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地球成長史觀後感

地球成長史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9W 次

導語: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啓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球成長史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球成長史觀後感

宇宙,我們稱之爲能量來源的太陽只是其浩瀚無邊空間中一顆普通的恆星;於太陽,我們稱之爲家園的地球只是其常規軌道中一顆普通的藍色星球;於地球,我們自稱高等動物的人類只是其崎嶇不平地表上一種平凡的生命體。然而,即使再普通的物種,也有其漫長複雜的發展過程,好比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很難想象,50億年前的地球竟是由引力聚集塵埃和岩石而形成,地表溫度高達1200℃,沒有二氧化碳、氮氣、水蒸氣,更別提空氣了,炙熱的熔岩覆蓋着每一寸表面,火爐般的煉獄。那時候的太陽3小時便落,一天僅6小時,一切都變化得很慢,生命的跡象爲0。好在,39億年前,內部含有小水滴的鹽粒般的流星雨降臨地球,賦予地球生命的關鍵要素——水。一滴水並不能對地球帶來什麼影響,但水滴既然能夠穿石,那流星雨持續2000多萬年的轟炸,使得地表降溫也不足爲怪,地殼也隨之形成。緊接着,地球內部熔岩噴出地殼,冷卻成火山島,島嶼形成,地球進入嬰兒時期,有水,有陸地。但大氣仍是毒熱,溫度仍是高,生命跡象仍爲0。與此同時,隕石的猛烈攻擊帶來了水、礦物質、碳和氨基酸,沉到海底,決定性的一刻誕生:單細胞細菌出現,微生物出現。幾億年過去,在前海的疊層石菌落以陽光爲食,發生光合作用產生葡萄糖和氧氣,並不斷積累,地表溫度30℃,星球開始活躍。

按下快進鍵——7.5億年前,地質活動激烈,火山時長噴發,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並與水反應,生成酸雨,而岩石又吸收酸雨和二氧化碳,結果二氧化碳濃度下降,無法留住太陽熱量,幾千年後,地表溫度降到-50℃,地球進入“雪球地球期”,也稱史上最長冰河期。然而,地核內的熔岩仍是躁動的,沉了許久後,火山再次大規模噴發,二氧化碳重新產生,溫度漸漸回升,到6億年前,原始細菌誕生,並於約一億年後進化,植物也隨之產生,新一代複雜多細胞體興起,寒武紀大爆發期來臨,海洋裏生機盎然。讓我們放眼陸地,地表溫度30℃,氧氣充足,但仍無生命跡象。究其原因,太陽致命的輻射阻礙了生物的產生。又過1億年,這個聰明的星球形成臭氧層,擋住輻射,水裏的怪魚們漸漸進化成脊椎動物,爬上陸地。原本燃燒着的灰色星球有了現在的模樣。之後,地球上的生物開始多起來,但霸主卻不停地更換,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恐龍是最好的例子,龐然大物的它,無所畏懼,本能存活很久,卻因小行星的撞擊,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但生命總是伴隨着死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永恆的道理再一次得到驗證。一個故事的結束,必定意味着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恐龍的滅絕,給我們哺乳動物帶來了發展的機會。身居地底的我們,躲過了高溫,不挑食的我們,躲過了饑荒,成爲新一代霸主。

論我們人類的成長史,與地球想必,甚短,但也是個漫長積累的過程。約於4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猿猴,因喜馬拉雅山擋住了水,雨林淪爲荒原,不得不直立行走,早期的人類也應運而生。地球似乎也進入了穩定期,不再有大規模的災難,人類得到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適度的溫度,充足的水,足夠的氧氣,並通過人類獨有的智慧,一點一點解決生存時產生的各種難題,經過幾百萬年的磨練,最終誕生了現在的我們。

此外,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所用的每一滴水都是數億年前,數百萬公里隨着流星纔到達地球;我們現在用的每一毫升石油都是數億年前,數百具古代魚類和生物的遺體經過許久的沉積而形成;我們現在踩的這顆星球,是數十億年的不斷演變而產生?一切都來之不易。我們應學會珍惜,感恩祖先給了我們一切成形了的東西。

最後,科學家研究表明,地球所圍繞的這顆恆星,大概還能存活50億年,這50億年裏,人類會進化成什麼新模樣,或者會不會同一代霸王恐龍一樣滅絕,我們誰也不知道答案。

在那神祕未知的宇宙裏,能有的猜想太多? 地球成長史的道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