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精選12篇)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精選12篇)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1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爲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爲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 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爲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2

近日讀了一本季羨林先生的演講和文章的集子,第一次讀這樣的書,但是可以整體體現出季老的想法,我認爲還是很有感觸的,應該寫一寫,多年之後再讀,然後進行比較,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畢竟閱歷很能影響一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經歷了時代的變遷,跨入21世紀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嚮往,當然也有很多對20世紀的批評和他看到的可能順延到21世紀的不好的風氣。在我看來季老就是一個預言家,或者不如說是季老對社會有很透徹的分析更準確,因爲他老人家說的問題在現在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談一談大的方面吧,季老認爲“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領者社會進步,如今該輪到東方文明瞭,這同中國的崛起,東亞地區逐漸繁榮的現實是溫和的。季老還講西方的文化主張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斷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爲止。不說這樣的方式好還不是不好,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使地球變得越來越糟糕。而反觀東方的文化是綜合的,講究全局統籌的,應該是醫治社會問題的良藥。不論東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異彩,我們首要的問題是傳統文化已經被丟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看到社會的浮躁,年輕人所謂新潮的思想帶來的是多麼無趣的行爲。現在看來季老的分析是極爲透闢的,全社會的人都聚焦在“權”、“錢”上,唯利是圖,過去樸素的民風淡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遠了,過去我們日子雖然過得窮,但是人是健康的,每個人都勤勤懇懇的工作,積極向上,如今那樣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難想象中國作爲東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來是什麼樣的,當然會變好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來中國的強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國人信仰了五千年的傳統不能丟失,這不是封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國就要病了。

季老已離去多年,這世上早就沒有了大師,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隨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們有責任把大師的精神傳承下去,讓這中華民族再現盛世雄風!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3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爲“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爲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爲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爲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裏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爲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持下去的信念。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4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後,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於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並沒有多麼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於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爲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着“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於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爲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爲“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告訴我們,中國曆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兼容幷包”可謂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爲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爲納妾這種落後文化辯護。客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後,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着臉皮昧着良心爲中國落後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於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並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於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5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裏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並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爲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並不太瞭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裏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爲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後,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現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麼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可是英文出來了,那麼明白直接,卻與原來的文章衝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於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裏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爲了拼搏,爲了目標,爲了自己,好好地活着。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後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醜陋,但醜陋中沒有醜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並無好鬥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並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後涅槃重生的,它們帶着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6

作爲當代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和態度去面對生活、面對社會呢。青年是社會的希望和未來,對國家和民族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閱讀了有近代中國文化怪傑之稱的辜鴻銘先生所著的《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 —— 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中國人的精神》原載 1914 年的《中國評論》, 1915 年更名《春秋大義》在京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德文,一時轟動西方。全書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價值,在當時中國文化面臨歧視、中華民族遭受欺凌的情況下,其影響尤爲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在這部著作中辜鴻銘把中國人的精神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卻並不可怕沒有侵略性,沒有荒唐,沒有邪惡。中國人確實有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可愛。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說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但是確是自由的過着一種真實的、感覺的生活。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和無法繞開的中國的文明。

作者認爲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所以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 而書中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不可否認,辜鴻銘所強調的那種 “ 中國人的精神 ” ,確實是令人嚮往和懷念的。 老先生對中國人和西方人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推崇中華文化、儒家文化,認爲中國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純樸的和靈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論調裏在當時的西方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在他看來,西方人懼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強制力去進行約束。耗費了大量的財物去供養 “ 閒人階層 ” ,更是對人本身造成了強大的約束,這種約束進而促使人走向極端,這也是對 20 世紀初的中國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國,儘管有一批傳統文化的捍衛者,卻在日益西化的大衆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所以會有人總是 覺得“西方月亮比中國圓”,從而忘掉根本。 以我們當代人的眼光來看,我們對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須繼承和發揚,也要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科技,絕不能有那種民族自大的心態,從而能讓我們民族的文化在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會貫通中繼續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中華民族。

辜鴻銘是一個天才。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 13 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語翻譯到西方。曾爲六國使節當翻譯。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 …… 辜鴻銘,是應該被歷史記下的。 探索中國人的精神,沒有也永遠不會結束。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7

