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刀鋒讀後感(精選26篇)

刀鋒讀後感(精選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刀鋒讀後感(精選2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刀鋒讀後感(精選26篇)

刀鋒讀後感 篇1

這本書的書名叫《刀鋒》,作者是英國人,毛姆。Razor是剃鬚刀的意思。

書的封面上寫着這樣一段話:“我要走遍世上每一條路,度過深沉的悲傷,莫名的哀愁,無盡的喜悅,只求放手一博體驗人生,追求靈魂中的星辰。”如果你對刀鋒這本書名不是太熟悉的話,那麼你對《月亮和六個便士》這本書一定了解,對,是同一個作者——毛姆。毛姆是英國著名作家,一生著作頗豐。上網百度了毛姆的生平簡介,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童年不幸的經歷對他後來的影響很大。

《刀鋒》這部作品描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一位飛行員。這個好友非常勇敢,置生死於度外。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爲救拉里而中彈犧牲。拉里復員後,被當作英雄,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貝爾,有親友爲他提供的遠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開懷抱等待他,但拉里並不快樂,他選擇逃避這“美好生活”,他的“遊手好閒”令周圍所有人不解。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強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對生命有了獨特體驗,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他開始追問生命的意義,人存在的意義,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爲什麼有惡和不幸,最終在印度領悟人生的真諦,因此,這本書帶有東方文化的背景。這得益於作者——毛姆一生喜歡遊歷,足跡踏遍世界各地,深諳東西方文化。他以哲人的睿智洞察到西方社會中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可以在東方文明中找到治癒良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工具理性走向極端化,追求高效率使手段成爲目的,而人則異化爲達到目的手段;西方文明所崇尚的主流價值觀成爲窒息人生命和個性的枷鎖;而東方文化和宗教中通過求諸內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自我完善等思想所關注的是人本身存在的價值,強調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艾略特是小說中的另一中心人物。如果說拉里是經東方文化啓迪而開化的明白人,艾略特則是終身執迷不悟的可憐蟲。毛姆無時無刻不把這兩人進行對比,其目的是將東西方文化的優劣短長進行觀照,其敘述語調也有本質的區別:對拉里是由衷的褒獎,對艾略特則是辛辣、尖刻的諷刺。艾略特極其聰明,他削尖腦袋鑽入上流社會,靠權謀、手腕討得上流社會體面人士歡心而站穩腳跟,他從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他不動聲色地向上流社會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推銷形跡可疑的古董名畫,並因此而暴發起來。艾略特是當今商業社會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一切以自我爲中心,一切信奉交易原則,而這一切不過是過眼煙雲。艾略特的人生悲喜劇說明靠名利等身外之物來證明人生價值的想法是極其愚蠢的。

這本書還要細細品讀,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書中的諸多哲學精神。

刀鋒讀後感 篇2

毛姆真是講故事的高手,他的每本書都讓我拿起來就放不下,其實並不是故事有多特別,見解有多不凡,才那麼吸引我,而是他講故事的方式,他就那麼平靜地講着一段段經歷,在空間、時間中慢慢地自如地穿梭回合,時有意外驚啞,牽引着讀者不停地思索,總想看看究竟。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無論是天才、不凡者,普通人,無不在他對人類的種種微妙情感的瞭解掌握中,在東方西方、不同國家、城市鄉村的遊歷變動中充分地全方位地展露出來。尤其對我這樣一個旅行愛好者,有着致命吸引力,彷彿跟着作者的腳步也遊歷了很多地方,熟悉瞭解很多地方。時間空間跨度很大,卻能結構清晰連貫,故事發展新奇,卻不感覺突兀,作者的掌控力真得很強啊。

刀鋒是毛姆四部曲裏最後一部,感覺也是他的巔峯之作,我幸運地也是最後讀到。對於毛姆在本書中想要表達的他對人生感悟,我的理解是,現實生活有如一把把鋒利的刀鋒,使每個人過得都不容易,要想越過刀鋒,最終獲得平靜幸福的生活,人們都需要不斷地在每個經歷中修煉品行,淡泊名利,節制慾望,纔是正道。是嗎,毛姆先生。

刀鋒讀後感 篇3

這本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最終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局。不管他們的處世和人生會被怎樣的認爲與點評,他們是滿意的,所以是好的。

艾略特和拉里是兩個相反的人物,一個熱衷於社交,有着最普遍大衆對榮譽權利的看法;一個特立獨行,爲了找到內心的答案,擯棄了很多世俗的東西。我不覺得應該以誰爲樣板去生活更好,一個勢利虛榮,卻又大方寬容善良;一個純正仁愛,放縱自由。只要是不傷害到他人的生活方式,每一個,都不應當被批評。

我對拉里和伊利沒有在一起那一段,感慨比較深,戀愛中,感覺最重要,婚姻中,適合最重要;戀愛是纏綿,是火熱,它不關乎現實,婚姻是細節,是柴米油鹽。他們倆一個是雪山,一個是溫流,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就算在一起長久的忍受與爭吵也會把愛耗盡。這個選擇是無比的正確。

