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浪潮之巔》讀後感(通用18篇)

《浪潮之巔》讀後感(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浪潮之巔》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浪潮之巔》讀後感(通用18篇)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

除了讀小說之外我就沒有那麼認真的去看一本書,而且看完了意猶未盡,想着儘快看完再翻看一遍細細品味,這本書就是《浪潮之巔》。《浪潮之巔》是一本難得的關於IT行業的好書,重點講述的是硅谷IT企業的發展歷程和變遷,分析了一些曾經輝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過程和原因,並講了關於風投的有關知識,裏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業的很多發展過程中的細節。其中有科技巨人微軟、蘋果、惠普、IBM、AT&T等大公司的興衰歷程,也有對整個世界IT發展史的宏觀敘述,還講述了幾個重要的商業模式、國際金融機構和世界經濟操盤手。全書觀點宏觀而不空洞,跨時綿長而不累贅,故事傳奇而不虛浮,評論精彩而不偏頗,是一部難得的IT業鉅作。對於非IT從業人員來說,這本書讀起來幾乎沒有什麼閱讀門檻,只要當作一本小說來讀就可以了,就跟看《故事會》似的。對於IT從業人員來說,從這些傳奇故事中吸取教訓,開拓視野,無疑對於今後的事業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IT行業的發展歷史知之甚少,基本上是從無到有的感覺,這也算是一本“相見恨晚”的好書。看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們不去改變世界,世界將會改變你,即使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也不要坐以待斃。IT行業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工作。

首先,創新精神是企業發展的源泉,這一點在IT企業中表現得格外明顯。在美國,IT業的靈魂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不會在他們那裏生存下來,就會被淘汰掉。而我們國內的IT行業幾乎看不到什麼創新,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軟件公司靠着政府活着。大部分原因在於,傳統行業的創新往往是“微小”的,而且大多是在產品層面進行。而IT行業的創新則是革命性的,大多數需要在思想層面產生變革。“勝不驕,敗不餒”,在發展的高處時要放眼未來,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盤,不去創新,安心享受,最終斷送了前程。有很多企業不是死於憂患,而是死於安樂。

其次,要保證創新,公司的體制非常重要。這就如同一個國家,它的體制決定了它的發展。作者在闡述企業的這個“神經網絡”時,分析透徹,洞察了企業長期健康生存動力,企業就是靠着創新和體制這兩部馬車的拉動。 Google的崛起,蘋果對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重新定義,以及當下以Facebook和Twitter爲代表的社交網絡的流行,無一不是巨大的創新。而創新背後的人才體制、分配體制、管理體制的變化,是創新能夠成功,並且保證企業持續發展的推動力。錢不是萬能的,技術不是萬能的,如果沒有良好的體制保障,賺錢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賠錢的,再好的技術也無法轉化成生產力。

最後,敏察質變契機的能力。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來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以,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我們就要果斷地不失時機地突破其範圍和限度,積極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質變的契機需要決策者敏銳的察覺能力並付之行動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這種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這個就是一個量變的過程。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總能發現它存在某種規律或者問題,從中我們能找出改變它的辦法。當然量變積累到質變也有外因的影響,這種外因真是社會的需要。手機的發展就是這個例子,手機從開始的模擬手機發展到數字手機,再從數字手機發展到智能手機。每一次的質變都是爲了迎合社會的需要,這種需要正是一種質變的外因。這樣的契機往往只是在腦海閃現,能不能把握,這是取決於一個決策者的閱歷、智慧。

說了那麼多,總結起來我覺得一個企業要想能夠長久生存,必須具備不斷的創新、完善的體制以及敏察質變契機的能力,三者互相關聯,互相促進。突然感覺我們是不是太關注自己的生活,卻忘了擡起頭來看一看劇烈變化的天空。即使我們不能在IT行業的浪潮之巔,也不需要去感慨,畢竟能在IT行業浪潮之巔的人是少數。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開闢出屬於自己的浪潮之巔。我相信浪潮也是事後總結的結果,沒有人能百分百確定自己的航向就是下一浪潮。以史爲鑑,方知興替。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2

《浪潮之巔》,是一本難得的好書,重點講述的是硅谷IT企業的發展歷程和變遷,分析了一些曾經輝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過程和原因,並講了關於風投的有關知識,裏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業的很多發展過程中的細節,浪潮之巔讀後感。由於書是斷斷續續地看的,持續了有兩三個月,很多當時很清晰的印象已漸漸變的模糊,簡單的寫幾句吧。

1、偉大的公司都不是從一開始就偉大的,很多的創業就始於民房,車庫,之所於後來變得偉大,取決於他們的經營戰略、技術和堅持勇往直前的勇氣。

2、偉大的公司都是在挫折中成長起來的,在災難面前能夠起死回生,練就了一身抵抗風雨的本領,才能走得更遠。

3、企業經營者的戰略很重要,商場如戰場,小心“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局面。

4、硅谷是盛產奇蹟的環境,硅谷不斷創新的氣氛造就了硅谷的輝煌。

5、“勝不驕,敗不餒”,在發展的高處時要放眼未來,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盤,不去創新,安心享受,最終斷送了前程。有很多企業不是死於憂患,而是死於安樂。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3

被推薦了一百遍,方纔拾起浪潮之巔。當時正在被麥克斯韋簡化過的四個等式欺負得頭破血流,每天頭皮都是麻酥酥的,就想着在湖邊讀讀書。那時纔開始對華爲的制裁,科普文裏有人提及了浪潮之巔,想到本科硬件老師也曾引用過這本書,還很認真地推薦,就去借來。書名寫得明白,記錄的是站在浪潮之巔的公司,這些公司引領了世界的發展。讀過後再闡述一次題目,那就是美國科技企業尖端記錄與成敗歸因。作者是吳軍,他是從業內老兵幹成將軍又轉身離開的人,視野極其廣闊。

這本書中西匯合,講故事和表達思想的方式很西方,而從其內核看,哲學上又很中國。幾條主線並行,從始到終都在講述世界上最耀眼技術的變革,每個故事都在講述企業的兩個核心是技術和管理,而在講述每個公司的過程中,都很宿命論。又有一條逐漸清晰地線索,尋找一切的原因。

這事兒我們可以講從前。從前的日子那麼慢,車馬郵件都慢,注意,從前的一切都是人力畜力,發信息靠喊靠寫,飛馬奔走,狼煙訊警,提供力量的也是肩扛手提。而後就製造利用工具。再以後就開始燒開水,蒸汽機是燒開水,火電核電都是燒開水。燒開水可以配合複雜的機器推輪子,就是蒸汽火車,改造風車就可以持續的磨面。飛躍是電。燒開水的大力氣推動着輪子產生電,用電線傳輸到多少千米之外推輪子,並因爲愛迪生的發明點亮了世界。利用電的大小有無,形成了信號,利用晶體管的各種配合,搞了信息的革命。於是網絡生焉。“大雲物移”,便在路上了。它主要講的是後半段。

