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編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彙編15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

央視紀錄片頻道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氣將七集全部看完,還意猶味盡。這檔節目確實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紀錄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實,充滿了人情味,讓觀衆看到了久違的人們對大自然饋贈的珍惜和情感,攝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國》在呈現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是普通中國人的人生百味,所謂“天人合一”,在這裏也能完美體現。誠意麪對食物,精心烹飪,然後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給心愛的人,這是廚房和美食的祕密。一位澳門76歲老阿婆和老伴兒做了50年蝦醬,老伴兒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製作蝦醬,食物裏滿是對老伴兒的懷念。其實,這就是節目想告訴我們的,有感情的東西纔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後,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傳統和關於食物樸素而精彩的故事,通過美食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於對生活的熱愛。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美食專欄作家。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爲攝影美學,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臺。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術,絕對來自民間”,做紀錄片的理念:“擺事實,不講道理”。

看完了陳曉卿的資料,對於此片在攝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備極高美學修養和熱愛生活的導演才能做出如此專業的片子。陳曉卿說一部好看的片子決定於題材、預算和創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題材關於“吃”,與所有人息息相關,必然會受到關注。一個好的製作團隊更是這部片子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然也。這樣想來,《舌尖上的中國》能出自這樣的團隊之手也是理所應當的。

“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國》給我們詮釋了一個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還有許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廣的傳統題材展現在觀衆面前,諸如:歷史、自然地理、旅遊、文化、宗教禮儀、文房書畫、收藏等等,希冀中國未來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導演和專業的團隊,帶給國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棄商業利益,更多地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可以愉悅我們的眼球,更能淨化和感染我們的精神和心靈,讓我們感恩於祖先並且熱愛養育我們的這片土地。

相信只有這樣的節目才純淨、質樸、感動,才更有生命力,爲觀衆所喜愛。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2

守在電視機前涎着口水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看過也如同嘗過一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呈現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卻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讓遠在天邊的遊子也能共享媽媽做的飯菜。看後《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幾點:磁性的解說,誘人的美食,美食的由來,美食與家的關係。

磁性的解說:“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市裏,人們最懷念的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隨着這渾厚的男中音,讓那些司空見慣的食物都鮮活起來,頓覺舌尖上的味蕾被激發開來,不自覺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個字每句話都那麼韻致得當,飽含着李老師對國家山川河流的熱愛,用打動人心的低沉聲音慢慢地敘說美食的來自不易和無處不在的奇妙歷程。“自然食物是對人類最好的饋贈,五穀雜糧通過烹飪變得香而不油。”跟隨李老師這娓娓道來,耳朵享受極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我成了李老師的音迷,心裏平靜而感動,隨着他活色鮮香的敘述,也讓心隨之去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誘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裏每一道食物對我們在夜間(10:30)看電視的人羣來說都是可口的美食,記得那晚上看到卓瑪和媽媽尋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隨着她們的腳步一起尋找,然後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鑽進電視機裏面去偷吃幾片,哈哈,偷吃過鬆茸,又跟着白馬佔堆一起冒險去償償野蜂蜜,看着那晶瑩剔透地蜂蜜澆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嚨一直漫延開來。吃罷甜點,老譚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鍋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這就是最有愛的家常菜,就一個字:爽!!還有一道道燜煮燉的紅燒肉,聽着它咕嘟咕嘟的沸騰聲音,看着它冒熱氣兒,視覺和聽覺那享受真讓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貨們!!

美食的由來:

麪條,麪包這些原來在我們看來多麼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是多麼的不易,看到麥客要多麼辛苦才能割下一畝地的麥子,這一畝地的麥子又要經過多少人的勞作才能成熟。麥子變成麪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變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謝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饋贈。

看着莉莉爸爸釣跳跳魚,那是何等的困難。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爲了愛吃跳跳魚的女兒,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幾年的學習練就了一手本領,用6米的釣杆僅用1/8秒的時間捕捉跳跳魚。這就是滿滿的父愛,令人感動!!