我很佩服拉里的那份淡漠,能與人相處密切後瀟灑脫身,能不迶於情愛之中,心中是怎樣的淡然。對於他的仁愛,我倒是覺得,有時候他用陪伴治癒的方式去安慰他人,當他離開時,那人會感到怎樣的孤獨與落寞,當然,比起救贖他人的人生來說,這點情緒可能不算什麼,我只是覺得,這樣不是很好。

他能爲了人生真理,拋卻一切於不顧,這份勇氣與膽量,讓人心生敬意,但是這是因爲他無父無母,沒有牽掛與責任,沒有加之於身的期待與負擔,所以暢然遊於天地之間。他覺得自己每年的三千法朗是累贅,現實來說,如果沒有那筆錢,他要用遊玩的時間去支付生活費用,怎麼可能這麼自在。平常人要用大部分的時間去工作來獲得輕微的安逸與享受,在這裏我和作者的觀點一樣。那是支撐他飛翔的翅膀而不是拖累。

我欣賞拉里這樣近佛性的人物,卻不是很喜歡,就像他是身邊的朋友,溫柔理性陽光,完美的不像是凡人,少了煙火氣。

我想,現實中也沒有這樣的人吧。

刀鋒讀後感 篇4

毛姆是個怎麼樣的人,爲什麼能把人性寫的那麼透徹,我太喜歡他的書了。

這裏面每位人物都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艾略特成爲社交名流;伊莎貝爾憑着鉅額財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賺錢的穩定工作,每日朝九晚六;蘇姍·魯維耶的生活無虞;蘇菲求得一死;拉里獲得幸福之道。

多好啊,世界的存在就是有這樣的多樣性,只要不做傷天害理,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追求任何事情都是內心的驅動,無論是金錢,財富,權利,愛情,奉獻,犧牲……當然惡的事情存在,善良的事情亦能存在。

只要追求到了就是幸福呀,我不是聖人,也不是惡人,我也是這個世界最普通的凡夫俗子。突然想到當年明月說的一句剛好挺符合的:成功,就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

關於拉里和伊莎貝爾,兩個三觀不和的人是沒法在一起,拉里:“我向你建議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實得多。我真希望能夠使你懂得精神的生活多麼令人興奮”,而伊莎貝爾的訴求是如此簡單:“你難道看不出你在要求我做一件我不感興趣的事情嗎?我只是一個正常的女孩子,我現在二十幾,再過十年我就老了,我要及時行樂。”

什麼是苦,相對於什麼苦?相對於糖,還是對於苦瓜。哈哈,人生真有意思。

嚐了苦瓜,再吃糖,得多甜呀。

刀鋒讀後感 篇5

小說通過紛繁複雜的人物——滿懷野心一步步邁向社交上層名流界的艾略特;爲了穩定富貴生活捨棄心中愛人的伊莎貝爾;最初出賣肉體勾引畫家而生存的蘇珊;放蕩形骸嗜酒、吸毒最後客死他鄉的索菲;以及放棄物質生活、心愛的人以”晃膀子”名義周遊列國尋找答案,四十幾歲散盡財富,但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的拉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歸屬、選擇,不同的選擇構成不同的道路,結局不一定完美,但看上去都幸福合理。

作者最後說”覺得自己不多不少寫了一部以“成功”爲題材的小說,因爲書中和作者有關的人物無不如願以償:艾略特成爲社交界名流;伊莎貝爾在社交界取得鞏固地位並且有一筆財產做靠山;格雷找到一個穩定而賺錢的職業;蘇珊得到生活保障;索菲獲得死;拉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

也就是說,經管歷經種種波折,有的人物慾享樂至死,有的人放蕩形骸至死,有的人追求知識至死。人們無一不是在過着自我信念裏認爲自己該過的生活,這也屬於某種“成功”吧。

刀鋒讀後感 篇6

下午無事,攜一本舊書《刀鋒》去看。以前也買過《刀鋒》,是周煦良翻譯的,字太小,於是又買了這本舊書。翻譯者姊佩,聽上去好像是個女性的名字,其實不是。這名字聽着很有味道,無端地覺得好像出自《楚辭》。

用牛皮紙細心包了,寫了書名。覺得還好,阿萬的包書手藝學了個七八成。泡好茶,卻看不進去。因爲辦公室實在太鬧,快期末了,大家新課都快結束了,不免有些解脫的輕鬆。沒有鬧中取靜的本領,只好自己尋一個安靜的角落。五樓的樓梯轉角很是僻靜,尋常不見人來。就坐在小窗下看書。

行雲流水的翻譯不遜於周的譯文。很快就看進去了。毛姆真是了不起的作家,你明明知道結局,還是被他吸引。兩年前看這書覺得石破天驚,現在依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的難題不在於他想採取何種行動,而在於他想成爲何種人。第一次讀時就覺得很是慚愧,有生以來卻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想成爲怎樣的一個人?在這個問題面前我很茫然。一直以來,我們都循着家人和社會的要求,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有出息的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無形之中受着儒家思想的要求。就像伊莎貝爾及其家人要求萊雷(周譯爲拉里)一樣。但是回顧幾年來的經歷,卻不得不有萊雷一樣的困惑,突然發現自己多麼的無知,有那麼多的書沒有看過,有那麼多的東西不懂,而年華漸去,記憶力也慢慢衰退,一天就陷於無窮無盡的瑣事之中,想要擁有一個寧靜的天地來學習而不可得,你說是不是人生的悲哀。也許許多人無法理解萊雷的人生選擇,遠離名與利,尋求心靈的寧靜。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覺得他的睿智。人生白駒過隙耳,富貴於我如浮雲,何不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一把刀的鋒刃很不容易越過,因此智者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現實和理想永遠不能完全合拍,但理想就像遠在天邊的星辰一樣吸引着我,雖然無法像《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樣決絕,爲了自己的理想拋家棄子,但我想現實和理想之間還是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角落吧。