坦白地說,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閱讀興趣並不大。我是1990出生的,雖然不願意被別人這麼稱呼,但不論如何我確實是個實實在在的“90後”;

而季羨林先生是20世紀初生人,雖然此前經常聽到、看到媒體和大學時的老師對他做出這樣那樣的評價,但讀季老先生的書,這還是第一次。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和我預想的完全不一樣,它的內容絕不刻板、枯燥,相反的,讀了幾頁之後,我就被季老先生的語言魅力吸引了。

《中國精神中國人》這本書共分爲五輯: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中華文化必將復興;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的夢,我的希望;和年輕人聊聊天。收錄的是季老先生在不同時期針對自己一些觀點所做的雜文,涉及的內容廣泛、時間跨度比較大。通讀全書後,我受益匪淺,一些觀點雖是在十幾、二十年前闡述的,但時至今日仍不覺得落伍過時。結合自己的教師工作,我想就兩點談談自己讀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感想:重視德育教育、愛國主義的傳承。

在本書中收錄的《我對未來教育的`幾點希望》一文中,季老先生提到他的兩點希望是切切實實地增加教育經費以及重視大、中、小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這是他於1999年所寫的一篇文章,時至今日,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偏遠地區教育的支持越來越多,第一點希望已經可以說是實現了。而第二點希望,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也是不盡如人意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抓學生思想教育,應該從小學抓起”,但當今從小學到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及倫理道德教育一一或者直接成爲德育教育,在內容設置、教材編排上仍然存在問題。大學時期我們曾在一門課上探討過“教材幼稚化”的問題,小學教材我不瞭解,但我還記得大四實習的時候,在初二給一班站起來甚至比我還高、思想上也比較成熟的學生講同學朋友、我愛我家等內容時的小尷尬,當時我就在想,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品德課安排的這些內容不會很幼稚嗎?這只是我個人在德育課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一個問題。對於德育教育而言,面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不重視。小升初考數語外、中考考數語外物化、高考只有文科生考政治,但此時的政治課知識性明顯要強很多,德育作用已經弱化,而到大學的思修與法基、毛概、馬哲等與德育“沾邊兒”的課更是許多學生的“必翹課”。

季羨林先生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文革、改革開放等等我國曆史上的“標誌性事件”,這本書的內容是季老先生作爲一代中國人、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闡述的“中國精神”,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國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在今天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們作爲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一下,自身的工作有哪些是應該、可以繼續完善的,這不僅僅侷限於德育教育、愛國教育兩方面。值得我們敬仰的前輩遺留下來的“精神”該如何傳承下去?

這些“精神”,一定要傳承下去。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8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爲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說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爲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爲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爲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爲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着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說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閱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9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並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裏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於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着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瞭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爲溫良。如果我不爲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麼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爲中國人體質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裏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於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於推理,也非產自本能,而是源於同情心——來源於同情的力量。”溫良來源於同情,卻高於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裏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實生活中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甘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到現在成爲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衆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築起了一道道堤,只爲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爲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於危難中勇於挑戰,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10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閱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爲“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說,作爲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爲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溫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着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小學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爲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裏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爲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爲社會做貢獻。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11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真正真正的中國人可能將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桀驁不馴;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他的荒誕卻並不可怕;無論如何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只不過是愚蠢昧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仍舊之中卻並沒有邪惡。” 從這一系列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畢竟有這些很多缺點,但這些缺點中卻又透露出幾分迷人。