我也算是從南闖到北,吃過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過廣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嘆做一枚中國的吃貨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3

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着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醃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

每逢週五,對於“吃貨們”來說,必不肯錯過21點準時端坐在電視機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這個一檔關於吃的記錄片,最近特別的“熱“特別的”火”,要是誰沒有看過的話,哈,一定會被人笑話“out”了。

對於“小吃貨”的我來說,怎好錯過,如此“饕餮盛宴”呢,爲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國2》,我還特意溫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國1》。我記得有一集是介紹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魚,讓我對西湖醋魚有了深入的瞭解:西湖醋魚作爲杭州派別中的代表菜,要選用西湖的鯤魚作原料,烹製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讓魚兒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廚師烹製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三四分鐘是燒得恰到好處的時間。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彷彿透過屏幕,我已經聞到了它的酸中帶甜,外焦裏嫩,肉質鮮美,恨不能馬上咬上一口嚐嚐,……看到這裏,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來。作爲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紀錄片,蒐羅到中國從南到北的萬種美食,不僅僅是美食,還有感動的瞬間,總有觸動淚點的瞬間。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在介紹中國傳統的美食,還是在介紹美食所承載的文化:不僅是美食的視覺盛宴,而且還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觸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追逐花期的養蜂人:跋山涉水採集野生香菇的老漢:特別是一個叫白馬佔堆爬上高高的樹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時品嚐時的甜,還有那些手工割麥的麥客們……舌尖上的中國,不僅牽掛着我們的味蕾,也在不經意間觸動我們的淚腺,我原來還對《舌尖上的中國2》的廣告詞有所懷疑,不甚理解,爲什麼要準備好紙巾擦口水和淚水。直到看了以後,纔有所明白……

感動和幸福其實是一體的,有過感動我們纔會發現,幸福彌足可貴:簡單而淳樸,真實也感動。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4

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看得時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淚光。晚上躺在牀上,翻來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淚。

復活節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沒有回家過過清明瞭,今年媽媽使盡渾身解數,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給我過了一遍。

鮮竹筍蒜苗紅燒肉;刀魚用筷子去腸,筍尖蔥姜滾水魚下鍋,吃剩的魚骨油炸;剛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燒賣;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飯;剛長出來的新蔥做成的燒餅;蘆蒿炒臭幹;新蒜和新香菜用來下面;路邊生機勃勃的各種野菜——黃花菜,菊花秧,採來蒸,煮,配肉配魚,怎麼都好吃……

臨走時媽媽說,你以後,清明假期都回來吧,春天真好啊。於是,第二集裏那句“中國人用食物的變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淚點。 因爲現在的我,住在一個都市裏,一年四季超市賣的菜都是一樣的。 越來越覺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從故土扯開。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戀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與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會和媽媽去逛菜市場。人們挑選,購買,討論食物,熱火朝天。總是能在菜市場上遇到各種熟人,寒暄以後總是要介紹一番今天要做些什麼菜。似乎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戀着這些熱鬧的場景,貪婪地尋找,觀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這個世界該有多好,我永遠停留在這個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卻有另外一個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寬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桃花源。可是,當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種採摘果實,鄭重爲家人制作食物,品嚐味道而滿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淚。這不就是我的故土嗎?這些踏踏實實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戀的故土嗎?這些從來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被這部紀錄片喚醒。

放學回來,外婆說,今天包餃子。記憶裏的廚房便是一片永遠也散不去的霧氣;端午,外婆和媽媽會坐在廚房的門後,包糉子。大高壓鍋裏是用醬油醃製好帶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裏照例是肥瘦得宜的豬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個糉子;夏天,外婆煮黃豆,發酵。在盛夏時節滿院子的醬缸;蟹肥時節,女人們圍坐在家裏的八仙桌前,把一隻一隻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數九寒天放在院子裏就可以做凍豆腐,火鍋或是燉肉,都是無上的美味;……

我也會是片中所說,那些過年過節纔回家的孩子。我也將會成爲一個飄泊的,永遠的異鄉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卻已經成爲我的烙印,他們促使我自己學做飯,尋找我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我願,我的後代,不要再與故土分離。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5

