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古詩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2篇)

古詩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詩文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文讀後感範文(精選42篇)

古詩文讀後感 篇1

中國古時候南宋有位詩人寫了一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就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寫的《示兒》。

這首詩的意思是:當我死時才知道沒有什麼可掛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遺憾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當大宋的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時候,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這首詩表達了陸游深刻的愛國之情。從這首詩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愛國之情,人人要是不愛國的話那麼這個國很快就會國破人亡,要是人人都愛國的話,這個國就一定會興旺起來。古時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飛嶽鵬舉,他很愛國,學了一身好本事,爲了報效祖國,最後成爲我們要學習的英雄之一。古時候的奸臣秦檜,爲了得到權勢,陷害岳飛嶽鵬舉,最後被砍死在岳飛陵前。

讀了陸游的詩我深受感動,我想,我們有了現在的生活,都是因爲革命先輩的奮鬥和犧牲換來的。我想,如果人間發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點,人間的恩恩愛愛再多一點,那麼我想中國這片美麗的聖土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古詩文讀後感 篇2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從我認識了《中華經典誦讀》後,就像推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讓我穿越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之中,盡情地去領略那些文人墨客們帶給我的種種意境和美景。並被那豐富的文化底蘊所影響想着。

當我激情高昂地讀着《訴衷情》時,彷彿感受到了作者那滿腔的愛國熱情;當我委婉低吟《詠懷詩》時,總被那濃濃的憂鬱和悲傷所包圍着。而《望月懷遠》雖然語言樸素,卻讓我看到了張九齡那寄託深遠的人生慷慨……

你更讓我徜徉在詩情畫意的情境中。每次朗朗誦讀時,猶如身臨其境般奇妙。看——剛從那“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籬笆旁走過,又來到了秋日傍晚雨後的山林中,來感受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美景。既從“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美麗中感覺到了詩人愉悅的心情;也從“壁破風生屋,樑頹月墜牀”中看到了當時農村破落的淒涼景象……

我從你那裏不但懂得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警言,還知道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真理,更從“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也”中找到了學習的方法。你讓我提高了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更讓我體會到了中華經典文化的情趣和神韻。你成了我的良師益友。

古詩文讀後感 篇3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這首唐詩是我在一年級時學的《詠鵝》。現在我想起這首詩,仍然讀得津津有味。我喜歡讀唐詩,吟誦起唐詩,就像唱歌一樣高興。因爲在唐詩裏,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學到很多在課本上找不到的知識。它是祖先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我覺得讀唐詩是一種樂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三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每人發了一份《唐詩70首》。我把這本不值錢的書看作寶貝似的,都過了兩年多了,還放在我家的書櫃裏。現在打開它,我讀起裏面的詩還是那麼的着迷。這本厚厚的《唐詩70首》裏,我最喜歡、記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靜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大作。記得我們最近學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讀唐詩》。這首歌的開頭就是朗誦了這首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訴說的是遠在它鄉的遊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這首詩雖然只是說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可我覺得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親,很想回到遙遠的家鄉與年老的母親一起度過這寂靜而冷清的中秋之夜。

學古詩的好處有很多。讀唐詩,豐富我的課外生活,讓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讓我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我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有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我讀了唐詩以後,覺得自己變得有教養了,不像以前那樣孩子氣,不懂道理。整個人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成了一個小大人。

《讀唐詩》這首歌裏還唱道:“唐詩唐詩傳家寶,一代一代傳到我,文明喲古國……”既然唐詩是寶,中國是文明的古國,大家還不快行動起來去讀這個寶,去尋我們文明古國的寶!

古詩文讀後感 篇4

我國的工程學家茅以升,小時候堅持每天清晨背誦古詩文。後來,他不僅背誦文學作品,還背圓周率。直到九十高齡時,他還能像少年時候那樣,把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多位小數,準確無誤地背下來呢!

同學們,讀了這個故事後,一定有所啓發吧!你瞧,你國的橋樑工程學家茅以升爲我們小學樹立了新的榜樣,我們應該從小開始閱讀許多文學作品。

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就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開始背誦古詩了,背誦完後,有許多感想,就躺在牀上靜靜地思考。下面我就向你們一一講述吧!

你相信同學們聽過古人說過的有句話吧:“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意思就是古人教育我們一天中最好的時間在於清晨,所以背誦古詩是最好的時間,這樣可以增強對古詩的記憶。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著稱。在詩國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於這繁星之羣。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起牀坐在沙發上背誦古詩,這首古詩的題目叫《草》,等我背誦完後,發現唐朝詩人白居易寫得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的有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話道理很深刻,意思就是說野地上燒起的火燒不完野草,只要春風一吹,它又會重新生長起來,讚美了草頑強的生命力。這句詩早以成爲名句,用來比喻百折不撓的頑強的鬥爭精神和不可被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學習嗎?在生活學習中,我遇到難題解答不出來,就想到野草這種不被困難打倒的精神,克服了困難,可見背誦古詩對學習有多大的好處啊!

我還記得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有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子本矣”。來教育我們只要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對我們的這番教育,我們可要銘記在心。同學們,聽了我的講述,一定有所啓發吧!心動不如行動,一起和我攜起手來,從小開始朗誦古詩文吧!

古詩文讀後感 篇5

從開學到現在,我又讀了不少的經典詩文,比如杜牧的《清明》、李白的《贈江倫》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詩文的美妙,而且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制度不合理。我讀着這首詩,眼前彷彿出現了烈日當空,農民伯伯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炎熱,流着滿頭大汗,辛勤地鋤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來,滴進了泥土裏的情境。

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粒米飯,都凝結了農民伯伯們的勞苦!每一粒米飯都來之不易啊!農民伯伯爲了讓大家吃着香噴噴的米飯,自己在烈日下給禾苗鋤草,這個畫面多麼感人啊!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在飯堂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有的小同學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總是隨便把飯菜倒進垃圾桶裏。他們不懂得節約,不愛惜糧食。他們這種行爲是不對的。

我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古詩文讀後感 篇6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假期裏,老師要求我們對古詩文進行詳細地解讀和賞析。

我選擇的是《古詩文誦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我對古詩文有了更多的瞭解,其中最動人的是《長歌行》這首詩。詩中這樣寫道:“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啊,如果我們現在不知道珍惜時間,不努力學習,長大了只有空嘆息,就會後悔莫及。

我國元朝著名畫家、學者、詩人和纂刻家王冕出身貧寒,家中無力供他上學,他只得到一個姓秦的人家放牛。就在這種情況下,王冕還時刻想着學習。每次去放牛,他都借本書帶在身上,有時騎在牛背上讀書;牛吃草時,他就坐在樹下讀書。而且他每晚都借佛殿長明燈夜讀。就是靠着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他學習了很多知識,終成一代名畫家。

不僅我國的古人如此,外國的一些名人,像高爾基、安徒生等,也是通過珍惜時光努力奮鬥,才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不喜歡參加社交活動與宴會,他曾經這樣諷刺社交活動與宴會:“這是把時間餵給了動物園。”他集中精力進行科學研究,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宴會上。爲了躲避自己五十歲生日的慶祝活動,他在生日前幾天,就跑到柏林近郊的一個花匠的農舍裏隱居起來。有一次,幾個物理學家想請愛因斯坦去看一出新戲,愛因斯坦這時正在書房裏寫科學論文,便拒絕了他們的邀請,並語重心長地說:“等你們活到60歲,就感到時間的珍貴了。”愛因斯坦不論是在年輕時還是晚年都十分珍惜時間。

我把這首《長歌行》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貼在了自己的書桌前。當我忍不住想玩遊戲時,我就會讀讀這首詩;當我寫作業磨磨蹭蹭時,我就會讀讀這首詩;當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時,我也會讀讀這首詩,每次它都會告訴提醒我,要珍惜時間,刻苦學習。

通過對古詩文的誦讀,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鑑賞能力,還堅定了我的人生信念。我以後要多閱讀古詩文,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寫作水平。

