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爲愛毀滅影評觀後感

爲愛毀滅影評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阿米爾·汗和卡卓爾聯袂主演的《爲愛毀滅》,以克什米爾的獨立問題作爲社會背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瑞汗是一個深藏不漏的恐怖分子,電影的前半部分是以印度式的歌舞形式,講述了一個痞痞的、不相信愛情的男子與一位美麗、善良的單純盲女。在一開始,這個盲女只是一個籌碼,男主人公只不過是藉着導遊的身份試圖混入總統府從而執行恐怖行動,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接觸,他不知不覺地被這個盲女的純真熾烈的愛所打動,她的微笑如陽光般清新。然而,等男主人公進入總統府以後,他不忍心傷害這個單純的姑娘,想要離開她,但是在女主人公的堅持下,他退縮、動搖,“你怎麼能愛我那麼深,有誰能愛一個人那麼深?”女孩對愛的執着終於瓦解了他最後的防線她,終於抱着女孩下了火車,並且爲她治好了眼睛。可是他畢竟是個恐怖分子,對女孩的愛也只能埋在心裏,於是他藉着爆炸從女孩的世界裏消失了,他在不同的城市裏製造一次又一次的恐怖襲擊。與此同時,以爲瑞汗死去的祖妮帶着他們的孩子回到了孃家,並且發誓不再嫁人。七年以後,戲劇化的事情發生了,一場意外讓瑞汗差一點死在她家門外,於是他再次進入她的生活,並且見到了他們的兒子小瑞汗。可是這次瑞汗的任務是那會供導彈用的扳機。爲了而瑞汗此次任務是拿回供導彈用的扳機。爲了拯救那些無辜的印度人民,祖妮無奈選擇了殺死自己的丈夫。

爲愛毀滅影評觀後感

  一、女主人公的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

這部電影的女主人公祖妮非常特殊,她是一位盲女,但是她的父母感情很好,所以受到父母的影響,她始終擁有着陽光般的燦爛笑容,她也一直堅信她會像她母親一樣找到一個愛她的男孩。祖妮雖然雙目失明,但觀衆們分明能從電影中看見她內心的憧憬——那是對自由、對愛的渴望。在火車上臨行前,她問媽媽“如果王子對我朗誦詩歌,我該說什麼?”媽媽對她說:“讓我生命的呼吸在你的心中找到庇護,在你的愛中毀滅,我的心開始啓程。”這句話中首次出現“爲愛毀滅”,很多人認爲這可以看做本部影片的伏線。[1]

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是離不開她父母的教化的,“從兩個好的中選更好的,從兩個壞的中選不太壞的”“不忠於職守的人不可信任”“找到王子”等等。父母的言傳身教讓雙目失明的祖妮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堅固的價值體系,使她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並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主動出門就是爲了尋找愛,她找到了愛,並且爲了自己的愛而努力、付出,無怨無悔。在男主人公“假死”後她並沒有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她可以堅強的帶着孩子繼續生活下去,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男主人公的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

男主人公作爲一名恐怖分子,他所信奉的是民族獨立,爲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可以放棄一切,爲了他的理想,他願意做任何事,這與他的童年過往有着不可直接的聯繫。瑞汗3歲父母雙亡,而後他落入了“爺爺”的手中,這個“爺爺”可以說是逼着他完成各種任務,因爲如果不完成任務,“爺爺”就會折磨他

的妻子、兒子和他的人,他從小耳濡目染,害怕被折磨被拋棄,所以他的世界就只剩下:完成任務。只要完成任務,他就有立足之地,也只有完成任務,他纔有存在的價值,可以說,完成任務是瑞汗的全部生活,是他的終極信仰,是他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途徑。

瑞汗最開始是一名風流倜儻的導遊,他自稱“我沒有感情和感覺,我只有胃和身體的需要。”因爲他是一個恐怖分子,他幾乎每天都遊走在死亡的邊界,因而他所信奉的是“及時行樂”、“有花堪折直須折”,可是女主人公卻漸漸改變了他的思想。後來他是不敢去愛,他怕給女主人公帶來傷害,一個恐怖分子的愛由此形成,他不再是那個內心無愛的人,他成了一個有愛、有牽掛的人。後來瑞汗假死,爲了這份牽掛他不得不使自己全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世界各地製造恐怖襲擊,他要不停地完成任務,從而忘記這份牽掛。直到他們再次相遇,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又在祖妮的溫情中融化,不然做了那麼多次恐怖襲擊,殺了那麼多的人的瑞汗,怎會在面對女主人公的爸爸時,首先是想勸服他,在他意外落崖後,瑞汗心痛的大吼。可見,在女主人公祖妮以及她的`家人的感化下,瑞汗的心已經慢慢融化。

 三、男、女主人公的信仰矛盾

《爲愛毀滅》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說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女主人公雖然雙目失明,卻擁有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而男主人公卻從小生活在冰冷的殺戮之中,所以他們的信仰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他們卻又都堅持自己的信仰,這無疑是矛盾重重的。

女主人公祖妮是一個十分信守原則的人,在影片之初就有所體現,她不願讓男主人公爲了與她約會而曠工,她認爲這是對自己職責的不忠誠,在男主人公威脅“今天你走,明天就見不到我。”時她也不爲所動,對於處於戀愛中的女孩來說,這是十分難得的,這也爲最後女主人公爲了百萬印度人民而殺死自己的愛人做了鋪墊,女主人公最終成全了“大我”實現自己的價值。

而男主人公的信仰也是十分堅定的,爲了他的信仰,爲了他家鄉的獨立,他滿手鮮血也毫不退縮;爲了他的信仰,他不惜“拋家棄子”,離開他的摯愛;爲了他的信仰,他最終選擇捨去自己。在愛與信仰這架天平面前,他用毀滅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

很顯然,男女主人公性格很相似,他們都十分堅強,一直堅持着自己的信仰,堅守着各自的價值觀爲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努力,然而可悲的是他們的信仰與價值觀始終是背離的,雖然他們彼此理解對方,可最後不得不有人站出來爲自己的信仰付出代價,而他們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男主人公失去了生命,女主人公失去了愛人。

總結:魯迅先生說過“悲劇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2]《爲愛毀滅》中的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價值觀,卻背對方深深的吸引,是“愛”讓兩人走到一起,也是“愛”讓他們毀滅。在男主人公的墳前,祖妮對她兒子說,你爸爸是個好人,好人會在別人的影響下做壞事,你爸爸做了他認爲對的事。這樣的結局,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