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陶行知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的讀後感範文(通用15篇)

陶行知的讀後感 1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大師,處理打同學的王友也不同凡響,別出心裁。至今“四塊糖”的故事已經成爲教育經典,啓發着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

首先,應該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麼理由,都是錯誤的。一般老師會訓斥,會批評,會懲罰,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閃光點。找出打人學生“遵守時間”“有正義感”“懂得尊重別人”“知錯能改”四個閃光點,並且大力表揚。善於找尋學生的閃光點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學生都有特長,都有閃光點,班主任要善於挖掘、培植、擴大它!特別是對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計引導他們走上正規。有位老師說得好:“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得到周圍人的讚美和期待。”這種讚美和期待,將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乃至成長都產生巨大作用。相反,一個學生如果聽到的總是負面的評價,就會不自覺地自暴自棄。身爲教師,我們要拿着‘放大鏡’給學生找優點,用‘擴音器’給學生積極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擡起頭走路,這應成爲班主任教師的追求。”陶行知先生對打人的王友始終是和善的,是“微笑”的,是“親切”的。的確,教育應該是含情脈脈的,教育是塑造青少年美好心靈的工作。它決不等於必須進行生硬的毫無感情地說教,更不等於必須進行以人爲敵的訓斥。相反,它應該是含情脈脈的,應該是詩意濃濃的,給人一片關愛,給人一片溫馨,給人一片希望;使沙漠變綠洲,使頑劣變聰明,使野蠻變文明。有很多時候,和風細雨的教育反而比雷霆萬鈞的方式更有力量。

其次,應該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藝術。對打人的王友,不是斥責,而是表揚;不是處罰,而是獎勵。他沒有簡單地對待打人的學生,不是簡單地從大人的角度,嚴厲地指責了事,而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與孩子達成共識,然後再契入教育。陶行知先生能夠科學地對待打人的同學。面對犯錯的學生,我們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不用粗暴與野蠻的態度急於去批判、撻伐、懲處,而冷靜地對待,用愛心與智慧給學生一個走出錯誤與尷尬的臺階,呵護他的自尊,讓他感受到教育的寬容與善良。須知,班主任能育出一棵參天大樹,也能毀掉一棵幼苗。當孩子們犯了錯誤,有一絲的希望,也要盡萬分的努力,要千方百計去教育、去拯救;要從孩子們的一生前途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千萬不能圖一時的.痛快、一時的意氣用事。須知,毀掉一棵幼苗,容易;把幼苗、尤其是病殘的幼苗培植成參天大樹,難。正因爲難,更能顯示一名班主任的職業道德與工作水平。

由這則經典案例,我們可以想到這樣一個問題——要愛護犯錯誤的孩子:青少年思想幼稚,往往會因爲一時是非不分、認識糊塗而幹了錯事,這在所難免,做師長的此時應該以寬大爲懷,容許他們犯錯誤,並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引導他們以此爲戒,完美心靈。爲師者切忌只圖一時痛快、一時輕巧,對其一棍子打死。這一推或一拉,也許就讓人下地獄或是上天堂。

人生的訣竅就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教師的長處就應該是擁有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讀後感 2

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行知當即喝止了他,並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無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那麼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王友,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爲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評不良行爲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着眼淚後悔地喊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爲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今天看到了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淺,作爲一名新教師,我們欠缺的就是教學經驗和管理學生的能力,在面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鬧出的種種怪狀後,我們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簡單的訓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實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師以自己的行動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學生的方法是:面對犯錯誤的學生要鼓勵學生,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陶行知的讀後感 3

前幾天我讀了一篇文章——《陶行知的“四塊糖”》,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陶行知先生當小學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室去。

陶行知先生連續掏出了四塊糖給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長先生掏出的不是區區一塊糖,而是四塊糖。原因是第一塊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辦公室,第二塊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學,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塊糖是因爲他打同學是因爲那個男孩欺負女生,第四塊糖是因爲那個男孩已經認錯了,獎勵給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發糖”爲獎勵,而且這四塊糖有着的寬容之心,一個男孩在校園裏拿磚頭砸人,無論有什麼理由,也屬於嚴重的違紀行爲,正如結尾:孩子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改變,無知可以變成有知,單純可以變成複雜,莽撞可以變成老到,粗魯可以變成細膩,怯懦可以變成勇敢,小氣可以變成大度,蠻橫可以變成理智。變與不變,大變與小變,既取決於自己,也取決於家庭和學校。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會創造無數的奇蹟。因爲寬容是一服靈丹妙藥,能夠在關鍵時刻,矯正學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長的那“四塊糖”,雖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讓那位男孩吃在了嘴裏,更甜在他的心裏。