一切新技術的產生,都沒有把舊時代的產物徹底消滅,而是完全交融起來,互爲配合,一個節點的新突破,能帶動整個鏈路不小的震動。古希臘哲學家們爭辯的問題,如今時而躍入創造算法的科學家腦中,盪漾出新的構想。這是對於世界。而對於個人,每個能夠抓住浪潮改變的人,最終都得到了豐厚的回饋。

而站在企業的角度,管理有時要比技術更重要,雄厚的資本可以直接購買技術,並且利用集團優勢將先鋒的科學家消滅之。紅杉,高盛,黑石都是這樣,它們是揚帆的風,也毀掉多少心血。先鋒科學家在走產品化道路時,應當多學一點經營理念,積攢些對產品鏈橫向縱向的認識。亦須知道,解牛刀貴在形狀大小厚薄的適度,盲目追求技術可能收效反向。按照這樣的思考方式,吳軍的轉身離開是必然,他去往投資業,用積累下的視野去發現新的峯,去購買未來。

關於企業基因的論說,則頗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味,傾注了太多宿命論的色彩。我不很認同這點,因爲他歸納原因時對基因看得過重了。俗語裏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這句話常用於長輩對晚輩特立獨行和早慧的溺愛,若做判斷,也只能是個大致。蝴蝶效應導致任誰思考問題都難以足夠全面。看到芽芽,等它長一長再說嘛。吳軍在全書中流露出對原因探索的期望,這種未能講明白的東西推動他繼續寫介紹文明的其他書籍,去講明白,去構築他理想的世界,這些後續的書我只粗粗瀏覽了數字之美和硅谷之謎,後來的信息傳和智能時代則再沒看過了,合適的時候再去看看他能描繪和暢想出什麼樣的世界。

總的來說,這本書改變了我的好些看法,對信息時代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意義,無論在做舊技術,新技術,企業管理還是政府監管引導。認真去聊的話又是一個下午,慢慢看原書吧。

有趣的是,這本書出來四版了,作者在每一版中提出一點預測,這些預測往往很準確,頗有半仙意味。我讀時是第三版,後來某個機會閱讀了第二版,發現有些錯誤的預測已經被他做了更正,所以即使是半仙,也有其難言之隱。現在的第四版我並不打算去閱讀,免得爲英雄扼腕。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4

無意中發現了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這本書,可以說是看得入迷。這是一本講IT興衰歷史的書,我看着卻是比小說還精彩。如果說像“回形針”這樣的流媒體是當代生活的說明書,我更覺得這本書是當代生活的底層邏輯說明書。

在你聽歌時,它讓你知道你現在用的各種音樂軟件是怎麼從磁帶一步步發展而來的;在你遠望路上的車流時,它能讓你知道汽車革命正在朝着什麼方向進行;在你用着頭條寫文章時,它能讓你知道什麼是互聯網2.0,移動互聯的下一代是什麼。

正如書裏所說的,對於一個公司來說,趕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證其長盛不衰;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趕上一次這樣的浪潮就足夠了。一個弄潮的年輕人,最幸運的,莫過於趕上一波大潮。

書裏的觀點吸引着我,讓我忍不住地想看。只要是手裏的工作一有空歇,我就拿起書來。將近一千頁的書,我半個月看完了,意猶未盡,又買了吳軍博士的“之”字系列的書來看。我非常喜歡吳軍博士的文字和敘事手法,感覺和“大冰”講故事一樣,把冰冷的科技講得栩栩如生。而且我也想了解吳軍這個人,作爲一名高級工程師、科學家、投資家,有如此強大的敘事能力和廣博的學識,我覺得是我們新一代學生應該學習的。

讀史使人明智

如果說像《史記》、《資治通鑑》這樣的史書可以讓人知道朝代的更替,使人建立宏大的視角。那我覺得《浪潮之巔》就是近代的科技史,讓你能更加準確的把握科技發展的脈搏。這本書從各個角度描述了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AT&T和通用電氣這樣的老牌科技公司,到微軟、Google這樣的科技新秀。你會看到各個公司發展的風雲變幻,你會知道公司基因的重要性,你會知道時代的發展、商業模式、領袖的力量其實比技術更加重要。

書裏既有魚吃,又有漁學,會讓人忍不住的想去把握規律,思考下一次的時代浪潮會在哪裏。我們不僅要低頭看路,也要擡頭看天,這會讓我們明確方向,知道如何去選擇。儘量的把自身的發展融入到國家的發展中、科技的浪潮中。也許我們並不能成爲像喬布斯、蓋茨這樣的浪潮的引領者,這需要很多的運氣成分,某種程度上不是我們能完全掌握的,但是我們可以決定我們的大方向是跟他們重合的,所謂的選對賽道。

好的科普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穫

我從書裏獲得關於IT發展史的知識只佔我收穫的三分之一,其餘的關於商業的知識,管理的知識,以及對於規律的總結,邏輯的起承等,都讓我獲益頗豐。你在知道各個公司興衰沉浮的同時,也可以獲得其背後的原因,有管理的、基因的、經濟的。這些東西,且不說讓你去創業或者管理公司的時候會用到,即使你去選擇公司入職、甚至購買股票時都大有裨益。

而且這些規律性的分析,在開拓視野和思路的同時,會讓自己形成自己的思考。比如對於三次工業革命的思考,作者從“能量”和“信息”兩個角度給出瞭解釋。雖然很多問題書裏給出了一些答案,但這不妨礙我們形成自己的答案。

規律預見未來

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Google會是誰,但是我們可以從規律出發,預測它可能會出現在什麼領域,是會在西方還是東方?我們會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與煤炭的組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器與電、內燃機與石油的組合;第三次信合革命是WinTel體系;那第四次革命將可能是數據與智能的組合。

隨便拿出一個例子,我都能叨叨半天,不得不說,這確實是豐富了我的見識和思維。

我們正處在一個好的時代,一個偉大的國度。時代在我們這邊,青年大有可爲,願我們可以踏上時代的浪潮,不負韶華。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5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我們來查看一下近年的全球十大最有價值企業名單,會發現微軟,蘋果等科技公司赫然在列。可以說,當一個公司或者地區引領或是跟上一波科技發展或是科技革命的浪潮,它就成爲一個時代的領導者。在《浪潮之巔》這本書中,吳軍博士以公司爲單位,介紹了衆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的興起、發展及目前或興盛或衰落的結果。

在閱讀完本書後,我對於各大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比起從宏觀的角度來談,我更想在這裏和大家分享幾個我在閱讀中比較印象深刻的點。

第一,對於任何一個公司而言,領導者或是決策層都在公司的興衰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因而我們對於公司結構的確立應當投入更多的思考。在本書中,AT&A公司中的執行官們因爲沒有足夠的股權而無法左右董事會。同時,公司中的大多持股人並不關心公司的長期發展,他們的利益甚至是和公司的利益背道而馳的,因而他們所想的只是如何才能在任期中大撈一把,這樣的管理層結構導致了AT&A公司的分家。短時間內公司確實通過分家上市獲取了鉅額的訂單,但最終,分家後的各公司殘缺不全,或是缺少科技研發所需的資金,或是隻專注於銷售而缺少了創新性,AT&A公司也由此逐步走向了沒落。同理的還有摩托羅拉公司,由於公司堅持使用家族繼承人來管理公司而不注重他們是否真的有才幹帶領公司發展,故而也難逃被收購的命運。