古詩文讀後感 篇7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初秋的夜晚,繁星點點,葡萄藤下的微風如絲如縷,輕柔細微。我手中捏着一朵野花,口中含着一片薄荷葉,邊感受着微微的涼意,邊體味着點點的星光,如水的夜色。斜斜地倚靠着葡萄架,不覺吟誦起了杜牧的《秋夕》。我便霎時間置身於唐朝,挽着雙環髻,坐在石階上,悠閒地搖着小扇,被螢火蟲的星光所包圍,被夜空中的明亮所照耀。

那便是我的童年,在田埂中觀星,在葡萄架下吟詩。我身處一個美妙的環境中,精神也被一個古色古香的世界所包圍。溫暖的春天,我會揚起小臉,望着湖邊的楊柳,淺道一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炎熱的夏天,我會立於梧桐樹下,傾聽那頗爲聒噪的蟬鳴,附和道:“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涼爽的秋天,我會步上小山,踏一地金黃,拾起落葉直抒胸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寒冷的冬天,我會走上白雪覆蓋的小徑,道“水聲冰下嚥,沙路雪中平”。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明星稀,難得的月光披於肩上。我坐在庭院中的石凳上,身旁是稀疏的竹叢,感受着微涼的月光,我淡淡吟誦起李白的《月下獨酌》。彷彿來到了盛唐時期,繁華中偶有的一處寂靜,或許是在深山,抑或是在湖畔,在月下長嘯,在美景中孤獨。

我悄悄走進少年,在書桌前感受閱讀的快樂,在學習中發現知己的美妙。我在書籍的陪伴下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在墨香中遇見一位位與我一路的旅行者。閱讀時,我會同五柳先生一般“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我會盡力做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逢摯友,我會喜上眉梢,悠悠道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畢業時分,我會忽然豪情萬丈,忍住不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我愛她,她一路走來,風風雨雨。她無時無刻散發着無窮的魅力,而又高潔傲岸,如蓮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她時而典雅,時而大氣,時而動人,時而冷清,時而悲哀,時而歡喜。她就如我心中的一棵古樹,深深紮根,她古樸的枝幹,古老的葉片,隨着風輕輕搖盪着,在我不安時撫平我的焦躁。她散發着幽幽的香氣,薰陶着我,感染着我,使我慢慢靠近她,被她同化,能夠慢慢獨立於塵世,在洶涌的波濤中佇立,作瀰漫的塵沙中的清波。

她,便是遺世獨立的,古詩文。

古詩文讀後感 篇8

今天上了文學院開設的第一節《中國古典文獻學》課程,原本認爲艱澀的課程,在吳浩軍教授的精心備課和個人實例講述下被上得妙趣橫生,學生心底也激情澎湃,對中國古典文獻及其保存、保護有了更爲崇高的理解和體會。

課後,爲完成考察作業而拜讀了葛兆光先生爲《古詩文要籍敘錄》寫的再版序言。還未讀過的舍友問起來:“你讀完有沒有千思萬想洶涌出來的感覺?”我的回答是“沒有”,因爲我的感受就是沉澱後的娓娓道來,而不再那般頂禮膜拜。

葛先生的這篇序言可一分爲三。第一部分,提起中華書局重印舊着的事,十七八年後再版寫序,自然回想起了當年的種種艱辛。爲了給導師金開誠先生編寫教材而接下撰寫《古代文學要籍介紹》(後定書名爲《古詩文要籍敘錄》)的任務,當年還心高氣傲的葛兆光先生決心拋開講義,徹底推陳出新,這必然要面臨巨大的考驗。嚴寒酷暑、精力與時間的投入,除了這些都還烙印在葛先生的記憶中外,還有的,就是從故紙堆裏發現資料的喜悅感。

第二部分,葛先生開始介紹《古詩文要籍敘錄》,其體例有三:一是梳理文獻的成書、刊刻和流傳;二是考察內容的缺佚和真僞;三是討論選本和注本的優劣。葛先生在考察古籍成書、對比校勘、註釋討論的過程中,收穫頗豐——不可人云亦云,要“在不疑處有疑”。

第三部分,也是要細讀的一部分——文獻學的意義。葛先生認爲,他與導師金開誠先生的這次合作,是他後來做學問的基礎,有了這些打底夯實,纔有了後來的巨大造詣。目錄學讓人迅速查找資料,校勘學使人發現新知,“小學”用以判斷學術,於是,葛先生重提了古典文獻的意義。

讀過葛先生的再版序言之後,似乎原本崇高而不可捉摸的文獻與文獻學,變得親切了許多。對我們個人來說,揹負着巨大的民族責任去學習文獻學,雖是動力,卻也是束縛。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說的,對這一學問的學習,不像百米賽跑般激動人心,而更像馬拉松——後半程見功力,學習文獻學時所下的苦功夫、笨功夫,是積累,也將是本錢。

意義,在於個人的追尋,而不在於他人的灌輸。用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來說服自己,“爲什麼”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我們一定要做下去!

古詩文讀後感 篇9

我愛讀古詩,我愛在古詩的意境之中暢遊。這次,我暢遊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中。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讓我形象地感覺到了月亮,讓我看到了兒時天真爛漫的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讓我看到了祖國山河的壯觀美麗,讓我看到寄託情懷于山水之中的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讓我感覺到朋友分別時的離情別緒,讓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思鄉情懷,讓我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雖然上面這幾首詩寫得很生動,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李白寫的那首《行路難》,我被詩人所表現的豪情壯志吸引了。這首詩的內容是:“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坐在書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當中不斷回味着《行路難》這首詩中描寫的景象,我不由得被李白那詩人的靈感和豐富的想象所折服。在我眼前,一個志向遠大、胸懷磊落的人物形象越來越清晰。我相信今後,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障礙重重,但我會象李白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一直到達理想的彼岸!

古詩文讀後感 篇10

堅守就是堅持守衛、不離不棄。

堅守文化,堅守崗位。當我看到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想起了老師在講臺上辛勤執教;我想起了清潔工在街道上默默的打掃;我想起了交警在十字路口揮舞着雙手。

堅守文化,堅守國家。當我看到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想起了黃繼光,他用他的胸膛擋住了敵人的子彈,爲隊友的衝鋒提供了計劃。當我看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想到了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在想到國家還沒有平息戰亂,心有不甘。

當我看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我彷彿看見一位邊塞詩人正站在城牆上,遠遠地注視着匈奴人。當我看見“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我似看到一位白髮老翁在初秋時節,暑威仍厲,天氣的悶熱與心頭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他更是因爲想到那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卻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但他們哪能想到,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的乾乾淨淨。

當我看到“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我看到了一位正值壯年的愛國詩人渴望上陣殺敵,卻被皇帝從前線調回。當我看到“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爲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一位拖着年邁孱弱的身軀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裏,自己並不感到悲哀。原來是心中還在想着替國家守衛邊疆,馳騁沙場,就連做夢都在想着自己披着戰甲爲國出征。

堅守文化,堅守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深刻地說明了李白與汪倫的感情深厚。一則故事,講述的是大學五位同學,他們住一個宿舍。其中一位是從鄉下來的,城裏的四位就讓鄉下來的打水、拖地……鄉下的也不多說,就這樣四年。大學畢業之後,鄉下來的出來開始創業,而城裏的四位也都學有所成,很多大公司都向他們掏出了橄欖枝,他們都在猶豫不決。而此時,鄉下的也邀請他們到他的公司工作,四位毫不猶豫的就來到了他的公司,他們的原因是:“不是你開的工資有多高,而是因爲大學你爲我們打了四年的水。”

中國古詩詞源遠流長,是中國古文化的精粹。堅守文化,堅守古詩詞。

古詩文讀後感 篇11

《石灰吟》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是明朝的詩人,于謙寫的。這是于謙12歲的作品。于謙爲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

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詩可以說是他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它的第一句是說石頭很難從深山開採出來,第二句是說把石頭煉製成石灰的過程很辛苦,說明石灰從出世時即經受磨鍊。後面兩句是寫石灰在燒製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煅燒,面對嚴酷考驗,卻從容自若,“烈火焚燒”與“若等閒”,鮮明對照,更襯托出石灰的頑強。後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我在生活上也應該擁有這種不屈不饒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遠不放棄,要一直勇往直前,充滿着信心地做每一件事。不要半途而廢,要做倒有始有終,跌倒了就再爬起來,累了休息後再繼續幹事。要學會堅強,不能怕吃苦,以後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學習上,我們做作業做累了,可以適當的休息一下,但不能光想着玩,光想着下課。上課時要好好聽講,將來長大了爲國家出一份力!

