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崑崙殤》讀後感3篇

《崑崙殤》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崑崙殤》是畢淑敏的處女作,主要講述了崑崙邊防區部隊進行軍事拉練過程中發生的事。這項軍事拉練是嚴格和殘酷的,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崑崙殤》讀後感3篇

  《崑崙殤》讀後感(一)

《崑崙殤》是畢淑敏處女作,她以自己在西藏當兵的所見所聞寫下了這篇小說,發表後一舉成名。她所描寫的是邊疆一支兵團在世界最極端殘酷的條件在崑崙山進行拉練的故事,故事中的幾位主人公有着不同的歷史背景、人生、結局,但他們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創造世界軍事史上拉練的一個傳奇,讓中國軍人鐵一般堅硬的軍魂屹立世界。

故事中頭號是主人公是一位代號爲一號的首長,這裏也許不方便寫出他的名字,但他卻是一位鐵骨錚錚的軍人,爲了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帶領着他的軍隊行走了世界氣候最嚴酷的無人區之一,只爲了保護他所堅信的信念。也許有人會覺得他不近人情,爲了完成目標不惜讓士兵們冒險,以致有人還失去了生命。這也是他最矛盾的地方,要完成任務就要不惜一切代價。

作爲首長,他心痛自己的部下;作爲首長,他必須完成任務,因爲他要爲中國軍隊訓練一支世界是最強大的軍隊、最能克服任何惡烈環境的軍隊、最能吃苦的軍隊,所以他必須狠、必須絕情、必須下令,甚至可以爲犧牲戰士年輕的生命。號手李鐵爲了吹響前進的衝鋒號,用盡最後一絲力氣,金喜蹦爲救甘蜜蜜被大風捲下了深淵;年輕而美麗的女兵肖玉蓮倒下後,再也沒能爬起來,鄭偉強坐在一號爲了趕時間不讓檢修的車中,和汽車司機一起車毀人亡……

金喜蹦因爲一點可有可無的政治問題不能以烈士之名安葬,鄭偉良和肖玉蓮是一對情侶,因爲政治問題不能在一起,爲了戰士的榮譽和軍人的紀律,他們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後不能埋在一起,甚至在甘蜜蜜的懇求下不能埋在一起,正如一號所說,死了也是戰士,就要爲戰士榮譽分開。看到這裏,覺得一號很殘酷無情,人都死了,爲什麼不能給死人一點溫暖,讓他們的墓離得近點,僅此而已。只因他們是軍人。軍人只是軍人。

書的最後,一號把自己唯一的兒子,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送到那裏,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其實是一號唯一的兒子,他來這裏是要走過前輩們走過的路,看到這裏,又覺得一號大公無私,爲了祖國,他們可以一代一代的犧牲,一次又一次的奉獻。對他的怨恨又少了一些。一號最後的願望是和永遠留在崑崙,留在這片他付出和令他感動的土地上,雖然沒能如願,但他曾經來過。

這裏是沒有硝煙戰場,有的只是崑崙山的靜寂和人心的痛,有的只是寒冷的風和一支無畏的軍隊,但是用什麼來彌補人心的痛呢。也許只有崑崙山呼嘯的風低低的爲他們痛哭了。

畢淑敏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細膩的筆法寫下了這本書,寫得真實感人,質樸而純,也只有這樣真實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讀者的心,震撼讀者的心。是要讓我們永遠記住一羣年輕的人用生命與尊嚴鑄就了一段傳奇、一段歷史、一段軍事勝利。“殤”與“傷”同音,但“殤”更能體現出悲壯,所以畢淑敏選擇了“殤”,用它來寄託作者的情情和感情,不只是爲了表達作者情感和衰痛,也是爲祭奠那羣年輕而可歌可泣的生命,爲了讓人們不會忘記在祖最遙遠的邊疆,有一羣平凡也最不平凡的人在守衛着,爲此,他們獻出了青春、熱血、親情、愛情,乃至生命。

  《崑崙殤》讀後感(二)

《崑崙殤》是畢淑敏的處女作,主要講述了崑崙防區部隊進行軍事拉練過程中發生的事。這項軍事拉練是嚴格和殘酷的,有許多士兵被高原嚴寒的氣候凍傷凍殘,有的甚至失去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小說主人公一直沒有被寫出名字,而是用“一號”來代替。這個“一號”代表了一種最高的威嚴。“一個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數字,又是一切天文數字的開始。誰能逾越過“一”呢?”

一號在小說中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心裏備受煎熬。一方面他痛惜那些在拉練中犧牲的戰士,感到悲痛,不斷地譴責自己,因爲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練,是他要進入無人區。可以說戰士們的犧牲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的個人決斷。另一方面他是一名軍人,作爲崑崙防區最高軍事指揮官,他必須重視使命,他必須爲國家和人民訓練出一支高素質,能吃苦的邊疆守衛軍。

後悔?不後悔?這些字眼在一號的腦海裏盤旋過很多次,或許從個人情感方面他後悔了,他的命令把喜愛的警衛員金喜蹦,救命恩人的兒子鄭偉良,美麗善良的肖玉蓮,李鐵推向了死亡。但從國家立場上考慮,我相信一號是不後悔的,祖國和人民的安全高於一切,並且他會爲之繼續奮鬥。

小說結尾一號要被調離他爲之奮鬥一生的地方——崑崙,離開埋在這兒的戰友和士兵們,但他的心永遠地留在了這一片土地上,因爲他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崑崙殤》讀後感(三)

讀完這本書,心裏很不是滋味。《崑崙殤》作爲畢淑敏的處女作,似乎本書的出版意圖很明瞭,就是引導青少年去向書中的青年軍人學習。是的,書中的青年軍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崇高的愛國熱情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可是,我並沒有爲他們的犧牲所感動,而是感到悲憤和沉痛。

故事裏的一號是貫穿全書的主角,他是崑崙防區的最高指揮官,一位曾是英雄的一號首長,一個曾經歷過殘酷戰火洗禮的老將軍。他的品格他的剛毅他的鬥志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卻成了極左的、僵化的落後的治軍觀念的代表而不自知。爲了爭面子,不惜以犧牲年青軍人生命爲代價,以一個不切實際的“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高原永凍地帶進行冬季長途野營拉練”的方案,爲自己貼金。不錯,榮譽是軍人的生命,但是極左思想卻害人。在副統帥的榮譽、軍區的榮譽、部隊的榮譽、將軍的榮譽狂熱驅動下,不切實際的“死亡拉練”被一號強行推進了。

結果,無法躲避的李鐵、金喜蹦等許多年青軍人葬身在冰天雪地山裏,可以避免的司機、參謀、女兵肖玉蓮也“光榮”地死了,他們都還是那麼年青,他們的人生之旅本不該這麼短暫,是極左的教條和利慾薰心的功利葬送了他們,讓他們死得毫無意義,死得淒涼,最可悲的是還自以爲死得很光榮。所以,這本書不應該標爲“勵志”,而應該標爲“教訓、反思”。其實這也是作者的本意,“崑崙殤”,一個“殤”字飽含了作者多少悲憤多少憐憫。

在書中,作者就借用青年軍官鄭偉良參謀的嘴,對害人的極左思想進行了無情鞭撻,發出了“吃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達到勝利的手段。”“單純追求苦難而忽略軍人的生命價值,正是對(革命)傳統的背判。”“軍人不怕犧牲,但不能據此漠視軍人的生命”的呼號和吶喊。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所有國民去讀,去深刻反思,去批判,才能使類似悲劇少一些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