第二,我認爲反壟斷法對於推動美國科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某種角度而言,反壟斷法使科技公司必須不斷地追求技術上的進步。衆所周知,當一家公司在某一行業開始形成壟斷地位時,它就會更傾向於利用其壟斷資源,而非通過科技進步來獲得利潤,因爲兩者之間的難易程度是顯而易見的。反壟斷法的存在則迫使公司不能一直靠着已有的技術優勢來獲取市場地位,而是需要通過不斷髮展新的利潤點來確保公司的發展壯大。在這樣的激勵政策下,科技公司維持着較高的科技創新速度,也在這個過程中反過來增強了美國的科技實力。

第三,在閱讀本書後,我認爲一個科技公司是否能笑到最後是沒有定式可言的。在本書中我們既能看到因爲保守發展而長久不敗的IBM,也有許多因爲專注於一個領域而在產業轉型過程中被淘汰的公司。然而,對於如現在的我們這樣的非公司利益相關者,或是對於地區和國家的發展而言,應當是存在更加偏好的公司類型的。在本書中,各大公司的發展方向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種如德州儀器、微軟選擇利用一種技術將公司做大做強,而另一種如仙童公司、雅虎公司則通過不斷“叛逆行爲“創造出一個地區的繁榮,甚至將技術傳至全世界。前者一方面壓制了競爭對手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會在產業轉型時迅速落伍。後者則對競爭對手採取寬容態度,促進一個地區的技術發展,現如今我們所熟悉的硅谷也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孕育而出。於我個人而言,後者實則是構建了一種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在爲地區帶來繁榮的同時也減少了因其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是一種值得學習並尊重的價值理念。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作者對於身處信息時代的每個人所給出的幾點建議:首先要力圖趕上技術發展的浪潮,其次要具有創新精神,最後還要注意發揚合作精神。與大家共勉,謝謝大家!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6

最近看了一本關於IT行業歷史的書——《浪潮之巔》,裏面提到了諾維格定律:當一家公司在某個領域的市場佔有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後,將無法再使市場佔有率翻翻。

乍一看,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是這其中卻蘊含着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

第二層意思是,要想繼續保持高增長,必須在其他領域進行擴張。

此外,還有基因定律:在某一個領域特別成功的公司,當開拓新領域時,會不自覺地用原來的做事方法、思維方式去應對新市場。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轉型和發展的源頭。從我呆過的兩家公司,確實都有這種現象。

TP—LINK是家用路由器的巨無霸,佔據着全球4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對於國內的任何一個企業和任何一個細分領域來說,可能做夢都想不到。

但是在經歷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後,發展勢頭明顯慢了下來。

TP—LINK在高速發展階段,就已經預見到發展的不可持續,在保持原有業務的時候,向很多個領域進行擴張,包括功能機、PLC、移動電源、IPCaramel、智能機等等。但除了在PLC外,其他的領域並不是很成功。這應該是由TPlink的基因決定:tplink是一個家族企業,大權一直在家族手裏,下面的人並不能真正的放手去做。所以,在趙氏兄弟熟悉的領域,tplink都順風順水;一旦進入新領域,就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

儘管如此,還是必須爲tplink的積極拓展點讚的。我呆過的第二家公司是移動。在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後,移動已經是一家獨大,比聯通和電信市場佔有率的總和還高。到了這個時候,移動想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已經基本不可能(國家也不希望出現移動完全壟斷的情況,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另外兩家一些政策並對移動進行打壓)。

在這種情況下,移動的做法也是一樣的,在移動通信以外的領域進行擴展,成立了一系列的專業類的子公司(包括中移物聯網、中移互聯網、咪咕公司、中移杭州研發中心、終端公司、中移電子商務等)。

同樣,由於運營商的基因的存在,業務關聯較小的子公司發展很慢,關聯度高一些的子公司則相對發展較快。發展慢的典型的是中移電子商務。該公司提出的和包支付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要早的多,但是卻因爲內部整頓和重要領導人員退休失去了移動支付發展的黃金時期,從而退出了潮流。

中移物聯網則是發展比較快的典型,近幾年每年收入增長速率都在100%以上,但是勢頭有所下挫。總之,諾維格定律要求公司不斷的擴展或者轉型,才能持續的發展,而基因定律又說明了轉型的難度。

一家公司要做到真正的長期的成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7

展開正文前首先感謝團支部組織的圖書活動,有這樣一個契機讀一本好書,做一些思考,也爲2013年留下些記錄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巔,On Top of Tides。憑此書名,便聯想到許多。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間,便是興亡轉折之時。只見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兒,鎂光燈下舞臺中央接受大衆膜拜,不見舊人黯然轉身,隨舊時代遠去留下落寞背影。

對此類公司商業案例一向有執著的個人偏好,關注郎鹹平、時寒冰,也曾讀過吳曉波的《大敗局》而深省。如果說《大敗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離感,那麼這本《浪潮之巔》所講述的公司,恰恰是我們這一代人極爲熟悉的。從小接觸DOS系統,經歷486、586年代,旁觀過互聯網的興起與泡沫破裂,身邊不少同學去了谷歌、蘋果、百度、IBM、思科、華爲,手邊用着的IBM電腦,蘋果手機,hp打印機,微軟操作系統,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寶,寫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們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親歷者,是與這些公司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那些實體或虛擬的產物或多或少承載着我們的青春和記憶。當msn space消失,當雅虎郵箱關閉,當諾基亞手機被收購……熟悉的東西正在逐漸消失,我們的情感也愈發快餐化。

新技術取代舊技術從來都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因此你必須接受大勢變化。應時而變,順勢而爲,最幸運莫過於發現和順應潮流,站上浪潮之巔。當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伴隨一大批公司興起和沒落,也顛覆了傳統產業鏈、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

互聯網時代之前的商業模式屬於電視廣告。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虧損10多億美元,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花費90億美元且分文未賺。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尤伯羅斯上任伊始就面臨巨大財政壓力,但是誰也沒想到,奧林匹克和電視的結合能夠開創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將數千萬公司聯結在一起,成爲短短20天時間內聚集上千億美元和數十億人目光的大生意。

這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商業模式創新,然而,正當我們津津樂道於電視廣告收益屢創天價時,信息產業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動。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加速推進歷史進程,這一次尤爲洶涌。科技成果商品化週期大幅縮短,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進程急速提升,"摩爾定律"帶來行業顛覆,累積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統經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間就可能難以爲繼。

新技術、衛星轉播和電視普及曾經開創了一個時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後的今天,電視媒體正受到極大衝擊。受衆獲取奧運會信息的途徑不再僅僅通過電視頻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機這類新的傳播終端。正如"人們開着電視但更願意在微博上看各種關於春晚節目的吐槽"所描繪的場景,媒體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電視作爲單向度的傳播方式所能發揮的營銷空間已經有限,而新的傳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體,更能加深品牌與受衆的溝通。

