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地雞毛》讀後感

《一地雞毛》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一地雞毛》是一部瑣碎人生的範本,一部關係學的教科書,將單位這一微觀天地,雞毛蒜皮,纖毫畢現,不嫌其俗,不掩其惡,“醬缸”之臭,人心之險,一一展示無遺。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一地雞毛》讀後感”3篇,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一地雞毛》讀後感

  《一地雞毛》讀後感一

人若會自我安慰,也許會少些煩惱。人若太會自我安慰以致自我放縱,那也許就會變得有些面目全非。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是愛憐自己心疼自己的,所以在這個現實到冷漠無情的世界裏,我們大多數人是一撞南牆就回頭,一被蛇咬就處處小心翼翼連井繩都怕的,有些甚至是尚未被撞被咬就小心做人的了。《一地雞毛》中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男女主角們,沒受過高等教育的小配角們,甚至是涉世未深讀幼兒園的小孩子都呈現出在這片土地上流於世俗的傾向。

小說中對小林老婆小李結婚前的樣子有過詳細的描寫,“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沒結婚之前,是一個文靜的、眉目清秀的姑娘。別看個頭小,小顯得小巧玲瓏,眼小顯得聚光,讓人見了從心裏憐愛。那時她言語不多。打扮不時髦,卻很乾淨。頭髮長長的。”“她見人有些靦腆。與她在一起,讓人感到輕鬆、安靜,甚至還有一點淡淡的詩意。”可是結婚後的小李呢?計較丈夫買的豆腐餿了,一吵架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都翻出來曬曬;背地裏說小保姆的壞話,猜疑鄰居印度女人,髒話也一個一個落落大方地從嘴裏蹦出來;暗地裏偷水,一滴一滴滴答不出內心的羞愧。“這位安靜的富有詩意的姑娘,怎麼會變成一個愛嘮叨、不梳頭、還學會夜裏滴水偷水的家庭婦女呢?”作者如是寫,我們是不是也會心一驚,回望自己走的路?會不會發現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可是,這一切的變化由何引起呢?

其實,小說中也有回答。老婆偷水,小林也覺羞恥,三日後停止。老婆細數保姆差錯,小林也會細想到小保姆的不容易。小時候受恩於老師,一直牢記在心,老師來訪,小林也知人應報恩。可見,我們活着,並不是只是無情自私,人性深處也有善根。但現實是殘酷的,由不得你自命清高。老婆換單位只能找人幫忙,孩子上學你得想辦法,別人家長送禮,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於是,妥協了,流俗了。該求人的求人了,你不求自有人求;該送禮的送了,你不送自有人送;該像個世俗中人的就流俗吧,反正大家都如此。多好的自我解脫,就這樣在自我安慰中流俗了。

然而,人有時候又是清醒的。夜深人靜時還會反思自己的不對,遇見老朋友時,還會回想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蔥年月。在街上碰到“小李白”,小林也是馬上就問“你還寫詩嗎?”,不想遭到同學一陣嘲諷還覺有理。“那是年輕時不懂事!詩是什麼,詩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現在還寫詩,不得餓死?混唄。”“看,還說寫詩,寫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異想天開,不要總想着出人頭地,就在人堆裏混,什麼都不想,最舒服。”是啊,你還寫詩嗎?你還是那個曾經象牙塔裏的懷夢少年嗎?既然連詩人也墮落爲賣鴨俗人,那我們這些平常之人更應順應生活之流,甘於油鹽醬醋的平庸之中吧。小說後半部分老婆沾單位頭頭小姨子的光而有了便捷的班車,孩子因陪讀而上了別人單位的幼兒園。小李同志開始還生氣地抱怨,本以爲是領導的關心結果是沾別人的光。小林找各種理由安慰着生氣的老婆,就像是給自己向現實妥協找藉口一樣。當同樣的事情再落在孩子身上時,也是生氣憤怒後該怎樣怎樣。爲什麼不反抗?既然嚐到了低頭受惠的甜頭,那自覺顏面受損時自己安慰安慰就好了吧。

