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論語心得》觀後感大綱

《論語心得》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心得》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心得》觀後感

《論語心得》觀後感1

以前聽過幾期于丹教授在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近期仔細讀了《論語心得》這本書。于丹教授在此書中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看完這本書真的是受益匪淺,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但每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會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個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點就是要有一個樂觀積極的心態,與人爲善、修身養性,做好自我。

我們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和磨難,怎麼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于丹教授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找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首先要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找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在處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的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爲,真正的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想,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纔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擔當,作爲一個普通的人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心得》觀後感2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我們放大這些不如意的事,那麼我們將永遠活在陰影之中,《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孔子倡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說:當所有的不順心都壓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智慧聰穎、勇敢無懼。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這種勇敢是心靈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張揚,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往往感到無力應對。于丹教授通過幾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但是隻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許多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是因爲我們沒有改變原有原想法和思維方式,致使問題一直懸而難決,須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並決心繼續下去,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那種悲觀鬱悶的心地也會變得樂觀豁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而且大家所擁有的實際生命長度基本相同,但爲什麼卻有的偉大,有的卑瑣,有的卓爾不凡,轟轟烈烈,有的碌碌無爲,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爲生命拓得多寬,風景便有多寬,人生也會有寬。就象我們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站在什麼高度看待問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而我們只有站的高才會望的遠。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那樣的缺憾在所難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處處都是鮮花和掌聲,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處。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現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夠的自信,需要有那份來自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後再記下一段于丹的話與朋友們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我從來就不是雄心勃勃的人,成爲呼風喚雨的能人或日進斗金的富人,那樣的念頭從未在我的內心出現過。不是悲觀,也不是篤信宿命,只是性格使然,不曾有那樣的“抱負”罷了。如果真要說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爲,做一個善良、高尚、與人很好相處的君子吧。(于丹在“君子之道”裏對君子的界定是這樣的,姑妄借之)

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能糾纏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樂”,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麼爲什麼不讓自己做個最幸福的女人呢?能在清朗的好日子裏,和家人隨意地散散步,賞賞花,信口哼上幾句小調,不就是一種幸福嗎?

我就要這樣的幸福。我只要這樣的幸福。

《論語心得》觀後感3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爲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多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與內心。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

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夠稱爲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他可能覺得這個標準太低了。孔子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憂可懼的。”我們把孔夫子的意思轉換成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一個人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這個標準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說高就是個至高無上的標準,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又是極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爲君子的人格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討論過君子的問題,他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一上來很謙虛, 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什麼叫“仁者不憂”?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什麼叫“知(智)者不惑”?

在區區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裏。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太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兩強相遇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孔子說:“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爲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爲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尊崇學問的人,他的學習是爲了人心靈的建樹。從書本上學,從社會上學,從小學到老,無非是學習一種把握幸福的能力。

讓自己成爲一個有知識、有教養、而且內心忠誠的公民,然後以此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學習的目的就是完成這麼一個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爲人之學”又是什麼呢?它是把學到的知識當成工具,當成一種技能,以之謀一份職業,爲自己謀一份福利。孔子曾經直截了當地跟他的學生子夏說:“女(汝)爲君子儒,無爲小人儒”。就是說, 你要想着提高修養,不要老惦記眼前的一點點私利。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誰誰誰那樣,在孔子看來,做君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因爲只有你的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論語心得》觀後感4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來明辨是非。那麼何爲君子,何爲小人,君子與小人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次。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小人”。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就是說君子胸懷平坦開闊,但是小人卻經常憂愁恐懼。

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那麼,怎樣才能成爲君子而不是小人呢?孔夫子眼中的君子與小人又到底是怎樣的呢?

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告訴我們:用孔夫子的說法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比如我們大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不可能意見都一致,君子會很平和的跟每一個人都能交流,但是他會堅持自己的主張,他不會苟同別人。小人沒主見,別人一說什麼好像都對,但是還經常跟人打起來,叫做同而不和。君子好處事,但你很難取悅於他,但他對人瞭解是非常準確的,能夠量才用人。而小人難處事,你卻很容易取悅於他,但他對人卻常常是求全責備。

于丹教授認爲,孔夫子描述的這個現象它遠嗎?這肯定不是遠古的事,這一切現象其實今天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如果你要把這個標準想明白的話你會發現,孔夫子給了我們一個考察人品的標準。孔夫子還說,君子有三戒,少戒色,中戒鬥,老戒得。少年時爲何要“戒色”?中年時又爲什麼要“戒鬥”?老年時“戒得”指得又是什麼?于丹教授在這一講——《君子之道》中將爲我們詳細講解這三戒的內容和它對人生的重要影響。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裏面做人最經常出現的一個標準就是兩個字“君子”,其實這是我們在今天也經常說到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我們今天就說說《論語》中的君子之道。