創新造就新的奧運商業模式,創新也同樣會摧毀它,PC和互聯網攜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席捲並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我們是隨着這波浪潮成長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發展的見證者,更是創新帶來民主化和全球化的親歷者。

但凡重大產業革命,必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依託於重大技術革命,第二階段注重新技術快速發展並在主要領域廣泛應用,第三階段是拓展期,在技術基礎上發掘潛力和創新應用。信息技術浪潮始於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及商業化,微軟和英特爾的WinTel模式,無疑在橫向產業鏈上牢牢佔據了制高點。在進入互聯網技術普及階段,雅虎一躍成爲最大互聯網門戶網站,Google開創搜索廣告商業模式,這一階段制定了互聯網行業開放、免費和盈利的規則,並決定了這個產業的商業模式。到了WEB 2.0時代,門戶網站的衰落與搜索網站、社區平臺的興起交迭,昭示着用戶自主選擇、開發和交互的需求。 Facebook, Twitter在極短時間就主導了一方領域以及一大羣用戶。而移動互聯網的大力發展催生了iPad等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徹底顛覆了整個信息行業以WinTel爲主導的生態鏈。正如愛立信CEO Hans Vestberg 所預言的,手機就是當年的電燈泡,未來我們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幾乎所有設備都會接入網絡。

浪潮之巔的弄潮兒固然一時風頭無兩,但真正能從芸芸衆生中脫穎而出成爲行業執牛耳者不過寥寥。當雅虎、摩托羅拉、諾基亞沒落之際,我們也真真實實地看到那些大敗局的締造者,曾經都是鮮亮輝煌的大贏家。即便現在風光無限的公司也都曾遭遇過危機。IBM固守硬件優勢、忽略市場變化導致鉅虧,通過改變戰略、實現創新去創造市場,進而帶動整個產業。蘋果在微機發展初期處於行業領先,經歷十餘年蟄伏期,推出iPod、iPhone,重新定義、整合產業鏈,才重回頂尖行列。在這樣一個新興技術不斷涌現的時代,十八個月硬件性能翻番,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創新還是不創新,早已不再是一個問題。無論是主動求變,還是窮則變通,我們必須重點思考:創新應當有其法,什麼纔是適合以及有價值的創新。

首先是冒險與保守的平衡。保守並不意味着落後和錯誤,創新也並非保守的對立面,要有智慧分辨和取捨。AT&T以信息起家,家大業大,固守語音交換領域,空有頂尖的貝爾實驗室,卻接連錯過互聯網和無線通信兩次絕佳發展機遇,最終落得曲終人散。反觀IBM以保守著稱,推出IBM-PC兼容機,但沒有成爲PC行業的領導者,保守令其失去了微機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會,但是卻也使其從中看到了自身的優勢——以服務和軟件爲核心、面向企業級用戶市場。經營保守、技術創新,是一條適合IBM發展的道路。

第二是時機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謂的大勢或環境。技術創新並沒有錯,但一方面需認準技術路線,另一方面要找準市場定位和推出市場的時機。產品理念太超前或應用環境不成熟就不具備植根土壤,而產品設計和性能落後者又被市場所拋棄,過猶不及,其結果可能都是失敗。90年代初期移動互聯網和wifi尚未發展,蘋果推出掌上電腦PDA,最終因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其定位、需求量低而停產。而在2010年初,蘋果發佈iPad,很快顛覆了以WinTel爲主導的整個PC工業生態鏈。一臺不能聯網的平板電腦究竟有多大的用處?iPad的成功,無疑得益於互聯網,尤其是移動網絡的發展,以及人們在手機普及之後對移動設備需求的增長。

第三是固有思維禁錮。當大公司於某一行業取得巨大成功後,在開拓新領域或面臨環境變化時,往往傾向於複製其以往的成功模式,利用自身壟斷資源而非技術進步獲得更多市場和利潤。但是市場環境會變,用戶需求會變,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改變。沒有一家公司、一個行業可以依賴於一種模式持續繁榮。即便如巨無霸微軟亦是如此,專注於開發操作系統一舉成爲業界老大,利用其操作系統綁定軟件的優勢形成壟斷,擊敗網景瀏覽器、RealPlayer等公司。微軟堅持操作系統和桌面軟件的發展道路固然令其成功避開互聯網泡沫危機,但複製成功模式的強大基因也將其思路侷限於賣軟件賺錢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落後於雅虎和Google成功者往往受制於固有思維,其組織架構和行爲模式未必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第四,創新不應流於形式。2012年12月,新聞週刊在80週年創刊日之前,出版了最後一期紙質版本。傳統平面媒體和新聞出版業在這一波信息技術浪潮中的光景只能用黯淡形容。默多克花重金創辦The Daily數字版雜誌是一個傳統媒體轉向新興媒體的失敗創新案例。適用於手機和平板閱讀的數字版固然爲傳統雜誌注入了新的產品形態和新的載體,但是當其內容不過是將紙上的圖片文字轉爲電子版本,The Daily還是改變不了這仍然是一箇舊產品的事實。應時而變,變在抓住大勢和需求,而紙媒的落後絕不僅僅是其圖片和文字的呈現形式。

第五,創新持續性。創新未必能在當下即刻體現價值,短視行爲不可取,但若一味追求創新而導致創新研發與實際產品脫節,也是一種浪費資源。創新更不是某個項目、某個時間段的特定行爲,事實上它應當成爲每個領域、每家公司持續的日常化行爲。3M公司允許每位技術人員自由支配15%工作時間從事個人感興趣的研究,同時,3M也十分注重技術向實際產品的控制,擁有一整套成熟運作的NPI產品商業化流程,公司每年35%的收入都來自於近5年內開發的新產品。談到複利時,人們總會感慨時間的巨大魔力,對於創新亦是如此,創新的持久化和制度化無疑是基業長青的基礎。

第六,revolution和evolution並非顛覆式的創新才叫創新,有些極其成功的創新反而來自於看似平凡的技術,這就是first to do it和first to do it right之間的區別。觸摸屏技術、滑動解鎖以及siri都非蘋果首創,甚至有些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直到蘋果把它們裝進了iPhone這樣一個可以被揣在口袋裏的東西中。而粘性無法長久持續的"失敗"膠水華麗轉身,成爲身價10億美元的黃色便利貼,改變了人們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七,管理創新培育技術價值。對於公司而言,創新的意義在於面向用戶服務、創造持續價值,不僅指提升服務質量,還意味着更廣泛的服務、新層次的消費羣體或者廣闊的新市場。僅當創新具備這一深層含義,纔是有價值的創新。在公司戰略上應當捕捉市場趨勢、明確發展方向,在內部做好技術和運營模式的準備,通過管理,或舉多部門衆人之力集中力量完成大項目,或將小事做得更精緻、更具效率,最終在消費者和用戶層面呈現更優質更符合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很多公司都在鼓勵創新和試驗,但是有創新意願並不等同於創新的真正實施,大公司管理應當尋求理念和細節兩方面創新,以寬鬆人性化管理培育創意土壤,重視技術人才以激勵其創新。好的管理甚至能讓人忘卻被管理,正如滿意的用戶往往都是沉默的。管理創新的精髓不在於管理出彩,而在於其真正服務於最終取得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以及支撐產品的技術研發和組織生產方式。

有人問:要改進一個燈泡,需要多少設計師。設計師說:等一下,我們要改進的必須是燈泡麼?他們在用一種非常規的方式界定思考問題的方式,而我也相信,要攀上浪潮之巔並引領浪潮需要一種由"小"而"大"的優秀基因,"小"到明白什麼是真正好的設計?"大"到預見下一個大未來是什麼?

