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觀後感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在觀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中,最大的感受是李安高超的導演能力,能指導缺少表演經驗的少年演員和更沒有表演經驗的野獸完成表演,整個表演自然,扣人心絃,無懈可擊。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觀後感

只是影片的立意一時吃不透。大部分的情節是現實可信的,可是那一段奇幻島的情節是怎麼回事?島上密密匝匝的貓狸像是迪斯尼的作品,卡通味十足。島上的淡水在夜晚會變成酸。派從樹上摘下一朵花,剝開層層花瓣是一顆人類的牙齒。在這裏所有現實世界的邏輯都不對了。首先淡水與酸的週期性互變就是天方夜譚,再有被酸腐蝕的人不會只留下一顆牙齒,這顆牙齒和其他牙齒以及全身的骨骼化學成分一樣,結果也應該一樣被腐蝕消失纔對。

我想只有用夢來解釋這段奇幻漂流才能解釋通吧。這只是一個夢。只是派無法分清現實與夢。派信仰宗教,在夢裏體會神的暗示:暫時的安逸只是一個陷阱,沒有選擇的繼續在無邊的大海里與死神搏鬥,才能贏取最後的勝利。只是一個夢,在夢裏渴望得到一個神奇的小島,結束海上的漂流生活,而理智卻告訴自己幻想只會讓人自掘墳墓,所以在夢裏派假借神交給自己一朵有寓意的花朵。離開了小島,就意味着派的夢也醒了。唯一要做的還是爲生存絞盡腦汁,傾盡全力。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得生存的機會。

一次海難,一個少年,一隻老虎,一次旅程。也許“奇”的是少年在海上兩百多天的漂流過程,“幻”的是少年此次漂流過程中的所見似夢似幻。我想這部電影向人們展示的不僅僅如此,無法猜測李安當初下決心拍這部電影的時候看重的是這個故事是什麼,也無從知曉電影本身想告訴人們什麼。但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個觀衆本身從電影中感受到什麼。因爲每個人的心靈感知是獨特的,他所看到的外界都會成爲他獨特的心靈世界。與其說電影中的少年經歷的是一場海上漂流之旅,還不如說他經歷了是一場人生的心靈之旅。

幼年時候因爲父親的喜好,他因此得了“便”的綽號,遭到同齡人的嘲弄。他決定改變這種處境,於是我們可以看見少年π的執着:一節課一節課的不斷重複介紹自己名字和π的關係,從開始的嘲笑到最後一節數學課的征服,當同學們和老師們心悅誠服和驚歎中,他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成功,我們看到少年π反轉成功後的自豪和成就感。π靠着自己的執着讓自己的心靈從低谷走了出來。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那麼他的生活就會毫無生氣。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信,那麼就等於什麼都不信。少年帕克信仰很多,他的父親這麼教育過他。可是他仍然無法只信仰其中某一個。可能看似矛盾,但其實不難發現,他其實只信仰一種:生命。特殊的生長環境,他很容易感受生命的需求,他把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都當做是平等的生命來對待,他是內心軟和善良的人。但這並不容易,因爲外界很多事情會讓他矛盾,會讓他糾結,讓他內心的惡激發出來。而這些又讓他自我否定。他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甚至是那隻老虎的情感,可是人生讓他不斷的失去。他失去了父母親人,來不及痛苦就必須面對生存的問題。

在海上他把那隻孟加拉虎當做自己的精神夥伴,曾經的敵人,後來的和平共處,再後來的互相依賴。當風暴來臨的時候他能感受到那隻孟加拉虎內心的恐懼,甚至當感到死神快要降臨的時候他也能看到那隻孟加拉虎的痛苦。當風暴過去歸於平靜,他像個至親的人撫摸着老虎安撫它,兩個生命在精神上互相依靠。他把這隻老虎當做了人生中的共過患難的朋友,所以當一切的災難結束,他獲救的時候,他因爲老虎棄他而去嚎啕大哭。那是一種失去的痛苦。一個格外珍惜感情的人容易形成對這份感情的依賴,會爲感情的消逝而傷感痛苦。而這種痛苦容易讓他內心開始懷疑,懷疑人性,懷疑真誠。這是一種心靈的自我否定。這比這一次海上遇險的苦更讓他感受到痛苦。

成年後的帕克開始成熟。回憶往事,他最在意的有兩處。

一件事是獲救以後兩個記者對他的採訪。一個人心靈經歷了那麼多,當他真誠的毫無保留的全盤托出,居然沒有獲得情感的支持,面對的是無動於衷,是懷疑,是不滿意。他沉默了。他悟出了原來他的故事裏面有沒有動物不重要,有沒有小島不重要,有沒有他的感受不重要,重要的是記者想要的事故的原因。明白這點,他換了另一個故事。儘管如此,他仍講出自己內心的絕望,恐懼,氣憤,悲傷,痛苦,矛盾。這仍然猶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兩個記者失望的走了。記者如此,其他的人可想而知。他得學會將自己內心包裹起來,所謂的成熟就是如此。

成年後的帕克無法釋懷的是那隻孟加拉虎在離開他的時候沒有絲毫的留戀,他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可是它離開的時候連頭都沒有回。成年的時候提到這,他都忍不住要流下眼淚。這樣的打擊於他而言是巨大的,儘管成年後的他將自己內心包裹起來,我們仍能看得到少年時候留下的傷口,因爲一直無法癒合。他忍不住要問採訪他故事的那個記者相信哪個故事。這對於他來說很重要,他要得到認同,他需要得到心理的支持。不知道那個記者是否能理解他,但是隻要相信就行。他獲得了心理的解脫。於是他可以輕鬆得邀請記者留下來吃飯,向他介紹自己的家人。

電影展示了一個人人生的三個階段——幼年,少年,成年。從三個階段的眼神裏,我們看到他幼年時候單純與執著,少年時候的堅持與猶疑,成年時候的成熟與冷靜,那個少年π經過了一場心靈之旅。或許,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心靈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