畫外音:“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的兩萬多字的論語,其中“君子”兩個字就出現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將爲我們講授《于丹<論語>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其實我們把孔子對於君子所有的言語、界定、描述總結在一起,會發現大概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個標準,君子都是那些內心完滿富足,先自我修繕了修養,而後才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說,君子的力量始自於人格和內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風格永遠都是相關的,當我們說一個人在風格上表現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有那麼一副與世無爭與人恭敬的氣度,這種風格的力量一定來自於人格。

學生很不以爲然,一下子沒聽明白,覺得這麼簡單,就又追問了一句說:“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這就能叫君子啦?老師還是淡淡地跟他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也就是說,我們老百姓的語言系統說,半夜敲門心不驚。一個人夜裏面睡得踏實,這就叫內省不疚。一個人內心反省自己的行爲,反省自己在社會上所作的一切的時候沒有愧疚,這就可以做到不擔憂不恐懼。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就是一個君子的標準。那麼這個標準呢,說低也低,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說高,這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標準。

孔子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曾經很認真地跟他們談過這個問題。孔子一上來先很謙虛,他說“我們今天來說說君子”。說“君子道者三”,做一個君子有三點是要做到的,然後他很客氣的先謙虛了一下說“我無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點呢?叫做“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每天行於世間百態之中,真正要做到內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種仁義的大胸懷,讓自己沒有那麼多的憂傷、憂思、憂恐、擔憂,全都沒有,這一切來自於什麼呢,來自於你內心的仁厚。由於你寬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細節不計較,由於你心懷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糾纏於這個世界給你小的得失。

第二點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實我們看漢字的構成很有意思。這個“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個或者的或,下面一個心字底,對吧?其實“或者”,數學上叫或然率。什麼意思啊?就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此爲“或者”。那麼當世界面臨衆多的抉擇,你可以這樣走,也可以那樣走的時候,就要看你這個心字底託得是不是足夠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斷,有定力,你明確,你就不至於被世界上諸多的選擇壓垮。

對於我們當下的人來講,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在過去有人說區區半個世紀之前,每一個人從職業上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從婚姻上一生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居住上一生就是一個大雜院的鄰居,但是在今天選擇太多,視野廣闊,這是一個繁榮時代給我們帶來的迷惑。怎麼辦呢?我們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們能夠讓自己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這就是讓自己成爲一個智者。

那麼第三點就是“勇者不懼”。

《論語心得》觀後感5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繫,誰說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爲“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爲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說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爲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涌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爲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爲“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爲“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說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爲“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爲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論語心得》觀後感6

理想之道。這章主要講如何定位自己在社會的地位,如何展望自己的理想。其實最主要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

自己定位的理想不要太高,那樣會過猶不及,伸手都無法觸摸到,就像是小學的學歷考大學一樣,有點坐井觀天之感,一點也不切實際,甚至是不粘邊,是遙遠的理想,那不時我們稱之的理想,那是夢想。夢想與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雖然說都是還沒實現的,但理想比夢想更容易達到,是努力與智慧的結晶。定位過高,只會讓自己天天沉醉在幻想的思潮裏,不回去奮鬥與努力,失去了鬥志,那隻會離理想越來越遠。

如果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低,只會使自己的才華和理想都埋沒了,不會有發展的空間,自己不能夠施展,不能夠發揮,也許這樣的一生只會是平淡的渡過,不曾有火光出現。到了年邁之時,也許會後悔自己的選擇決定,到時也已經太晚了。

所以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理想是很重要的。理想是時,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飢寒的年代,理想是溫飽;溫飽的年代,理想是文明;離亂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榮。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引導方向;理想是船舶,載着你出海遠航;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及,折磨你那進取的心。理想使你微笑的觀察者生活;理想使你倔強的反抗者命運。理想使你忘記鬢髮早白;理想使你頭白仍然天真。理想是生活的黃金,而只有具備淘金工人在沙裏淘金的毅力,才能找得到這生活的黃金。

理想——有人追求了一生是得到幻滅,有的人找到了它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人生的理想,向他見到地平線一樣,像它走近一步,它就後退一步。有生命力的理想絕不能像鐘錶一樣,精確計算它的每一秒鐘。沒有理想的人生如霧海,沒有奮鬥的人生如浮雲,沒有理想的青春,就是沒有太陽的早晨。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理想與妄想不同,因爲妄想偷越人生的範圍;理想與幻想不同,因爲幻想是無可遵循的途徑;理想與野心不同,因爲野心常出之於自私與佔有。

理想與內心的修養是息息相關的,內心的修養直接關係到理想的實現。

《論語心得》觀後感7

現在,很多人的理想非常遠大,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雄心壯志。而《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談到理想時,卻不認爲理想越遠大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內心的信念。

這段話出自《論語·先進·侍坐》,是孔子讓學生們各自說說自己的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都說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只有曾皙和他們不同,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段話裏,曾皙說,我的理想是到了暮春時節,就是陰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裝,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陪同幾個成年朋友,再帶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沂水中,把自己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到沂水旁邊的舞臺上,沐浴春風,最後大家高高興興唱着歌回去。孔子聽了他的理想,長嘆一聲說:“我的理想和你一樣啊!”

