也開始沉重起來。有秩序的走進烈士林園,大家都十分的安靜,低沉的情緒在醞釀,感動已不能準確的形容。在兩旁的牆上,掛滿了後人爲烈士們的曾詞,“革命英雄”“國之棟樑”“獻身國家”“精忠報國”“拋頭顱灑熱血”,這些詞語數之不盡。烈士給我們的又何止是這些詞語能表達盡的呢。

革命先烈的一幕幕事蹟總是浮此刻眼前:在戰火的硝煙中前仆後繼的戰士,在新中國建設中忘我工作的勞動者,等等,我的心靈深深體會這次參觀受到的洗滌和震撼。那些名字被刻在紀念碑上的革命先烈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他們爲國家的建立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我深切地感到,在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的鼓舞下,我國幾代優秀的中華兒女奮力拼搏、無私奉獻,爲新中國的崛起、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幾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她是“爲祖國分憂、爲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是對工作精益求精,爲國家發展“練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牛”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鼓舞和激勵了整整幾代中國人。我們今後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們一樣,堅持奮鬥,永不放下,永不言敗,絕不向困難屈服,絕不被自我打到。

歸去的路上,迎陽光的笑容依舊燦爛,又一次經過高高的紀念碑,向烈士們致敬,獻上我們最崇高的敬意,莊重的凝視他們。

或許,它在看我們——新世紀的大學生,他在期盼我們的精彩!

烈士陵園觀後感15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采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我們循着門票上的地圖一處一處地參觀和學習。四烈士墓、葉劍英同志紀念碑、廣州公社烈士墓……懷着敬畏和莊重的心情,每到一處,我們都停下來瞻仰烈士墓,仔細閱讀碑文。烈士們的高大的形象和英雄事蹟真切地浮現在我們眼前,他們英勇奮戰、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的鬥爭精神更不時浮現在我腦海裏,感受深切。由董必武親自題名的“血祭軒轅亭”位於湖的中央,樸素典雅。雖然並不瞭解它的歷史,但是一聽到它的名字便可知它承載着厚重的革命史。“中蘇人民血誼亭”和“中朝人民血誼亭”是爲了紀念中國和蘇聯和朝鮮人民攜手奮戰、相互扶持的友誼之情。此外,還有廣東省革命史歷史博物館、廣州起義領導人雕像紀念廣場等等。

我們看到的早晨的烈士陵園真的是充滿了生機。中老年人做各種各樣晨練的場景不時映入我們眼簾。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許多,但是他們由衷的熱愛黨和國家的樸素情懷卻始終不變。走着走着,我們便被湖邊熱鬧的歌聲給吸引住了。這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啊!一大羣的老人圍坐在亭子裏高聲頌唱共產黨和祖國的歌曲,有的打起鼓,有的拉起二胡,還有的吹起笛子,各種樂器齊登場,領唱者鼓足氣勢,全場齊唱《中國人民解放據進行曲》、《洗衣歌》、《青藏高原》。

幾乎每位老人家手裏都拿着一本厚厚的歌詞,還有站着的,坐在旁邊石頭上的,專注的神情讓人肅然起敬。一位阿婆介紹說,每週星期一、三、六都會有人聚集在這裏唱。大多數是廣州本地的老人家,但他們卻能操着流利的普通話唱出了這些歌曲。歌聲嘹亮,唱得起勁,唱出了心中熱愛祖國的情懷和祝福,真讓人感動。這次的組織活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開拓了我的視野,瞭解了更多關於廣州起義烈士們的英勇事蹟。讓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更好的去珍惜。還使我牢記革命先烈們熱愛祖國,爲祖國奉獻的精神。警醒我們青少年同樣應該具有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像那羣歌唱祖國的老人家,由衷的感謝和熱愛我們的黨和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