刀鋒讀後感 篇7

很值得一讀。

本書用對照的手法,寫了兩種人,入世者,出世者。

入世者以老談伯頓作爲代表,一生都獻給了名利場。垂死病中還要爲了一紙請帖顛倒悲歡。作者一邊反諷,一邊同情。還盡力滿足他最後的願望,讓他自以爲志得意滿的去見上帝。伊莎貝爾深得舅舅真傳,品味,價值觀,生活方式,一樣浸泡在名利場中。浮華,無情,勢利卻圓融,優雅,修煉成精。作者以大慈悲的情懷,同樣給她求仁得仁的快樂生活。

出世者以拉里爲代表。換一句更像西方哲學的術語,叫做自我實現。他徒步丈量過歐洲的大片田野,最後在印度的瑜伽行者那裏找到了靈魂的歸處。但他不是棄絕世界的隱士,他是當求到了靈魂安寧之後,又回到原來的世界裏,繼續生活,越來越純粹的生活下去。

從自我實現這個意義來說,蘇菲是失敗的實現,蘇珊是成功的實現。而蘇菲更近於拉里,蘇珊更近於伊莎貝爾。格雷不過是個從來沒有自己的空皮囊。

刀鋒如果有主題,主題就是自我實現之路吧。

或許拉里純粹高尚,有自覺,能自省。而伊莎貝爾通透精明,自私,也自律。他們都是世間難得的人尖兒。

刀鋒讀後感 篇8

本書中,毛姆先生依然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的,小說中的毛姆先生算不上故事的參與者,他只是一個作陪的客人,是故事的旁觀者,是每個角色的傾訴對象,也許這就是第三者身份的好處,不需要爲如何參與故事而煩惱,只需要點燃一根菸,靜靜地看着發生的一切,然後默默地思考。

他觀察着每個角色的外表和心理,並對他們進行剖析,讀者跟隨毛姆先生一起探尋每個角色的內心,彷彿在審視自己的內心,因爲書中的每個角色又何嘗不是我們身邊每個真實存在的人呢,或多或少都有這些角色身上的影子,這些角色是毛姆先生從衆生相中抽離出來的結合體,是你是我也是他,固然你纔會覺得似曾相識。

人這一生總有許多執念,艾略特執着於榮譽,執着於社交,伊莎貝爾因爲執着於對拉里的愛而耍心眼,格雷確實只是凡夫俗子,我們何嘗不是呢?做個想要掙錢又能掙錢的凡夫俗子也沒什麼不好,多思的人有些辛苦,拉里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支撐他在巴黎閒晃兩年,我等就算想要探尋所謂人生的意義,肚子就會提前抗議了,像格雷那樣簡簡單單地過一生也挺好的。還有可憐的蘇菲,人這一生究竟會遭遇什麼,你預測不到,不管你做什麼樣的選擇,真誠待人,認真生活,過好當下。

刀鋒讀後感 篇9

一把刀得鋒刃很難越過,因此智者說得道之路是困難的。這本小說描述了很多人物:一生醉心於擠入上流社會的艾略特、追求奢華生活享受的伊莎貝爾、可憐的蘇菲、探求人生意義而不斷閱讀旅行最終開悟的拉里……

其實這篇小說相比於《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塑造,基調及結尾都更加積極美好一些——除了主人公及作者,其他人物都有美好的一面,同時又有一些小惡的一面——也許這就是人性。

其實,這本書的各個人物,即使在如今這個社會,仍然不過時,仍然能夠找到一些對應。尤其是拉里一直追尋的問題也困擾了當今很多的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所謂明瞭的答案,答案需要每個人經過一番苦苦尋找纔可能最終領悟——而且每個人領悟的結果可能也有所差異。

其實,我覺得文中已經給了作者針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上帝可能根本不存在,輪迴可能存在(既相信又不相信),得道之人具體在哪裏做什麼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對世界熱情、無私、平和、寧靜、節制。

其實我覺得: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值得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事情)纔是最重要的。

刀鋒讀後感 篇10

要不是看到毛姆說他無意中寫了本以成功爲主題的小說,我還一直以爲這本書是寫宗教信仰的呢!雖然我是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常常爲別人虔誠的信仰感動,更多的是爲儀式所感動,比如祈禱、做禮拜、三跪九叩……但是我討厭被長輩逼着跪拜神佛,雖然我不會反抗,可是一旦我有選擇權,就會堅決逃離。

老家村裏有一座基督教堂,信徒多爲老人,小時候常常看大家週末一起去教堂彈琴唱歌,覺得很是羨慕。一旦有信徒離世,所有人就會一起相送,非常的溫情脈脈。相比之下,佛教的儀式好似滑稽了些,小時候常被那些穿着藏藍衣服唸經的老人嚇到,覺得氣氛詭異。

而且逢年過節必定要到寺廟裏去燒香拜佛,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又是被擠又是被煙燻得直咳嗽、流淚,真的好煩人。家長們還特別愛讓我去求點什麼,我雖不是無慾無求,可是我也實在不好意思拿自己一點小事去麻煩菩薩呀!只好求點健康,可是我從記事以來,就沒怎麼健康過啊!還拜什麼拜?

