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導語:“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是由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欄目組主辦的人物評選活動,2016年12月7日開始網絡投票。評選活動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出當年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感動中國2016年度頒獎晚會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2017感動中國觀後感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觀後感【1】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給我很深的感觸。每一個時代的頁碼上都站着一位我們的主人公,往下一頁傳遞着“信”與“真”這兩種質地機器堅硬的情懷。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情感更是瀰漫着一絲真情的氣息。深深呼吸一下,似乎它能深入到每個人的心坎裏,沁如心脾,久久迴盪着。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隱形的翅膀,發揮出自己的能量,創造奇蹟。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並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爲它能觸碰你內心裏最柔軟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爲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麼多人善良堅強的活着。你,也就有了更多向前的勇氣。

其實我認爲,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爲有了他們。也許作爲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爲別人做些什麼,爲集體做些什麼,爲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也會成爲一個不平凡的中國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將越來越好!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充實感,支撐着自己。讓自己受到洗禮。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觀後感【2】

支月英說,自己身在山區學校,真的割捨不下山裏的孩子,打心底不願意虧欠他們,正是如此,自己卻虧欠了自己的親人很多很多。

2000年以後,她獨自一人承擔一個完小和兩個分校的教學和管理任務,長期超負荷工作,支月英這些年常常頭暈眼花,她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高血糖。

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講課的她身體劇烈疼痛,細心的學生髮現她臉色蒼白,汗珠直往下流,趕緊叫來家長迅速把她送往醫院。醫生診斷她患膽總管膽囊結石,並馬上進行了手術。住院的幾天,她心裏一直惦記着她的學生。剛剛出院,就立刻回到了學校。

2005年“泰利”風暴襲擊着支月英所在的山區時,支月英帶病護送學生回家,一不小心從陡坡上滑下,掉進了山谷,學生們嚇得直哭喊:“老師,您怎麼啦?”。支月英不顧渾身是泥,手腳鮮血直流,一邊安慰着學生一邊爬上小路,繼續送他們回家。

2006年,常常頭暈目眩的她經醫生檢查,患有高血壓,且引起了視網膜出血,嚴重影響視力,工作生活只能靠一個眼睛來維持。

2012年2月,組織上考慮到支月英年紀偏大,身體欠佳,決定調她下山到中心小學任教。正在此時,一個距離泥洋村十多裏的更偏遠山村白洋村(澡下鎮最遠山村)羣衆聯名請支月英到白洋村任教。她的家人考慮到她年齡大了,身體又不好,不贊同她去更遠更艱苦的地方,她苦口婆心說服家人:“白洋村的家長要求我去那兒當老師,我不能讓白洋村的孩子不讀書!”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她打着行李奔赴大山更偏遠的山村白洋教學點任教。

2012年暑假,爲了解決白洋村教學點校舍破舊問題,上級教育部門決定新建校舍,支月英就起早摸黑,一邊教學,一邊照料施工,幫工人做飯,甚至將丈夫也拉來幫忙。整個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過的。如今,嶄新的校舍寬敞明亮。鄉親們看到嶄新的校舍,感動不已。

支月英說,奉新縣委書記張家良,奉新縣教育局長黃曉珍,澡下鎮黨委書記李百強等領導多次到教學點慰問她。考慮到支月英的困難,組織上多次給她調動的機會,但支月英都婉拒了。她樂觀地說,“能堅持一天就幹一天吧!”就是這樣,支月英用男子漢的氣質和智慧管理着這所邊遠山村小學,使這裏的教學成績、綜合評估、普九指標都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位於全鎮的前列,鄉親們也親切的稱她爲“鐵夫人”。

36年來,看到山裏孩子一個個走出大山,支月英總是說,她自己來山區任教值得。支月英說,當在千里之外創業的學子來看望她,親切擁抱她的時候,這種幸福感只有她自己才能品味到,“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我只希望山裏的孩子們,能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觀後感【3】

她是大山的女兒,像一支燃燒的蠟燭,閃耀着燦爛的光輝,照亮了深山孩子的夢想,她和千千萬萬山村教師一道,努力實踐着中國山村的教育夢。36年來,支月英堅守崗位,把愛意播撒在這青山綠水,讓這份愛生根發芽,承載起貧瘠山村的綠色希望。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嶇、坎坷的山村小路;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愛的山村孩子;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艱苦的山村教學;她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個孩子,做一棵大樹,守望這片深山,爲這片貧瘠帶來希望。

36年來,支月英因堅守而獲得了衆多榮譽:2010年度“感動奉新十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勞動者、道德楷模;2014年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5年3月,獲得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6年6月,獲得全國“兩優一先”(指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基層黨組織)表彰;2016年9月,獲評2016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17年2月8日,獲得“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

對於獲得的榮譽,支月英稱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人,做着一件件平凡的事。

  爲了小愛,她選擇了進入大山

支月英1961年5月出生於南昌市進賢縣,1978年隨叔父來到江西省奉新縣冶城共大(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讀書。受叔叔的影響,1980年支月英一畢業就返回老家進賢縣當了一名小學老師。就在支月英準備獻身家鄉教育事業的時候,在奉新縣澡下林場工作的同學蔡江寧寫信告訴支月英說,“澡下林場子弟學校招考5個老師,不知你是否願來試一下?”讀書時就對蔡江寧有好感的支月英二話沒說就參加了考試,並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順利錄取。