至於下一個大未來,"智慧地球(Smart Planet)"——IBM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答案。smarter ideas for smarter cities,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及與之對應的物聯網、雲計算必將是未來發展大趨勢,"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促進世界更全面地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將實現更深入的智能化,企業也因此獲得更智能的洞察"。無論哪個行業,無論是否認同,大勢就在那裏,世界正在變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能,任何壟斷模式都不會持久,唯有植根於開放、合作共生,提前佈局、應勢創新,才能佔據主動、有所作爲。

下一波浪潮已經在涌動,ARE YOU IN?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8

高新技術產業對於一般的公衆來講並不陌生,但倘若認真的去思考我們對這個產業的認識,闡述這個產業的發展規律。似乎又會們覺得它離我們很遠。即使朦朦朧朧的可以說上幾句,肯定自己都無法認同。這就如同我們隔壁房間的同事,認識,很難說了解。

讓你瞭解這個產業,但不是精通,這是看《浪潮之巔》時最初的感受。從AT&T到IBM、從摩托羅拉到英特爾、從蘋果到微軟、從雅虎到谷歌,書中介紹了這些公司的發跡、成長、成熟、又或是衰落。對於我這樣一個離高新技術產業很遠的人來說,作者深入淺出的講解與流暢的文字是幫助我堅持讀下去的最大動力。一直認爲好的`工科生在文字表達時會有極強的邏輯性,而所謂文字的邏輯,其實無非就是寫字的時候知道自己寫過什麼,同時也知道自己該寫什麼。聽起來不難,做起來不易。但我認爲這是作者文字最大的魅力。

其實這些公司的介紹,在網絡上可以找到的篇幅不計其數。但作者的最大優勢在於,他親身在這個產業中,甚至在他所寫到的公司就職過。文章中很多他所提到的名字,不僅僅是他的同事,有些甚至是他的朋友。你可以想象一個身處其中,且認真思考過自己所處的環境的人,寫出來的東西,與依靠文獻和數據記載攢出來的文章之間的差別。甚至當我看到作者說“這其中的的原因,現在還不方便透露”時,會會心的一笑。我的理解也許背離了作者的本意,但這種有些“賣乖”的表現卻還算讓人信服。

當然,如果這本書僅僅是羅列了各種公司的發展史,便不是很值得推薦。畢竟短短半個多世紀的事情,上谷歌百度就可以知曉,甚至記載的細節更爲準確。但作者在書中還透露這另一個目的,也是我在閱讀中慢慢體會到的,通過不同公司的發展興衰,以及對高新技術產業周邊領域,包括金融、風投、科技發展以及種種影響該行業發展得到因素的介紹,作者更大的野心在於宏觀的介紹、分析這個產業產生、發展中的一些規律,並對未來進行一番窺探。他從wintel體系的建立,到蘋果開創谷歌光大的移動終端領域的發展,再到整個產業網絡化條件下的發展趨勢,一一進行了闡述。實際上幫助讀者認識到了我們所看到一件件軟硬件產品在產業中的相互關係,他們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此外,作爲這個產業發展的產物,商業模式的變革在該產業中,甚至是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作者也進行了探討。

一本500多頁的書,起初會當做一本公司介紹來看,越讀越發現,這其實是一本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發脈絡的書。如果你過去經常關注谷歌黑板報,或許會對作者的名字有所印象,曾經就職谷歌,目前發展於騰訊(最開始我覺得作者的職業生涯似乎在倒退,但是讀了他在書中的闡述,才發現,無論對錯,這是他有目的的一部選擇)的吳軍。聽起來這個名字像是買手機的,但實際上他賣的遠遠超過了一件商品。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9

花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讀完了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第四版,受益匪淺。整本書讀起來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介紹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興衰歷程及背後的本質規律。

這本書作爲一部IT人非讀不可,非IT人也應該閱讀的作品。能夠幫助IT行業的從業者開闊視野,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自身所見所學的那一點點知識。在書中,從幾十年的發展中總結的規律和作者看待問題的眼光,見解等都是隻知道學習技術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而對於非IT行業的人來說,也能夠爲他們如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抓住機遇提供幫助。

作者在書中的幾句話對我的感觸很深:

作者認爲,一個人最大的幸運,莫過於站在了浪潮之巔,這樣他可以順勢而爲,在大時代裏成就一番事業。

一個產業發展的浪潮一旦啓動,就會順勢而爲很長時間,電子商務便是如此。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巔順水推舟,要遠比沒有目標拼命划船合算得多。

這幾句話讓我想起了在高中時看過的一個故事。有兩個手機銷售員,其中一個業績慘淡,而另一個卻有着非常高的業績,然後順利升職加薪。那個業績不好的銷售員的親戚就抱怨她:你爲什麼不能和人家一樣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積極往上走呢?那個銷售員也滿含怨氣的說道:因爲那個銷售員的櫃檯是賣蘋果手機的,而我是賣諾基亞的,就算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樣的業績。

這讓我認識到個人和個人的努力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初中歷史課本的封面上有這麼一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既然選擇了計算機這個正處於時代浪潮的行業,就更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專業素養,爭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把握機遇,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0

雖然信息技術大發展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但是也許很多人都已經不記得,摩托羅拉曾經在技術上有過的卓越成就。二戰時爲美軍提供最卓越的通信設備,1963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彩電顯像管,生產出美國第一臺全晶體管彩色。

1979年成功地推出68000通用微處理器,地址總線爲24位,可以管理16MB的內存。而同期英特爾的處理器其實比它落後半代,後者16位的地址寬度只能管理64K的內存。這在當時會導致運行速度的巨大差異。

八十年代,與德州儀器(TI)、AT&T同步推出數字信號處理芯片。

八十年代初發明的民用蜂窩式移動電話,也就是早期說的大哥大,現在說的手機。

牽頭銥星計劃,傳統的同步通信衛星系統不同,同步衛星需要基地站,新的設計是由77顆低衛星組成一個覆蓋全球的衛星系統。可以和手機直接通信(當然還要互相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證在地球任何地點實現移動通信。

摩托羅拉在技術上的領先,卻沒有能讓它在任何一個領域主導市場。作爲移動通信的領導者,摩托羅拉自然地壟斷了第一代移動通信市場。而在很快到來的第二代移動通信中,歐洲形成了統一的標準佔據了市場。