舌尖上的中國,我認爲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訴了你什麼好吃,而是告訴你,怎麼吃,和誰吃,在哪裏吃,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吃。我不希望我是爲數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國看哭的人,不是爲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爲了他的那一句家鄉味。

舌尖上的中國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難以想象的動人,頑固,竟然都可以成爲味道的形容詞,我們這纔不止一次的覺得,原來,味覺也是情的來源。加上背景永遠“勾人”的男聲,畫面的質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給人身臨其境和心曠神怡的曼妙感受。所謂生活,除了柴米油鹽,全都是人情世故。所以當看到爲生計奔波,遠走他鄉的國人的時候,誰沒有那麼一刻把自己帶入了進去,誰沒有設身處地的想想,然後鼻尖一酸?

舌尖的成功遠遠不止是吃那麼簡單。這部超脫了紀錄片意義的紀錄片實在是給人了大於更實際的現實的震撼。雖然你知道這是擺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張淳樸的臉上的每一絲感情,都是不摻假的真實。偶爾的背景音還是在不斷的提醒着我們,中國的現狀,雖然傷感,可是越是這樣,傳遞出的人文關懷也就越加的濃烈,不同於那些新聞裏的,法制頻道里的唸白,人們在這種打開心靈和感官,專注於感受的時候,傳遞出的這樣的情懷,這樣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惻隱之心。

“爸爸,你太厲害了。”

“當爸爸的很能幹的。”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

“這是鉅變的中國,人和食物比任何時候走得更快,無論他們的腳步怎樣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歡,來得有多麼不由自主,總有一種味道,以其獨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們,認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舌尖上的中國給了我異樣的感動,不管腳步有多遠,心永遠都朝着故鄉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難,都要記得一種永恆的感動,家,是最最溫馨的港灣。

我不是個合格的吃貨,不然就不會美食當前還有時間拿着手帕紙流淚。但是我是個有感情的文藝的吃貨,所以,舌尖就是這樣的,在每一個抑揚頓挫的聲調之間,把不僅僅是如何吃,更加是對於中國的熱愛,對於社會的關愛嗎,對於家鄉的思念,全部勾引出來,讓你欲罷不能,又沉醉其間。

所謂的根正苗紅,若是做到這樣,倒也真真是,不負恩澤。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6

作爲一個忠誠的吃貨,不可能在《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如此火爆時無動於衷。當我屁顛屁顛流着哈喇子觀看着那一種種聞所未聞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時,流着口水的同時還有淚水。也許我體會到了那比吃更可貴的情感……

無可否認的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在“勾人饞蟲”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網友們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全中國竟然有那麼多聞所未聞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魚頭泡餅、汆烏魚子、黃魚鯗;還有那些聽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臘汁肉夾饃、醉湖蟹、梅菜燒肉……看完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國美食,可謂包羅萬象,此片看後必然讓你垂涎三尺,都說民以食爲天,想要減肥的朋友們看片要三思哦!至於我,反正沒hold住!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看着冬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挖藕人吃着用自己雙手挖出的藕的樸素的笑,都讓人激動得想落淚,多可愛的中國!

那是一個令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從每年農曆十一月初開始,老黃每隔三天,會拉着自己家裏做的七百個饃饃,騎一個半小時的三輪車,到縣城裏去賣。一年中最冷的兩個月,老黃可以賣出-個黃饃饃,老黃賣的黃饃饃,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饅頭。是陝北人冬天最愛吃的一種主食。上碾,揉麪,發酵……每一個過程都讓人感到溫暖。當老黃趕着驢磨糜子時,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老黃馱着700個黃饃饃的車子上時,當老黃拼命蹬着車子趕路時,當有人買老黃的黃饃饃時,當老黃自豪地說自家的黃饃饃最好吃時,當老黃賣黃饃饃吆喝時,那笑容,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生活中,生活在繁華浮躁的城市中,久違的真誠的笑容!那從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脈脈溫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用具體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的中國各地美食生態,這其中,有製作的技巧,有艱辛的勞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變過程,有方寸間的方桌廚房,也有廣袤的祖國山河……《舌尖上的中國》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美食紀錄片,它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原味的中國,帶着土地的氣息和米麪的甜香。