說起來,小區樓下一座小寺廟的對聯就寫得極好: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只要做個善良正直之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有沒有宗教信仰又如何呢?

刀鋒讀後感 篇11

很多人在看完《刀鋒》這本書以後,內心都有一個疑問,我們的人生是應該像男主人拉里一樣不爲世俗,不求名利,努力爲理想而活;還是應該像女主伊莎貝爾說的那樣,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儘可能的使自己富有,努力過上那種享樂生活。作者毛姆在這本書裏寫的很中立,並沒有正面的回答這一問題。但在我看來,他卻在更高的層面上向我們傳遞着一種思想,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活着,要不斷的進行自我完善,儘可能的按照理想而活。

這是一部人人如願以償的小說,小說裏的每個人在最後都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東西:艾略特在社交界出了風頭;伊莎貝爾以巨大的財產作後盾在活躍的有文化的階層中獲得了鞏固的地位;格雷謀道了一個可靠的有利可圖的工作,有自己事務所,每天九點到下午六點去上班;蘇珊生活得到了保障;索菲求得了一死;拉里得到了快樂。

理想固然有高低之分,但生活沒有,毛姆鼓勵我們在生活中追尋精神的滿足,遵從內心,去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同時要去熱愛生活,活得純碎和真實。

刀鋒讀後感 篇12

蔡康永在《奇葩說》上曾說過,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總是在兩極之間搖擺。比如理性和感性之間。我曾有段時間特別迷戀靈脩,但之後數年又將身心靈那一套全部束之高閣,而堅定地走向科學理性的另一極。

我已經好久沒讀小說了,畢竟那只是虛構的文學作品,與實實在在的科學不沾邊。這次完全受貌美封皮的誘惑拿起毛姆的《刀鋒》,卻讓我意外發現科學之外有更爲廣闊的世界。

《刀鋒》主人公拉里是美國人,因爲在戰爭中親歷夥伴的死亡,戰後踏上游歷世界、苦尋終極問題答案的旅程。

第一站他去到巴黎。“我看了很多書,一天看八到十小時……你是不知道看《奧德賽》的原著多帶勁。那種感覺就好比踮起腳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我一兩個月前還讀了斯賓諾莎的作品,儘管我看得不是特別明白,但那樣的作品真叫人興奮。就像你從乘坐的飛機上走下後,來到一片被羣山峻嶺環抱的大高原上。四周萬籟俱寂,純淨的空氣如同美酒佳釀一樣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覺像是擁有一筆巨大的財富……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沒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爲什麼會有罪惡。我想知道我的靈魂會不會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後一切也就結束了。”

刀鋒讀後感 篇13

《刀鋒》這本書,個人看完覺得塑造了三個人物: 拉里,伊莎貝爾和蘇菲。

蘇菲,因車禍丈夫去逝後,開始淪落。拉里試圖從淪落中救出蘇菲,而平時優雅迷人的伊利貝爾卻把她推向死亡。作者並沒用太多筆墨敘述這一段,卻用對比手法刻畫出人心的善惡。

伊莎貝爾,在這個故事裏伊莎貝爾代表着大多數身上有着凡俗生活中女人所蘊藏甚至顯現的更多特質。她清楚自己的.追求,但她並不真正的瞭解自己所愛的人“拉里”。

拉里:代表着那一些思考自身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的少數人們。有時這些問題的無解會讓很多人感到羞恥,甚至被深深的孤獨感包圍,就像在遼闊的生命荒原裏,我們只是模仿別人的樣子前行,卻從來都不知道爲什麼前行,於是思索的無果讓我們放棄了思索。是的,世俗是如此的強大,強大到讓你誤以爲世俗的就是一切真實的,當你被他人禁錮時,當你被世俗左右時,當你被時代打擊時,你變得彷徨,你變得迷茫,你變得沮喪,你甚至搞不清楚是這時代錯了還是你錯了,可穿越時間的長河,那些先賢的思想給了我們方向,無論動盪還是安穩,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一件事,那就是保持對生命的思索和對自我的真實,拉里從他的角度來說做到了。

刀鋒讀後感 篇14

書中講述了性格各異的中青年的人生故事,而作爲主人公的拉里在不同時期或多或少的出現在他們的人生中。就像作者在本書結尾總結的那樣,無論每個人追求的是什麼,但都獲得令自己滿意的結局。