摩托羅拉之前的成功很難讓其在手機市場上從零開始和諾基亞三星競爭。在模擬通信設備市場上,技術佔有至關重要的位置,數字設備卻差異不大。諾基亞,三星憑藉外觀,營銷佔了更多的市場。手機數字化比摩托羅拉高管們想象的時間表來得早得多,使得摩托羅拉幾十年來積累的模擬技術變得無關緊要,市場的優勢頓失。

在芯片市場上,由於英特爾與微軟的同盟在市場上的壟斷,也由於業務線太多沒有集中發展,敗給了專注微機芯片的英特爾。

銥星計劃的技術難度極高,在研發中,有許多重大的技術發明。應該說整個銥星計劃從確立、運籌和實施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市場上卻是巨大的失敗。這個項目投資高達五六十億美元,每年的維護費又是幾億美元。銥星公司只能將手機的價錢訂在五千美元一付,每分鐘的通話費定在每分鐘三美元。這樣,銥星公司的用戶羣就大大減小。投入商業運行不到一年,就向紐約聯邦法院提出了破產保護。

技術固然重要,然而只專注技術,忽略市場變化,財務狀況還有與上下游企業的關係,也很難長久的成功,經營公司還需全方位的考慮。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1

這本書主要介紹AT&T、IBM、蘋果、因特爾等著名IT公司發展歷史的書籍,有些公司已經倒閉關門了,有些仍在運行,並且如日中天,但書中提出:沒有人能活到兩百歲,也沒有公司能輝煌兩百年,這是規律,很難超越。

企業真的不能常青?初看這個概念,頗爲質疑,中國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臺酒等很多百年老字號的企業,但書中對這種質疑也作了簡單解釋。現實生活中,確實還存在很多超過兩百年的企業名字,但是這種企業並不是活了兩百年,比如現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無論從企業文化、主營業務,還是權利歸屬、經營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沒有關係了。就相當於1995年出生的小夥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腦、行爲都與2000年前的秦始皇沒有任何關係,不能認定他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

企業死亡方式豐富多樣,但本質相同。書中講述了很多種企業面臨破產的情況,還寫了很多已經倒閉企業的原因。其中AT&T因爲企業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東追逐短利,導致企業被拆分;IBM因機構臃腫,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創新缺乏,企業每次面臨危機都要精簡;摩托羅拉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不斷錯失機會,最後被迫遭谷歌收購,現在已經不復存在。

這些企業看似有各種各樣的失敗因素,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真正身處企業內部,每個人都做了當時認爲最正確的決定,這些決定都是爲了尊重投資,爲了發展企業,雖然最後關門了。就好像曾國藩幫助清朝剿滅了太平天國,卻也毀壞了清王朝運行了幾百年的規則,加速了王朝的覆滅,但當時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國藩這顆救國毒藥呢?需要的,因爲不吃的話,也會死得更快。這就是規律,死是必然的,雖然沒有人想死,但死的時間臨近了,你又有什麼能力逃脫呢?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國人看來,企業關閉屬於自然狀態,他們拿投資人的錢開辦了企業,努力運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內心深處對企業是否常青,並沒有中國人那麼執着。硅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企業誕生,同時也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死亡,總量維持着平衡,很多企業開辦之初,就是爲了賣給更大的企業獲利。中國人對這方面的追求更加執着,楊致遠創辦的雅虎市值一度超過微軟,後來一落千丈,即使企業在破產邊緣,楊致遠仍然非常堅守,最後迫於華爾街投資人壓力才辭去全部職務,如果換成美國人,可能早都脫身室外了。著名投資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因爲年紀太大,主動清算經營的企業,關門後過上了退休生活。

企業的向死而生提醒我們,很多東西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現在雅虎公司仍在經營,但已經處在了IT行業的邊緣,但是這家企業開創的免費互聯網商業模式被全世界運用,在互聯網發展歷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義,書中將楊致遠、戴維費羅評價爲:一百年後雅虎公司不復存在,但是人們會把他和愛迪生、貝爾和福特相提並論。就連我們崇拜的喬布斯,在書中都遠遠不如楊致遠和戴維費羅的評價高。

我之前也寫過一篇關於人向死而生的短文,其實人的壽命目前沒有突破150歲,既然必死,就應該和企業一樣,順應時代,享受過程,結果並不重要,因爲秦始皇死後的骨灰和大街上的乞丐沒有任何差別。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2

吳軍講述了整個IT產業的大公司,並從大公司發展尋找共同的特點。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決於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敗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決定的。其次,想要顛覆現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鋒,而是通過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後迅速佔領市場,以阻止大公司的攻擊。谷歌就是這樣對付微軟的,吸取了很多前輩炮灰的經驗。再次,硅谷是一個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斷的有新的創意冒出,然後有工程師把它實現。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斷的跳槽,才能磨練自己,讓自己更值錢。創業公司通過期權才能籠絡更多的人才。最後,未來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現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轉型是非常困難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吳軍這樣的人,也沒有看到互聯網3.0的模樣,而互聯網2.0纔是雛形。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是技術史的書。而且對於個人的行爲有所啓發。你的工作未來有前途嗎?你的公司的壽命還有多少?你有應對未來的能力嗎?

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縈繞,我開始學習了python編程,很苦很難很累,但是不會編程就是未來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巔的公司,都是那些敢於創新,不斷進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樣。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3

時勢造英雄,這是巔撲不破的真理,每個人都是這樣。人個總是在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時,纔能有所大作爲;個人對時代可產生改變,但這種改變最終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因此大勢是每一個需要掌握的,只有你理解了浪潮之起源與發展,你才能把握時代的脈搏,立於時代潮頭與風口,成爲那隻立於風口的豬。

《浪潮之巔》是吳軍對現代改變人類生活的科技公司的全面梳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喬布斯和蓋茨的雙雄會。二者都對電腦信息時代產生重要推動作用,喬布斯是蘋果的創始人,蓋茨是微軟的創始人。

這是一個狹路相逢的故事,有既生渝何生亮之感嘆。

1981年硅谷,是喬布斯和蓋茨的第一次見面,主要是談軟件合作。蓋茨剛拿下IBM PC操作系統合同,而喬布斯則手裏揣着Macintosh麥金塔電腦,開創了個人電腦工業,要找蓋茨給他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開發應用軟件。 其基礎是,喬布斯和蓋茨都認識到個人電腦及相關產業是一個大方向,並且竭力向前走。

這場見面卻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以及電子信息產業的方向。喬布斯其實是犯二個大錯,其一,他沒有意識到操作系統對個人電腦產業的重要性;其二他低估了蓋茨,他給誰看都可以,就是不該給蓋茨看。喬布斯則差點丟掉蘋果公司;而蓋茨抓住這個機會,從DOS系統升級至視窗系統,最後一統天下,開成霸業。