古詩文讀後感 篇12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明代詩人于謙在17歲時寫下的千古絕唱。這首詩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充分表現出詩人面對強大的黑暗勢力毫不畏懼,不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個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表面是寫石灰被千錘萬擊後纔出了深山,接着又被烈火無情的焚燒,可它卻把這一切當作平常事。實際上詩人用石灰來喻指自己會不怕千難萬險,即使粉骨隨碎身也不會屈服於惡勢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讀了這首詩我感觸很深,于謙用這四句詩表達了他對於那些剝削人民和誣陷好人的人的痛恨。也看出他立志要做一個清正不阿的人。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理想和與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于謙爲官清正廉潔,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保衛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的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枉殺了這位民族英雄。他所寫的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輝寫照。我讀《石灰吟》的感想是:我們應該時刻警醒,不要被鏡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質。常言道:“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有的人見利忘義,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環,卻陷入了華麗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備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懼什麼“芳餌”呢?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潔身自好的人。

古詩文讀後感 篇13

今天,我閱讀了一本《古詩300首》,我翻着翻着,發現了一首詩很感人,我就情不自禁的看了起來!讀完後,眼珠子左右滾動,眼睛裏晶瑩的小露珠便一滴一滴的輕輕而落,真是令人感動不已。

讀的名詩叫《遊子吟》。原文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知寸草心,報得三春灰。”

當時我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意義,但瞧了瞧,又情不自禁的翻到了第2頁。

這裏面寫了:

當孟郊第2天就要遠行時,母親點起油燈,用一條細細的小針頭,對着一塊灰白色的織布,一針一線的認認真真織着,鍼口密密麻麻,一點細縫兒都沒有,衣服繡得端端正正,很好看!

到了第2天,孟郊就要遠行了,母親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含着眼淚把衣服輕輕地交給了孟郊,孟郊忽然發現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就連母親在逢衣服時,把手都扎破了,手上還長起了幾個小繭,磨破了手指頭,孟郊心疼急了。

孟郊穿上了母親爲他織的衣服,心想:我想母親時,就常常看着這件衣服,就像母親還待在的身旁一樣,那樣溫暖,那樣幸福!

孟郊一路上,邊走邊看着件衣服,心想:等考了大壯元,一定好好孝敬母親,讓母親吃的飽,穿得暖,看着自己的兒子成家立業,變成一個家和萬事興的家庭!

體會:表明了孟郊的母親很疼愛自己的兒子,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染上風寒,自己在夜裏埋頭苦幹的織着衣服,把手指頭都扎破了,寧願自己受苦,也決不讓自己的孩子受累。孟郊對母親感慨萬分,爭取考取狀元,給母親安心度過快樂的晚年,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長大以後,考上北京大學,一定爲母親孝勞!

古詩文讀後感 篇14

手持寶劍,身披銀甲,騎着駿馬,在沙場上的英姿颯爽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項羽!在垓下兵敗時,吟誦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項羽!垓下兵敗,單槍匹馬地斬了數百人,並突圍來到烏江邊的楚王,那便是你啊,項羽!

你一生英勇無比,身經七十餘戰,從未敗過。公元前203年,你去鎮壓義軍,上將宋義徇私,你便毫不猶豫地一刀砍了他,自封爲上將,帶領將士們,“破釜沉舟”九戰九捷,大勝義軍,一時間威懾秦楚二地。就算是垓下兵敗,你也奮勇殺敵。當時漢中王劉邦派了近千人包圍你們,你卻能帶領部下逃出重圍,要知道,當時你和你的部下,一共就二十八人!你的一生,是那麼地完美,就連拔劍自刎於烏江邊的姿勢,也是世人所不可比擬的。可是,唯一遺憾的是:你沒能聽進船伕的話,東山再起。或許那樣,稱帝的,就不是劉邦,而是你了!你說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我知道,你講義氣,可是,我想江東人氏是不會怪你的。那隨你戰亡的三千子弟啊,他們都死得英勇啊,相信你若回江東,一定會有更多人追隨!一定得以東山再起!

你的戰績永垂青史——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沒有成功,而最先起來成功推翻秦朝暴政的,那便是你啊!你的起義,使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們得到幸福。雖然最後秦朝是向漢中王劉邦投降的,雖然在長打五年的楚漢之爭中你最後敗了,可是,若沒有你的起義,哪來的漢中王劉邦呢?要知道,當初劉邦是因爲追隨你,才能得到“漢中王”此稱號的呀!你那不敗的戰績,永受世人歌頌。

縱然坑殺二十萬秦兵,盡失民心,可這亦是爲了兄弟情誼;縱然在戰場上,他永遠不會停下殺戮的腳步,看似冷血無情,可他對於虞姬的感情,卻始終熱烈激盪,矢志不渝,縱然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劉邦,錯失江山,可這亦是爲了爲人的信義,縱然項羽有着萬般過錯,千般不是,可他依舊是那個堪比爲神的舉世英豪。因爲他戰無不勝,有愛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只是一生浮夢。當歷史的章節已經翻過了這一頁,閉目沉思,放肆得問,英雄誰是,誠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驕,堪比爲神!

就是你,我心目中的項羽!

古詩文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讀了陸游的一首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意是:我知道當我死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心痛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來祭祀我,千萬別忘記把這好消息告訴我!

這首詩是陸游在八十九歲,重病在牀時寫給兒子的決筆詩。人死之後,本應無牽無掛了,但他偏偏“但悲不見九州同”。自己將離開人世,他不悲;將與家人永別,他也不悲;祖國山河破碎,人民流離失所,纔是他心中唯一悲傷的事情。這其中既充滿對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又包含對屈辱求和的南宋王朝的不滿和譴責。這種愛國之心,愛民之情,感天動地,令人振奮。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朝。他感受到的都是祖國分裂、女真入侵帶給人民的災難和痛苦。因此,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祖國統一。他的一生寫了九千多首詩,都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成了他的詩歌最顯着的特色。

讀着陸游的詩,我不禁想到了杜甫、辛棄疾、吉鴻昌,想到了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想到了用筆奮鬥的魯迅,想到了爲祖國的自由而戰鬥的黃繼光,想到了爲香港迴歸做出巨大貢獻的鄧小平爺爺……正是這千千萬萬愛國人士,用他們深沉而熱烈的愛國激情,譜寫了一曲曲愛國的頌歌。

這首《示兒》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它激勵着每一個人爲祖國的繁榮和富強而努力奮鬥……

古詩文讀後感 篇16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我們這學期學的一首古詩,是明代詩人于謙讚美石灰吟的一首詩。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看似平常的石灰,實際上也蘊含着詩人的雄心壯志

這首詩既形象地告訴我們石灰是怎麼來的,又讚美了石灰的品質。意思是說,一錘錘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岩鑿出來,運到高溫的窯中進行焚燒後,就產生了石灰。石灰甘願被千鑿萬鑿、粉身碎骨、烈火焚燒,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給人間,貢獻自己。

《石灰吟》也激勵着我學習。一次,老師留了幾道數學題,題很難,有一道我絞盡腦汁,最終還是想不出來。回到家裏我打電話問了同學,原本是想讓她爲我講解,但拿起電話就讓她直接把答案告訴了我。之後,媽媽檢查我的數學作業,我全做對了。媽媽問我:“這道數學題是抄答案的還是照同學寫的?”我羞愧的看着媽媽,低聲說:“是同學告訴我答案的。”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想起《石灰吟》這首詩,它使我努力學習,激勵着我的前進。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潔的人,才能獨具慧眼,在尋常事物中發現其中的不尋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質。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個純潔的人。