我們要堅守自己,拉里不顧周圍人的反對,甚至不惜放棄婚姻,一直尋找着內心的充盈。書中人物與拉里都有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也多半喜歡上了拉里親善獨立的人格,但他們並沒有過多的受拉里的影響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或追求,他們都是勇敢而幸福的人。

我們更無法評判別人的價值觀,汲汲於名利的艾略特、沉溺於被愛與享受的伊莎貝爾、在絕望中放縱自我的蘇菲、站在黑暗卻面朝光明的蘇珊,還有不斷追求精神滿足與自我本真的拉里,縱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不受外界影響的去追逐。價值觀並無高下之分,不能說追求物質就是俗不可耐,追求精神就是高雅超凡,能遵從本心就值得歌頌。正是有了這些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目標與追求才組成了我們的大千世界,我想這也是拉里重返塵世的理由所在。

刀鋒讀後感 篇15

艾略特,蘇姍,蘇菲,拉里,伊莎貝爾……

拜服艾略特的執着,折服蘇姍的豁達,佩服蘇菲的徹底,羨慕拉里的追逐,也理解伊莎貝爾的世故。

儘管每個人的人生從彼此對立的角度看來都是瘋魔的,不被理解的。但那的的確確,真真實實是他們的人生啊,他們傾其一生追逐的人生不是麼。

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是成功的。

艾略特對社交的執着,讓他在生命的盡頭,還惦記着一封邀請函的回信。

蘇姍的豁達讓她最終躋身於上流社會。

蘇菲歇斯底里的墮落讓她如願以償。

拉里按自己的意志,煢煢孑立,踽踽獨行。

伊莎貝爾過上了幸福的貴族生活。

每個人都以自己獨有的自傳體寫完自己的刀鋒人生。讓人感嘆又讓人唏噓。芸芸衆生,我們自己的人生傳記又何嘗不是刀鋒人生呢。

皮囊只有一面,而人性一人多面,千人千面,所以艾略特在社交場所如魚得水,所以蘇姍在大染缸裏活得遊刃有餘。所以蘇菲在苦難來臨後墮落宣泄。所以拉里重新尋找人生的意義。所以伊莎貝爾嫁給現實和世故。

刀鋒人生割傷了每個人,也重塑了每個人,最後成全了每個人。

人生的意義在哪兒?也許就是按自己的意志,心無旁騖地走完這如刀鋒般的人生吧。唯有心無旁騖纔會做到忘我,纔不被生活本身所傷害。

刀鋒讀後感 篇16

有個說法是三十歲到四十歲讀刀鋒,但是沒辦法啊,我讀完了才知道這一說法。

但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人們也不一定讀得透徹啊。在第六章裏我完全是雲裏霧裏,但除去一些頗顯不切實際和梗概性的東方哲學,和一大堆羅列的術語和歷史人物,我還是對故事情節有了些膚淺的瞭解。

我想,現實中一定沒有拉里這樣的人,爲了一個“答案”,放棄物質生活,翻山越嶺,顛沛流離。

“在他身上我看到年輕人少有的沉穩”“他的微笑永遠溫暖而真摯”“他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並不是刻意的疏離感”

……毛姆在書中大致這樣評價他,拋給我一個遺世獨立,內心深沉似海的飄飄然的形象。

書中運用大量的對比和反諷手法突出他的單純和堅定,用絕對的毛姆式旁觀者視角縱觀他的心路歷程,總之,讓人對拉里各有各的看法,敬佩也好,不能理解也好,他至始至終活在他的世界裏,他的思想裏,活在這本書裏。

結局的“圓滿”也讓人十分悵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和歸宿,到最後,沒有誰過得更好,或過得更壞,拉里也不例外。精神的高度不是爲了在世界上有什麼亮眼的成績,也不是在旁人眼裏有光鮮的外表,也沒有什麼好壞高下之分。

或許拉里會繼續開着卡車在心裏思考梵的意義。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也在尋找着自己的“答案”,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從事着什麼。

刀鋒讀後感 篇17

毛姆先生髮現自己在無意間竟寫出如此一個出色的故事。他十分開心也很滿意,畢竟,所有他關注的人都得償所願:艾略特擁有了顯赫的社會地位;伊莎貝爾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居住在活躍而有教養的社會裏;格雷有了穩定的工作,收入頗豐,過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蘇珊娜·魯維埃得到了安穩的生活;蘇菲告別了人世;拉里得到了滿足。

對於這些最終都能夠找尋到各自生命歸途的人物,我想毛姆先生是欣慰的,通過對於拉里這一主人物系列故事的描寫,在作者的講述下,隨着時間的推移與拉里多彩的世間經歷,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拉里的生命歷程,更能察覺到拉里逐漸解開了自己的心靈困惑,並擁有了自己的生命追求,在這條孤寂的道路上,即便不被所有認可但拉里依舊帶着這腔孤勇不斷往前,這是種巨大的自我推動力,更是種對自由不懈嚮往,也更是拉里對自己生命最好的詮釋。我想很多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情不自禁會對拉里產生一種莫名的崇敬與羨慕之情,在他隨性,平和的性格里蘊藏了太多敢於活出自我的力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拉里一樣拋棄世俗與金錢而單純的去追求精神享受,我們做不到更缺乏如此空靈的心境,但我想其實作者是想讓我們在感受這一價值信念的過程中,能夠在生活裏多一份平和,自由,隨性與簡單的自我,如此便能收穫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我想這也正是作者想向我們傳遞的價值信念。