蓋茨通過喬布斯第一次看到Mac機的圖形界面操作系統,他立即認識到這是人個電腦操作系統的最好發展方向,而自己前期從IBM拿到訂單的DOS則是肯定要被淘汰的,自己嚇了一身冷汗。這時喬布斯已經在這個圖形系統上開發多年,初具成果,他想要的是全面取代IBM,從硬件到軟件全部壟斷,當然這個目標的實現無疑更難,力量明顯是會被分散的;而蓋茨則不同,他很早就意識到只要壟斷了操作系統,就會壟斷整個電腦產業,他一直在尋找這種具有壟斷力的操作系統,現在他看到了喬布斯的前期成果,雖不完備,但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蓋茨,這時展現的是一個卓越領導者的能力。很明顯,自己也在這個新操作系統方面已經失去先機,如何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呢? 如何逆轉劣勢,扭轉局面? 他採用的是亡羊補牢策略;明修棧道,暗渡陳滄。首先同意幫喬幫主開發圖形操作系統上的三個應用軟件,消化吸收;同時將以前的BASIC和DOS以近乎免費的價格捆綁上IBM,以延長自己的使用週期;卻暗地裏請高手助陣全力開發自己的視窗系統,這就是9年之後出現的WINDOW圖形操作系統。

本來喬布斯在這種緊逼之下也不一定會失敗,但他走軟硬件的封閉式發展道路,而同時IBM因爲反壟斷的限制,這樣給個人PC市場留下太多的空隙。早期的世界硬件市場上的蘋果與IBM對峙,一下子變成了蘋果與IBM加上所有的兼容機廠商,由於兼容機的開放與市場佔有率提高,DOS系統這時就佔據了先機。如果說蘋果是佔了天時的話,那麼微軟是借開放、兼容、廉價奪回了地利。 雖然Macintosh早有了圖形界面,也並不比視窗差,但因爲它固步自封,沒有形成大氣候;反而WINDOW 3.0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它一舉建立了PC新的帝國---微軟。到目前爲止,微軟還是市值最高的幾家公司之一。後來喬布斯出走蘋果,重新以iPod、iPhone重建蘋果帝國是好多年後的事。

喬布斯和蓋茨,其實是兩類人。在技術嗅覺和產品設計上,喬布斯要好於蓋茨;而在商業眼光和經營上,蓋茨要強於喬布斯。

這只是對兩個人的比較,其實二人對個人電腦時代的來臨是有清醒認識的,正因爲這一點他們都站在時代之巔、浪潮之巔。我們可以從兩個的故事中看到一些觀點的延伸。

個人電腦相比大型電腦而言明顯方便得多,而且成爲工作學習的一箇中樞紐帶,這就是二大巨人當時對時代發展的清晰判斷並全力以赴;目前已經轉向手機時代,我相信便攜、方便、多功能的手機必將是一個趨勢,或者是其它個人隨身攜帶的載體。其實,雲端、雲計算將進一步剝離手機的功能,我們面對的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及交互設備,可以在皮膚上、眼前的眼鏡上,或者是大腦裏,通過手動控制或思維控制完成某項功能。

無疑這兩條路都可以走得通。但共享、開放、免費更是現代的特徵。共享、開放是時代高速發展的基礎,但這只是一個入口;因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於商業應用而言,最終需要要這種開放的平臺上建立一個高技術門檻,需要更高深的技術儲備。雲平臺、大計算、免費代碼,這些只是基本參量,其背後的伸入用戶核心需求點在哪裏呢?

除了信息與硬件外,而5G時代也是當前重要特徵之一,萬物互聯已經不是一句空話,人們已經發展出多種可以接入互聯網的交互設備,包括可穿戴設備、傳感器、類似GPS的探測設備,這裏需要更多的感知設備。如何利用5G更好地服務好人類,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想像的工作。物聯網、自動駕駛、人工智能,將是這項技術的重要載體。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4

《浪潮之巔》是我最近看過的一本書,也是自己覺得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好書。

近一百多年來,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在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裏,它們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從19世紀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蘋果公司、英特爾公司、微軟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後被幸運地推到了浪尖。雖然,它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中間有些已經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們都極度輝煌過。這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這些公司成功的本質原因及科技工業一百多年的發展,讓我們更真實地瞭解美國、瞭解科技產業,以此理解科技創新和商業公平在美國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義。

裏面可以獲得的知識和可以發出的感慨實在太多,本文着重講幾點我掩卷而思後的感想。

硅谷公司的成功無一例外均來自創新,創新一詞也成爲近幾年我國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但爲什麼我們總是感覺創新的能力不足,創新的效果不佳呢?對比書中所描述的成功科技公司,我體會到真正能對事物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創新一定是一種顛覆式的創新,簡單點說是一種模式上的創新。譬如:當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軟硬件一體的模式的時候,微軟告訴我們原來軟件是可以單獨開發單獨銷售的;當所有公司都在尋找從互聯網的內容進行收費取得盈利的時候,雅虎告訴我們原來免費的模式也可以賺錢的;當大家都意識到通過網頁投廣告可以賺錢的時候,谷歌告訴我們通過搜索也可以盈利。所以通過對模式的研究,大膽地打破常規,建立一種超過常人判斷的商業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研究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們會發現創新之所以會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了另外一個看似與創新矛盾的詞——專注。專注於一種理念、一類產品或一門技術,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把產品做到極致,這纔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看到喬布斯對產品極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開始軟硬件分離的時候,他卻堅持了通過軟硬件一體的做法爲用戶提供完美的體驗,即使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趕出去也沒有改變他的專注,最終實現完善的迴歸。無獨有偶,我們熟知的IBM能成爲科技界的長青樹,要歸功於它的二字祕決——保守。毫無疑問,保守使IBM失去了無數的發展機會,但是也讓它能專注於最重要的事,並因此而立於不敗之地!但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充斥着浮躁的氣氛。許多公司希望今天投入明天就取得收穫,對管理對技術往往以是否能立即產生效果爲目的,專注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少的精神。

這裏講的環境主要是指硅谷的創業環境,通過此書我理解到硅谷之所以成功,從文化、學術、資金乃至法制,無一例外爲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首先是獨特的硅谷文化包含:不迷信權威,在硅谷沒有權威,任何人只要靠真刀真槍的拼闖出名堂才能獲得話語權;對失敗者的寬容,在中國是勝者爲王,敗者爲寇,但在硅谷對失敗者很寬容,很多人把失敗也當做一筆財富;團隊協作精神,硅谷的企業往往都是幾個人聯合創辦而不是一個人創辦。

例如雅虎和谷歌都有兩位聯合創始人,而且他們的股份是均等的。而且硅谷創業公司大量給公司員工發放期權,把成功的果實和全體員工共享,也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業積極性。其次是良好的學術氛圍,硅谷附近有兩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這兩所大學爲硅谷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人才,其師生即是硅谷創業的主力軍。再次是強大的金融保證體系,科技公司幕後的英雄——風投公司起了強大的作用。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硅谷成功的公司都獲得過風投公司的幫助。一家沒有獲得過風投的公司能在短短几年內崛起併成功上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爲風投公司的存在讓神話和奇蹟變成了可能。而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像美國這麼成熟完備的風投產業鏈。最後完整健全的法規體系,反壟斷法通過對壟斷企業的限制維持了良好的創新動力;良好的公司治理的法規環境,促進了硅谷公司完善透明的管理體制,確保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公司經營者及所有者等各類相關方的合法利益,從而奠定了硅谷公司成功的基石——商業公平。

