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16篇)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古詩《清明》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精選16篇)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古詩以短短的二十八個字,生動地描繪了清明節在他鄉的詩人心中的苦悶。當時,天陰沉沉的,詩人在急急地趕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劇了心中的苦悶。於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詢問何處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讀完這首古詩,我似乎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着朦朦細雨,來來往往的掃墓人,他們或三五成羣,或形單影隻,前去爲故亡的親人掃墓。遠山隱在雲霧裏,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青山遠望,雨洗青草,風吹柳擺。好一個傷感的'行旅,好一幅悽迷彷徨的圖畫。

詩人只用了“欲斷魂”寥寥三個字,便將掃墓人對親人的思念、對亡者哀悼的心境躍然紙上了。

“斷魂”,本是形人們悲痛欲絕的心境,意同痛斷肝腸。逝者已去,當時那種哭天搶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對親人的懷念卻是永遠難於割斷,一個“欲”字,又使掃墓人此時此刻懷念逝者的那種斷魂般的傷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灑上一杯酒,寄託哀思。環顧四周,唯見一片煙雨茫茫,不見人家與炊煙,何處沽得一壺酒?忽見一牧童騎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來。上前打聽,牧童遙指着遠方的杏花村。全詩至爲此,凝固成一幅靜止的圖面,給人留下無限遐思……

杜牧這首古詩已成了清明掃墓的千古絕唱,短短二十八個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襯托着人們對遠逝親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處,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意境深遠,寂寞空曠。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2

今日清明,我心難寧。想起千千萬萬爲了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先烈,此心很難得以平靜和安寧。於是,我找到了一些專門描寫清明節的古詩古詞,輕聲誦讀起來,慢慢地有些釋然了。諸多詩詞,尤以宋代黃庭堅的《清明》,更教人感慨不已。

黃庭堅在他的《清明》中寫道: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目蓬蒿共一丘!

詩人首先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自然景象:清明佳節,春雨滋潤,桃李盛開,草木柔嫩。誦讀清明詩的前四句,我們彷彿可以聽到雷聲、雨聲,看到桃李的笑靨和荒冢的愁容。然後,詩人由眼前的祭掃活動想起孟子所講的那位齊人的故事,有一位齊人本來很窮,每次乞食那祭後的酒肉回家之後,總愛在妻妾面前誇耀自己又吃請了,故作驕傲的姿態;想起介子推的故事,那介子推曾經在危急之下割自己大腿的肉救了晉文公的性命,可是晉文公即位後就將此事淡忘了。於是,介子推看破功名而歸隱綿谷。後來晉文公在別人提醒之後想起介子推,屢次召之不出,就下令焚燒介子推隱居的山林,心想他必出,然而介子推恥爲公侯,終被焚死。晉人哀之,因介子推死於清明前三日,所以約定從清明前一日起,連續三日不得生火做飯,這便是寒食節禁菸的由來。詩人最後感嘆道:齊人之愚,子推之賢,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這些早就已經被悠悠千載的時光所掩埋,眼前只剩下那滿目蓬蒿、一丘黃土而已。

清明詩的作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進士。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最後死於西南貶所。黃庭堅以詩文受知於蘇軾,爲“蘇門四學士”之一,其詩宗法杜甫,並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風格奇硬拗澀。他開創了江西詩派,在兩宋詩壇影響很大。詞與秦觀齊名,晚年詞風接近蘇軾。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又擅長行,草書,爲“宋四家”之一,書跡有《華嚴疏》《松風閣詩》及《廉頗藺相如傳》等。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黃庭堅以行書抄錄唐代魏徵六百多字的《砥柱銘》,有八米長;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獨特,是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作。黃庭堅在錄完《砥柱銘》之後借讚美朋友楊明州,抒發了自己的胸襟,表達了自己的主張:爲官者應當“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他宣稱儘管“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七律《清明》,對仗工整,語言樸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雖說思想上似有消極對待人生之意,但是,換一個角度不難看出,這首清明詩分明在勸導人們去想:人生苦短,究竟應該追求些什麼?不應該追求些什麼?

名利權色終爲空,平淡清白纔是真!——對於面對“世道極頹”仍然“心如砥柱”的黃庭堅來說,似乎只能作如是解。而對於那些在名利場上“苦心鑽營”的人來說,黃庭堅的這首清明詩不啻是一副清醒劑!