刀鋒讀後感 篇18

第一次讀毛姆的書,本來想讀成名作《月亮與六便士》,沒借到,所以拿了這本。

讀的很慢,斷斷續續,後半段才深入其中,毛姆的作品確實有獨到之處,平淡敘述之中總有能牽動你的東西,總有你意料之外的環節,讓你精神一震,牽着你讀下去。

拉里,參加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死亡,對人生心存迷茫,戰爭結束後,他渴望尋求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選擇了一條不被身邊所有人理解的一條道路:遊遍全世界。或者用他的話說:“閒逛”。他放棄了在別人看來有着光明前景的仕途之路,開始自己探求人生意義的歷程;在礦區當過曠工,在農場打過工,最後在印度宗教中頓悟,返回美國,散盡爲數不多的財產,登上一條貨輪做水手。在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之中得到了真正的幸福與自由。結尾一句深入我心:抱無我無求之態度,走盡善盡美之路。

拉里是自我救贖成功的爲數不到的人,現實生活中,拉里的迷茫可以說人人都有,可他尋求渴望找到答案的勇氣不是人人都有。畢竟要一個人幾乎完全放棄物質上的追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拉里不光是作者的理想夢,也是我們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由此可見,毛姆的作品大多數應該都是追求人生意義這一主題。這是個永恆的話題。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只要自己滿意那就是你的最佳答案。不必統一。

刀鋒讀後感 篇19

艾略特在社交界光彩奪目;伊莎貝爾憑藉財產在活躍而有文化的社區站穩了腳跟;格雷擁有一份穩定且賺錢的工作,每天在辦公室過着朝九晚六的生活;蘇珊娜·魯維埃的生活有了保障;索菲以死亡爲解脫;拉里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似乎都過上了該過的生活,每個人也都得到了最應該得到的。在美國的實功主義下與拉里的探索讓人深思。或許就像作者說的,在這紛雜利益矛盾的人海里,迷失卻又渴望超越自我,篤定卻彷徨,善良又殘忍。

對於其他人的設定或者單獨的故事來說,我是十分滿意的,只是對於拉里一開始這個不確定的人,對於我的衝擊式是十分的大,混日子,對於平常人來說,都會被嫌棄,但是對於拉里來說是那麼優雅和自然,外界對他的接納,當然是士兵的榮譽加身,但是如此早地去尋找人生的意義,追求於哲學,如此純粹令人懷疑。但是對於他的生活和對於金錢的世界觀人生觀可能在去過印度之後就變得看不懂。或許這就是不可及的原因和平庸的原因吧,只能觀望。

對於伊莎貝爾來說,或許知道拉里和自己不是一個世界後,放手保持理性或許也是一種成功,或許是乏味的,但是是確定的,因爲是別人走過的,顯得可靠,也無趣,就像拉里對於這裏的評價是,你不可能給與無法欣賞的人自己欣賞的場景。對於別人是諷刺,但是又顯得可愛或許也是毛姆的特點吧。

刀鋒讀後感 篇20

我真的無比羨慕拉里的生活,不求錢財的多少,只爲追尋內心的幸福之道,而且實際行動能力很強。可是,我們如果要做到這些,該有多難啊!我無數次地幻想過逃離現在的生活,哪怕是去遠方一個非常偏僻的庵裏也好,只要能夠遠離這些俗事,我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可是,我們不像拉里一樣,我們有父母兄弟,有自己特別在乎的親人,對於他們寄於我們成材的期望,我們如何能夠辜負呢?只要有自己放不下的人,我是指家人,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顧忌,我們無法放下所有的一切去追尋自己的自由。其次,我們也不像拉里一樣有固定的收入,即使有,我們既要滿足自己的日常消費,同時有的還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那些收入只會覺得越來越微不足道,所以就會不停地想賺更多的錢。最後,我們並沒有親身經歷過生死,或者親眼目睹親友的死亡,我想我們目前還沒有到達拉里那種超脫的態度。其實本質來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想逃脫責任的人,我有些時候特別討厭所有一切的人際關係,那時我會把手機設置成完全靜音,把所有社交軟件通通關閉,甚至想把手機藏起來,然後一個人默默地看書,練字,寫作業或者睡覺。總之,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擾,我不想有任何的聯繫。

文中拉里一直在尋找真正的信仰,一直在找心中的答案,當然最後作者也說他是找到了,可以說他是相當幸福了!我想,如果未來的某一天,我可以一個人在偏僻的山林中擁有一棟小房子,每天在裏面看看書,練練字,學學中國的樂器,聽聽歌。累了就去山林間走一走,看看花草樹木,欣賞日出日落,偶爾爬爬山,跑跑步,餘生若能如此,此世何求?