古詩文讀後感 篇17

古詩,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詩歌形式,作者們用押韻的字或詞表達當時的心情,從而抒發自己的感情。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清代作家鄭燮寫的《竹石》,表達了詩人堅定頑強、不畏艱難、剛正不阿的精神品質,在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充分的表明了作者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

接着讓我們,來閱讀詩聖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表達詩人但是聽到消息以後的欣喜和作者的愛國情懷,在詩句中:“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中充分的表達作者聽說後的激動心情。

後來我們接着閱讀了,清代作家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表達了詩人希望社會變革,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在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的強烈願望。

接着我們欣賞了,宋代詩人蘇軾寫的《浣溪沙》描述了清泉寺的環境,表達了詩人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詞中的下闋可以看出作者老當益壯的精神面貌。

最後我們閱讀了宋代詩人王觀寫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本詩表達了詩人對送別好友時的情感,從詩中:“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中充分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讀古詩可以增加內涵,所已從現在開始我會了解更多古代詩人的情操,希望大家不要把古詩忘卻。

古詩文讀後感 篇18

今日清明,我心難寧。想起千千萬萬爲了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先烈,此心很難得以平靜和安寧。於是,我找到了一些專門描寫清明節的古詩古詞,輕聲誦讀起來,慢慢地有些釋然了。諸多詩詞,尤以宋代黃庭堅的《清明》,更教人感慨不已。

黃庭堅在他的《清明》中寫道: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目蓬蒿共一丘!

詩人首先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象:清明佳節,春雨滋潤,桃李盛開,草木柔嫩。誦讀清明詩的前四句,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雷聲、雨聲,看到桃李的笑靨和荒冢的愁容。然後,詩人由眼前的祭掃活動想起孟子所講的那位齊人的故事,有一位齊人本來很窮,每次乞食那祭後的酒肉回家之後,總愛在妻妾面前誇耀自己又吃請了,故作驕傲的姿態;想起介子推的故事,那介子推曾經在危急之下割自己大腿的肉救了晉文公的性命,可是晉文公即位後就將此事淡忘了。於是,介子推看破功名而歸隱綿谷。後來晉文公在別人提醒之後想起介子推,屢次召之不出,就下令焚燒介子推隱居的山林,心想他必出,然而介子推恥爲公侯,終被焚死。晉人哀之,因介子推死於清明前三日,所以約定從清明前一日起,連續三日不得生火做飯,這便是寒食節禁菸的由來。詩人最後感嘆道:齊人之愚,子推之賢,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這些早就已經被悠悠千載的時光所掩埋,眼前只剩下那滿目蓬蒿、一丘黃土而已。

清明詩的作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進士。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最後死於西南貶所。黃庭堅以詩文受知於蘇軾,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詩宗法杜甫,並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風格奇硬拗澀。他開創了江西詩派,在兩宋詩壇影響很大。詞與秦觀齊名,晚年詞風接近蘇軾。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又擅長行,草書,爲“宋四家”之一,書跡有《華嚴疏》《松風閣詩》及《廉頗藺相如傳》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黃庭堅以行書抄錄唐代魏徵六百多字的《砥柱銘》,有八米長;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獨特,是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作。黃庭堅在錄完《砥柱銘》之後借讚美朋友楊明州,抒發了自己的胸襟,表達了自己的主張:爲官者應當“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他宣稱儘管“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七律《清明》,對仗工整,語言樸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雖說思想上似有消極對待人生之意,但是,換一個角度不難看出,這首清明詩分明在勸導人們去想:人生苦短,究竟應該追求些什麼?不應該追求些什麼?

名利權色終爲空,平淡清白纔是真!——對於面對“世道極頹”仍然“心如砥柱”的黃庭堅來說,似乎只能作如是解。而對於那些在名利場上“苦心鑽營”的人來說,黃庭堅的這首清明詩不啻是一副清醒劑!

清明時節讀《清明》,只求人生常清明!

古詩文讀後感 篇19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嘗到九泉” 宋代詩人高翥的一首《清明》詩,給我們繪畫出一副鮮活的“清明上墳圖” 在這裏,人們不僅感慨滴血泣淚的那份真實情感,更震撼於日落後笑於等前的兒女。兩者的極大反差,令人肝腸寸斷,噓唏不已。

這首詩極富人生哲理,他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詩人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活好今天,享受人生,否則死後,即使有再孝的兒女,身在九泉之下,又何償能喝到一滴酒呢? 人生短暫,死生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轉順百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語)古人常將人生比夢,感嘆光陰流轉,歲月荏苒。其間多少功名利祿,多少喜怒哀樂,生死離別,得失聚散,富貴雲煙,到頭來不過夢幻一場。正如網絡所言“神馬都是浮雲”。 君不見,在我們身邊,今天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明天卻隨着一縷青煙離我們而去。這就是人生,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求完美,不求轟轟烈烈,不求驚天動地,不去刻意追求什麼,那樣太苦太累。人只要活得快樂開心,隨心所願,就不枉此生。

許三多說:“人活着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活着。"這話對,我信。

古詩文讀後感 篇20

古詩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着非凡的意義,古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但卻情景交融,表達出深刻的意境。

我們在小的時候,都背過這一首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之前給兒子所寫的《示兒》,陸游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在臨終之前還念念不忘收復祖國的失地。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更是他愛國衷心的真實寫照。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着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爲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包括我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爲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古人的這腔愛國情懷,令我深受感動。作爲新中國培養起來的一代新人,我們更要熱愛祖國,爲祖國的繁榮與未來,貢獻自己的熱血!

古詩文讀後感 篇21

讀過《離騷》才發現,原來那是一支不朽的絕唱;讀過《離騷》才頓悟,原來屈原佔據着浪漫與壯麗的完美姿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涌現出了多少風流人物啊,可真正被歷史記住的有多少呢,然而屈原,這個偉大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數千年,屈原雖死了,但他卻活在人們的心裏,原因何在?因爲他活着的時候心裏所裝的國家的安危,是百姓的憂樂,而不是他個人的榮華富貴。

正如毛澤東所言:"屈原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裏,無論在國外國內,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屈原的吟歎和所爲給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千百年來,作爲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典範,他把執著的人生追求與愛國情懷融爲一體,向世人展示了一種高尚的生活姿態。

古詩文讀後感 篇22

凌晨五點醒來,坐在陽臺上聽鳥語,望着天空一點點的透出光亮,對面樓裏各種燈次第打開,春天的清晨,有涼風拂過,心裏生出繾綣的詩意。遂想起少時背誦過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典唐詩》裏的註解言簡意賅,說此詩意在惜春。這春天多美,彷彿多睡些時刻都是對它的怠慢。於是開燈,去燒了一壺水,準備煮茶,拿起《經典唐詩》在千迴百轉、意蘊豐富的唐詩海洋裏遨遊。

喻守真、馬茂元、劉永濟評註的這本書極美,內與外皆是。120首經典唐詩配上75位歷代國畫大師的139幅傳世名畫,這搭配本身就很動人。以仇英的《潯陽送別圖》爲封面,初翻的時候想着這絢麗容易迷人眼,過後記起這豐富的色彩下是《琵琶行》裏的片片詩意,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裏的無奈和悵惘。對這書的情感就更加複雜起來了。藏在這些詩畫裏的充沛的情感,一字一句一幀一格,得慢慢品,細細品,才能知各種真味,且個人能讀出個人的百轉千回。

扉頁上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是真真正正地契合了我這讀詩的情景和心境。這春日的萬千景色,窗外就是一整個溫柔的世界,近幾日的心浮氣躁,倒是又被這詩句治癒了。多好啊,杜甫在江南的好風景裏逢着李龜年,雖詩言之外滿是惆悵、感傷,但這描述的景象確實極美的。而我在這南國的好風景裏,就用詩歌表面描述的情景治癒了近幾日的焦躁與不安。多少有點自欺欺人,但詩歌的魅力不也常在於此麼?於每個人而言,讀到的各種況味都有不同。這亦是詩歌的神奇所在。