清明時節讀《清明》,只求人生常清明!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3

“燕子來時春分,梨花落後清明。”燕子來了,梨花落了,如此的詩情畫意,這樣的詩意清明。

清明又是詩的節氣。詩意的萌發與生長,是因爲春雨的滋潤嗎?它是沿着詩的韻腳,一路沐雨而來。

唐宋詩詞,憑窗望海,感覺在古代,清明原本是滿有詩意的。“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這是詩人蕭繹冒雨踏青脫口出章的《詠細雨》,寥寥四句,就將清明細雨若有若無、乍隱乍現的.神韻描繪得淋漓盡致。

一樣的清明,不一樣的情調。青青麥苗搖動着春雨,讓人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池池水稻,更情不自禁的引發人哼唱起當年的臺灣校園歌曲,“赤足走在田埂上,聽得腳步噼啪噼啪響”,至今想起,仍然不絕於耳。回味影視劇裏一枕暗香聽櫓聲、尋夢無痕到江南的周莊那天籟般的水聲、夢幻般的烏蓬,版畫般的民居、桃園般的民俗。浸潤在這種氛圍中,總會讓人神采飛揚、遐思萬里。

窗外的景色正好,清明充滿詩意……

清明,親近自然、走近先人的日子,既懷哀思,也有詩情。

清明,果然充滿了詩意。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4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師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大家早早地就來到了學校,我們身穿整潔的校服,胸前都戴着小白花。高舉着旗幟,排着整齊的隊伍來到了寧江區烈陵園,祭奠英靈,緬懷先烈。

當我們懷着無比沉痛和無限敬仰的心情進入烈士陵園大門時,園內一切都是那麼的莊嚴、肅穆。青松挺拔,翠柏林立,幾座烈士紀念碑紀念塔,聳立其中,格外醒目。一眼望去,就讓人感到一種激動和崇敬涌上心頭。

儀式正式開始,在悲壯的音樂中大家對烈士英靈肅立默哀,之後同學代表向烈士敬獻了花圈。

大家又一起唱了《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首壯懷激烈、鬥志昂揚的歌曲,歌聲嘹亮,唱出我們每個人的心聲。接着是校長講話,他說,是昨天在戰場上熱血奮發的烈士們用青春和熱血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今天的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好日子,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發揚革命光榮傳統,努力學習,練好本領,使祖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然後我們在陵園講解員的引領下瞻仰烈士紀念碑,她給我們介紹紀念碑上每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蹟,他們都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先烈,特別是還有一位前蘇聯抗日英烈。仰望巍峨的紀念碑,我的眼前好像出現了當年戰場上英雄們奮勇殺敵的悲壯場面。

最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宣了誓。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實現我們的誓言,長大後,要讓國旗更鮮紅,五星更閃亮,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5

我特別喜歡欣賞《清明上河圖》,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卷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其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

其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

其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令人歎爲觀止。

有機會一定去北京故宮博物院去一睹真容!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6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嘗到九泉”宋代詩人高翥的一首《清明》詩,給我們繪畫出一副鮮活的“清明上墳圖”在這裏,人們不僅感慨滴血泣淚的那份真實情感,更震撼於日落後笑於等前的兒女。兩者的極大反差,令人肝腸寸斷,噓唏不已。

這首詩極富人生哲理,他揭示了生命的真諦。詩人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活好今天,享受人生,否則死後,即使有再孝的`兒女,身在九泉之下,又何償能喝到一滴酒呢?人生短暫,死生無常。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轉順百年。“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語)古人常將人生比夢,感嘆光陰流轉,歲月荏苒。其間多少功名利祿,多少喜怒哀樂,生死離別,得失聚散,富貴雲煙,到頭來不過夢幻一場。正如網絡所言“神馬都是浮雲”。君不見,在我們身邊,今天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明天卻隨着一縷青煙離我們而去。這就是人生,我們無法預測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不求完美,不求轟轟烈烈,不求驚天動地,不去刻意追求什麼,那樣太苦太累。人只要活得快樂開心,隨心所願,就不枉此生。

許三多說:“人活着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活着。"這話對,我信。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7

春天,生機勃勃;春天,萬紫千紅。自古以來,有多少文人、詩人曾經在他們的筆下讚頌過春天。

孟浩然筆下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讓我彷彿置身於一個靜謐的春夜中,流連於鶯囀花香,風雨蕭蕭的境界中。這首詩創設了如煙似夢的.悽迷意境,展露微雨後的衆卉新姿,這真像一幅迷人的圖畫。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是大約1000年前賀知章脫口吟出的《詠柳》。這首詩通過讚美柳樹來讚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在這首古詩中,賀知章運用了許多比喻句。把柳葉比作碧玉,讓柳樹顯得更高雅;把柳條比作絲帶,讓柳條變得更優雅;把春風比作剪刀,讓春風更生動。