男孩自己犯了錯誤,得到的竟是表揚。

陶校長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正是因爲他的寬容、理解與教導有方纔矯正了一個學生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的讀後感 4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作爲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學說,成爲中國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一生,“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去”;他的語言淡香如茶,處處閃爍着真知灼見;他的思想歷久彌新,影響深遠。時光荏苒,如今我們再回頭仰望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低頭品讀他寫下的一卷一章、一字一句,無不感受着先生熾熱的愛國情懷與摯誠的敬業精神。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是先生的求真精神 ,“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是先生的精神本源。

《師生共生活》、《民主的兒童節》、《創造的兒童教育》等文章都體現着先生對孩子的熱愛,對中國好教師的期盼。在《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一文中他說道:“我雖覺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幫助諸位,但指南針確是有些不敢當。我和諸位同是在鄉村裏摸路的人。我們的真正指南針只是實際生活。”樸素平實的一席話,不僅使人感到他非常謙虛,更體現先生求真、務實的態度。在給《吳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寫到:“平時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獲奇寶:看過了即刻就寫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每逢疲倦的時候,又把它打開一讀,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源泉!”一個不是真心關心兒童、從內心愛護兒童的成年人是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一個孩子給他的信, 陶先生都給予這樣認真的回覆,待人之誠懇、做事之認真足以可見。那讀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後我們不難體會 “愛”是支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石。 “捧着一顆心來,不半根草去”是仁愛;“愛滿天下,有教無類”是博愛;“學生是太陽,教師是地球”是至愛。正是因爲有了愛做基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大廈才譽譽生輝。

還有《每天四問》中提到的四個問題讓我感受頗深。是呀,一日三省吾身我們做到了嗎?班主任的工作事項繁瑣,但也是有規律可循,每天要做的事情已心知肚明,可是每天反思了嗎?反思的及時嗎?是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呢?一想到有時心情不好“踢貓效應”也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吧?真是不應該呀!面對一次次的大小考試,一張張的紅白通知單,一張張失去童真的臉,一句句從學生嘴裏說出的考慮頗多的話語,一個個看似無奈又疲倦的小身影,我們不得不深思。我的孩子將來也會如此嗎?太不希望了!看看曉莊師範學校的生活環境似乎與小豆豆的學校很相似,真是讓孩子們羨慕呀!而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我們也能做一些什麼。無論如何教師對自己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抱什麼態度,對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抱什麼態度,這是師德問題,也是良心問題。有人曾說過教育不是犧牲,是享受;不是重複,是創造。教師的一生很難幹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作爲教師自身而言,我們仍期望它如百合,夏日展開是一朵美麗的花,秋日收穫是一枚成熟的果;而這一切的一切,對我們個人而言,有個很重要的立足點,就是愛與責任同行。不敢過多的誇大其詞,還是先努力做好自己吧。

陶行知的讀後感 5

參加過多次論文比賽的我,從沒參加過“行之杯”的比賽,這次偶然在蘇州市教育學會的網站中發現有行之輩的比賽,我仔細的閱讀了通知,論文選題範圍及撰寫要求度需要設計到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看到此通知,我比較慚愧,因爲我只知道陶行知的名字缺不知道他的理論思想,於是我就決定買一本關於陶行知的書。

最近我讀了《走進陶行知》的專題一:陶行知的教育人生後,感覺受益很多。“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對體罰、諷刺幼兒,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當代教師,我意識到要對幼兒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應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殉私情。而且我認爲,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在教學中,要尊重他們,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真心理解、尊重幼兒,幼兒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做教師要有一顆善待每個孩子的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有時我們會對幼兒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想一想,以本着愛幼兒的心態來看待幼兒,想想這些幼兒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幼兒,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幼兒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幼兒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幼兒的。對幼兒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就像我們學校的座右銘“愛可以創造一切”,熱愛幼兒,喜歡幼兒,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幼兒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幼兒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幼兒,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幼兒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幼兒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幼兒,纔有教育,幼兒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幼兒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幼兒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幼兒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幼兒的“心靈雞湯”。