詩歌重要的不是韻律,而是在於其所感發的生命,在於此時此刻的感受。從張若虛到杜秋娘,這本《經典唐詩》展現了一個最爲廣袤豐富的唐朝,也展示了最好的唐朝詩人以及他們的最廣爲流傳的詩句和燦爛華美的人生。這本充滿詩意,充滿禪機,充滿美學意味的唐詩讀本,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惲壽平的《春山暖翠圖》裏盎然的綠意開篇,到杜秋娘的《金縷衣》和項聖謨的《花卉十開之九》裏的粉色芙蓉花結束,這唐朝乃至這人世間的絢爛、悲傷、愁苦、彷徨、彷彿都在書裏了。

古詩文讀後感 篇23

這是一份《中國詩詞大會》的觀後感。說來也是偶然,中秋佳節,閒來無事,看到朋友在圈裏推薦《中國詩詞大會》,便找出來開始看了,這一看,就是一場盛大的驚喜。沒想到,詩詞的魅力我過去發掘的太少太少,更沒想到,詩詞還能這麼玩!每次聽到主持人董卿目光柔和的.高聲說道:人生自有詩意,我都會想到一個場景。那是六月初我和安叔兩個人坐着大巴,從拉薩去往林芝地區的魯朗林海,一路上的天氣現象不斷變化,一會兒細雨霏霏,一會兒豔陽高照,一會兒又是白霧飄飄,但是整體上都是雨點不斷,我忽然就在心裏給自己提了個問題:看這雨,下得多麼有詩意啊!我還記得多少寫雨的詩句呢?“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年少時,我會背一些詩歌,在念高中的時候,我還專門“研究”過一段時間的宋詞,只是當時坐在大巴上,我卻一時語塞,想不起來那許多關於雨的美景與多情,忽然,我就意識到,沒有詩意的人生,何其寡然!在節目裏,我聽到對於“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解讀,腦補了很多詩詞帶給人的美感,心想從前只知道記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卻從來沒有關注過這首詩的背景,詩歌的真實意境,還有詩人當時的情感,甚至我沒有去關注過這首詩叫做《送元二使關西》。點評教授總是會和我們分享詩詞背後的傳聞逸事,以及詩人詞人當時當地的遭遇和心境,還有那麼多的家國情懷,我以前總覺得,每首詩或詞,都是一幅畫或者一段故事,但是現在我發現,其實不僅如此,每首詩都是一種情緒,只有理解到了情緒這個層面,詩才能在我們這些幾千年後的讀者心裏變活,變得有生命力。

特別想提的是,康震老師點評時的詼諧,他很會使用網絡流行詞彙,用這些詞彙去點評古詩詞,只消想一想,那畫面都很神奇啊。另一方面,作爲一個電視節目,我覺得《中國詩詞大會》的組織和宣傳也有很多的亮點,值得我們平常在組織活動時進行借鑑。

古詩文讀後感 篇24

“燕子來時春分,梨花落後清明。”燕子來了,梨花落了,如此的詩情畫意,這樣的詩意清明。

清明又是詩的節氣。詩意的萌發與生長,是因爲春雨的滋潤嗎?它是沿着詩的韻腳,一路沐雨而來。

唐宋詩詞,憑窗望海,感覺在古代,清明原本是滿有詩意的。“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這是詩人蕭繹冒雨踏青脫口出章的《詠細雨》,寥寥四句,就將清明細雨若有若無、乍隱乍現的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情調。青青麥苗搖動着春雨,讓人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池池水稻,更情不自禁的引發人哼唱起當年的臺灣校園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聽得腳步噼啪噼啪響”,至今想起,仍然不絕於耳。回味影視劇裏一枕暗香聽櫓聲、尋夢無痕到江南的周莊那天籟般的水聲、夢幻般的烏蓬,版畫般的民居、桃園般的民俗。浸潤在這種氛圍中,總會讓人神采飛揚、遐思萬里。

窗外的景色正好,清明充滿詩意……

清明,親近自然、走近先人的日子,既懷哀思,也有詩情。

清明,果然充滿了詩意。

古詩文讀後感 篇25

《遊子吟》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孟郊寫的。

全詩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描寫了母親爲遠行的孩子縫補衣服的情景。

歌頌了母親的慈愛像太陽的光暉,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

每當我讀到這首詩,我都會想到媽媽媽養育我長大,爲了健康成長,媽媽每天變着花樣地給我做飯,還爲我檢查作業,輔導我的功課。

我還會想到姥爺,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生病,姥爺就在醫院陪着我。

有一次,我在醫院住了八天,姥爺就陪了我八天。

我的病好了,我又活蹦亂跳了,姥爺頭上卻多了許多白髮,臉上的皺紋也更深了。

姥爺雖然不是媽媽,但卻給了我比媽媽更多的愛。

還有我的姥姥。

舅舅在上海工作,每次舅舅回來,姥姥都要給他準備很多好吃的,每當舅舅回去時,姥姥又會在他的行李裏裝很多好吃的。

我喜歡這首詩,這首詩也寫出了我對親人的愛。

古詩文讀後感 篇26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孟郊的媽媽非常的愛他,就連衣服破了也要把衣服密密的縫起來,他的媽媽怕孟郊來家很晚,他的媽媽不敢把衣服的縫留的太大。

因爲他的媽媽很愛孟郊。

我的媽媽也很愛我,記的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的筆忘記帶了,正當我焦極萬分的時候,我的媽媽把我的筆送來了還給我帶來了一件棉襖,因爲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

還給我好多好吃的東西,然後媽媽就回家了,等我放學回家的之後,媽媽端來一碗熱乎乎的湯讓我喝,我一口氣就把給喝光了。

媽媽又給我盛了一碗說:“孩子,來多喝點熱的,對心裏舒服。

”我喝完了,寫完了作業媽說:“寶貝,冷不冷呀?”我說:“有一點冷。

”媽媽讓我坐在被窩裏,放了電視給我看。

媽媽,你太好了,您的母愛讓我想起遊子吟的詩,我會用學習來報答您的。

古詩文讀後感 篇27

唐詩與宋詞,兩顆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熠熠生輝的璀璨珍珠。幾千年來,其高雅的文字,精美的詞句,不知令多少人心醉不已。

本書中,于丹教授就以她淡雅雋永的筆調,爲我們講述一個又一個藏在那瑰麗詞句背後的動人故事。本書分爲春、夏、秋、冬、月詞、酒賦等幾個篇章。幾乎每翻一頁,我的心情就激動一分,我真的沒想到,平日裏讀來,不過爾爾的句子,竟有那番千迴百轉的滋味。

南唐後主李煜的千古名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可多少?記得我很久以前就讀過這首詞,當時只不過以爲是“爲賦新詞強說愁”哪知,李煜這一問,乃國仇家恨盡問天的悲憤與不甘,真可謂是筆力千鈞。再言溫庭筠的詞,人道溫詞是濃妝貴婦,極盡豔麗之能事,可他卻也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高格詞調。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將這一句視爲做學問的第一境界。想來也是與做學問中的某種境界相通吧。

就我個人而言,在宋詞大家中,我欣賞柳永的詞脈章法,也愛東坡的意韻高撥,在《定風波》一詞中,東坡所述:“回首何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讓我對這位千年前的古人心生敬佩。說起蘇軾,不禁想起另一位豪放派大家,辛棄疾。在世人眼中,稼軒永遠都是一幅“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大丈夫模樣。誰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麗質天成的佳句出自他手。但是又有誰知他“把吳鉤拍了,無人會登臨意”的寂寞。假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仙李白能與稼軒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倆肯定不會寫出這麼多自剖心跡,流芳百世的佳句了吧!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越劇《牡丹亭》的唱詞讓我生生想起了陸游的釵頭鳳。這戲臺上纔有的動人故事,被主人公陸游寫的字字泣血,如哭如訴。“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柳永的詞以婉轉居多,像那“多情自古訴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道盡了離別久哭。可他也有“蝶戀花中,擬把疏枉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夜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坦率直白,不禁叫人心生憐惜。

