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樑益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觀後感

樑益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導語:自謙小醫生,卻站上醫學的巔峯,四處奔走募集善良,打開那些被摺疊的人生;你用兩根支架矯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他就是樑益建。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樑益建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樑益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觀後感

  感動中國樑益建觀後感【1】

河北滄州的於建紅,患40年脊柱側彎。2016年,他最終找到樑益建。從短信諮詢、手機發送檢測數據,到收治入院、手術,如今像正常人一般上下樓梯、聊天。奇蹟,就發生在一週之內。

在同行的眼中,樑益建是一位“勇士”。因爲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而樑益建收治的病人,則大多爲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些手術難到什麼程度?用樑益建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川藏線的懸崖邊開車”。用“工匠精神”形容樑益建的職業操守、職業水準再合適不過。看門診,他有個規矩:一上午只看20個號,平均看一個號大約10分鐘。“對病人不能輕易打發”,就是這個規矩的來由。每日在病區查房的隨身醫療器械,就是各種規格的扳手、螺母、螺帽。每一次對患者身體的調整、矯正,差不多就要耗時30分鐘時間。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面對每一個患者,樑益建以對生命的敬畏,對醫術的精益求精,對每一個醫療流程的精細把控,對病人永不缺乏的偉大的同情心,成爲患者生命曲線、精神曲線努力向上的“矯正天使”。樑益建有一個有300餘名成員的“樑益建脊柱側彎諮詢羣”,繁重的工作之餘,他與羣裏病友交流常常到凌晨;爲了鍛鍊病人的肺活量,他自己掏腰包請音樂老師來醫院教病人唱歌;爲了紓解常年臥牀患者的孤獨,他掏錢爲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更有甚者,他還幫病人籌措手術費。從自己捐錢、找朋友幫助籌款,到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合作,帶動了超過2000萬元社會投入幫助脊柱畸形患者。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

如果說《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儀書,那麼,在中國晉代《物理論·論醫》則用中國人的言說方式、中國人的語言習慣活畫出何謂“醫者”:“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在這部中國語境的“醫者”字典中,“仁愛”、“達理”是“醫者”的必備條件,而“醫者”,則必須是醫療技術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典範。樑益建,就是這一“醫者”詮釋的活標本。

一個成都醫生,一個成都好人。其背後,是他的團隊,其腳下,是他生於斯、工作於斯、成就於斯的成都土壤。樑益建是成都這座城市的驕傲,也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詮釋。正如葉芝所言:“我們所做所說所歌唱的一切都來自同大地的接觸。”以樑益建爲標杆的成都人,正寫就一個個精彩的成都故事,凝聚其中的理想、信念、道德、立場和境界,源起於成都城市精神的沃土之中。這是成都的“軟實力”,是成都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精神打底,必將直接而深刻地影響着整個城市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今夜,樑益建站上感動中國的宏大舞臺接受頒獎,領受來自人們內心深處的讚美與敬意。他帶來的“感動”,則猶如一場持久的春雨,盪滌蒙塵的心靈。

  感動中國樑益建觀後感【2】

“我就是個小醫生,治病救人才是頭等大事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樑益建說。這麼多優秀的人,這麼大的榮譽砸到自己身上,一開始他有點惶恐。

今年1月中旬,樑益建榮獲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消息從北京傳來。“這個獎該給別人啊。”這是樑益建腦海裏浮出來的第一個想法。但後來樑益建也想通了,獎項是一種認可,一種榮譽,但是更是一種責任。“這個獎不僅僅是給自己,更是代表醫務工作者去領的一個獎。”

就在昨天,他親自操刀,爲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矯正的手術。手術從早上11點一直到下午4點多,時間達5個小時。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經內科醫生,來自河北。正是在網絡上得知樑益建的醫術精湛,纔不遠千里來求醫。“這是第二次手術,最後再做一次大手術,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復到了理想狀態了。”整天圍着手術檯和患者轉,動輒手術要長達10個小時,這個5小時的手術,對於樑益建來說,太正常不過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術,昨天他提前一個小時下班。家裏人正在等着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頒獎典禮。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着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樑益建的話不多,沙啞的聲音說得最多的就是四個字:“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着一線生機。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統計,2013年至2016年間,樑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更多的人,正在因爲遇到了樑益建,獲得重生。

儘可能爲患者着想,是樑益建的工作守則。到醫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經濟條件都不好。爲了讓患者儘快得到治療,他處處爲病人節省費用外,還常常爲經濟困難的患者捐錢,四處化緣。碰到有錢的朋友,他會直接開口尋求幫助,甚至嘗試過在茶館募捐。樑益建博士團隊從開始與公益基金合作。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獲得幫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額近500萬元。

  感動中國樑益建觀後感【3】

2008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中,樑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着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頭就往下栽,脊柱嚴重畸形,走路時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樑益建眼裏的伍才林保持着一種“很痛苦的姿勢”。當了多年骨科醫生,第一次見到“駝”得這麼嚴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度。”樑益建圍着對方打量幾圈,說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

見伍才林不相信,樑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才讓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桿走路的希望。電話徵得院長趙聰同意後,同年5月,樑益建將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沒躺着睡過覺的“駝背”平躺着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後身高達到178公分。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銘記人生的轉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當起了小老闆。

手術改變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讓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樑益建”。短時間內,全國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擁而至。樑益建的職業生涯由此轉折,從一名普通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目前,成都市第三ren'm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着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疼痛、掙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過的。有人說,醫學是一種迴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瞭解患者的經歷,治療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在樑益建的帶動下,參與瞭解患者經歷的人並不侷限於醫生,更包括了醫生的朋友、醫院、公益組織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療的效果,也在這些成員的深度參與之下拓展延伸。

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度,身高僅有1.3米,手術費用需要16萬元。由於家庭困難,入院不久,有熱心病友告訴王叢歌: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信息,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信息。原來,爲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及其團隊從開始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於2012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截至2016年10月27日的數據顯示,該基金會已向全國各地960位家庭貧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贈手術費2899.4萬元。根據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的介紹,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13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目前已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爲什麼將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除了基於醫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一背景外,事實上苗強更願意分享一個故事。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