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名著《春》讀後感

名著《春》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春》是作者巴金寫的一本優秀的作品,它帶給讀者非常深的影響。下面是小編我收集整理的一些關於名著《春》的讀後感,請大家欣賞。

名著《春》讀後感

  名著《春》讀後感 1:

我是帶着憤怒的心情和讀這本書,雖然這本書的文筆沒有之前的《家》好,但我覺得《春》更加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惡。

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在《春》裏,我看了蕙的悲哀,但更看到了淑英等人的鬥爭。包辦婚姻葬送了太多人的幸福,在那樣一個封建的社會中,我們應該看到封建勢力惡毒,舊禮教和舊的制度吞噬了太多人的幸福性命,但從淑英出逃這一事件,我們也更看到希望,更能看到未來。

我覺得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實在是太過於恐怖了,時至今日仍是如此。我無法理解當時做父親爲什麼那麼狠心,爲什麼活活的葬送兒女們的幸福,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惹的禍,我們的傳統文化固然有很大的精華,但糟粕爲數亦是不少,怪不得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控訴封建禮教寫滿了吃人二字。

愚昧的人實在是太過於可恨了,他們擁護者那令人作嘔的思想和禮教,這毫無疑問是對我們整個社會的摧殘。

對於本書的重要人物覺醒,是一個不值得同情的人,他是一個懦夫,是一個僞君子,他的‘無抵抗主義’太可恨了。如果說他的思想也是很保守的話,那就罷了,但是思想很先進但行爲卻是那麼的可恨。

覺民,琴,乃至淑英都是爲了自己命運而去鬥爭者,他們值得讚美,值得我們去敬仰,雖然現在我們遇不到他們那樣的事情了,但他們那種不屈服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去學習。

《春》開始展現了一個封建大家庭開始四分五裂,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個又一個新青年的出現,這使之成爲必然。僞君子,我在《家》和《春》這兩本書中有了更深的瞭解,似乎高老太爺此時也不是那麼可恨了,最起碼高老太爺雖然封建,但卻不是一個道貌岸然的人。至於克安和克定二人,則是十足的僞君子,道德敗壞,僞君子要更比小人可恨。覺英那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他們做的爲什麼我說不得。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雖然我並不是太贊同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之下,還是很有道理的。像蕙的祖母和母親,明知道蕙將要嫁的夫婿是一個不堪之人,卻沒有爲自己的孫女、女兒的幸福去爭取什麼,這讓人相當可恨。似乎悲劇的發生在她們看來固然值得同情,但卻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人的冷漠與無情在這本書中有了更多的體驗。不過,我從這本書中也看到了,愛並不是一層不變的,是可以轉移的,從陳劍雲心中先後升起兩顆星可以看出來。

婚姻對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是男人娶到像王氏和沈式那樣的女人還是女人嫁給像陳國光那樣的男人都是極其可悲的事。我希望我未來的妻子是一個像瑞鈺那樣的女人,真心的希望着。

  名著《春》讀後感 2:

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嶄新的,春天是冰雪消融的,春天更是放飛希望的。我不知道巴金爲什麼給自己的小說命名爲《春》,但是讀完了這部小說,我的心底好像隱隱約約有了答案。

在《家》中,小說的很多主人公還是在封建制度的重壓之下,喘息困難,甚至被封建勢力奪去了花兒般的生命。到了《春》中,高家的少爺小姐們,多數有了反抗的意識,不再被封建的勢力所左右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更有自己的行爲方式。

回顧《春》這部小說,表面看上去模模糊糊一大片,其實細讀,主要的有以下三條主線在不斷地發展中。第一條,蕙表姐被其父周伯濤強行許配給性格古怪的鄭家少爺,在沒有成親之前,蕙是終日擔心的。可是既定的事實未能改變,蕙嫁入鄭家,最後被迫害致死。第二條,高淑英被其父高克明責令許給陳克家的兒子,一個吃喝嫖賭的公子哥兒。淑英也是始終惶惶不可終日的,由於在琴表姐、覺新和覺民等的幫助下,淑英成功逃脫了。她爲了逃婚,跑向了上海,投奔了三哥覺慧。第三條,自從代表封建最高勢力的高老太爺病逝後,高家大院,也就是這個封建社會的縮影或者是代表,一直是走向衰亡的。傭人之間的爭吵,四老爺和奶媽之間的荒唐事,五老爺將丫鬟收房,傭人對三老爺的不敬與反叛,所有的這些,不都是表明了封建勢力的逐漸削弱嗎?不都表明了春天正在到來嗎?