刀鋒讀後感 篇21

——讀毛姆《刀鋒》有感

早就知道有這本書,但是,如果不是兒子在微信閱讀中推薦我閱讀,讀它不知道是何時的事,因爲,已經很久沒有了閱讀小說的興致。但是,把它讀完,卻忍不住想說點什麼,因爲,這是一本認真探尋人生意義的“三觀”教科書;因爲,我曾經和兒子講過,要本着“三觀一致、個體相當、門當戶對”的原則找女朋友,至於是誰,看兩個人的緣分,但願他能夠聽進,適時遇到。

在我看來,書中的各個人物(拉里、伊莎貝爾、艾略特、蘇珊、索菲、格雷以及第一人稱講述故事的毛姆……),拉里無疑是作者要樹立的一個標杆、一面旗幟、一個理想中人。他不願意聽任陳規套路的擺佈,甘願在社會規範的量尺下做一個有責任心而無公害的普通螺絲釘;他超然隨性,熱愛知識,不以勞動爲苦,他的眼裏沒有階級之分,沒有上下貴賤,只有善惡,是人世間少有的那種純粹。

如拉里所說,活着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的完善、精神的進化。但是,作爲一個社會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逃避不了贍養父母的義務、養育子女的責任。即使是堅持精神至上的人,羨慕拉里的生活,但有勇氣邁出拉里式生活第一步的人,總是寥寥。我們周遭的人大都是物質大於精神,在蕭山這樣的經濟發達縣區更是如此,很多人隨波逐流、掙扎徘徊。

如何活的明白、快樂,並不是看幾本書就可以掌握的技能。無論毛姆虛構的故事情節多麼引人入勝,刻畫的人物形象多麼栩栩如生,讀後的結論只能是:不管怎樣的人生,都要享受這個在刀鋒上行走的過程,活好當下,人人都是拉里!

刀鋒讀後感 篇22

除去宗教和尋找終極答案的部分,看到拉里就好像看到我的大千本人。怪,自由,真誠,從不把外在眼光當回事。討厭包裝自己,不費力迎合他人的喜歡。作爲一名普通人,拋不下虛榮心的伊莎貝爾沒有和拉里結婚是必然的,往後的大半生裏她卻仍然苦戀也是必然的。而我認爲還有一件必然的事是,伊莎貝爾從未真正瞭解過拉里的內心。所以她未曾真正擁有過他。拉里願意娶放逐自己的蘇菲爲妻,慍怒的伊莎貝爾因而用盡了惡劣的言語詆譭她,貶低她,耍心機手段攔截她的幸福。我毫不意外。也更加明白爲什麼可憐的伊莎貝爾配不上拉里的靈魂。

另一位值得感慨的是艾略特。辛苦一生躋身名流社會,當作這輩子最高的priority,和最後臨終時的孤獨形成了好不心酸的對比。毛姆在闡述這個人物事蹟時的客觀讓我由衷欽佩。非但沒有讓讀者對艾略特的人生價值觀形成偏見,還甚至能從他精心維護的奢靡生活中看到此人很多可愛的閃光點。臨終時他回邀請函上寫道,“甚感遺憾,事先與天主有約。”事先與天主有約,這份和他離世前physical condition極其相對立的優雅又怎麼不讓人佩服和難過呢。如果他年輕時料想到自己將孤苦伶仃得離去,還會奮力追求這樣的一生嗎?會的。他還是會的。

很久以前有一次我自言自語了很多煩惱,大千說,那就讀書吧,你所有的煩惱早就在前人的書裏有了答案。我當然不敢對每本書都帶着功利主義去讀,指望讀了就能解決我某部分難題。但無疑毛姆這本確實給心裏帶來了清風。最後,我很喜歡他留給蘇菲的那句詩。

“寶貝,走吧,去看看那朵玫瑰花。”

路漫漫其修遠兮,迷途時我準會想起這句話。

刀鋒讀後感 篇23

沒想到我能看完這本書,這本書已擱置許久,曾經看過幾頁,不知道什麼原因,那段時間沒能堅持看完,想來,可能看書也要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書吧。

美國,拉里,一個笑起來惹人愛又溫暖有教養的孩子,二次大戰時做了兩年的飛行員,有一個彼此相愛的女朋友,伊莎貝爾,那是個聰慧、陽光、開朗的孩子。伊莎貝爾家境殷實,生活在美國上層社會,社交廣泛,而伊莎貝爾對這一切很滿足並打算一直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拉里在飛行的時候親眼看到戰友爲了救他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話說:人死了可以這麼的死。回來後,像變了一個人,雖然大體上還以前表面上變化不大,但內心已改變了很多,這邊從他拒絕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貝爾約定,他去法國巴黎這個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兩年,如果兩年之後他願意回到美國,那麼兩人結婚,如果兩年之後,他還是希望繼續“晃膀子”,那麼,他只能過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貝爾也會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樣重新開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兩年學習看了很多關於哲學的書,想弄清楚人爲什麼活着,活着的意義,之後,走了很多國家,靠自己的體力和那點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後在印度,精神得到了昇華。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稱像是在做一次心靈路程,各色人物盡在其中,最後因爲性格、觀念、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個女人因爲生活不順遭受了打擊而選擇了自暴自棄,最後下場很慘,被人殺掉仍到海里,警察聯繫上毛姆和拉里,幫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刀鋒》試圖通過一個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與實利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