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山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違的味道——這些味道,在漫長的時光中,與故土、鄉親、質樸、勤儉、堅韌等等情感與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7

中國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時,豐富複雜的地理環境也成就了中國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多種多樣的食物原材料造就了各地區各具特色的美食,我們把它叫做大自然的饋贈。然而中國人也學會了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換取這饋贈,他們遵循着大自然的規律,打撈,採摘,挖掘,在收穫的同時也埋藏着新生,用這樣的方式迎接着下一輪的饋贈。懷着對大自然的感激,懷着對大自然的憧憬以及對大自然的無線依戀……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以“大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祕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專題全方位的將中國文化與中國飲食結合在一起,使得兩者合二爲一,使人獲益匪淺。

然而,其中猶使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中國人對食材的靈感,創造與改進。用牛奶做成奶豆腐,配上醇香的奶豆腐,喝上一口,彷彿聽見了遠方草原上的悠長粗獷的牧歌。

就連原來簡單到極致的食材,豆腐,讓我驚訝的是,那份清寡竟然也是一種境界,一種氣質……古人稱讚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於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這讓我重新認識了豆腐這種食物,也讓我懂得了什麼叫真正的恬靜與寡慾。進而,人們從豆腐中又衍生出毛豆腐,油豆皮等等美味的食物。這便是轉化的智慧。

然而,食物的美味從某一程度上講也是時間的作品,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死敵。可是智慧的人們創造出風乾,醃臘,糟醉和煙燻這樣的方法,讓鮮食相比更加有風味的美味。它們便是時間的產物。然而,我從中也學到了中華民族對世道人心的一種感悟。我想時間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與故鄉,親情,堅忍深深融合在一起,紀錄片中的一句話覺得說的特別好:“才下舌尖,又上心尖,讓我們分不清哪一種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廚房是創造美食奇蹟的載體,沒有人會想到各種或精緻,或樸素,或鹹,或淡,或酸或辣的食物都是從那一方小小的隔間裏製作出來。然而,這樣的藝術品並不僅僅是調料食材的簡單搭配,而是製作者內心情感的宣泄與對用餐者的深深祝福吧。然而我也想用紀錄片本集結尾當做這段的結尾:“廚房的祕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無非是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爲土地的無私給予,因爲人類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廚房的終極祕密就是——沒有祕密……”

人與食物,人與文化,其實就是一個大整體,人依靠食物獲取身體上的康健,依靠文化獲取精神上的康健,而食物呢?又依靠着人的創造力煥發出極致的價值,文化靠着人的傳承一直經久不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說,二者中和起來真正形成了一個國家的質感與內涵,也使一個國家真正做到了內外兼修。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所想達到真正效果吧!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8

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僅吸引無數觀衆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爲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爲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爲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爲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衆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爲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能夠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就應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能夠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祕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就應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9

這個紀錄片我對它一直以來都算蠻有情感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它,並沒有認爲它的人物故事佔比太多,其實正是有了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覺得有可看性。