從這段話裏,我們可以看出,好像曾皙做的都是日常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爲人、治國安邦的大理想。但他的內心非常充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爲自己樹立了許多奮鬥的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所以滿懷煩惱地去找一位智者傾訴。當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的一間小屋裏讀書。智者微笑着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青年見牆角里放置着一個很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竈,可是周圍卻沒有柴禾,於是便出去尋拾。他在外面拾了一捆枯枝回來,從河裏裝滿一壺水,放在了竈臺上,堆放了些柴禾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水壺太大,一捆柴禾燒盡了,水也沒有燒開。於是他跑出去繼續尋拾柴禾,等拾到足夠的柴禾回來時,那一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

這回他變得聰明瞭,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尋拾了很多柴禾,由於柴禾準備得充足,一壺水不一會兒就被燒開了。這時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禾,你該怎樣把這壺水燒開?”青年想了片刻搖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你一開始就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壺裝的水太多一樣,而你又沒有準備足夠多的柴禾,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這壺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足夠多的柴禾!”青年頓時大悟。回去後,他把原來計劃中所羅列的不切實際的計劃目標一個個刪掉,利用業餘時間刻苦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兩年之後,他的計劃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一次把水壺裏的水燒開,其實這樣的想法往往讓我們事倍功半,浪費了更多時間,卻達不到目標。讓我們也像曾皙一樣,有一個平凡卻真實的理想。

《論語心得》觀後感8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着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爲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說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啓示和幫助。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裏供着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爲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論語心得》觀後感9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看了百家講壇的“美一女教授”于丹講解的【論語心得】,我深深的被吸引了。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她所講的內容,還有于丹教授講課時的氣概。真是一種大家風範,言談舉止,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氣勢,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怪不得連易中天老師都發出了這樣得感慨:神閒氣定,娓娓道來;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誠可謂妙趣天成,觀之可以忘憂也!

觀看之後,我最爲喜歡其中的處事之道,曾經拜讀過卡耐基的【人一性一的弱點】也提及了很多人生的哲理,做爲有着極爲豐厚物質國家的作者,其處事之道理卻與兩千五百前的孔子有着極爲相似之處,如今應適用可見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多麼豐富的財產,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那卻是讓世人遺憾!于丹用其特有的魅力及豐富易懂的語言讓子孫後代進行了理解了祖輩的文化也進行了心靈的洗禮。

如今物質生活豐富了,可人們的一精一神生活卻空虛了!于丹教授說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的確,我們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口袋,想着車子,票子,房子。但一旦這些你都擁有了,回首過來你就得到全世界的幸福與快樂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你會有更多的欲一望,因爲你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沒有看到我們內心的感觸,以至於我們有時得到的越多而失去的也將越多得到的快樂也就越少。片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人都希望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認爲,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子【論語】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寬廣胸懷告訴他的學生們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而孔子的這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裏的詩人于丹以陶淵明爲例,講訴其罷官歸隱的事例,當然當今社會能做到這點的人爲之甚少。但還是在人們心中喚醒了那片曾經都夢想中都曾有過的桃花園!

論語中雖然只是記錄孔子的簡略的語言,但其高度的概括與深奧的寓意還是讓人歎爲觀止!孔子思想核心以兩個字爲主一“恕”一“仁”,此二字我們都可以理解爲“一愛一”,“恕”是一愛一他人,于丹教授說聖人指的“恕”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我們都聽過,但也許都只是聽說而已,有幾人去做過呢,我們總是在抱怨別人,抱怨父母嘮叨,抱怨朋友不夠意氣,抱怨孩子不聽話,一愛一人不上進,可是在你百般抱怨時是否想過自己是否做的更好身爲子女,身爲父母,身爲朋友,身爲一愛一人,我們又做的怎樣呢?其實和孔夫子很久以前就教給我們的不抱怨的辦法,就是該放下時且放下。我們對別人寬容一點,其實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仁”字也可說爲一愛一,一愛一人!學會一愛一他人,你我會快樂!

孔子的思想還有很多稱之爲一精一華的,做爲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懂得學習,樹立一名教師應有的道德品質,不愧對於老祖宗爲我們留下的遺產,也不虧對於教育事業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