通過對硅谷公司成敗的瞭解,我突然有了一個奇怪的發現,在整個硅谷公司發展史的描述上,我們至始至終沒有看到現在我們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字——政府。作爲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地區,我們沒有看到政策的傾斜;沒有政府層面的開發區;沒有召商引資,甚至在取得政府項目的能力上硅谷的大學還遠沒有東海岸的學校具有優勢。這不由得引起我們的深思,政府在經濟發展中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定位呢?也許本書帶給我們這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最大的啓示是:相比所謂幫扶企業、加強服務來講,營造一個公平的法規環境,創造一種開放的市場氛圍,嚴格約束自身的權力邊界,也許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5

近日斷斷續續閱讀完此書,由於時間跨度較大,相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總體來說,給我的感覺還是挺深刻的。

此書以近些年在IT領域高速發展的幾個大型跨國企業: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爲範本,簡單敘述了各個企業的成長曆史及發展歷程,透過其發展壯大的過程,揭示了其在各個領域真正取得飛躍性突破的本質:一個企業的要真正尋求長遠的發展,必須要發掘出自己獨特的盈利模式,必須具有創新的精神、長遠的眼光、戰略性思維,必須能夠不斷的適應或引領社會的發展。真正的優秀企業應該是改變一個時代甚至是創造一個時代的新銳先鋒!

“對任何人來說,時間是最大的財富,每個人都應該把他的時間投入到最有意義、最有影響的地方去。經過多年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我認定這樣一個規律,就是:科技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每一個人都應該看清楚浪潮,趕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確,身爲在這個時代生活的IT從業人員,我們無法逃避生存的現實,在這樣的浪潮之中被裹挾前行。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果斷的抉擇,我們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認識自我,看清形勢,準確的把握機遇,才能在這個時代的潮頭做一個勇敢而不敗的弄潮兒,創立一番驚天偉業!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6

浪潮之巔是最近我看到的最好看的一本書。相信只要是IT人,看這本都會引起很大的共鳴。這本書無疑涵蓋了很多內容,各個著名公司的變遷,通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歷程,各種新的技術概念,金融,等等。不同職位,不同追求的人都會有所收益,但收益的東西會截然不同。我作爲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從我的視角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無論是何種變遷,瞭解公司或技術的前世今生都是有益無弊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爲什麼會存在呢?比如一種技術,瞭解了它目前的概念、框架、應用等等。但是它爲什麼會出現而流行呢。因爲前面的技術碰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或者說社會環境變了。是的,歸根到底,多麼高深的技術最後都是爲人類服務的。人類的需求是什麼?就是你我這些常人的需求。作者在這方面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讓人對很多技術概念有了通俗的理解,更關鍵的是,雖然通俗但是專業。

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夢想就是找對行業,找對公司。如何找到,大的方面從這本書裏能夠學到不少,特別是從公司和技術發展領悟到很多。正如書中所說,人這一生,能趕上一次浪潮,跟上浪潮,就很幸運了。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與技術完全無關的東西——金融,特別是風險投資。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尤其是google,讓人對風險投資有了很生動的理解。一個技術人員雖然不做金融,但是還是要知道些基本知識的,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的辛苦錢稀裏糊塗的打了水漂。記得以前工作的公司曾有財報123的培訓。雖然現在已經忘了大半,但想來還是有益的。

整本書,講述的技術是如此的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辭藻,厚厚的一本書,卻一點兒也不妨礙讓人看的欲罷不能。作者顯然是技術人員裏罕見的語言表達能力超強的人,讓人佩服。多麼希望能重新學習語文,最好能讓作者的語文老師教浪潮之巔讀後感。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裏很多東西總結的不錯。然而對於將來的趨勢,就不一定了。一切都在變化,誰也不能預言將來。每個人還是要獨立的思考問題。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是一本科技史的書籍,對於這本書的接觸式在去年暑假八月份時,期間在家裏用手機看微博,發現薛蠻子老師的一條微博是關於這本書的一個評論,我對於這個記得還是很清楚的。原意是這樣的,這本書在豆瓣讀書的評分已經在科技互聯網分類中已經是首位了。

對於這本書的好奇,我就上亞馬遜找這本書。當時我是想買紙質版本,但是當時是在鄉下,圖書購買不是很方便。所以後來我在電腦上找一下原來我找到了,我的電腦太神奇了,功能真的很強大。

我要謝謝我的電腦,找到了電子版本的,pdf版本的,我就好好地閱讀了一下了。

這本書記錄了一大批公司的興衰史,由於我學的是文科類專業,所以對於歷史也是興趣很濃,對於科技歷史的興趣也是一步步培養當中。

來說說作者本人吧。吳軍,以前在google中國公司擔任工程師一職,平時對於科技行業有很深入的認識。後來這些都是在google中國黑板報上發表了。當時李開復就鼓勵吳軍可以把這些集成一個集子寫成書,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後來在2011年這本書在中國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了。以前的pdf版本在網絡上傳的很開。

後來吳軍來到了騰訊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

首先寫的公司是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惠普,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興衰。

《浪潮之巔》讀後感 篇18

現代的科技飛速發展,作爲IT屆的各個領頭羊,不得不說他們在演繹着一個個的企業傳奇。

AT&T,其實對這個企業一直都不瞭解,一直沒有去過美國,當然也就沒有用過美國的通信了。直到去年,看TED的時候發現是AT&T公司贊助的,此時我才明白,一家企業真正的能過存活100年以上,是因爲他的策略時刻在變,是因爲他總是能創造出好的東西。

貝爾實驗室,任何搞學術的人都會聽過這個名字,他們是出諾貝爾的地方。我一直好奇爲什麼一個科研的實驗室可以接連不斷的出諾貝爾獎獲得主,也一直爲此欣賞美國的教育制度。在反壟斷法的限制性,這家公司仍然可以不斷的成長,在幾次被拆分後,仍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這就是傳奇。

IBM,這個對於我來說比較接近。至少在中國可以瞭解到它。從一個機械公司,到計算機公司,再經過百年後的洗禮,現在成爲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第二大軟件公司,第二大數據庫公司。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轉變。

Apple,這就不用說了,到今天爲止,它還是引領的潮流。而且在讀過《喬布斯自傳》後,更加的瞭解蘋果公司。它的技術,它的創新,讓它走在了今天的舞臺上。微軟,和蘋果一樣,在IT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比爾的傳奇,更是讓很多人敬仰。

還有google,英特爾,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羅拉,諾基亞,facebook等等,這些公司都曾經輝煌過或者現在正走在了浪潮之巔,有的這在走向了衰敗,而有的在未來也可能衰亡。這就是競爭,這就是生存。

有時候會羨慕他們,總是在世人的關注之中。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不僅僅是在改變的我們的生活,更多的是給予我們人生的指導。敏銳的洞察力,不斷的創新力,是走在浪潮之巔的元素,也是我們成功的要素。

時間在變,世界也在變,今天的巔峯不代表明日的朝陽。

不斷的讓自己保持學習的態度,不斷的讓自己在變化中成長,這纔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