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總結 > 關於水磨古鎮建築的調研工作總結報告模板大綱

關於水磨古鎮建築的調研工作總結報告模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題目: 水磨古鎮建築調研報告班 級: 會展經濟與管理2013級3班組 長:

關於水磨古鎮建築的調研工作總結報告模板

組 員:

指導教師: 鄒宏玉

旅遊文化產業學院制

2014年 12月 29日

摘要: 汶川水磨古鎮作爲災後重建的成功範例,在當代地域性設計策略下,我們主要探討古鎮在建築設計這一方面的分析。

從本學科的方面發掘學習其中的優點,進一步提高我們建築設計的能力。 關鍵詞:水磨古鎮 空間佈局 理念

1 水磨古鎮的背景

水磨古鎮位於汶川縣東南部邊緣山區,岷江支流壽溪河穿過城鎮,東臨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側爲臥龍熊貓保護基地,北連震中映秀鎮,距都江堰市區僅36 公里,距成都市區70 公里,面積88.44 平方公里,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門。

商代稱老人村,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在震前是集羌、藏、漢等各民族聚居的農業和工業大鎮。古鎮歷史悠久,後改名水磨至今。

5.12大地震後,水磨古鎮重建的“禪壽老街、壽西湖、羌城”三大區。古今歷史文化交匯、川廣發展理念結合、藏羌人文風情薈萃,儼然一幅“高山峽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風情四溢”的“水墨畫”,被譽爲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第一鎮。

2 震後情況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後,水磨全鎮近2 萬人受災,92 人死亡,大量居民住房倒塌或嚴重損壞,其中老人村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房屋全部倒塌,傷亡人數佔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死亡13 人。

水磨鎮公共設施損毀嚴重,水磨中學、水磨小學、水磨二小、鎮政府、信用社、衛生院、郵政支局等基本損毀。震後對外道路損毀較嚴重,橋樑未坍塌但存在安全隱患。

“5. 12”汶川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於2008 年8 月正式展開。廣東省負責汶川縣的災後重建工作,安排佛山市援建工作組對口援建汶川縣水磨鎮。

2008 年12 月,西南院五所與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香港中營都市與建築設計中心組成的聯合體( 以下簡稱“聯合體”) ,會同其它四家設計機構和聯合體參與了“汶川新城水磨鎮概念性城市設計方案”的競標。

根據佛山對口援建組提出的建設“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的總體規劃定位,聯合體在競標項目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汶川水磨西羌文化和傳統建築的保護和傳承,在借鑑瑞士山地小鎮茵特拉根和蘇黎世的城鎮建設經驗基礎上,塑造以湖爲核心的城鎮開敞空間的總體規劃框架,最大限度發揮水磨的山水景觀優勢,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水磨新城。

3建築設計理念

水磨古鎮是漢族、羌族和藏族的交融區,其羌藏風格尤爲突出。

水磨鎮周邊地區多崇山峻嶺,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用山區豐富的石材、木料、有機質泥炭土和黃土等自然材料創造了獨特的建築藝術文化。

羌藏傳統建築充分結合地勢,坐北朝南,佈局緊湊工整,高低錯落有致,其間碉堡林立、氣勢不凡、風格獨特,建築風格古樸典雅。

在重建的過程中,建築設計延續了羌藏傳統建築藝術和風格,在借鑑不丹傳統建築現代化經驗基礎上,融入了現代設計元素,力爭將羌藏的傳統藝術和文化發揚光大。

4佈局

依河發展的水磨新城,總體結構爲串珠式的三組團結構,以壽溪湖爲核心的“一湖兩岸四片區”;在建築設計中,發揚羌藏傳統建築元素;景觀注重新城的整體形態擬合改造上保護老街,延續傳統城市肌理水磨古鎮的街道通常由密佈聯排的建築進行圍合,從剖面關係上來說具有很好的`空間完形。

線性空間表現爲街巷的連續與兩邊住宅的圍合,地面上鋪上了石板,兩旁古樸的民居和聯排的鋪面在風格,高度和細節都豐富了景觀要素同時保持了線性的連續;水流是細長的,水流,街巷,建築的佈局順着統一走向,加強了街巷的空間指向性。

5尺度與比例

適宜的尺度也是形成水磨古鎮線性空間魅力的主要方面,對尺度的分析主要針對空間剖面關係進行。根據人與車的流通量不同,古鎮的街道和巷道又寬又窄。

同時由於結合現代建築的特性與防火要求,與一般的傳統古鎮的比例尺度有一定的區別。以線的角度來看,空間尺度親切,街巷寬一般爲5-8 米,兩邊的建築多爲2-3層,高爲6-9 米,開間3.6-4 米。從剖面關係上,街道高寬比多在2:1 以上,這 種空間比例適當,既有利於營造出熱鬧、有活力的公共生活氛圍,又滿足商業行爲。

6景觀與體驗

不同的街巷通過禪壽老街串聯,整條街並非橫平豎直、正南正北,而是多折轉彎,配合兩邊建築(界面)的高低、寬窄、疏密以及風格等多方面的變化,造就二者在物質形態與景觀視線上的豐富性,帶給人們空間體驗的多重感受。

7總結

古鎮從總整體規劃佈局到細部設計都匠心獨運,地形處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