朱熹在《春日》中寫道:“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首詩突出春風的魅力,春風一吹,各種花兒瞬間綻放出萬紫千紅的笑臉,爭奇鬥豔。“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裏的“總”,把春風刻畫得十分傳神:春風一吹來,萬物都變得生機盎然。

這一首首古詩中的春天都不一樣,在詩人筆下,春天更有詩意。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我和爺爺讀完《清明》這首古詩,爺爺告訴我清明節,是對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對死者的一種悼念之情。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請問哪裏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遠處的杏花村。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竟境含蓄優美,寫雨中行人的憂愁,但不令人消沉,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最後,爸爸媽媽告訴我,只要心中有愛,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讓我們一起爲美麗的春天而奮鬥學習吧!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9

春風陣風,天空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來了,我們學校放假三天。我父親帶我去了墳墓,我們家所有死去的人都葬在北山,北山離我們家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父親每年都在清明節帶我去墓地。我總是很高興去墓地,因爲當我父親在墓地前燒紙錢時,他無法控制我。我到處玩,直到我父親來找我。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去墳墓不再玩和鬧,而是一個接一個地觀察每個墳墓。

當我準備好所有的祭祀用品時,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隨父親去墳墓。在路上,我突然有一個問題:“爲什麼你要在清明節去掃墓?”所以我問我父親,他繼續說,“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始於周朝,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一開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到來時,氣溫上升,這是春耕播種的好時機。因此,有農業諺語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比清明好”。然而,清明節也有一個習俗。清明節不允許燃放煙花,只吃冷食。”我父親停頓了一下,然後說:“清明節,一方面,我想念我死去的親人,另一方面,我向我的祖先獻祭,希望他們保護我們家族後代的幸福和健康。”

我看見人們進進出出去掃墓,贍養老人,撫養年輕人。我看了又看。我父親又打電話給我了。過了一會兒,我們回家了。我覺得很累。然而,雖然我很累,但我很開心。我學習知識,用自己的行動表達我對祖先的記憶和尊重。我認爲這一定很有意義。每個人一定也去了墳墓。你爲什麼不告訴我你去墓地的事?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0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雖然杜甫寫下這句詩是在安史之亂的唐朝,但是用它來刻畫靖康之變的北宋,卻並無不妥。

在《清明上河圖密碼6·醒世大結局》中,一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便展現了北宋即將終結的國運,昭示着悲痛的結局。在這本書中,一共有5位主人公:以家爲國、憂樂天下的趙不尤;體恤人民、以人爲本的馮賽;御國防敵、固國安邦的樑興;擁有信仰、適度適量的張用;普愛衆生、心明志遠的陸青。他們都爲了北宋的最後一絲希望而不屈不撓,爲了千萬無辜百姓的安危而竭盡全力……但是他們又何嘗不知,表面上一派繁榮景象的汴京城中,金、遼、西夏、高麗等國的間諜、刺客早已遍佈全城。當那艘遊船緩緩劃過人潮擁擠的虹橋,牽動各國的那場腥風血雨的陰謀一觸即發,巍峨的北宋大廈頃刻間化爲塵土。

《清明上河圖密碼》最讓我震驚的,是那巨大無比的人物量。光在畫面上出現的人物即有824位,作者還要爲這麼多人物安排合理的身世,設置恰當的情節,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獨有的人生軌跡、性格成因、心理痛點、命運抉擇。因此,全書的人物量早已經過千,既寫出了芸芸衆生的'廣闊縱深,又勾勒出內心世界的細微精巧。

其次,我非常佩服作者在書中設下的恢宏佈局。作者用推理小說的類型,描述了一整個王朝的社會生活全景圖和時代大命運。《清明上河圖密碼》各種大大小小案子加起來大概在100左右,而且所有這些案子都互相關聯,共同組成了一個大案——摧毀北宋的天大陰謀。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明上河圖密碼》可以稱爲“第五大名著”,是一部巔峯之作。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1

汴河上的船隻稀少,汴京不在繁華。透過書中的描寫就會知道汴京衰敗並不是一時突發,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書中內容以宋史爲背景,行文嚴謹,有韻味。

格局宏大,拍案叫絕清明上河圖密碼大概是我最近讀過最厚的一本書,作者心思很巧妙,將清明上河圖畫作中的場景鋪排開來,以封面的.梅船爲主線,展開出亂世中一個個爲了自己利益而設下的陰謀。身處動盪之世,貧苦的一個個小人物當然會爲了一己之私而成爲棋子,或者爲了私心爲生活所迫而放下心中的道義。