小說的點睛之筆莫過於小林家第一次接受別人送的禮,一個價值不菲的微波爐。開始夫妻倆還覺得不好意思,最後一想到微波爐能帶來的好處也就樂滋滋的收下了,還認爲生活自此改變了。如果說之前換單位,孩子入托等事是迫於現實規則,那麼現在不在幼稚,已經成熟的小林也開始主動地利用規則了。生活就像一齣戲,在不斷地練習中教會戲子們“以牙還牙”的套數。

“誰也不是沒有事業心,大家都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機關,都不在眼裏,哪裏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也跟大家一樣,很快淹沒到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羣之中呢?你也無非是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頁書也不想翻,什麼宏圖大志,什麼事業理想,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

作家池莉說過:“現實是無情的,它不允許一個人帶着過多的幻想色彩。??那無邊無際的事務,瑣碎、浩繁的現實,差不多能夠淹沒銷蝕一切。在它面前,你幾乎不能說你想幹這,或者想幹那,你很難和它講清道理。生活,何止是煩惱。”如果說小林一行人與理想的背道而馳是因爲流俗從衆,那麼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這個世界是怎麼了。畢竟,人是社會動物,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細細算了下,這篇篇幅不長的小說裏包含了看病難,就醫難,攀比心態,找關係走後門,玩忽職守,城鄉差異等衆多問題。從1991年小說發表到今日,這些問題至今並沒有好好解決,有的甚至呈現發酵狀態。這也是今天這篇文章也能引起人們深深共鳴的原因之一。

小林家也算得上中層階級,在其下的還有生活更加困苦的底層人民。比如北京井底人王秀青,當新京報的記者問他住在井下是否有尊嚴時。他說:“尊嚴?分對誰講。像我這樣的人,跟要飯的差不多,尊嚴在我身上談不上。2008年,我在路邊擦車,城管把我抓走,把狗從籠子裏放出來,把我關狗籠子裏,我是想要尊嚴,那時還有什麼尊嚴呢?”我們活着首先需要的就是麪包。在小林想像那個富豪一樣好好招待老師時也知道這一切都需要物質條件。物質條件如何獲得?這不僅僅取決於你的勞動你創造的價值,還倚賴於這個社會的分配製度。

小說中矛盾的癥結所在正是權力的濫用。如果想要辦什麼事,要麼你有權,要麼你用人情或金錢來換取。在妻子吵鬧着要換單位時,小林想的是“我們都無權無勢,兩眼一抹黑,哪個單位會要你?”最後只好找關係送禮。在孩子“入托”問題上,小林夫婦因爲手中沒有掌握“權力”而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對門鄰居“印度女人”同樣手中也沒有“權力”孩子卻照樣能夠“入托”,這其中最大的奧祕就在於“印度女人”那個出入神祕的富有丈夫。一個人生活的需求是多樣的,來掌控這些需求的權力也是細碎的。小權利的分散讓人們沒有了對犯罪違法之類的恐懼,也就堂而皇之的用其爲自己謀利了。當人們在生活中領教了這權力的厲害,也學會了利用自己手上或多或少的權力。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人情世故也由此產生了吧。

  《一地雞毛》讀後感二

這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小說,雖說講的只是些許生活瑣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與理想相遇的時候我們又能不能堅守自己的內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會的時候還是一個頗爲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邊幅,也不懂得官場上、社會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後,他發現別人都升職、有房子、有錢的時候,他卻還在原地踏步,本來他還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終也不得不因爲經濟條件差而幫着曾經是一個詩人的同學賣白板鴨。

他從有理想有追求變得世俗而墮落;從不願送禮到最後自己也享受着查水錶老頭送來的微波爐,在《一地雞毛》中,完成“蛻變”的不僅是小林,還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溫柔婉約的女大學生變成偷水的家庭主婦,生活的瑣碎和重壓,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已經將他們那時的夢想磨得粉碎,生活中無非剩下好單位、與保姆的衝突、買菜、給女兒找好學校等等。

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什麼宏圖大志、什麼事業理想,那都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麼混,不也活了一輩子。“

看到這,彷彿看到了未來的自己,有很多時候真的很難保證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候而不至於趴在那一地雞毛上。年輕的我們仍會嫉惡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們也會義憤填膺地想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些事,即使我們可能知道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於拙劣地展現自己的時候,我們會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們眼裏,我們是幼稚、天真,那同樣地,他們在我們眼裏也是投機取巧。我不敢說哪個高尚哪個卑鄙,因爲我也不能保證自己以後不會變成那一片黑壓壓的螞蟻中的一員。