“當一個人學會享受苦悶的時候,孤獨也就變成了一種美。”魯迅先生也曾論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在那樣一個時事風雲變幻、國家遭受苦難、全盤西化之風中原的.晚清蕭條歲月裏,許多人也在困惑着:明廷的統治者迷惘了;失去土地的農民迷惘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也迷惘了,太多事情,太多選擇,究竟何去何從……紀伯倫說自己喜歡走極端的人,而自己也是極端的人。辜鴻銘其實本可以可以選擇可有不成爲這樣的人,當時許多人圈子裏的“小丑”,所謂的“異端”。但是每個人的一生總要有所持守,有所持守就註定要付出一定的的付出,林紹楠先生甘願用他一生“怪誕”的東亞言行持守他的對於中國博大傳統文化的信仰,所以他註定不爲當時的中國人所理解。但是那有什麼關係呢?!人類中過來深遠意義和長遠眼光的思想家們幾乎是如此走富有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中國似乎在任何一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裏,總會有一些人固執的高高將拳頭擎起,因爲他們相信,那些當時不爲國人表述和接受的閃着光的終究會思想終會在未來的某個時代得到人們的重視。中國人的精神,是辜先生對真正的中國人精神品質和靈魂魅力的虔心召喚和完美詮釋,也許你會覺得當代社會中,國人的那些美好天真的範兒幾乎蕩然無存了,兄林描寫的是已經逝去的東西。但是我想說,人類精神與改變靈魂社會階層上的內容是最難以改變和湮沒的。只是常常處在這個充滿功利化和私慾膨脹的社會氛圍,它們暫時被自己掩藏起來了,我們渴望成功,害怕傷害,時常於不知不覺中迷失了方向,看看辜先生的書,也許你會於東西的美德教誨中找到一些源自本真的潤物無聲,而那些必將照亮你漆黑未來人生旅途,如果你同樣可以選擇持守,眼淚或者說將遭遇更多的荊棘和淚水,但是相信若是經歷過這番關鍵在於通往真正幸福彼岸所必經的洗禮之後,你將會重拾因本真而可愛的中國人才高的具有水準自信力和生活品質……

當今的世界上,中國並中國沒有一個發達的國家,她在走向強大的道路上還有很長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這就是可能需要我們去完成的使命。我們要憑着美德我們中國人的精神,依靠着我們祖先留存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爲我們客觀條件的未來創造最優越的條件。

中國人的精神必將永遠延續下去!

讀《中國精神中國人》有感 12

《中國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譯本,是辜鴻銘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爲重要的作品。寫這篇文章的讀後感我認爲最好是用英文來寫,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實在太差,無法寫出對這本書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

說實在話,能夠用英文寫文章到如此流暢,並且旁徵博引中外經典的人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者,估計後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難的。

在這裏我想先介紹一下作者辜鴻銘的生平。辜鴻銘少年出洋,遊學歐洲十餘載,通曉英、德、法、拉丁和希臘等近十門語言,曾獲得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和柏林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回國後,他先是在張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後有督辦過黃埔浚治局,清末曾當過外務部的左丞。民國初年,他任北京大學教授,1928年4月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爲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前三章的標題: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

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真正或真實的中國女人是輕鬆快活而迷人、是羞澀靦腆而又廉恥的,殷勤有力而優雅的,只有具備了這三個特徵的女人,纔是中國女性的觀念。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寧靜祥和的心態讓我們看清了萬物的生命,這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性,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最後是一篇關於時政的文章。可以證明中國文明的價值,學習中國文明有助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敵人:()我們的自私和懦弱結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義。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有所圖。只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我們每一個人首先都不要考慮利益、私利,而是考慮正義。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詳細的闡述了他對中國人的看法,對中國文化的看法,對西方文化的揭露。

在這本書裏面,他形象的描繪中國人是活在心靈生活裏面的:我認爲一位最下層的中國人與一個同階層的歐洲人相比,他身上的動物性(即德國人說的野蠻)也要少的多。事實上在我看來,用一個詞可以典型的中國人所給你留下來的印象歸納出來,這就是“溫良”(gentle)。我所謂的溫良,並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軟弱的服從。……在真正的中國式的人之中,你能發現一種溫和平靜、莊重老誠的神態,正如你在一塊冶煉適度的金屬製品中所能夠看到的那樣。……真正的中國人或不免粗魯,但不至於粗俗下流;或不免於難看,但不至於醜陋駭人;或不免於粗率鄙陋,但不至於放肆狂妄;或不免於遲鈍,但不至於愚蠢可笑;或不免於圓滑乖巧,但不至於邪惡害人。……

在這本書裏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爭等等,雖然我們現在看來不免有侷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辜鴻銘對於中國婦女的闡述是我非常不贊同的,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有他那樣的想法的大有人在,這是不能脫離當時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