關於宋詞,我真的說了很多,可唐詩,我認爲駱賓王寫的寥寥十字足以概括人生的種種境遇。“昔時人沒處,今日水猶寒。”

感謝,感謝這本書讓我平凡的暑假生活變得不平凡,讓我不至於再次發出“人生長恨水長東”的莫名感慨。

古詩文讀後感 篇28

暑假時,媽媽單位的同事向媽媽推薦一本書,名字叫《小學生必備古詩詞180首》媽媽立即從書店給我買了回來,要求我朗誦。

我剛朗誦完幾首古詩詞,就感覺這本書很好。這是一本專爲少年兒童編選的唐詩讀本。爲了使廣大少年兒童從小就熟悉唐詩,受到美德薰陶,他們精心編選了這本唐詩讀本。這本書總共有一百八十首詩作,並且每首詩都配了畫。從而突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我國古代藝術的特點,使美的藝術更加生動可感。這本書主要選了短小精煉、通俗易懂的五、七言絕句和律詩,並適當地選了一些古體詩,目的也在於儘可能地反映唐詩詩體和風格的多樣性。比如,《望廬山瀑布》就是一個七字的詩,用了簡短的四句話就把瀑布的壯觀樣子寫了出來,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讓我深受感動;《春曉》是一首五字的詩,表現了詩人對美好春光的喜愛,反映了詩人對繁花飄落的憐惜之情。

唐詩內容的深博,詩體的齊備,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唐詩的花苑中,舉凡春的爛漫,夏的熱烈,秋的明豔,冬的高潔,奇花異卉,應有盡有,確實是美不勝收。唐詩,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爲人們所喜愛。

文人墨客的華麗詞藻,精美文章讓我感到驚歎,古聖先賢的愛國主義情懷讓我感慨萬千。我深深地爲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傳承感到無比驕傲。我願意成爲歷史長河中的一慄,把這種悠久的文化發揚光大。

古詩文讀後感 篇29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牛郎織女是中國一個充滿神氣色彩的古典故事。牽牛星即,在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相對。在中國關天牽牛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起源很早,《詩小雅大東》已經寫到了牽牛和織女,但還只是作爲兩顆星來寫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開始說織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賦》和《九詠》裏,牽牛和織女已成爲夫婦了。“牽牛”和“織女”本是兩個星座的名稱,可就因爲這種傳說成爲了人們羨慕而又傷感的神仙眷侶。

首先詩篇用字恰到好處,從“皎皎”、“纖纖”我們可以想到織女的美貌——“靜女其淑”吧。每一句詩詞都押韻,使詩本來的意境又有了新的昇華。其次短短的五十個字卻寫出了一種由悲和淚交織而成的感情。“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難道“迢迢”的只有“牽牛星”;“皎皎”的只有“河漢女”嗎?前者“迢迢”不正說明後者從未斷過的思念嗎;後者“皎皎”不正映襯前者每到夜深人靜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那份苦楚嗎?挺喜歡“脈脈”這個詞語,將傷感似乎委婉卻又直接的宣泄出來。“斜昏脈脈水悠悠”同樣的傷感,同樣的意境,同樣的感受,同樣的刻苦銘心……

關於他們有太多的眼淚需要我們去流,感情需要等待、交流、付出……試想古代,牛朗好比流落在千里之外的不歸之人,織女則是一位美貌思婦。那種複雜而又多味的情感豈可能簡簡單單的就表達出來?然而此時最怕,的就是思念,就是等待。內心是多麼的寂寞:也許是“腸斷白蘋洲”的傷痛,也許“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了吧……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她選擇等待!爲愛等待!她的淚如雨般的灑落,因爲太多美好的回憶又重新飛過她的腦海。她曾經爲這場轟轟烈烈的愛情放棄了一切,放棄了所有,她在等待!她已經記不得什麼時候是別離,但她相信她的等待!

有人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但!浩瀚的“銀河”又怎可能“清且淺”?她也想邁步踏過銀河,可她發現一切都是徒勞的,也是沒必要的。因爲他們的心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彼此相伴着。“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所以即使一水相隔,也阻隔不了他們的情意,即使“脈脈不得語”,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幸福,只要彼此都好,一切也就夠了。秦觀在《鵲橋仙》也有這樣的感悟: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是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古詩文讀後感 篇30

自從我校開展經典誦讀以來,我讀了很多古詩文,如《石灰吟》、《山行》等,而我最喜歡《遊子吟》。我被這首詩深深地感動了。

這首詩講的是:慈祥的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用針線吃力地爲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補衣服,母親擔心兒子在外耽擱久了,衣服容易破,所以母親把針腳縫得非常緊密。作者發出了感嘆:誰說小草的心能報答得了春天的溫暖呢?(也就是 :誰說兒女的心能報答得了母親對子女的養育恩情呢?)

每當我讀完這首詩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我的媽媽。她每天天沒亮就去上班,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輔導我學習,非常辛苦。她爲了我願意付出一切。

記得有一天放學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我望着窗外心想:媽媽平時都比較忙,肯定不會來接我,正在我想着怎麼回家的時候,一個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我的眼前——是媽媽來接我了,路上,媽媽只顧給撐傘,自己被淋溼了。後來感冒了。每次想到這些,我就想對媽媽說:

媽媽,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掙錢養活您,但我會努力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您,將來我要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報答您。

古詩文讀後感 篇31

西湖垂柳橋邊立,

旭日漁舟薄霧遊。

印月晚鐘騷客醉,

滿江紅遍唱神洲。

注:筆者近日利用帶薪休假的絕佳時機來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西子湖畔,當年蘇東坡的一首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起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把西湖形容成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西湖都是美如仙子。對西湖我向來是心馳神往,但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爲學習、爲生計奔波忙碌,一直沒有機會暢遊西子湖畔。直到今年夏天才圓啦我多年的美夢。在遊歷斷橋殘雪、南屏晚鐘、三潭印月、岳飛墳等著名旅遊勝地時,遙望遠處薄霧裏的漁舟,吟唱岳飛的《滿江紅》,一時間豪情萬丈、思緒萬千,激動地拿起愚拙的筆,悄然寫下了這首小詩。

古詩文讀後感 篇32

今天,我學習了《遊子吟》這首古詩,我深深地被這首詩所感動。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敘述了母親爲即將出門遠遊的兒子縫製衣服的事,歌頌了偉大的母親。

這首詩讓我想起了我的媽媽,她就像蠟燭一樣,總是燃燒自己,爲我照亮前面的路,使我能安全地向前走;她就像那紅彤彤的太陽,賜予我溫暖。

小時候,我還正在學走路,站都站不穩,去哪裏都要媽媽跟着,再說我又不聽話,到處亂跑,害得媽媽心“砰砰”跳,生怕我會跌倒,在我哇哇大哭時,媽媽就會千方百計地逗我笑。

以前,我總認爲媽媽的愛就是無用的嘮叨。每次都是這樣,一大早,我還在被窩裏睡大覺,“起牀,六點鐘到了!”我從睡夢中醒來,揉了揉睡眼蒙朧的眼睛耳傳到了媽媽的嘮叨聲,“知道了。”我穿好衣服,“呀,衣服穿反了,快點脫下來換一面。”於是我就順從了媽媽的旨意。在上學時,媽媽給了我兩塊錢,我接過,拎起書包拔腿就跑,後面傳來了媽媽的嘮叨聲,“上課要認真聽,不能做小動作,路上小心……”還沒等媽媽說完,我就直接大聲應一句:“哎呀!別吵了!煩死了!”然後“砰”地把門關起來。讀了這首詩後我知道了,我錯了,媽媽以前對我的嘮叨不是煩,而是出自對我的一片關愛。

我在一天天長大,媽媽卻一天天衰老。媽媽,如果沒有您,我會像現在一樣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嗎?如果沒有您,將來我會長成參天大樹嗎?

正如詩中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您是多麼偉大啊!您的恩情我怎能報答啊?

古詩文讀後感 篇33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同學們,唐代詩人孟郊寫的《遊子吟》可謂是衆所周知啊!每當我讀起這一首詩,我便想起了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母愛!

