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大綱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心得的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1

快樂的生活,到底怎樣纔算快樂?又怎樣才能快樂的生活呢?《論語心得》對此有所詮釋。

《論語心得》是一本根據于丹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所寫的書,它主要講了于丹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在讀了《論語心得》之後,我知道了《論語》的真諦:如何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要過上快樂的日子,就必須做一個有意義的人。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講到: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與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同時,我們還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這是孔子對理想生活的總結,也被後人奉爲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這些主要是要有一顆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心。可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與別人競爭,少時就已爭得個魚死網破,能保持一顆純淨的心就已不易,更何況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過,只要一個人有心,每天修生養性,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成爲一個真君子!

于丹教授將《論語》所給予她的感悟告訴了我們,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狀態中,才能尋找內心的那份寧靜,也才能如孔子所說:快樂的生活!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2

在於丹筆下,孔子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在當今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爲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

。如何與人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裏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第二個態度,就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缺憾。承認現實中的不足,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茫茫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我們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中孔子與他的學生們談到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無論個人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3

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國女心理博士的話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讀到這裏,頗有感觸,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們中國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這種以分離爲目的的愛我們是怎麼做的?

長期以來,由於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父母對於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大包大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長慌忙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而從沒想過讓孩子自己爬起來。還有,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是怕孩子把衣服弄髒,或把屋子搞亂了,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還喂孩子吃飯,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母親喂女兒吃餡餅,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媽媽卻怕她把餡餅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讓她拿,這樣媽媽一邊喂,小女孩一邊吃一邊哭鬧着伸手去拿餡餅。而等孩子上學以後,父母更是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碰,爲的是讓孩子專心致志的學習,這時候的孩子,更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說實話,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飯,飯菜端到跟前,甚至連稀飯都準備的不熱不涼,說心裏話,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也常對孩子說,媽媽對你這麼好,實際上是“害”了你,將來你到社會上,一定會不適應的,跟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比起來,你已經落後了,還不如現在就開始鍛鍊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對孩子還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經常跟孩子探討一些話題。

總之,由於父母長期以來對於孩子過分的“幫助”,不僅妨礙了孩子獨立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也不利於其健康成長,所以我國目前出現“啃老族”現象也就不奇怪了。

總在報刊、網絡上讀到國外的年輕人如何自強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凱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遺傳性肥胖症卻在年滿18歲毅然脫離父母羽翼庇護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跡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們當今父母和年輕人思考的。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效仿國外,當孩子18歲的時候,就把他推到社會上,畢竟我們的孩子跟外國的孩子所處的外部環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這種從小培養孩子自強自立的意識和社會風氣能夠逐步建立起來,那樣,離給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愛也就不遠了。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4

想起以前上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的。不經意間聽人說起《于丹的論語心得》很棒,於是就抱着着試試看的態度看了這本書。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說: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爲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新教師,總是會想這個可以做那個我也可以做,爲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聽了于丹的話,我覺得自己的毛病不能僅僅用年輕氣盛來形容,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爲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爲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5

結合區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徵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後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於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爲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爲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法官徐文娟“爲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說是小學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爲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顯得尤爲重要!作爲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培養出擁有健康心態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於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爲,手把手教。

但是我經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備課是爲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後,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擡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常聽老師說,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後,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裏儘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於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正如那句經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爲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愛學生。那麼怎樣愛學生呢?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恆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於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爲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讚揚。只有這樣,你纔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纔會和諧與融洽。《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尊重學生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

作爲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因勢利導,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爲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纔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6

很多人都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德行。由於時間的關係,應該說對於丹的這本書只是粗略的讀了,自認爲還沒有讀透,但對與自己實際生活和教學相關的章節,讀後確有感觸。

一。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第一個態度是,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現在的英語教學結果應該說對我校的英語教師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每一名英語老師都在盡力,都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可以說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後,總要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鬱悶的。讀完這一部分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首先,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也許還要有很長時間需要面對的,我們要從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中跳出來,因爲這樣做,除了給自己填堵外,我們得不到一點好處。反之,我們要積極思考,班級有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至少在求精,求尖方面我們做到了,我們需要反思或者在以後加強的是如何找到並實施更好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困生的各項能力。將缺憾降低到最小化,直至消失。