如果做不到“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那我寧願變得慢一點再慢一點,我不願那世俗的外衣那麼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來無謂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質追求如同一個黑洞,精神上的匱乏使人陷入瑣屑的洪流,宏圖大志、事業理想在麪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們不會變成這樣的人——整天在一地雞毛裏面掙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既豔羨物慾橫流的生活,又拋不下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終也不過就這樣地淹沒在世俗中,也變成了那千篇一律的黑壓壓中的一員。”

  《一地雞毛》讀後感三

一地雞毛,顧名思義就是雞毛蒜皮的意思。讀完這本書,個人認爲這是一部很現實的作品,作者用簡潔,平常的白話描繪出一幅幅家庭的場景,沒有什麼主體故事情節,也沒有刻意設置懸念和矛盾衝突,而是不動聲色地敘述描寫了小林一家生活的各種瑣碎的事件,家庭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的瑣碎生活從一斤餿了的豆腐而引起夫妻怨懟互責,正鬧得不可開交時,查水錶的老頭又不期而至,因偶爾偷水使小林老婆受到羞辱。小林最開始的那份純真,在經歷了數年的社會洗滌後也變得圓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從沒有結婚之前的一個文靜,不愛說話,眉清目秀的姑娘變成了一個愛嘮叨,夜裏偷水的家庭婦女。是什麼讓作爲大學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從昔日的宏圖大志變成了庸俗甚至卑瑣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這就是那看似雞毛蒜皮的社會現象所起的作用吧。

這些在還是浪漫主義分子的我們的眼裏是不堪的,卻填滿了他們的生活,他們不斷的煩心動怒,落入世俗平庸。對於年輕氣盛,心懷各種夢想和憧憬的我們,現實得有些殘酷。複雜的社會關係,人情冷暖,經濟、生活壓力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侵蝕,同化着我們。原本單純、明澈、愛憎分明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被狠狠的痛打一拳。

農村老家來人,因爲他們不衛生,而且自己又要花錢,小兩口再次爭吵冷戰。形象的描寫出了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小林要面子活受罪的心裏描寫,如若招待不週,老家人說他忘本。反之盛情招待,老婆又嫌太破費,導致小林裏外都不好做人。這種現象很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

小林爲了老婆上班方便,低三下四、到處求人,抹下面子給人事部的頭頭送禮,卻被人一口回絕,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最後卻戲劇性的因老婆領導的小姨子也在附近住,領導又加派了一輛班車,解決了老婆上班遠的問題。但是卻很窩氣,因爲終究是佔了領導小姨子的光。

小林的淪落軌跡隨着成家立業,工作和生活漸漸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質生活和過去深惡痛絕的世俗關係下的人和事低頭,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讀者的人生經驗。小林的形象不是單個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環境,他的淪落是當時那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數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

回想我還在學生時代時,曾暢談我們的夢想,在爲我們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奮鬥,讀着一頁一頁的詩詞,學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優美的舞蹈,繪畫着我們走過的似水流年。回首過去在教室裏用心的學習,讀書,雖然艱苦,但很充實,回憶起來還是很美很甜。展望未來更是光陰似錦爲夢想堅持不移,滿懷大志。

現在的我已經步入社會,自己的棱角也會逐漸被現實磨平,曾經的浪漫想法也都會散去,只剩零星還能緬懷。生活總逃不開社會,關係,利益。雖然我厭惡自己會陷入這庸俗平凡的生活,可也無力改變。我也會像小林一般,在晚飯時,有啤酒就着燒雞,忘卻煩惱,忘卻追求,眯着眼,滿足的打着飽嗝。

難道作者是要我們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理想嗎?我覺得不是,一地雞毛的日子不是要你對未來的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要在俗世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在作品的最後,小林做了個夢,夢見自己睡在無數的碎屑和雞毛當中,不過也十分溫暖舒適。捫心自問,你對你的信仰和追求真的執着一生嗎?!我想的只是不甘於平凡,就算落入不可避免的世俗,也要信守自己的浪漫花園。唯有這樣的生活纔是真的生活。失去了理想的生活就像是失卻了歌聲的百靈鳥,縱使還能活下來,也了無生趣,不過是一場喧譁與騷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