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已經綿延了幾千年,它寄託於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可以說食不離情、情不離食。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生於安徽、長於江南,我的骨子裏早就烙下了江南飲食的印記,幸好如今也不算離家太遠,飲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種幸運之事。不過我的骨子裏可能是個對於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較強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願意嘗試嘗試。只不過囿於時間、地點和金錢無法實現,那麼能有這樣的一個作品能夠讓我見識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廣的文化也是極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夠喚起人內心的饞蟲,但是真正讓人感動的仍是寄託於食物中的情感,更何況有些食物的製作方式已經傳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享受一樣的食物,這種情感的紐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讓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陽節,按理說對於現代人,其實關於這個節日的記憶已經相當淡薄了,我們基本上已經忘記了應該用何種方式去紀念這樣一個節日,可是食物不會,便是三歲小兒也明白今日該吃重陽糕了,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僅僅擁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載着人類賦予其千百年不變的情感寄託。舌尖正是傳遞了這樣的價值取向,它拍攝的手法厚重,也不會讓食物的情感表達流於表面,很多人覺得舌尖關於食物的部分較少,或許是一帶而過,並不詳細講她的製作過程,雖然有些可惜,不過事物總是在那裏不是嗎,比起食物,能夠給我們展示那些我們並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丟失的傳統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業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可是誰又會再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播種、如何收穫,這些糧食蔬菜是經過怎樣的工序被送到我們的餐桌上的,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奇蹟,我們現在的旅遊業主張迴歸農村、迴歸自然,自然與我們的食物是息息相關的,幾千萬公頃的梯田、各種各樣的原始的耕作生產方式,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在幹着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正是這些奇蹟才構成了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有時候,能通過這樣的紀錄片瞭解到,也是非常可貴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0

與傳統的美食節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國》在地域上採取了大範圍的跳動,並且不以菜系進行劃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一位家在湖北、現居北京的音樂人說,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國》跟“吃”就完全沒有關係,“我對吃本來就不感興趣,平時主吃素。這部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如何體現‘食物’這個宏大的主題,濃縮在幾集的紀錄片裏。”而這種食物和人的緊密相連,也讓不少觀衆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裏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很想家。”

吃是一種情懷,而看《舌尖上的中國》即是尋找情懷,寄託情懷。

《舌尖上的中國》從20xx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耗時之長令我們咂舌,我們可以在每一集裏都讀到美食背後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個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製作組用時間與汗水挖掘出來的,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國》在鏡頭的運用上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在這部紀錄片裏可以經常看到特寫鏡頭的運用,在展現每一鍾食物時,敘述某一個動作時,都較多的運用了特寫。並且在拍攝人時,鏡頭的放低,都體現了對自然與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夠到達、美食存在的地方,絕不吝嗇對鏡頭的使用,也不得不讓我們感嘆製作組的用心,屏幕背後付出的努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可能拍攝了幾遍甚至幾十遍,例如拍攝採蜜人上樹採蜜那一場景,真真可以是用艱辛來形容了,大山深處,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經過多大的心理鬥爭纔可以克服自己恐懼呢。

解說詞和背景音樂的使用也恰到好處,隨着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時而歡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時候,時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時,需要經歷很多困難才能得到美味時。而解說詞,一字一句,清晰明瞭。

《舌尖上的中國》的問世,體現了中國崛起中的某種文化自覺,反映出中國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體性意識,這是一種由味覺記憶驅動的集體的文化認同。美食即文化,製作美食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而展現美食就是傳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國》讓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這也是《舌尖上的中國》能得到很多人關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1

這段時間,觀看了中央一套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片中的情景讓我非常感動,在大流口水的同時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有如下的體會:

一、紀錄片裏面很多美食我們沒吃過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饞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們吃過的寥寥。而且我們發現,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費功夫的。在速食氾濫的今天,在流水線充斥的現在,在添加劑無所不能的當下,在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的世界裏,哪裏纔是自然珍貴的饋贈,哪裏纔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這一切,只能在電視裏,不能在肚子裏。是電視喚起了我們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靈感的轉化

我是陝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較熟悉。那個陝北賣黃饃饃的人我似曾相識。

他說,老天爺會把錢給勤快人,不會給懶人的。我覺得他的這句話是這部紀錄片的靈魂。豆子經過加工可以轉化爲豆腐,大米經過發酵可以釀成美酒,這些,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這樣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轉化爲美好和幸福。

三、我們的田野

鋼筋和水泥里長不出來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嚐不了美味,但是我們都已經爲了生活住進了城市。被鋼筋和水泥鎖定後我們發現我們心裏卻一直存在着一片長滿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們心裏的淨土。爲了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師傅讓人拉了三卡車土,把自己的樓頂開闢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長滿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鳥語花香,晚上有鄰居聚餐,樓頂上滿是開心和快樂。

