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發言稿 >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大綱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班會是學校集體活動中最主要的組織活動之一。在班主任領導和指導下或者是同學自發的,以班級爲單位,圍繞一個或幾個主題組織的對全班同學開展教育的活動。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1)

我國將每年6月5日定爲環境日。

環境保護,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

科學家說:斷絕空氣5分鐘以上,人就會死亡。像魚類生活在水中一樣,我們人類生活在大氣層的底部,並且一刻也不能離開大氣。大氣爲地球生命的繁衍,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它的狀態和變化,時時處處影響到人類的活動與生存。人類生產生活排出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與氟化物等有害氣體可改變原有氣體的組成,並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破壞生態環境,大氣環境和人生存類密切相關,大氣環境的每一個因素幾乎都能影響到人類。

近年來,“大氣污染”、“霧霾天氣”、“PM2.5”等詞彙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空氣質量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燒,城市汽車尾氣排放、秸稈燃燒、城市綠化面積少。

從成分上來說,霧是水汽,霾是灰色顆粒物。霧霾是霧和霾的混合體。面對霧霾我們應做到:節約生活用紙,減少機動車出行頻繁,多乘坐公共汽車,不抽菸,少抽菸,尤其不要在室內抽菸,不露天焚燒垃圾,減少或不放煙花爆竹。

所以,我們要愛護大氣環境,積極防治大氣污染,共同迎接美好的藍天!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2)

綠色環境是健康的`一種象徵,環保主題班會演講稿。綠色能帶給我們生機、帶給我們活力!而綠色校園中的“綠色”我認爲就不單只是一種顏色那麼簡單!

走進我們如今洋溢着書香味的校園,你會被那迷人的風景所吸引。高大現代化的教學樓,鬱鬱蔥蔥的樹木,還有鮮豔奪目、爭奇鬥豔的花卉。漫步在校園裏這一派綠景下,會使你感到精神振奮、心情舒暢。校園中的綠色風景,對我們同學是極其有益的。不是嗎?一節課後,站在走廊上看看校園中的綠,讓我們大飽眼福,也使精神達到更高、更好的狀態!在課餘時間,同學們又可以在校道上走走,看看周圍的景物,不是有置身花園之感嗎?!由此校園的美好可見一斑!所以,我們就應該讓校園中的綠色永存!在平時培養不隨意踐踏草地,不攀折樹木花草,勤於打掃,見到垃圾主動揀起等等的習慣。久而久之,校園必將越來越美!

然而,綠色校園不止要環境綠。假如同學們的行爲習慣等的方面都變得更好,那樣,那時的校園不是更“綠”嗎?!在校園裏能隨時聽到問好聲、招呼聲;在校園裏能減少追逐聲、打鬧聲。一切都已更高的目標來要求自己,使自己成爲更全面、更優秀的學生,那時我們的校園裏不是顯得更“綠”嗎?

我愛綠色校園!

  環保主題班會發言稿(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保護環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耕地面積有18億畝多。可是:這些年來。人們受到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特大沙塵暴在我國一次又一次發生,它將會掩埋草地、吞毀家園,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生活,使我們難以生存。綠色的草地將會變成沙漠,大樹將會永遠臥倒在地,而我們也不會快樂生活。

而我們,難道就只能袖手旁觀嗎,難道我們只能看着這美麗而脆弱的地球永遠消失在人間嗎?我們能看到風吹草地見牛羊,白雲下面馬兒跑的那種景象嗎?雖然我們只是小學生,但是我們還可以爲家鄉做出一點貢獻,讓世界在希望中崛起。

有些同學可能知道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有個羅布泊,那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綠洲,一年四季都會有新鮮的空氣,令人嚮往的環境,綠茵環繞、叢林掩蔽的環境讓那裏的生活的極少數人對着一片沙漠中的綠洲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可是有誰能夠知道,長達幾百甚至幾千年的聖地,竟然被那裏愚蠢的人們將它消失了、毀滅了。死亡人數陸續增加,森林受到了嚴重的空氣污染,森林一天一天地消失。透過羅布泊幾乎烤焦地皮的陽光,我們依稀可以看見羅布泊的痛!它在懷念,懷念昔日的牛馬成羣,青山綠水;它在嘆息,嘆息今朝的黃沙萬里,枯樹殘枝;它在渴望,渴望生命之源,萬物之根.然而,人類斷絕了它的最後一絲希望。

4月22日,這個地球的節日,至今已有經30年了,就因爲“三環境”污染和“十大污染”,每年造成了全世界的一大部分人患病、殘廢、甚至死亡。然而,白色污染已經有了自由,它在天空中胡作非爲,把空氣和臭氧層的衣服扎破,他讓沙漠上的沙子飛得永遠不得停息,攪亂了人民的生活。大自然不敢與它作對,匆匆忙忙的離開了人們。

同學們,我們離不開賴以生存的地球,共同的命運把我們聯繫在一起,大自然多麼盼望它能回到家園,地球母親把重任託付在人類的身上,因爲只有我們才能挽回地球和人類的幸福:讓綠色不再嘆息,大自然不再哭泣,讓地球的傷痕永遠消失,讓明天的地球更加美麗、堅強、可愛!

不要讓地球上失去了最後一塊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