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地球造人》英國BBC的紀錄片,講述地球的力量如何改變人類的歷史。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地球造人》的觀後感,歡迎查看。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一

首先定一個基調,我相當喜歡《地球造人》這個紀錄片系列。

相當羨慕主持人。雖然嘴型不好看,有點兔牙,但是那一口濃重的蘇格蘭口音英語聽起來格外舒服,讓聽慣了美音和英音的人耳目一新。看這廝一身的英倫範兒,除了風大的地方怕吹跑了圍巾,到哪兒都纏着一條圍巾,簡直怕當地土著看見當年的殖民主子要吊死他找不到索套。當然,尖酸刻薄純粹是出於妒忌。這廝在片中自稱地理學家或者地質學家,應該有四十多歲了,頭髮居然不像一般的美歐高知,還沒有禿,不但沒禿,還弄了個花花公子的髮型,配上英倫範兒的行頭,這趟全球之旅不知道欠下多少風流債,種下多少混血種。當然,者都在其次。挨千刀的最羨煞人的是拿着BBC的製作經費周遊世界,坐直升機上天,穿特殊制服入地,而他要做的就是動兩下嘴皮子,把不知道是不是別人寫的詞兒念上一遍。

也相當喜歡這個片兒的宏大視野。相當喜歡那些明媚的風景,還有各地民衆的異域風情。殖民歷史當然是要譴責的,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沒有那段日不落的輝煌,英國人也許很難站在文明的高度和全球的範圍來串燒這個低端科教片、高級風景片。

末了曲終奏雅,還是那句話:相當喜歡這部風景片,簡直讓人樂而忘憂啊。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二

說是地理環境,其實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地理,因爲無論是氣候,環境,物種,還是生態或者其他什麼的,決定它們的還是地理,地理決定了這片土地上的資源,決定了大氣的流動,決定了海洋的洋流,不一而足。而這些因素,又進一步左右了我們的文明。而地理,這個源自於地球起源的學問,決定了人類文明的軌跡。或許你認爲把歷史與文明追溯到地理這個最初因素有些誇張,沒有必要,但事實是,在外星人還沒出現之前,確實沒有必要把討論的範圍延伸到銀河系對我們歷史的影響。

來自於BBC的紀錄片《地球造人》算是一個嘗試,討論了地球上的那些最初因素——地球深處、水、風以及火,對於文明的影響。儘管其中關於中國煤礦運輸的一段的結論過於狹隘,整體來說還是值得一看的。

地球深處給我們帶來的是,是地形,火山,還有各種礦藏。板塊之間的漂移和碰撞,決定了我們今天的地圖樣貌,決定了哪裏有平原,哪裏有盆地,更決定了澳洲與美洲成爲新大陸以及歐亞非的相連。在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就認爲影響文明最重要的四個因素是:

1. 各大陸在可以爲人們所用的起始物種的差異;

2. 各大陸內遷徙和信息傳播的速度差異;

3. 各大陸之間信息傳播速度的差異;

4. 各大陸面積和人口的差異。

而造成這些差異的,就是地球深處的活動。而火山的力量,可以直接毀滅一個文明,愛琴海的米諾斯就是一例。而各種礦藏,則是我們生產力發展的原料,從青銅到鐵器,從煤炭到石油,都是地球深處給予我們的饋贈,而每一種新資源的利用,都給社會帶了巨大的變化,有些時候,可以說是革命。

水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爲過,我們不吃東西可以堅持許多天,但不喝水我們很快就會倒下。儘管蔚藍的地球是一個水球,但可爲人類所利用的水實在是少的可憐。文明也像動物羣落一樣,擇水草而居。不僅如此,文明的發展也離不開水,對農業來說,靠天吃飯總不可靠,所以纔有了灌溉系統,將河水或者地下水引入農田。但在這個過程中,水資源的`分配,水利設施的建設,就成爲了至關重要的問題,甚至有人把政府的起源歸結於此。而像中國這樣的被農業束縛的文明,原因可能也就是長江與黃河這兩條所謂的“母親河”,費孝通當年就有一篇很出名的論文,題目就是《綁在土地上的中國》。而海洋,水資源最豐沛的地方,則爲大規模貿易提供了可能,直到今天,海上運輸依然是性價比最高的運輸方式,海上運輸的速度與載重都比陸上運輸有着太多的優勢。而這種優勢,成爲了曾經希臘與英國崛起的保障。

風的力量讓哥倫布得以遠征新大陸,讓麥哲倫得以環球一週,最早的大規模跨洲貿易,就是在風的力量下促成。非洲的奴隸被帶到美洲,美洲的棉花則被出口歐洲,儘管不怎麼光彩,但風讓了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得以滿足,得以征服更遙遠的地方。

至於說火,簡直就是文明的象徵了,普羅米修斯將火帶到人間,象徵人類的啓蒙。對於早期人類來說,火意味着安全與溫暖,掌握控制火的技術讓我們脫離野獸的範疇。對農業來說,火更是拓荒的利器,一把火下去就能迅速清出一片農田。

對於這些元素,人類多少都是有些崇拜的,中東的拜火教就直接崇拜火,每逢奧運會,我們總要點着火把跑來跑去,而“金木水火土”則是中國人的基本元素觀,希臘的則是“水火土氣”,其實是大同小異。當然,我們崇拜最多的,還是我們自己的。人類崇拜自然,是因爲無法脫離自然的束縛,感覺需要時時刻刻有求於自然。而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水平也不斷提高,每一種發明,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場革命,讓我們能一點一點得脫離自然的掌控。

但每當我們以爲自己已經破解自然的代碼時,地球就會像“蓋婭”一樣做出反應,或許地球本身就是一個“蓋婭”系統,只是人類的愚鈍未能意識到這點。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中,人類選擇的未來既非第一基地的科學,也非第二基地的心理史學,而是“蓋婭”。套一句老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纔是正途。但問題是,如何?

