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21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範文

2021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看完某一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1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1中國醫生的觀後感範文

  中國醫生的觀後感1

誰曾想,我們口中那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是這樣開始的:肺炎在一夕之間席捲,再至整個中國,也是因此,若干“戰士”奮戰一線。去年12月1日,中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攜帶者出現,在疏於防範的情況下,該病毒迅速擴散,進而是整個中國。慶幸的是,國家立即採取行動:迅速封城、十二天建成小湯山、各黨員嚴格執行任務,使得疫情得到控制。前幾天看見了這樣一句話:當天空漸暗,星星就會發亮。據統計,全國總人口中國共產黨員佔比6.4%,而戰“疫”犧牲人員中國共產黨黨員佔比卻超過了67%。他們中,有的疲憊到倒在病牀前、有的染病而英年早逝。面對惡疾,他們未曾有絲毫怯意,相反,他們遠離親人,義無反顧的踏上戰“疫”一線,這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一呼百應,不管前路如何。

當然,各界愛心人士也蜜蜂般蜂擁而至。大至傾其所有,小至幾箱口罩、牛奶。常年四處行好事的韓紅捐出了她所有身家、各機構自行組織錢財及物品的捐贈,就連身處險境的日本也捐了不少口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描述的該是這樣吧,面對困難,我們更該堅持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對當下有耐心,對未來有信心。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手持手術刀,身披白大褂,爲了更好的抗擊疾病,女性舍了青絲,他們全天24小時輪流值班,一天堅持20多個小時戴口罩,已經持續了3個多月了,即使滿臉血印,他們也無怨無悔,這就是白衣天使,中國的醫護人員。他們也爲人子女,爲人父母,但國家有難,他們義無反顧的奮戰一線。這就是中國醫者。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爲你負重前行說得便是這般吧。

“停課不停學”也紮實進行,爲人師者,早已爲學子做好榜樣:網課進行的井井有條,更有甚者,老師親自走上七尺講臺。他們蠟燭般的奉獻,只爲照亮學子前行。這就是中國教師。

一鯨落,萬物生。一頭鯨將死時,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慢慢死去,同時,它的屍體將供養這片海域的生命長達百年,科學家將這一過程稱作鯨落。而今無數鯨一般的人涌出“水面”,他們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深深地致敬,同時,我們更該像他們那般,擁有無私奉獻,勇於奉獻的精神。

這就是中國的樣子,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讓14億人都成爲你的樣子,我們就能在春暖花開之時,看到你脫下防護服、揭開口罩露出燦爛的`笑容。

“願春早來, 花枝春滿,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我們經歷過無數次的嚴寒,每一次,也都迎來了春天。我相信這次也一定會。

  中國醫生的觀後感2

影片塑造了生動感人的中國醫生羣像。大量紀實性段落展現了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症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在第一集中,有一條長鏡頭完整記錄了朱良付大夫用手機錄製他和患者家屬術前交流的告知確認環節,真實表現醫生面對醫療過程不確定性時的無奈,但這並不影響他在寒夜一次又一次從家中趕赴急診現場,在查房過程中他頻頻和患者開玩笑,用最簡單的語句鼓勵患者積極康復。第四集中的孫自敏大夫長期從事血液病治療,她一度因爲治癒率很低備受打擊,甚至不想繼續從事這個職業。但也正是這些人間疾苦讓她立志一定要攻克難關,最終帶領自己的科室成爲世界上知名的臍帶血移植中心。

醫生憑藉醫術給患者帶去治癒和慰藉,文藝作品通過故事給社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力量。這些真實、鮮活、普通的醫生,讓影片的彈幕和評論充滿敬意。“我們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本身”,這些質樸的話語由拍攝對象講述出來,更能引起共鳴。可以說,《中國醫生》主動呼應了社會熱點,通過貼近式的拍攝展現了醫療衛生領域的最新成果。同時,影片也弘揚了專業、誠實、信任、勇氣,讓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醫者仁心的力量。這正是危難之際,他們勇於向着“戰場”逆行的原因。

  中國醫生的觀後感3

這是紀錄劇集當初在央視首播的時候的名字。它相較於醫療題材的行業劇而言,沒有更多戲劇性,而是更加的平淡真實。

它甚至沒有過多戲劇性的拍攝,劇集到現在,也沒有過多地去展現重疾,也沒有用特別煽情的音樂,而是簡單幾句的解說詞,點到爲止。

團隊深入全國六家大型三甲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整容燒傷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用返璞歸真的敘述手法,去向大衆全方面立體展現“醫生”這個羣體。

這羣人值得被這個時代記住,尤其是在當下,他們不僅是天使,同樣也是英雄。

過去1年裏,我們用《烈火英雄》記住了消防英雄,用《中國機長》銘記了那羣“空中英雄”。我們同樣也需要用影像牢記這羣“白衣英雄”。

每天新聞的滾動,都是他們衝在第一線的身影。

非典時期,鍾南山院士說,“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裏來。”

17年過後,年過八旬的他,坐在餐車,成爲第一批逆流而上的人。在對抗着疫情同時,還實時亮相電視前,向羣衆解讀疫情,讓大家瞭解並做好預防。

有參加過非典抗戰的醫生,寫《請戰書》,“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有馳援湖北的青年醫生,還在戀愛的他們,不約而同地報了名,選擇成爲家人,“回來後,我娶你。”這是兩人把自己的愛,給了更多需要愛的人。

在這場戰役中,正是他們的身影,時時刻刻在溫暖着我們,感動着大家,同時給社會力量。

他們就是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