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關於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觀後感

關於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

關於一個都不能少的電影觀後感

  【範文一】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利用週五的學習時間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經典的電影,再次加深了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覺得感慨頗多。

我還記得最開始觀看《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在師範學校讀書時學校特意放給我們這些師範生的,當時操場上除了送給傻乎乎的魏敏芝的鬨笑聲,還有高談闊論聲,甚至有的男同學實在懶得看悄悄的溜回宿舍睡覺去了。看完之後,影片留給我們的印象並不深刻。

參加工作已有13年,當了鄉村教師的我再次觀看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後,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當今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且奧運會的成功召開讓世界認識了日益蓬勃發展的中國,但是,中國農村、山區教育的落後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資源短缺、經濟落後是基礎教育遲遲未能在貧困山區中普及起來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於窮鄉僻壤適齡孩兒仍沒有入學讀書的機會,有幸入學的卻又每一刻也在求學和生計間作拉鋸式的取捨。在日益重視教育發展的今天,我想這也是我國政府一直關注也會最終得以解決的問題。

水泉小學有一位鞠躬盡瘁,滿心熱摯的高老師,他成爲了黑夜中的一線曙光。在數月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老母病危在牀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依然想過不回家探病。但現實卻不容許這事發生,唯有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爲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所有觀衆無不動容。

魏敏芝爲了遵守對高老師的承諾,她竭力的保持着集體的完整,不讓學生去縣城上學,把輟學的學生追回,所以同學們愛她,當同學們分喝那兩瓶3元錢的汽水,他們都想到了小魏老師,都異口同聲地說要給老師喝。當小魏老師做了好多徒勞而得不到結果的事,我們往往認爲她很傻,但事實卻不是如此,傻有時候就是崇高。

想想,有多少像高老師、魏敏芝那樣的老師都甘心奉獻於我國的教育事業,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也希望能儘快提高教師的待遇,我想這樣一定能使我們農村、山區老師安心於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校長在這段時間安排全體師生觀看《一個都不能少》,所有老師都明白校長的良苦用心。

我校近年來正在經受嚴峻的考驗: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質量不高,中考成績滑坡……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作爲一名鄉村老師,我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爲提高成績甘於奉獻。

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及與同行老師的協作能夠完成學校交給我們的工作任務。

  【範文二】

今天,我有幸觀看了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畫線的詞刪掉。),今年才十三歲。因爲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纔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裏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

在班裏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着他(語意有誤,刪)輟學到城裏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裏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其實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張慧科,因爲她的任務就是代好這一個月的課,而她或許是爲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呼應題目——一個都不能少!)

在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魏老師爲了找張慧科在街頭上四處尋找,廣播找人,貼尋人啓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沒有找到張慧科。她渴了,就喝街邊的自來水;餓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個好心人,告訴她應該去電視臺……可門口的登計人員處處叼難她,不准她進去。她沒有就此放棄,在大門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見到每個從裏面走出來的人就問:“你是不是臺長?你是不是臺長?”最終,她終於見到了臺長,並上了電視,在圓圓的鏡頭面前,她流下了眼淚,說了一席讓人感動不已的話:“張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裏?”

最終,魏老師找到了張慧科,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學。是啊,付出了或許纔會有回報,可不付出註定一無所獲。而這個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師一樣,爲了一句話,爲了一個孩子,付出那麼多艱辛和勞累呢?(對比突出,令人深思。)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貧困學子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經輟學的孩子能夠早日重返校園。

  【範文三】

這是部十分感人的電影,講的是:在一個很貧窮的村子裏,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答應原來的老師,學生一個都不能少。結果,先後少了兩個學生。在自己帶的28名學生的幫助下,魏老師經過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那兩名學生的故事。

這個代課教師自己只有十三歲,比我們大不了多少,還只能算是個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強甚至固執地遵守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農村的孩子也許不如城市的同齡人見多識廣,因而常被一些人認爲:“不懂事兒”。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她對這份責任執著的追求,這是一種讓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這種精神和信念在現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爲電影裏所展示的農村孩子上學的問題感到難過。魏敏芝老師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覺得還有另一個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師。儘管影片裏高老師只在開始時,出現了不到十分鐘的時間,然而:辦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紙包好的教科書、臨時搭起的牀鋪、學習委員張明仙的日記、魏敏芝因日記所受到的啓發、孩子們不離嘴邊的“高老師說的”...... 他的精神彷彿貫穿了整部電影。

魏老師的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同時,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窮家庭的艱難和城市裏好心人的愛。我們能夠坐在整潔明亮的教室裏學習,已經算是十分幸運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遵守紀律。

所有的孩子應該都跟我們一樣,有在課堂裏接受教育的機會!——一個都不能少!這,也許是影片真正要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愛心去做的事。

  【範文四】

星期日,爸爸給我看了一部特別感人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那位僅僅只有13歲的魏老師。

在一個貧窮的山區,有一位高老師因家裏有事需要請26天假期,在這段時間裏的,他把自己的教學任務託付給一位年齡只有13歲的小姑娘魏敏之,讓她來教這些學生。電影裏關於魏老師對學生們的關懷數不勝數,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張衛科的學生,因爲家裏貧困,心裏想着到城裏去打工賺錢,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村莊到城裏去,當魏老師得知消息後,心裏萬分焦急,她最後決定自己借錢到城裏去尋找張衛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無助地看着繁華的街道,奔馳的車輛,擁擠的人羣,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尋找張衛科,她絞盡腦汁地想了許多辦法,可仍無濟於事,最後在好心人的指點下,通過電視臺終於找到失蹤的張衛科同學。

看了這部電影,我內心很震撼,魏老師只有13歲,她的年齡比我還要小,她不但承擔起一個老師的責任,還能做到了一個優秀老師所做的許多感人事蹟。我想對魏老師說:“雖然您是一個代課老師,但您是一個很負責的優秀教師,學生少了一個,本來您並沒有義務一定要去尋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自己借錢,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了,這份愛心和勇氣很值得我學習,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許沒有這份勇氣,因爲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裏,我會感到恐懼,寸步難行,不要說去找人了,平時我連自己也照顧不好,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作爲13歲的女孩來說,我想您也一樣會有平常女孩子們通常的缺點,但您就是憑藉着灼熱的愛心,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勝利。

通過這部電影,我內心感觸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決心,我要向魏老師學習,學習她那份強烈的愛心,那份堅定的信念,那份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增強信心,讓自己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