  《地球造人》的觀後感三

看了英國BBC有一部紀錄片《地球造人》講述了塑造人類歷史的四種力量---地質,風,水,火。地質—爲我們征服這個星球提供原材料。

6000多年前首項偉大的科學創新,加熱孔雀石層提煉出了銅--位於以色列內蓋夫沙漠的提姆納峽谷,開啓了人類文明的基礎,5000年前發明了銅+錫=青銅,3000年前從礦石中提煉出來了鐵。

以上的水晶,金屬礦產,都是來源於地球的內部,是什麼讓人類發現而走向文明發展的,一切源於斷層線。斷層線使金屬上升到達地表,人類歷史上的13個古文明中11個都建立在斷層線邊上。現在世界地球上20個最大城市有10個在斷層線邊上。爲什麼都建在斷層線邊上呢?因爲斷層線能帶來財富和水源。傑利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居住城市。

據考古學家稱,從這裏挖掘出20處連續的定居點,歷史可以追溯到11000年之前。

研究發現有人類定居是因爲斷層線涌上來的地下水。

4000年前米諾斯文明—歐州第一個偉大文明中心。

地處斷層線邊上,產銅,由於青銅時代,銅+錫=青銅,當時錫較少,需要通過海上貿易得來,米諾斯的克里特島處於最佳位置,因此成爲了第一個海上超級強國。

現代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別名黃金之州,地處聖安德列斯斷層,一邊是北美板塊,一邊是太平洋板塊,2500萬年來相互摩擦形成北美最大的地震斷層,其發展是因爲加州淘金熱潮,由於地質的原因,金礦可能從溪流中發現,另外斷層形成山脈使氣流上升,形成了降雨豐富了農業,成爲美國最多產農業地區之一,在加州沙漠中開採了20多萬個油井,成爲世界上最大石油產地之一,因斷層每年創造的盈利價值大約1千億美元。

伊斯坦布爾—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坐落在北安納託尼亞斷層附近,地球上最活躍的板塊分界之一。

地處交界處,數世紀來一直是貿易中心。

有很多例子我就不一一舉例了,第一次聽說斷層線,原來讀書的時候地理沒有學好,老師也沒有講,我只知道地球分板塊,原來斷層線這麼重要。

斷層線財富與災難並存,我們都知道地球的板塊是在不斷的移動的,但移動會形成什麼呢?板塊與板塊分裂就形成了地震,板塊與板塊相聚形成了山脈,板塊滑向另一板塊就會形成火山。許多受益於斷層線而最初建立的城市被夷爲了平地,財富與危險並存。最古老的城市傑利科地震襲擊超過15次,城牆因“搖搖欲墜”而聞名。加利福尼亞估計100年後地震會襲擊洛杉磯,損失2500億美元的大地震。米諾斯人因火山噴發而沒落。

這是聖托裏尼島,以其漂亮的白房子和崎嶇不平的海岸線而聞名,其實它是一座活山。

這個島暴發過可能是人類有記錄的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超過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這次噴發可以從降落到東克里特、埃及、愛琴海和東地中海的火山灰辨認出來。散發出的二氧化硫和塵雲可能摧毀了數個人類定居點,引起了大氣降溫(火山冬天)和接連幾年的壞收成。根據古氣象學家從格陵蘭的冰層包含的硫酸雨粒、以及北美洲樹木化石的年輪距離研究顯示,這段降溫期有可能長達十年。劇烈的噴發還導致了火山的坍塌,繼而引起了巨大的海嘯將沿岸的居民點一掃而光,米諾斯人文明可能由此而沒落。

伊斯坦布爾30年中有70%可能發生7級以上的地震,可能死亡上萬人,現在正在建設地球上同類型海底最深的地下隧道,沿地震帶延建,以吸收地震,減輕地震的傷害。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現在所用的資源都是自然積累沉澱的,是有限的,而且自然有自己的循環系統,過度的索取必然會帶給地球傷害,一旦破壞必將帶來災難。

現在才知道,這個世界是這樣來運作的,一切都是圍繞着財富,資源而發展的。

現在才發現,原來世界經濟都在圍繞着能源在轉,我們小小的個人都在爲這一切而努力奮鬥,如果說人類有傷害地球,那我們每個人都是要負責的,我們都在享受地球給我們的厚愛,地球的未知還有很多我們去探索的,只有探索了過去,吸取了過去成敗的經驗,我們才能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