回眸《春》這部小說,發現太多的人成了封建社會、封建勢力的犧牲品。婉兒,頂替了投湖的鳴鳳去給馮樂山做妾,被老頭子打得體無完膚,被老太太折磨得不行。但是,可喜的是,婉兒從心裏是反抗的,她樂觀地認爲,曙光就在前方。高覺新的兒子海臣得腦炎悲慘地死去,高覺新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高覺新在失去了梅、瑞珏之後,從心裏默默地愛上了蕙。但是在蕙嫁入鄭家之前的那段時間裏,覺新還是聽從周伯濤的調遣,爲蕙做出嫁前的種種準備工作,可以說,他又親手將自己心愛的另一個女人送入了虎口。

巴金塑造的覺新這個人物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覺新的思想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左右搖擺不定。他明知道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可是在通常情況下,他還在維護這一腐朽的制度。覺新對於封建勢力,基本上沒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他在聽之任之的同時,他的思想基本上還是處於混沌之中的。

《春》,向我們展示的,正是先進的思想、進步的人物同愚昧兇狠的封建制度之間的鬥爭,從小說的發展進程來看,前者是充滿希望的。

  名著《春》讀後感 3:

作爲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延續了第一部《家》的風格,依舊是通過描寫高家這個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來表現年輕人在老一輩人的陳舊思想和愚昧安排下的苦苦掙扎。這一部的重點在於高家的女孩子們,還引入了另外一個家族——周家。以高家的淑英和周家的蕙的不同命運再一次告訴我們要勇於衝破舊社會舊思想的牢籠來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華、芸和淑貞幾個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給一個名譽很壞的人之後,她除了聽從父親的意思卻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無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漸變得沉靜和憂鬱起來。好在她還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勵她的表哥覺慧和覺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們三人的幫助下也逃出了高家這個大牢籠,到了覺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尋自己的希望。最後她給琴回信說:“春天是我們的。”她終於做到了原先雜誌裏看到的能夠支配自己命運,自由地去生活去愛的女子那樣,她大概那個時候才覺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開始了吧。她也是我在這本書裏最大的欣慰。

向來不喜歡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無奈,滿心憂愁的女子是無法看起來歡愉的,好在她一點點地願意在改變了。從她堅持着學英語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澱自己去尋找外面的世界。後來在覺慧覺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這條希望,她終於漸漸開朗起來。因爲有希望所以會振作。這不也是我們應該要有的麼?就算對未來自己要乾的事情充滿了迷茫,也不能因爲迷茫而得過且過,要努力地去尋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夠,那就尋找他人的指導和幫助,希望總會一點點地出現的,船到橋頭自然直。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其實我早就在看的時候心裏暗暗急道:“怎麼還不快想辦法幫她逃走啊?!”不過後來也漸漸明白,淑英身爲女子,跟覺慧肯定還是不一樣的,女子從來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犧牲品,她們的反抗相對男子來說更加微不足道。更何況她還是三老爺克明——這個封建家庭大家長裏最有“道學氣”的人的女兒,想必更加難以掙脫這個牢籠。

淑英的英文教師是遠房親戚陳劍雲,是一個身體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裏他是悲觀怯弱的,在淑英看來他也無法給自己真正的實質性的幫助。可是他把淑英當成了自己生命裏的第二顆星星,他靠着這亮光尋覓前進的路。他因着淑英的開心而開心,因她的難過而難過,他總是在她難過的時候叫她要對自己有期望,他總是先察覺到淑英的心態變化。雖然總是愧疚地感覺自己不能真的給她幫一點忙,卻還是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們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卻無能爲力,也是這樣的感覺。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別無其他,只能期望當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過去。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悲傷時,必須要學會傾聽,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幫到對方,但是我們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逃跑之前身邊人的精神撫慰,淑英恐怕也是會鬱鬱而終的吧。他十分堅決地對淑英說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幫忙,有一個人願意爲你的緣故犧牲一切。”最後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動提出護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顧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盡力幫忙到如此,淑英很幸運。我深深地爲《春》裏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感動,願意傾聽和全力幫忙,以積極的思想相互鼓舞。親友如斯,還有何求?