陶行知的讀後感 6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而讀李鎮西老師所寫的《重讀陶行知》,恰似一泓清泉,沁人心脾。書中關於德育工作者應該是怎樣的人的討論,讓我感觸頗深。作爲多年的班主任,德育工作一直是讓我頗費精力且收效甚微的事,對於怎樣做好德育工作,我雖有摸索,但並未能研究透徹,形成方法理論。李鎮西老師的話語如醍醐灌頂,撥雲見日,讓我豁然開朗。

以前做班主任時,我總是在寬與嚴之間躊躇,管的寬了學生自由散漫,管的嚴了學生敬畏疏遠,難以把握尺度。陶行知先生則明確的提出,“訓育問題不是籠統的寬嚴問題。”“要打破寬嚴的`觀念,要在寬嚴以外去謀解決。”陶行知先生明確批評簡單地用“寬嚴”來管理學生。他認爲,“真正的訓育是品格修養之指導”,“我們要在‘事’上去指導學生修養他們的品格”。也就是說,德育工作者要做的當然包括在行爲上按文明規範和相關規則要求學生,但更重要的是給他們以品格上的指導。一句話,德育的根本任務不是懲罰錯誤行爲的發生,而是指導品格修養的形成。

那麼,如何去指導學生品格修養的形成呢?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德育工作者首先應該是學生平等的朋友,陶行知先生講,“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因爲德育過程中情感的因素是不可忽視的,而這情感主要來自師生關係。作爲班主任,應該與學生生活中、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產生共鳴,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化學生,而不是做高高在上的“道德皇上”,讓學生敬而畏之,畏而遠之。

陶行知先生還說:“品行養成之要素是在一舉一動前所下的判斷。我們問題中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於一舉一動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斷。”班主任不能只成爲“查房間、管請假、記大過、發獎品”的人,而要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明確自己行爲的對錯,由此再決定自己是否做出下一步的行爲。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成爲自己行爲的判官,而不是犯了錯誤之後由老師來裁決並懲罰。這纔是德育老師最根本的育人任務。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李鎮西老師和陶行知先生的話語無不蘊含着教育工作中的大智慧、大道理。將兩位教育家的德育理念貫徹到今後的工作中去,我想我的班主任工作將會如魚得水,事半功倍。

陶行知的讀後感 7

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人民教師的光輝典範。他“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爲我國的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也爲我們留下了非常寶貴的教育財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歷史的力量,經過近百年教育實踐的考驗,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教育改革和實踐的探索與研究,顯示出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引起了各方關注。除了政府層面主導的教育改革之外,一些機構和社會團體也紛紛組織力量推進教改,比如葉瀾領銜的“新基礎教育”實驗、朱永新領銜的“新教育實驗”,李希貴領銜先的“新學校行動研究”……。其實早在一個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經在倡導“新教育”,並針對當時的教育狀況,對新教育、新學校、新教師、新學生做過比較深入的討論。今天,我們在踐行“新教育”時,着重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眼中的“新教育”,或許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在陶行知的心中,對理想的新學校是有明確的定位的.:以生活爲中心,不只是在書本上做功夫;師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爲生活、爲教育的出發點;不僅學校的教師要學而不厭,職員也應該學而不厭;學校必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師生要以美術的精神共同改造學校環境;人人都應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學校歡迎人家參觀和批評。

現在的學校,是否在努力創設以生活爲中心的教育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學生整天都在忙着上課或者做作業,作業常常要做到半夜才能完成,哪有聯繫生活的時間?平時的教育管理中,努力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設法割斷學生和生活的聯繫,比如不能用手機、不能上網等等,將網絡視爲洪水猛獸……教師和學生,最看重的可能就是書本和考試了。整天在教科書和教輔書上下功夫,只要能回答出教師針對這些書籍提出的問題或編制出的考題,就是成功者。

1931年,陶行知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對教科書進行批評。他說,三十年前中國的教科書是以文字爲中心,到現在中國的教科書還是以文字爲中心,但卻沒有把最好的文字收進去,給學生的是一種零碎的知識,沒有讓學生讀了之後就欲罷不能的感覺和體驗。從他當年的批評到現在,時間又過去了80多年,但我們的教科書依然沒有大的改觀。陶行知說,好的教科書,首先要有引導人去做的力量。做了一個動作之後就想跟進下一個動作;其次是引導人們思想的力量,學了一個知識之後能想了又想;再次要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建立知識和經驗之間的新聯繫,或創造了一種新經驗。我們可以依此來衡量當下的教科書,有哪幾本具備這樣的效能呢?