二。明確的交友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爲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爲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爲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現在的師生關係中最能起到輔助教學的就是朋友關係。那麼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論語中的這“三益友,三損友”同樣適用,在給學生評價時要正直,公正;在發現學生的錯誤時,除了必要的嚴厲,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寬容,理解與引導;在教學中要儘量做到多聞,現在的時代是信息的時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仍舊是真理,只不過現在的教師要想教好學,也許需要一缸,一池,甚至更多的水。而現在少數破壞教師形象的個別人,其身上正體現了損友的特點,要麼武斷,讓學生心生敬畏,恐懼;要麼柔弱,讓學生隨意欺負,或只是錯誤理解了賞識教育的真諦;要麼勢利,自私,只求在學生身上獲取眼前的物質利益,最終受人鄙視。

看了《論語》相信我們對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在今後的教學和生活中,論語將成爲我學習,反思,感悟的最有力支持與後盾!也希望學校能給我們提供更多這樣的好書來充實自己,完善自己!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7

于丹的《論語心得》一書,最早風靡一時的時候,我便想拜讀了。可書一買回來,趁着熱勁,讀了不到一半,便擱置了下來。

忽一日在電視上看到于丹,又想到了她的書。便又翻出書想靜靜的品讀一下。讀書的過程是一種心靈淨化的過程。論語向我們展示了中華五前年的傳統美德和個人修養的魅力所在。主要以教化人的品質道德爲主,裏面還摻入了一些佛家的禪論。教人要"仁",即用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世間萬物和事。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終須要得以見天日。一個人要行的端,坐的正,做一個正人君子,你也就不會被煩惱所困擾。另外孔子還崇尚修身養性,即把自己隱居起來,與世無爭,經常要反省自己的所做所爲,是否坦蕩蕩,從這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侷限性。把兇殘的狼圈起來,就能輕易的改變它的本性,變成善良的羊嗎?儒家思想裏存在的一些說教的東西過多,而且有些脫離現實,可能是時間上的差異,國情上區別所制,儒家思想精華的部分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但不能全盤接收,奉爲“守則”,一律照章執行,是不可取的。我們推崇孔子的"仁",即真、善、美,做一個真正的人,對人對事要真,要有付出,用自己的善去打動別人,用自己的個性美贏得別人的尊敬,就像歌詞裏講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片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想說,只要人人都能自正吾身,世界將會是一片光明。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8

(一)、爲人之道。《論語》說的是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暫,孔老夫子從各個角度,各種層面不斷地教誨我們,怎樣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總體概括爲: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在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的今天,人們卻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工作壓力大、貧富分佈不均等等一些問題都具有普遍性,這使很多人都心理不平衡,怨聲載道。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爲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想,這正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心態的真實寫照,和別人攀比,比到最後常常悶悶不樂,鬱鬱寡歡。這是沒有什麼必要的,人要學會知足常樂。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交友還是工作,人們都想找到一個適中的生存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對他人負責任。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談到了一個職業化的工作態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說每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也就是常說的本質工作,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所需要推崇的。但是在很多單位,都提倡要多工作,最好是一個人做幾個人的工作,這樣其實是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

(三)、交友之道。我想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很多的朋友,但是究竟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你一把呢?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也提到了,對待朋友也要有一定的尺度,保留一條界限,朋友才能夠交往得久遠,有很多朋友間彼此傷害就是因爲沒有保持一定的友情距離。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爲: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爲只有內心修爲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爲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啓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9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能夠一邊複習原文,一邊明白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領悟”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僅讓我學習並領悟了“如何領悟”,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領悟。其爲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領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會反省:“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十分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因此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爲“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忙併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持續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領悟,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齊,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的長處去領悟,以他的短處爲自我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領悟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爲師,這些都是我領悟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領悟;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完美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心得的讀後感10

《論語》是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爲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後,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爲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爲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徵。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於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啓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後的教育工作者借鑑學習。

一、有教無類。孔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麼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爲什麼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爲有教無類有好處。孔子搞有教無類的目的就是儘量多的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麼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務方面的素養。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爲“後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於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爲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裏,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麼做?” 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 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爲什麼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爲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瞭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培養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裏處處輝映着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