淑英是陳劍雲生命裏的第二顆星星,那第一顆呢?是琴。但是琴早就與二表哥覺民互相喜歡,並且在第一部裏也衝破了家庭阻礙,未來是十分美好的。琴在覺民和一幫朋友的引領下,越來越向新女性的方向發展,還在朋友們發起的《利羣週報》裏擔任了編輯一職。她逐漸在接觸一個更加廣大的世界,姐妹們都羨慕她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追隨新的思想。她這顆星星,升到了陳劍雲差不多不能看見的高度了,照耀在了另一個與她更相匹配的覺民的世界裏。如果環境允許,高家的女孩子們也是能夠逐漸地成長爲這樣的新女性吧。在不斷變成更好的自己的同時,鼓舞身邊的人跟自己一樣去探尋一個新的世界,這纔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和人的境遇總是不同,別人的生活也許有值得羨慕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裏自怨自艾不求改變或者埋怨別人不理解自己,那就是自己有些自作自受了。在第一部《家》中妻子死了,現在在這一部裏面兩個孩子也死了。就連他同情和愛戀的蕙表妹,也因爲自己的怯懦眼睜睜讓她一步步變成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我還總想着如果覺新堅持用西醫給海臣和蕙看病,他們是不是就不會死。覺新的堅持總是斷斷續續,啊,那也不能稱之爲堅持吧,他一面安慰着蕙說會好起來,自己會盡力想辦法。可是結果呢?他依然是唯唯諾諾地屈服於舊禮教。書中覺新一直說是別人不瞭解自己,但是爲什麼當別人真誠地幫助你的時候,你卻忍心丟開,固執地走向滅亡?不是沒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對現實。爲什麼不能爲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讓我最覺得可笑和悲哀的是覺新故意說了激怒淑華的話,想把自己的憤怒傳染給別人,激起別人來說一些他自己想說卻又不敢說的攻擊那個制度的話。真是悲哀至極,他知道自己哪裏不對,可是還是繼續錯下去。長房長孫的壓力真的很重吧,可是我還是瞧不起和想指責他,自己的痛苦無限循環,自己想要保護的人保護不了,全都是因爲他的怯懦,封建禮教在長輩眼裏或許真的比活人重要,可是他還要爲着自己以爲的大家庭的和諧而犧牲自己的親人嗎?他總是會讓我想起一句話:“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些道理沒有轉化爲實際行動,又如何讓自己的人生得以開啓美好的轉變呢?

最喜歡的是淑華的性格,心直口快、愛說愛笑,有着強烈的反抗意識。本來姐姐淑英和她的性格差不多,可是因爲婚事的到來而漸漸改變。我很怕淑華也會步淑英的後塵,而且她們的四妹淑貞也早已經因爲禮教的壓迫纏了足而倍感自卑。蕙已經成了第二個梅,因爲父母之命嫁出去的生活總是苦悶的,有病也堅持沒有那麼大效用的中醫療法。不想再看到第三個、第四個梅。一個家庭的新一輩是否以後真的得靠出逃來尋求出路?最起碼女子是這樣。不過就算不是女子,但誰又能說一定不會成爲覺新那樣矛盾而怯懦的男子呢?

看時真的是滿滿的悲哀與無奈,卻也因最後的“春天是我們的”再次點亮了希望。是啊,春天是我們年輕一輩的。是需要我們勇敢去爭取的。春天帶來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溫暖,是歡樂。這樣的春天是關在封建禮教牢籠裏的人所感知不到的。敢於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我們,積極尋求新出路的我們,渴望看到新天地新世紀的我們,怎麼不能迎來屬於我們的春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