陶行知說,一流的教育家,必定具備“兩種要素”之一:

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

另一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新精神。具備創新精神的人,不喜歡墨守成規,善於在對日常教育工作的追文中發現完善教育的新契機,並勇於實踐和探索;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闢精神。具備開闢精神的人,善於將自己在教育實踐中的經驗輻射給他人或其他地區,讓大家一起來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引導學生努力求學,不管是過去還是今天,都是教師最重要的任務。陶行知認爲,引導學生努力求學要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好學的教師、同學;

二是可學的工具;

三是必學的督促。三者之中,第一個條件尤其重要。教師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成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自己對此要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陶行知的讀後感 8

近期利用空閒時間,我認真的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著作《重讀陶行知》,讀完之後深覺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李鎮西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與感受,用一篇篇純樸的文字、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講述他學習陶行知的生動故事,寫得鮮活生動、引人深思,讀完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本真學陶行知的鮮活教材,啓迪我們以陶爲師,培育真人,立德樹人,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陶公的教育思想永遠值得我輩去學習、去實踐、去發揚廣大。

一是身懷信仰,追求發熱人生。書中《“看他開花,看他成熟”》一文,專門敘述了教師“要有信仰心”,纔有教師的快樂,教師要有教育信仰,纔會有教育事業心。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要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懷有信仰,懷有情愛,因爲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陶先生有四個字———“愛滿天下”,對學生的愛,對學校的愛,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勞動人民的愛,對中華民族的愛,充分體現在他一生的身體力行之中。作爲一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從大學時期選擇讀師範專業之日起,到參加工作後進入學校工作,我一直堅信,既然選擇了這項事業,就要從一而終,真正做到熱愛它,尊重它,把它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去做,永葆初心、永懷熱愛。

二是學做真人,方能培育真人。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陶人都知道這句至理名言。教師教人求真,學生學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是陶行知的教育目的,也是當今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要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就要實施素質教育,培育核心素養。縱觀我們當前的教育現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應試教育讓中國教育的路越走越窄,孩子們大多時間都是在“死讀書”和“讀死書”以及刷題中度過,只注重考試成績,並不關注學生成長,而如今隨着教育不斷改革,素質教育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雙減”政策、課堂教改、教師素養提升等等口號的提出,無一不是在不斷強化素質教育,儘可能的給孩子們以自由支配的大腦、雙手、時間和空間。自己學做真人,方能培育真人,我們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守護者和引路人,要始終堅定的鑽研教育目標,主動思考解決教育問題,不斷提升自身教育能力,永遠忠實的爲孩子們的成長保駕護航。

三是師陶踐陶,做到知行合一。《重讀陶行知》讓我懂得,真正的學陶,是發自內心地崇敬陶行知,聯繫實際地研究陶行知,與時俱進地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真正有大愛之心和教育情懷,有立德樹人之志、敢摒棄急功近利之念。就是說,真正的學陶,在情感上要真心真情,在行動上要真做實幹。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一直在一邊學習一邊反思,除了在文化素質上不斷提升自己,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我們要結合工作實際,努力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的高尚品格,將其融匯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之中,落實到自己所熱愛的教育事業之中,並立足於熱愛學生的實際行動之中,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讓先生的精神和思想長久流傳、發揚光大。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啓蒙,進棺材纔算畢業。”這是陶先生最徹底的終身教育觀。與我而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教學做合一,不斷踐行陶行知思想,堅守教育初心之路,將成爲我的終身追求。