刀鋒讀後感 篇24

《刀鋒》的作者也寫了《月亮與六便士》,遊走於現實與理想的人會喜歡這兩本書。《刀鋒》裏有句話“連艾略特這樣輕鬆致富的人都認爲人是要勤勉的”,背景是他看不慣拉里的無所事事。

“勤勉”的形式有兩種:一是精神上的思考,拉里顯然在列,他沒有像格雷一樣投於生計,選擇了身體閒晃,精神勤勉,按說接近於《無問西東》裏說的“精神和內心”,不同的是電影中的人物在現實中是且思考且前行的,而拉里是純無業地向天地、自己、書本發問。

拉里是一戰時期的一名飛行員,他出身名門,曾經無憂無慮,後來他的戰友爲救自己而犧牲後,他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想弄清楚人活着是爲了什麼,於是他在周遊世界中閱讀與思考,這是一條無人理解的孤獨之路,後來在印度受到啓發,回到美國成爲一名出租車司機。

我沒勇氣選擇這條路,怕當頭腦承擔不了思慮時會出現瓶頸,所以要自己保持身體上的勤勉,哪怕是拖拖地,進階高點工作養家,再境界點就做自己喜歡的事,身心合一投入時會有“心流”,這個過程中忘了時空、周遭和自己。但又不會一直務實,我希望步步向前再仰望天空時,心裏依然有悅,有對天空的敬畏。就這樣踏實生活,又疏離於現實,挺好。幾年前的除夕,我在老家,遠方的朋友微信發來一張圖片,說“你擡起頭,我們都能看到這星座”,我時常想起這一幕,有暖在呀。

拉里敢於選擇和放棄,他在追尋的路上解除了婚約,不是不愛,而是愛成爲牽絆時就了結了,這是沒有對錯的選擇,因爲每個人都有各自嚮往的幸福之路,你不是他,你不好定義他,致敬這世界上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和拉里一樣勇敢的人。

不寫了,因爲柴米油鹽在召喚。

刀鋒讀後感 篇25

之前看了毛姆的好多作品了,比如《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今天我又讀了他的作品《刀鋒》。

《刀鋒》講述的是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爲救拉里而中彈犧牲在拉里的懷抱中。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爲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他開始思索世界與生命的本質問題。爲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那羨煞旁人的青梅竹馬,年輕漂亮同時也是賢良淑德的未婚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慾橫流的生活,一個人的跑到巴黎“晃膀子”。他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在別人眼中,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的社會青年。

他沉浸於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脫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時下年輕人流行說希望有一天可以拋下生活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好就是周遊列國、環遊世界。《刀鋒》中的主人公拉里大概會讓他們有所共鳴。

一面是優渥安逸的生活,有體面的工作和社會地位、有愛他願相伴一生的妻子;另外一面是無拘無束、隨遇而安的樸素生活。面對這兩種生活,想必大家都會思想掙扎一番。但我覺得大多數人喜歡後者的只是一時,說到一輩子的選擇還是嚮往前者。

在現在這個以金錢衡量成功的年代裏,找一份精密,獲得一份心靈的解脫,確實是不容易的。我要積極面對生活做好自己,平衡感情和生活。

刀鋒讀後感 篇26

毛姆一直是屬於那種名氣不小,但始終算不上一流的作家。《刀鋒》是我讀的第一本毛姆的書。

選中這本書讀,主要是因爲書中所主要探討的關於人生觀以及宗教等哲學命題感興趣。書中主人公拉里(以維特根斯坦爲原型)對人生、對生死以及人存在意義的探求和追問深深打動了我。雖然自己不能像拉里那樣“晃膀子”去追尋,但拉里的形象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精神家園。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對於人生存在的意義一直很模糊,一會兒在虛無一會兒在悲觀中搖擺。爲了能獲得積極活下去的理由,我也試着向宗教求助,讀過幾本宗教方面的書,也陪着母親去過幾次教堂,但*教的教義無論在理智還是情感上,都很難讓我接受。在書中,拉里與“我”所講述的他對*的懷疑也正是我的所不理解的方面。後來,拉里從東方哲學“羅摩克里希納教”中所找尋到的答案,到是能夠讓我信服。其實,我也一直相信,任何宗教的本質都是一樣的真理,那就是一種“絕對”,也就是道家說說的“道”。但是道的玄之又玄是很難讓人悟到的,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會體會到拉里得道的那種境界。

毛姆描寫人物的逼真也算是一絕。在他筆下,一個個人物栩栩如生:艾略特的虛榮、市儈、精明;伊莎貝拉的拜金;拉里的單純、超脫;甚至一些一筆代過的小人物也活靈活現,真是達到了一閉上眼睛,一個個人物就浮現在眼前的地步。在描寫人物的功力方面,毛姆甚至不落巴爾扎克下風。讀了《刀鋒》就像再現了一回二十世紀初歐洲上流社會的全貌。

毛姆敘事的風格也很特別。初讀起來,覺得鋪墊過多,不簡潔,甚至有點賣弄學識閱歷之嫌。但越讀到後面,越覺得總看慣了中國小說的質樸,看看毛姆的小說也別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