當支月英把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時,母親賭氣地說:“你要是去了那山旮旯做老師,我一輩子都不認你這個女兒!”。此時,支月英如同五雷轟頂,這邊是生育養育自己的.母親,那邊是深愛的戀人,天大的難題擺在了支月英的面前。這位19歲的南昌市進賢縣姑娘因爲心中有愛,她不顧家人反對選擇了走進深山,隻身挑着被褥行李,來到海拔近千米、離家兩百多公里,離鄉鎮45公里的山旮旯——奉新縣澡下鎮泥洋村小學,做起了山村教師。

泥洋村小學地處江西省奉新縣和靖安縣兩縣交界的泥洋山深處,交通不便,師生上學全靠兩條腿在崇山峻嶺間爬行,八十年代的江西山區,食品稀缺,山裏人都是靠天吃飯,生活貧困艱苦。爲了生存,支月英像當地人一樣,自己動手種菜;對於支月英來說,更大的困難是學校位於山裏,都是山路,更談不上公共交通了,每逢開學,孩子們的課本、粉筆等都由支月英和其他幾位同事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肩挑手提運上山。就這樣,支月英開啓了自己的教育事業。

  爲了大愛,她堅守初衷

山花開了,總有孩子給她採來最香的一束;山果子熟了,總有孩子爲她獻上最甜的一捧;支月英生病了,總有孩子把平時很難吃到的雞蛋送到她手裏給她吃;逢年過節,總有鄉親們送來自己捨不得吃的東西。

孩子們有情,鄉親們有意,支月英對大山有了愛。每當風霜雨雪時,支月英就把孩子們一個個送回家;平日裏孩子也把她當姐姐、當媽媽。山區裏的人重男輕女,很多人不讓女孩子上學,支月英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不讓一個孩子輟學在家。上世紀80年代初,支月英每月工資只有20多元錢,有些家長交不起學費,她就幫着墊付。當自己連買米買菜的錢都不夠時,她只得去借。她覺得自己就像是一棵鬱鬱蔥蔥的大樹,學生就像是一羣嘰嘰喳喳的小鳥,在她身邊飛來飛去,快樂地歌唱,孩子們快樂,她自己也幸福着。

1982年,支月英與自己的老同學蔡江寧幸福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也就是這一年,支月英受命於離家上百里遠地處山村的泥洋林業分場子弟學校任教,支月英說服愛人的挽留,獨自來到了人煙稀少,條件更加艱苦的泥洋林業分場子弟學校。晚上支月英不得不一個人住在那鳥嘯獸嚎、無人爲伴的舊教室裏點燈備課、改作業。爲了能留住支月英,好心的村婦們輪流搬着被子來與她做伴,經常有孩子帶着家裏炒的菜送給她吃,碰上星期天沒回家總會有人請她去吃飯。這一切深深地打動着支月英,也使她從內心裏下定了紮根山鄉教學的決心。

一些教師因爲吃不了山裏的苦,來了又走,而支月英認真地備課、上課、改作業,安心地教孩子們語文、數學,還教他們唱歌、畫畫,與孩子們一起玩耍,陪着孩子們長大,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支月英一個人一直在這裏堅守着。

只有堅守,纔有希望。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觀後感【4】

2月8日晚,在“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安徽省委副主委、中國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作爲量子通訊的領跑者當選“2016年度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 “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評價潘建偉:“站在世界的最前排與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

喜訊在安徽九三學社社員中引起強烈反響。 社員們紛紛表示,以潘建偉爲榜樣,大力弘揚九三學社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從我做起,勇攀高峯,在本職崗位上建功立業,在社務工作中勇挑重擔,爲實踐科技創新的“頂天立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感動中國2016十大人物觀後感【5】

劉盛蘭一個普通的名字,是位普通的人,這樣一個普通的人,年輕時是普通的,中年是普通的,唯有老年是有着不普通的經歷的。

73歲的時候,妻子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爲了讓自己老了無法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照顧他的人,他開始了幫助那些失學的學生,這就是老人的初衷,但是後來,劉盛蘭資助失學學生的規模遠遠的超出了自己的設想。

一天劉盛蘭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失學學生的報道自從看了那則報道後73歲的劉盛蘭就將自己只能免強生活的工資全部捐去救助失學學生了。而受到劉盛蘭捐錢救助的學生,也逐漸的從山東周邊的幾個市區“增加”到全國各大城市,最多的時候,劉盛蘭用微薄的工資同時資助着50多名失學學生。

每天的清晨,劉盛蘭從牀上起來就弄點簡單的飯菜,吃完後就騎着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走街串巷去幹所謂的“工作”了,直到撿回一大堆塑料瓶、破紙盒。劉盛蘭在17年裏幾乎沒嘗一點肉末,沒有穿過一件新衣服,從來都是吃着那些鄰居好心送來的飯菜和撿回來的食品,劉盛蘭這十七年裏穿的都是不知道打着多少補丁的洗的都掉色的衣服。就這樣劉盛蘭捐資助學的錢數可達7萬多元,一共資助了100多個失學學生。

20xx年8月,劉盛蘭因爲腎病,所以迫不得已住進了醫院,但他仍舊惦記着捐資助學,擔心匯款中斷和沒到位會斷了孩子們的希望。因爲得知劉盛蘭住院,很多受劉盛蘭資助的孩子來到醫院來看望他,照顧他。

春蠶死去了,但留下了華貴絲綢;蝴蝶死去了,但留下了漂亮衣裳;畫眉飛去了,但留下了美妙歌聲;花朵凋謝了,但留下了縷縷幽香;蠟燭燃盡了,但留下了一片光明;雷雨過去了,但留下了七彩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