中國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國》是我看過中文紀錄片最好的一部,感覺像是看到了bbc《美麗中國》的續ji,裏面有不少鏡頭就是直接從《美麗中國》剪切的,甚至連海報都有幾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國》打敗了同時段的熱播劇,幾乎創造了一箇中國紀錄片的奇蹟。之前央視出品的不少紀錄片,拖沓冗長,解說沉悶,而這部紀錄片明顯借鑑了《美麗中國》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鏡頭切換簡潔明快,解說詞設計得也恰到好處。以食文化爲窗口,滲透人文的關懷,虔誠的態度,尊重勞動,尊重自然,尊重傳統。美食,和美食背後的人與事,無不散發着濃郁的中國韻味。

導演陳曉卿表示“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2

在吊足人們胃口之後,CCTV於上週五終於開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我因爲有事沒趕上首播,今天有點閒暇就迫不及待地在騰訊視頻補看。第一集《腳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來自農村和底層老百姓,編劇爲什麼這樣選擇,一種可能因爲編劇來自農村有強烈的鄉下情節,也可能是因爲比較偏愛不經繁複處理簡單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過這只是我的猜想,也許後面幾集中會有變化。故曰:名曰中國,實則故鄉!

舌尖上的中國這麼受觀衆歡迎,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因爲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爲那些美食是人們記憶中的故鄉的味道,以及伴隨故鄉味道的親情故事,惹起人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之情。該片就是抓住這一點在撩撥着遠離故土的觀衆的離情,撫慰着他們的別緒,讓人慾罷不能。甚至有人誇張地說是:一邊流口水,一邊流眼淚。故曰:名曰舌尖,實至心頭!

不管怎樣,這一集電視片中還是讓我們看到農夫、麥客、漁民和養蜂人的辛苦勤勞和樸實無華,農民工和留守兒童分別時的酸楚和遠離後思念,具有遠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趕場爲主顧割麥的麥客們,因爲收割機械的競爭也許會成爲最後一撥職業割麥人,這個古老的行業逐漸會退出歷史舞臺。在機械競爭面前失去賴以掙錢養家餬口的工作機會,雖然有些許的悲涼,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些都是在歌舞昇平的春晚類節目裏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實關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較深的另一個情節是,養蜂人老譚的妻子在他們星夜轉場到下一個放蜂地的時候不無感概地說:“養蜂的樂趣就在於自由,不受人約束,我們就是享受這點自由。”。養蜂人工作的餐風露宿和遷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處漂泊的自由自在這一點卻又讓人心生羨慕而心馳神往。除了少數生活中的幸運兒,安逸舒適和自由自在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據個人的需要和偏愛而取捨和選擇了。

該片的總導演陳曉卿說:我們正經歷太多的歡樂與痛苦,但中國人能苦中作樂,把喜悅通過美食呈現。我們在關注生存的同時,更注重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中國有句古諺:民以食爲天。當人們衣食無憂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對自我意識和自由選擇的追求。“無自由,毋寧死”的聲音曾經震耳發聵,生存和自由,同樣重要,不過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漸進關係,正處於這個轉變過程中的中國現在可以說是亂象環生,不過人們珍視自由、追求夢想的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3

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衆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熒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熒屏,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着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裏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饅頭,拉麪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觀後感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爲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着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辭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爲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衆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爲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着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祕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4

昨天終於看了期盼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邊看邊和妹妹聊天,但是看到麪食,職業割麥人那裏,不知爲什麼心裏酸酸的,看到熟悉的割麥場景想起了以前我家也有這樣的割麥人來的,他們大多從河南來,我們叫他們小河南,因爲小的時候家裏沒有那麼多人幹活,除了爸媽就我和姐姐能幫忙,那時最討厭過麥秋和大秋,因爲我也要下地割麥子,那時56月份,天氣熱,而且麥穗癢人,之後是捆麥、打麥這些會把我的假期全部用光,對於這些至今記憶猶新。割麥真的是個體力活,看到那些割麥人,再看到那些現在的收割機,我只能說社會進步終將把古老的東西湮沒在歷史之中,看到他們的臉我只看了無奈和哀傷,他們真的是最後的割麥人了,在現在除了可能偏遠的山區,基本上平原地帶的麥子從種到收全部是機械化了,他們真的是要被歷史遺忘了,我只能說,現在人基本沒見過和經歷過以上我說的那些所以他們不知道失去的是什麼。