這首詩寫了慈愛的母親手中的線,最後縫成了遊子身上的衣服。

在兒女臨走時密密地縫了又縫,擔心孩子遲遲不回來。

誰說那小草的一片孝心能報答得了春天陽光對它的厚愛?母愛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就可以體現。

有一次,我生病了,在人民醫院掛鹽水,那天,媽媽正好在上班,但是,知道我生病了,就立即與別人調了班,急忙到醫院來陪我。我醒來時才發現媽媽的眼睛裏佈滿了血絲。我問媽媽累不累,媽媽只是笑了笑說:“我不累,你再睡會兒吧!”

此時,我已是感動不已……媽媽有時溫柔得像只小綿羊,有時生氣起來我都不敢看她一眼。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太好,回家後,就支支吾吾地彙報了考試的成績。媽媽聽了雷霆大怒,說了我幾句。雖然媽媽這樣,但歸根到底她還是希望我好啊!全天下的媽媽們哪一個不愛自己的孩子啊!母愛是無私的,是偉大的,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們好,所以,我們不能怨她們,要理解她們,要設身處地爲她們着想。

古詩文讀後感 篇34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爲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臺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麼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

古詩文讀後感 篇35

蘇軾應是北宋最爲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頗多藝術成就的藝術家。他雖然具有極高的文學天賦和藝術天賦,但較少政治天賦,因而在當時北宋政政壇踉踉蹌蹌,舉步維艱。

他少承父訓,飽讀儒學,想以此濟天下,度蒼生,年僅二十歲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但他缺少敏銳的政治觸覺和爲官之術,所以除少數幾個志同的摯友外,並不受當時官場的歡迎。

蘇軾思想上受老莊影響較大,安於傳統,排斥新政,這首先讓王安石老大不願,但王宰相畢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較賞識蘇軾之才,對其並未如何。然蘇軾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難以實現,便主動請求外調,先後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爲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謂“新銳勇進之人”,實際上這些人並非真爲推行新法富民強國,而是藉此政見分歧排除異己,鞏固政壇地位。蘇軾的幾句牢騷惹惱了他們,此輩便狂吠着要置蘇軾於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數蘇軾四大罪狀,要求皇上“大明誅賞,以示天下”,其實李定的慷慨陳詞,只不過是把蘇軾作爲逆黨代表懲治來向新黨掌權者送禮邀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賴朋友相助,蘇軾僥倖不死,但活罪難免,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後司馬光舊黨上臺,蘇軾被召回京,按理說蘇軾應是舊黨功臣,應當得志纔是。但他又反戈一擊,不滿舊黨集團全盤否定新法,認爲“免役法”有萬世之利,又遭舊黨排擠無處容身,只好又請求外調,再任杭州、揚州、定州等地太守。後東風又壓倒西風,新黨再起,對“元祐黨人”進行迫害,蘇軾又一再被貶,從嶺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後遇赦,北歸途中去世。

這樣的貶謫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見的。其政敵們自是爲達到置之死地而後快的目的,但他們雖然能操縱着蘇軾的仕途命運,但在意志上徹底失敗了。他們沒想到蘇軾的抗打擊能力太強,就像以油滅火,越是打擊,生命力越是頑強,越能激發起旺盛的創作熱情。蘇軾遭貶的規跡,從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來。來到密州,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報朝廷;到了杭州,人間天堂慰藉了他飄零孤獨的心靈,西湖泛舟,寫下《飲湖上初睛後雨》,把西湖比爲西子,並留下“蘇堤春曉”的豐碑與勝景;到湖北黃岡,正是他人生經歷劫後餘生的最低谷,卻是他創作生涯最爲豪邁的時候,在這裏留下其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及散文名篇前後《赤壁賦》;直至越過五嶺,到了當時還是蠻夷之地的惠州,蘇軾猶能大快多頤,“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羨死了貴妃,氣死了政敵。

政敵們沒有想到蘇軾有這樣頑強的生命力,主要是蘇軾有着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己開解的祕方:美酒、山水、詩文、學佛、尋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遷客騷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離不了酒的。他們借酒撫慰內心創痛,借酒傾吐不平之氣。而貶謫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又能使蘇軾飽覽奇山異水,山水開闊了他的胸襟,淨化了他的心靈,成爲其精神家園,並且能在對大自然天地萬物的思索中參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則發諸筆端,於是便有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文。在黃岡赤壁,經歷人生最大的劫難後,他在山水之間做了冷靜的思索,《赤壁賦》中表達了他對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滾滾東去的江水,其實並沒有消逝;或圓或缺像那皎潔的月亮,其實並沒有增長或削減。聽起來有點像魏晉的玄學,其實不然,蘇軾在此已有辯證唯物的觀點。從變化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宇宙都不是永恆的,何況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樣。所以還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自尋煩惱呢?不過時間有長有短,不也就是幾步和幾步的區別嗎?從不變的角度來看,月亮時圓時缺,其實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江水滾滾東逝,而長江也還是那條長江。就我們每個人來講,也是從哪裏來,還要回哪裏去的,那還有什麼想不開的?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此語尤值得咀嚼。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榮華寶貴,造化能讓你享用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現代人煩惱太多,主要是因爲慾望太多。蘇軾雖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後世的愛戴和景仰。現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場,正式一點則叫政界,叫法變了,但道理總是不變的。

尋道求仙的思想,在蘇軾的文章裏也多有體現,尤其在《後赤壁賦》一文中。蘇軾的正統思想是儒家,但又滲透了較多的道家思想,其實這正是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這點與李太白類似,而蘇軾則比太白經歷了更多的磨難。太白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便騎上青鹿,遍訪名山。蘇軾在《後赤壁賦》中夢見羽衣翩遷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們不能簡單地稱之爲消極,其實李白與蘇軾也不見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們都不是聖人,在經歷了這多磨難與打擊之後,總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吧?

我們在感嘆蘇軾的韌性與堅強之後,不必爲這位偉大的文學家表示同情。如果讓其衣食無憂地活着,可能就沒有這些燦爛於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說,不如別讓李煜當這破皇帝了,讓他專門寫詞多好。其實不讓他當這亡國的皇帝,便也就沒有了“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的文字流傳於世了。這就更讓我們瞭解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道理。

古詩文讀後感 篇36

元旦假期,和女兒一起讀了《後赤壁賦》。女兒已學了《前赤壁賦》,似乎學得不錯,那就不妨將《後赤壁賦》也學了。我拿出我讀中學時父親爲我買的那本《古文觀止譯註》(陰法魯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們將《後赤壁賦》朗讀了許多遍,我再講解了文意,女兒學得挺認真,我很高興。

《後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被貶謫黃州時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賦》的續篇。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寫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動,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大不相同了。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後赤壁賦》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黃泥阪夜遊,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爲遊赤壁作鋪墊。第二層次描寫復遊赤壁的景色和過程,發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慨嘆,抒發自己貶謫黃州以來心中所積壓的種種鬱悶之意,影射了當時政治環境的險惡。第三層次寫了遊後入睡夢見曾化爲孤鶴的道士。神祕夢幻表露了作者內心的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前途、理想、抱負又在哪裏呢?