陶行知的讀後感 9

當我在讀《走近陶行知》這本書之前,對陶行知先生的認識是隻知陶公其名,不識陶公其人而已。但是當我認真地讀完這本書之後,真是受益匪淺,走近陶行知,進而走進陶行知,讓我能夠更好地看世界,看社會,看教育,看學生,看生活,看人生。讀完此書後,我的收穫頗豐,它不僅讓我詳細地瞭解了陶公的教育思想,也爲自己的教育教學添加了更爲豐富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更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教育家高尚靈魂所帶來的強烈衝擊。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畢生教育實踐的寫照。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他反對體罰、諷刺學生,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爲當代教師,我意識到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應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殉私情。而且我認爲,現在的孩子個性強,在教學中,要尊重他們,孩子也是有尊嚴的,對他們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真心理解、尊重學生,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愛,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做教師要有一顆善待每個孩子的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有時我們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想一想,以本着愛學生的心態來看待學生,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就像我們學校的座右銘“愛可以創造一切”,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學生的“心靈雞湯”。

陶行知的讀後感 10

自從閱讀【陶行知讀本】之後,我便不忍釋卷,書中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感人的名言震撼着我。從陶行知這位‘萬世師表’的聖人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也學到了很多很多。

從陶行知身上,我學到了尊敬師長。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近的一位塾師認定他長大以後必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私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私塾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陶行知怕打擾他們,就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私塾的每一人,也感動了我。那麼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裏站了一節課,就是爲了不影響老師上課,不影響同學們上課。這是一種先人後己的精神,時時處處地爲別人着想,心中時刻懷着對老師的尊敬精神。

從陶行知身上,我還懂得了樂於助人和尊老愛幼。陶行知小時候,曾經爲程四奶奶買鍋。回來時,天黑了,本來難走的.山路就很不好走,可老天又下起了大雨。他把鍋送到程四奶奶手裏時,渾身上下都溼透了。陶行知就是這樣讓人尊敬的人。

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思緒萬千:陶行知爺爺留給我們的僅僅是這一本書嗎?不是的,他留給我們的是滋潤我們心靈的傳統美德,是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對照的感人行動,是他那流傳的不朽功績。

陶行知的讀後感 11

花了整整十多天的時間,每天回到家臨睡前,我便捧起《走近陶行知》一書。一開始,我只是想借它來催催眠,到後來,到了睡覺時間了還在看,是真的看出滋味來了。書中那近百年前的故事,貌似陳舊,但理念好多放在今天仍然是鮮活的好例子,是時髦的教學理念,好多用在新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

80多年前,陶校長說要“教學做合一”。他說:“在做上學:學的纔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詳盡。”比如我們教學生學習生字的書寫,必得結合具體的生字,和學生一步一步的走到生字書寫的具體筆劃、書寫的過程中,在這過程裏做具體的指導,才能得出正確的方法,才能寫出正確、美觀的字來。閱讀教學時我們要走進文章的精神世界,我們也必得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文字、句段中做深入、細緻的感知、解讀,走進文字的深處,融入文字營造的濃濃情境中去,感動的同時也才能獲得心靈的'重生。在那時,學校就有“活的生物課”。姚文采老師的生物課,既豐富又有趣。他把挖草藥的請來,教學生認識各種中草藥;他把種花木的請來,教學生在中各種花木的方法;他把科學社專家請來,教學生辨認各種生物科別……學校有生物室,有植物園,這多麼令人羨慕啊!如果,我們現在的學生少一些重複的練習題,多一些親近生活,親近自然的實踐活動該多好啊!畢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學生更感興趣的,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不是更有趣,更有效嗎?如果,我們學校也有一塊地,上面允許我們的學生種種菜,養養雞啊什麼的,一定很受學生歡迎。