作者筆下的人物很小很現實,書中的人物數量也是很龐大,多到記不住名字。人物性格和經歷各異,但是也不乏像趙不尤等有俠義精神之士,他們在亂世中行的正做的穩,是一股清流,洗刷出污濁環境中的一抹淨土,是北宋腐敗與繁華土壤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書中作者對數字很是敏感,書中的所有數字均有所指。

故事情節環環相扣,由點及面,牽扯到一大堆人物和案件,並始終圍繞梅船,讀者帶着懸念揭開一個又一個謎底,故事性很強。每節開頭引用名家經典也是一大妙處,有概述全篇的妙用,思想的高度濃縮概括,很贊。會繼續讀它另外幾部。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2

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看到第四部,一下子被作絕張用圈粉了。原先最喜歡第一部,現在最喜歡第四部了。

他的第一次出場在清明節,獨樹一幟的帶着兩隻鸚鵡去上墳,接着又隨性而爲,毫不在意路人的驚怪,用便面的禮俗四處逗人,當時便覺得這人性格蠻討喜。而越往後看便越發喜歡這個人物形象。

人人都被世間規矩捆住,若非逼不得已,誰都不願也不敢掙破。他爲了躲避艮嶽差事裝瘋賣傻,無意間跳出,頓感無比自在。往昔那些不當爲、不能爲之規矩,盡都化爲虛影。自此他便爲所欲爲,說話也從沒個正形,喊人也不好好喊,什麼雪花妹妹,鼻泡兄,大鴨小鴨的,讓人看着總是忍俊不禁。

他癡愛卻不執着,費盡心思要造水運儀象臺,最終卻在快要建成的時候放棄把銅塊賣掉給自家小童做聘禮了,他的道理是既然能造成了還造它做甚。突然想到我平時做理科題,總是做到自己可以算出的程度就不算了,往往做題除了必要都沒有最後結果。既然會算了還算它做甚,還真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我是懶……

他隨性卻不過分。世人眼中發瘋發癲的他卻有着很多人沒有的赤子之心。與重潔癖的何掃雪打賭,贏了卻只是開開玩笑並未如當初所立賭約那樣行事。成日端着架子自尊心過度的程門板因他的'點化感染最終能放下執心,一家和樂。他總是想做什麼就去做,好奇雞卵如何孵出小雞便去觀察母雞如何孵小雞最終造出了古代版的恆溫儀,卻隨手教給了一個偷兒。

張用,便如它的名字一樣,做個有用之人,他是最肆意如風的人,也是最聰穎睿智的人。這本清明上河圖密碼與以往的有所不同,它更加側重對人性的解剖,而作絕也與其他幾絕不同,唯有他是因爲好奇有興致而介入懸案之中,笑談之中便揭露一個又一個真相,暴露出人性的複雜,醜惡……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捨不得啊捨不得,好想繼續他的故事,哎,坐等第六部了。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3

《清明上河圖》着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着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着橋側的欄杆,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

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着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着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僱了很多縴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隻大船上的船伕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游客和鄰近船伕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衆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4

今天我很有幸的看到了許嵩《清明雨上》的歌詞,有感而發,遂寫下了題記。這是一首悲愴的悼亡歌,復古的風格深深的吸引了我。歌詞中的意境更是更上一層樓。這也是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因素之一。

早上醒來,透過窗櫺外望,太陽照在小橋上,想起當年的她,荷風吹拂着裙襬,令人心醉,他怦然心動。流金歲月,時光荏苒,他已不再爲任何姑娘寫詩作詞了,因爲他只爲她一人提筆揮毫,他對她的愛早已封鎖在內心最深處。淚眼濛濛,年復一年盼着愛人能歸來,可是就這樣期盼着,凝望遠方,不覺淚珠兒已經滑落臉龐。

遠方悠悠琴聲哀婉,他空靈愀然的痛苦落淚,現在有什麼心事都不能再跟她傾訴了,只能在心裏默默對自己說。屋內,紅燭幻影,影像重重,那些凡間之事都已煙消雲散、夢斷紅塵了。在人間已沒有目的,彷彷徨徨,卻感受不到她在天堂的幸福。他雖然極力想要平靜生活,掩飾心中的苦楚,卻依然抹不去痛失所愛之人的遺憾,他恨不得將愛人遺忘在意識裏,可怎麼也做不到,只能每每在清明時節雨紛紛,折支菊花寄到她的身邊,輕輕哼着她愛的歌,表達對她眷戀。

