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7社會調查報告留守兒童

2017社會調查報告留守兒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留守兒童作爲中國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引發社會的關注,留守兒童一般指隔代撫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7社會調查報告留守兒童

  【2017社會調查報告留守兒童】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到沿海地區或其它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現象日趨嚴重,結構也由當初單一的家庭成員發展到現在的夫妻兩人。因此在農村中應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就變成了留守兒童,這部分數目龐大的接班人只有委託文化素質不高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的爺爺、奶奶代管,缺乏應有的父愛和母愛,更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和家庭教育,逐漸轉化成爲教育的問題兒童,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通過調研,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正確地管理、教育這部分留守兒童,對於落實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至關重要。

  一、留守兒童家庭現狀

(一)留守兒童“代監護人”文化素質低。

我校現有在校學生336人,其中父母均在外務工者45人,所佔比例13.39%,父母中有一人在外務工者78人,所佔比例23.21%。

我校留守兒童中,“代監護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其以上學歷的兒童人數僅有5人,所佔比例僅11%;“代監護人”有一方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上學歷的兒童人數僅有8人,所佔比例不足18%;“代監護人”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下學歷的兒童人數多達32人,所佔比例競高達71%。

(二)留守兒童家長對教育認識膚淺。

教育本身是一種高回報的生產性投資,而大多數農村家長認爲教育是一種只賠不賺的消費性投資,從而不願投資或拒絕投資。近幾年來隨着教育體制改革與人事制度的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相對於農村“高昂的”高等教育與動輒會破的“鐵飯碗”讓他們對“從學前景”不太樂觀。根據筆者的調查,10%的家長認爲現在讀書沒有好大的用場,認爲讀書花了幾千、甚至幾萬元,畢業後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們一起早點出門打工,早點掙錢,從而造成輟學率逐年上升。45%的家長認爲之所以要在校讀書,主要是父母盡義務,子女混文憑。80%以上的家長根本不重視智力投資,一期只給孩子提供1本課外書。其他輔導用書、報刊雜誌等培養學生能力的教育投資幾乎爲零。

(三)留守兒童家長角色功能差,教育能力欠缺。

留守兒童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同在學校中受的教育一樣重要,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對留守兒童的成長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針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特點,樹立科學全面的教育理念,採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手段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也至關重要。但據調查,70%的留守兒童家長認爲夫妻雙雙出門打工不會對孩子有較大影響。90%的留守兒童家長認爲沒有必要和孩子談心,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家長不肯主動與教師接觸,交流孩子的情況,即使是交流,也是僅僅侷限於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生在校的表現、能力、思想、情感均一字不提。同時,留守兒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手法簡單粗糙,遇到孩子成績考得不理想時會狠狠的教訓,甚至會粗暴動武,從來不會幫孩子分析情況,查找問題。在對孩子進行教育評價時也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85%的留守兒童家長對學生的學業評價僅僅侷限於考試的分數,對孩子的行爲習慣從不重視,甚至忽視。

(四)隔代教育產生的教育危機日益加劇。

留守兒童大多數都是由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親友照顧。這些“代監護人”對留守兒童溺愛、遷就,事事讓步,甚至放任自流,使留守兒童從小養成天不怕、地不怕的`壞習慣,一放雙休日便如同放了野馬一樣,無人敢管,無人能管。另外,留守兒童缺乏應有的父愛和母愛,個個爭強好勝,不講理、不服輸、集體觀念淡薄,沒有同情心,形爲習慣差。因此大多數留守兒童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少困難和麻煩。

  二、留守兒童所受學校教育現狀

學校是學生享受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發育時期,是家庭教育後的第二啓蒙教育,也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形成終身學習品質的基礎,佔了學生受教育機會和時間的二分之一。但是留守兒童享受的學校教育卻往往不盡人意。

(一)、薄弱的教育投入和貧乏的教育資源讓農村教育失去了應有的生氣和活力。資料顯示,農村教育的資金投入嚴重短缺,教育裝備滯後,地方政府對教育多年沒有任何投入,農村學校本身又缺乏造血功能,從而造成學校沒有必要的教育教學設備和充足的硬件設施。比如很多學校實驗器材缺乏,該單人做的實驗變成了多人實驗,操作實驗變成了演示實驗,有些地方,甚至沒有演示的機會,75%以上的留守兒童活動場所有限,沒有標準的籃球場。上體育課時,除了跑、跳、鬧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活動可以開展。上計算機課時,由於機器的數量有限,40多個人的班上操作課時,學生只能輪流上機。試想長期如此,留守兒童怎能不“高分低能”?陷入應試教育的怪圈。

(二)教育理念陳舊,師資不足。

理念是指導行動的基礎。農村教育中,中老年教師佔了60%左右,大多數中老年教師是“民轉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雖然他們在長期的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但是缺乏發掘和總結,只能是埋在地下的“礦藏”而已,更有甚者知識與年齡同步老化。40%左右的中青年教師又是初涉教壇,難以獨擋一面,加上大多數又在向城鎮集中,從而造成人員配置的斷層。另外在農村中,師資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大多數小學教師都是包班制,課業負擔重,周課時大多在28節左右,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到外面去培訓、學習。對於教研來說,也只是維持一種傳統的模式,學習理論之風淡薄,或者只是停留在表層。因此,大多數教師都只有抱着“經驗主義”、“本本主義”教學,教學效果一直不是很好。

(三)安全責任的劃分阻礙正常施教。

國家教育法明文規定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同時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又規定了許多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條文,家長也錯誤地認爲學生在學校出了任何事故都可以找學校的麻煩。因此,學校都是認爲“安全重於泰山”、“安全大於一切”,對於教師而言,“飯碗”和教育業績對比,孰重孰輕,自不待言。教師最大的願望就是本班學生能夠平平安安,至於學生學業成績,遠遠沒有安全重要。這就讓多數留守兒童鑽了空子,雙休日可以大膽不完成必要的家庭作業,出了校門可以爲所欲爲。老師不敢批評,不敢罰站,更不敢找家長,因爲學生出了任何事故教師都逃脫不了干係。因此,留守兒童不怕老師,老師倒不敢惹留守兒童,從嚴執教、校外實踐活動等也只能流於一種形式。

  三、留守兒童所受社會教育現狀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爲: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須與生活相聯繫,生活教育的實施要以社會爲學校,“教、學、做合一”。因此,社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第二大課堂,在這個課堂裏,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獲取繼續努力學習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但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這個課堂已經不復存在。

(一)知識分子地位低,人們淡看教育。

商品經濟時代,拜金主義思潮氾濫,知識爲金錢所掩蓋,大多數人看得見銀光閃閃,而聽不見知識的呼喚,新的“讀書無用論”從不同角度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衝擊不斷加強。近幾年來,一些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賣體力或其他方式掙了錢,再與周圍的其他人相比較,在目前利益的驅動下,淡化了知識的重要性。正所謂:知識是什麼?幾塊錢一斤?能不能飽肚子?如此種種對教育的片面的、錯誤的消極言論不可避免地對留守兒童的思想產生了負面影響。從而讓他們象往外面的世界,甚至出現了“做家務要工資”、“要考高分,紅包拿來”的荒唐故事。

(二)社會教育基地和社會教育力量空白。

在廣大農村,除了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外,一般沒有文化宮、科技館等文化場所。大多數地區區、鎮級政府所在地幾乎找不到專門的圖書館、公共體育場所,找不到適合留守兒童口味的“文化大餐”。在農村中,留守兒童沒有任何機會參加任何的社會性質的文化活動。只有從電視、書本這兩個原始的窗口去了解一些外面的精彩世界,其知識來源面的狹窄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