古詩文讀後感 篇37

閒來無事,捧起一本民國時期某書局出版的豎排書——《千家詩釋注》,讀到卷下時,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詩映入眼簾,詩名曰《清明》,在古樸的書頁映襯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賞心悅目,那繁體的詩句彷彿也有了靈性,讀來也令我蕩氣迴腸了。

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00年左右,以清明爲題寫就的。清明節氣在我國是個重要節氣,這時的氣候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來說,已進入到春和景明之時:萬物生髮,草長鶯飛,人們穿着的衣物也逐漸單薄起來。清明節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名寒食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介之推設定的。清明節的前三天,人們在吃飯中不動火,就吃些寒涼的食物,顧名思義“寒食”是也。清明節又是民間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的前三天或後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墳上擺些祭品,燒些紙錢,以示祭拜。民間有前三後四的說法,只有在這幾天裏,陰間才向我們陽間敞開了大門;假若你想給先人送些東西,或者交流一下,這幾天裏這可能是可以的。也許是高先生在清明這一天也帶了些祭品和紙錢,到他家的先人墳上憑弔了一下,晚上歸來,回到了家中,妻子置辦了幾個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兩小酒,開始了反思。這時,堂中燭明,兒女歡笑,其樂融融。

二兩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撫育之恩,不免悲從中來,感懷下涕,哭出了聲來。在悲泣中,詩意也在他的心頭開始萌發,草長鶯飛了!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墓園之情景。首聯吟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頷聯吟道: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把酒感懷,悵惘悽然。現已入夜,村中燈火闌珊,先人們卻夜宿荒冢,只有狐狸爲伴。頸聯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不因世事的兒女們是不知道大人們的心思的,他們只管享樂,他們什麼時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

酒過三巡,夜過五更,碟中殘豆幾粒,壺中幾許省酒,高先生寬帶薄衣,其間昏昏,伏案睡去,醒來後,不覺身感寒涼。他把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聯: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菊磵先生醉了,在1000年後我看到了他的醉,他暫且把讀書人的理想和追求拋到了九霄雲外,他竟然吟出了“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詩句,他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嗎?他在墳上擺的那些祭品,他給先人們燒的那些紙錢,不都成了騙人的玩具了嗎?

掩卷沉思,前段時間我也看到一個醉的,那畢氏竟然在某國大使館設立的酒宴上買醉,不知道是真醉還是假醉,在清明期間,公然辱沒我們共和國的先人和共和國的締造者和當今的保護者——人民解放軍,公然對地主階級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們高調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了規模空前的閱兵式,歐洲部分國家在5月8日也舉行了相應的儀式。舉辦這些儀式的目的,是紀念我們的勝利,紀念那些爲奪取勝利死去的將士。死者長已矣,再隆重的儀式他們都不會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說,一滴也不會到九泉了。

我想,紀念的真正的目的:一是對今人的安慰;二是對未來的恐懼。

古詩文讀後感 篇38

我讀了這古詩很有感觸,很是欣賞杜牧的才華,但同時我也很同情杜牧那生不逢時,空有一身的本領,卻沒被重用的悲慘遭遇。

前兩句說的是詩人在外面撿到了一把已經生鏽的折戟,洗乾淨以後發現這是前朝赤壁大戰時期留下的古物,於是,詩人感慨萬千。

後兩句說赤壁之戰中,周瑜借強勁的東風,火燒赤壁,戰勝了曹操的百萬大軍,要是東風卻助曹操一臂之力,那麼,大喬和小喬便關進了銅雀臺。詩人藉助東風與戰爭的勝負,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悲傷和愁苦心情。

我覺得詩人那個時代太黑暗了,如果詩人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話,那肯定大有作爲,會爲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

從詩人想到自己。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有這麼好的條件,平等的競爭機會,可是我卻不好讀書,只知道玩樂,韓愈曾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說的就是我這類人吧。但杜牧不同,他滿腹經綸卻得不到重用,就好比一塊上好的木料,沒有好的木匠師傅來雕刻,那也只一塊普通的木頭。如果來雕刻的是一位很好的木匠師傅,那這一件雕刻品將會成爲一件價值連城的上好藝術品,所以我爲詩人的遭遇感到同情。

讀了這一片課文以後,我覺得自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而萬分慶幸!如果我不努力讀書,那真是浪費了身邊巨大的資源,如果我們不好好珍惜短暫的青春,那將追悔莫及;如果不把自己變成一塊好木料,那就對不住了辛勤付出的師傅們!

所以,我要好好讀書,不能讓自己留下任何的遺憾。

古詩文讀後感 篇39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着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爲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裏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裏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來自龍城天水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天水,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單指李廣一人,更是借代衆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着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徵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爲國捐軀的戰鬥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裏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爲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淒涼,慷慨而不淺露。

古詩文讀後感 篇40

在燦如星海的唐宋詞中,有一顆星星時時照亮着我。那是文天祥在臨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個響亮的名字,南宋末年傑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處於元軍大舉南侵,南宋瀕臨滅亡的時期。爲了救亡圖存,他積極組織和領導宋軍抗元。這首詩表現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後寧死不屈、正氣凜然的高尚節操。就是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表現了他堅強的愛國意志,成爲我們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座右銘。每當我吟起《過零丁洋》,就覺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氣充溢於天地之間。

看文天祥的這首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我的自白書》: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裏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可矣!又覺得國亡我不亡就是恥辱,我必須與邪惡鬥爭。這首詞告訴我歷史上宋元兩朝的盛衰,讓我更加地熱愛祖國,願爲祖國效力,寧死不當亡國奴。

宋詞是回味無窮的,宋詞給我帶來無限的遐想。

古詩文讀後感 篇41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詞承載的便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薰陶,我自幼愛讀詩,儘管兒時只是張嘴背誦而不知其意,隨着年齡漸漸變大,很多詩詞再次細細讀來、聽來,卻總能感受到詩詞中所蘊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閒之時,我都會躲在自己的書房裏誦讀,體會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思鄉之情,品位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的亡國之恨,領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歡的古詩是那首兒時就朗朗上口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讀這首詩,我眼前彷彿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着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裏的情景。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也會像我一樣,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出由衷的感慨。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着農民的勞苦。農民伯伯爲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耕種,給禾苗鋤草、這是多麼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記了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有時隨長輩們外出飯館吃飯,卻常常能看到剛離去的人們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飯菜,他們不知道節約、不懂得如何節約。我真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古詩文讀後感 篇42

古人言,不讀詩詞,不足以知三國曆史,不讀詩詞,不足以感世態炎涼,不讀詩詞,不足以品華彩流章之美。千年後的我們吟誦着古詩詞,彷彿與古人對話。

祕洞遍仙卉,雕房鎖玉人。仙卉和玉人指的都是美好可愛的女子。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多少紅顏成爲了昏庸帝王手中的玩物,荒唐朝廷的犧牲品?她們的幽怨不能發泄,只能默默對着瑰麗的宮牆垂淚。生活痛苦,卻還要強顏歡笑,最終落得個終老深宮的下場。真是可憐!那些帝王也真自私,爲了自己的虛榮心害了那麼多紅顏,等國家滅亡了,就給女子們扣個紅顏禍水的名聲。就好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一樣。深宮猶如一個金碧輝煌的鳥籠,紅顏們一旦踏進去,便成爲了永遠失去自由的金絲鳥。美好的碧玉年華永遠逝在了宮中,一朵朵嬌美的鮮花就這樣被無情的命運折斷了。真是欲箋心事,獨語斜闌,瞞,瞞,瞞!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到花木蘭。木蘭最出名的事蹟就是代父從軍。十年前,她還是一個小家碧玉。偶然間,戰爭降臨。木蘭毅然決定替父從軍。當她束起長髮,披上鎧甲時,她便不再是一個女子,而是一個一個陽剛正氣,胸膛裏滿是叱吒風雲的熱血男子。十年光陰,白駒過隙。在木蘭面前,只有戰場。前面是兇狠的千軍萬馬,後面是死傷無數的戰友,在戰場上,沒有男和女,只有生與死,這是一場生和死的饕餮盛宴。十年,木蘭承載了太多,生和死,血與淚,戰友的期望,國家的榮譽。十年後,木蘭凱旋歸來,揭了武裝,點上紅妝。解了長髮,着了雲裳,她彷彿又回到了從前。巾幗不讓鬚眉,英雄不問出處。誰說女子不如男!

滲入人心的絕美古詩詞,是茉莉上的甘霖,是暗香浮動的樹蔭,是小樓微涼的東風,是刺蘼上的清露,是雲濤與曉霧的相連,是落英和芳草的囈語。千年之後的我們,過着喧囂紛擾的日子,在這樣的生活裏,倦怠的心靈更需要一個靜謐的家園。捧上一本《最美古詩詞》,拾起這字字珠璣,宛若盪漾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品讀古人的憂思哀怨,看透古人的風花雪月,磅礴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