看到小花菇那裏,我感嘆時間成就的美味,也只有那些最貼近他們的人才能品嚐和體會,但是老人獨自一人的晚餐,讓我鼻子發酸,現在的人都太急躁,喜歡快速的生活,什麼都要快速,連生病了都要立刻藥到病除,其實根本不可能,時間真的是藝術家啊,他雕刻了不同的人生,但是又有誰能真正的瞭解他呢。

感覺這一集的編導不是在拍美食,而是在拍生活,獨居老人、割麥人、留守兒童,社會底層的老百姓的生活,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看到留守兒童那裏,我真的很有感觸,我上大學時去過支教,那些偏遠山區的孩子真的是需要有人照顧,他們的父母去千里之外打工,他們需要翻幾座山去上學,早上5點鐘起牀去上學,下午3點鐘就下課,因爲他們有好長的山路要走,回到家還要自己洗衣做飯寫功課,他們的父母一年可能只能回家一次,其餘時間也只是在電話裏叮嚀安慰了。這些社會問題沒接觸的人只會覺得這與我無關,別人的事我管不了,這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感覺和心態,有時真的也是愛莫能助,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一點自省都沒有,那麼這個國家會怎樣呢,在這裏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編導的用心,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曾經有過璀璨的歷史文化,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進程已經快要將這個國家席捲一空了,食物是個好的媒介,它承載着歷史、傳承、人情、文化、還有就是情感媒介,每個人看到食物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家鄉味,希望我們的家鄉味能夠留下來繼續傳承下去,不要讓她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以食物的力量。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15

4月18日晚,暌違兩年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終於被端上電視熒屏的餐桌。一以貫之的解說詞、熟悉的配樂、行雲流水般的旁白和畫面,都讓《舌尖2》維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觀衆直呼“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

如果說《舌尖1》開創了國產紀錄片的歷史,那麼,《舌尖2》無疑仍在繼續創造更多的第一。央視1套每週五晚九點的首播,央視多頻道多時段的重複播出,每週只播一集的“追劇”範兒,大型綜藝節目般的廣告投放,不菲的國內國外版權收入,以及大型電商同步跟進的營銷大戰,都將國產紀錄片的市場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我們開始意識到:好的紀錄片,相比肥皂劇與娛樂秀,不僅收視率可以更高,經濟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會成爲一個響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爲“吃貨”越來越多;而是因爲,這是一部對美食充滿了敬意的紀錄片,它滿溢着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草根勞作的歌詠,和對中國飲食文明的禮讚。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爲鮮明地加強了對社會文化層面的挖掘:從人開始,敘事起興,入眼觀感,入心情感,美食成爲背景,靈魂感受觸動。雖然也會有人覺得,故事略顯喧賓奪主,對食物描述太過匆忙,但是一部主題爲“探討人與食物關係”的紀錄片,本來就不只是一場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飲食”的菜譜,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躍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種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腳步”中的養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遠離故土成爲異鄉之人,擁有幾千個味蕾的舌頭,卻頑強保存着來自兒時、來自故土的味覺記憶。《舌尖》讓人有種衝動,想要回家再吃一頓媽媽做的飯,跟媽媽學做一道家鄉菜,奔波路上永遠帶一點家鄉美食,認真對待我們的一日三餐。

對家庭溫情和血緣親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動人之處。這是一部美食紀錄片,卻看不到酒店的名廚,只有民間的廚房。用一種平視而非俯拍的角度,講述着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市井味與人文味的和諧混搭,讓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以美食見人生,將美食寄託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當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點,也是其最爲成功之處。真正流連“舌尖”的美味,不是價格昂貴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處溢滿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親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勞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