這是一首唯美的歌,也是一首淒涼的歌,更是一首哀婉的歌曲。復古的旋律與清脆的曲風結合在一起,給這個在清明時節悼亡的歌聲增添了色彩。婉婉而來的歌聲夾雜着清明時節的雨聲,帶給了我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似乎可以理解當年“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感覺。爲何“欲斷魂”,每年的清明節的.雨聲總是伴隨着淡淡的哀傷。

聽完這首歌,彷彿飄飄欲仙,魂不守舍。一位祭奠亡妻的男子形象躍然於腦海。在如今中國風格歌曲與音樂缺失的年代裏,這首歌可謂是復古的,傳情的。如同一劑良藥注入心靈,在浩如煙海的音樂海洋裏遨遊,良多趣味。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5

終於看完大結局,感覺既輕鬆又沉重。輕鬆的是終於啃完了這套兩百多萬字的大長篇,沉重的是書中的角色們也終於迎來後世的我們人人知曉的結局。

在這一部中,汴京五絕終於聚首共破謎案,不僅將前幾部中留下的伏筆一一回收,還破解了金木水火土五樁不可能犯罪,拆穿了貫穿六部的神祕紫衣客的身份。從懸疑推理的角度來說,本作因爲聚集了汴京五絕,推理過程顯得尤爲精彩,可說是各顯神通,對於一路追下來的讀者來說,閱讀體驗流暢又愉悅。但本作之所以能得到9.1的高分,絕不僅是因爲精彩的懸疑推理,而是因爲主角再怎麼神通廣大、聰明絕頂,也逃不過悲情的結局。這種無可奈何的宿命感,纔是《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能夠廣泛贏得好評的關鍵。

冶文彪老師將《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的故事背景設置在北宋末年,衆所周知當時的北宋正經歷內憂外患,內有蔡京、童貫等奸臣作亂,外有遼、金、西夏虎視眈眈,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角們面對的謎案不可避免地會與歷史掛鉤,一切陰謀詭計皆與國家興亡息息相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渺小的`個體就算能掀起一兩朵浪花,也沒辦法改變潮水的方向,最終只能隨波逐流,甚至淹沒在浪潮中。本作的最後幾章,就分別描寫了前幾部出現的一些配角,講述他們在北宋滅亡前夕,也是他們生命走到盡頭的前夕是如何度過的。在此不得不再次讚歎一下冶文彪老師的筆力,敘事只白描並未特意煽情,卻能看得人淚如雨下,不忍卒讀……

總的來說,本作不僅是一部格局宏大、氣象萬千的歷史推理小說的結局,更是一幅北宋時代畫卷的落幕。本書的觀感,也正像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無所不包地展現出當時的北宋社會在各個方面的風貌,也體現了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們的不同生活方式。可以說,《清明上河圖密碼》系列雖不是武俠小說也並非奇幻小說,但它卻同樣堪稱是一部波瀾壯闊、氣勢恢弘的史詩鉅著,寫盡了人性與宿命。

期待以後能看到更多冶文彪老師的作品,也期待中國的文學史上能出現更多優秀的小說!

古詩《清明》的讀後感 篇16

最近,迷上了織毛衣。又覺得只有兩隻手在忙碌,兩隻眼睛閒着太浪費。可聽書、看手機、看電視都會影響家人。這時Kindle就突顯它的優勢了。邊織毛衣,邊看完了《清明上河圖密碼》。

《清明上河圖密碼》是根據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裏描繪場景創作的推理小說。作者在故事情節的埋設上有一定的功力,吸引我想揭開謎團,心裏癢癢的。小時候我就愛看燒腦的推理書,可脆弱的小心臟又總承受不住兇殺的刺激,心跳隨着劇情的'發展忽上忽下,忽喜忽悲,痛並快樂着!

《清明上河圖》是自己喜愛的工筆國畫,真實地反映了北宋開封清明時節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態,而小說中賦予每個人物以姓名,於其職業確定劇情發展,有喜有憂,有聚有散,有親有疏。在作者的筆下,我心目中一團繁華似錦的盛世畫卷,成了一個個兇案現場,讀後不禁迷惘了:小說的創作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它破壞了我心中的美好印象,讓畫中人物面目可憎,危機四伏;它又成功吸引了我,爲揭開謎團,“卷”不釋手,茶飯不思。

其實,人性亦是一念之間的體現,或善或惡,在於剎那間的選擇。於我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善美即可,同步欣賞作者文筆精彩、構思巧妙,感悟人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