在80多年前,陶校長就提出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然而,回想我做的一些事,有沒有在扼殺兒童的創造力呢?有一天自習課,我讓孩子們在教室裏看課外書,畫畫,孩子們在教室裏安安靜靜地,突然我發現我們班上的調皮大王楊博他的課桌椅周圍有一些白色的紙片,我走過去,大聲呵斥:“看看你的課桌周圍,你在做什麼?弄得這樣髒?你這個個不爭氣的!”過了一會兒,耳邊才傳來很低的聲音:“老師,我在做雪花。”孩子可能被嚇着了,也知道錯了吧,趕緊拿掃把來掃乾淨。現在,回想回想,作爲老師的我,除了疾風驟雨,就不能春風化雨了嗎?想想自己小時候,學習畫畫時,當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春天》帶回家時,雖然畫得不好,但我的父親母親卻很默契地什麼也沒說,把我的作品掛在了我的房間,那一年父親與我一起,把我的作品,糊滿了整間屋子,從地平開始1.5米的高度,竟也將家中四壁裝飾得挺美。我的父親學歷不高,母親更是幾乎不認識字,但是他們對我的教育,比起讀了十多年書的我,似乎更加高明。父母用他們的寬容,用他們的智慧,既保護了我的童心,又讓我自覺改正了錯誤,陽光而健康地長大。《拆表的故事》中,陶校長也是用他的寬容,保護了孩子的創造力。保護孩子的創造力,遇事多一點冷靜的分析,多一點理解和寬容,那麼,保護的不僅是一顆天真的童心,有時甚至是在保護着中國的“愛迪生”。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一方面從理論上提升自己,多積累知識,另一方面從實踐中充實自己,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的讀後感 12

暑假的時候,因爲單位要求每一位教師要讀《陶行知先生教育文集》每辦法,平時不愛看書的我,硬着頭皮花了3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了,讀完這本書,回憶自己教海生涯中的十多年,我心潮澎湃,難以平復,簡單的說說讀後感吧。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幼兒,就有教育,幼兒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幼兒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爲一名好幼兒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啓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幼兒,就必須善於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幼兒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幼兒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爲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擡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

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四塊糖的故事讓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藝術,我曾經看過陶行知先生說過關於“四塊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錯誤幼兒身上的幾處優點,把糖“送”了出去。第一塊糖,按時到陶先生辦公室的,守時。

第二塊糖,叫住手就住手,聽老師的話。

第三塊糖,幫助女同學,打抱不平,有正義感。

第四塊糖,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這樣的“優點教育”之下,幼兒能不進步嗎?陶先生在一件小事當中,找出幼兒這麼多的優點,可見他時刻注意進行“優點教育”,擴大他們的優點,而不要只看到幼兒的缺點,而忽視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有的老師抓住幼兒的缺點,大做文章,這樣就不能夠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活即教育,教育離不開生活。

優點能促成一種願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大。一個孩子的優點得到了肯定和鼓勵。他可能在自己的優點之處有一番大作爲。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幼兒。作爲教師,對幼兒的愛首先要尊重幼兒,尊重幼兒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幼兒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幼兒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幼兒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幼兒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幼兒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幼兒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幼兒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幼兒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陶行知的讀後感 1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克連科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作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倡導和踐行了愛的教育。 他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把學生和學校稱爲“愛人”。 》,耳目一新,同時也給我很大的啓發。

在育才學校最困難的時候,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維持學校的日常。 當時,有人笑他是巨石游泳。 陶行知不予理會,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着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游泳,越遊越有活力,我要遊過激流 和危險的海灘到達勝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述學校是“情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成“石頭”,足見他在艱難險阻的逆境中,將全部熾熱的愛傾注在學生身上,竭盡全力送出 他們安全地到達了理想的彼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校。 “小莊因愛而生,沒有愛就沒有小莊。” 學校領導和教師充滿愛心,熱愛教育,熱愛學生,才能努力建設一所像樣的學校。

沒有愛,教師就無法教育學生。 愛學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和友善的態度和親切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更接近自己。 在兩顆心逐漸融爲一體的過程中,老師按照真人的規範來引導和做事,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推動,每一次教導都充滿期待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的愛,就連教學也沒有激情。 沒有師生在課堂上的心與心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能。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 有些學生因爲父母忙於生計而把孩子放在一邊。 他們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學業跟不上。 有時候我真的不忍心去責怪他們。 想想你的孩子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自己的照顧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爲老師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 教育要用愛澆灌,心與心相融,才能以真情回報。

陶行知的讀後感 14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爲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學校爲“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爲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於父母忙於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爲教師的有什麼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的讀後感 15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家庭到社會,人們都對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重視。但教育到底能做什麼?爲什麼要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對於這些問題,並不是人人都曾關注和思考過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卻不能不對教育究竟是爲了什麼這樣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

陶行知認爲教育應該: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這是曉莊師範學校的校訓,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煉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爲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爲指導思想,努力將我的學生培養成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爲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爲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爲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後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爲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爲親密的好朋友,成爲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