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精選23篇)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精選23篇)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

看完了《青少年心理學》,我有感而發。

青少年同齡人羣體的來源,受教育而接觸的同齡人羣體;家庭生活而接觸的同齡人羣體。青少年好的學業成績能夠讓父母爲之欣喜,但是對於提高青少年在同齡人羣體中的地位影響不大。

青春期同齡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絕對值遠遠高於與成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

與兒童期相比,青春期同齡人在沒有成人監督的環境中發揮作用的情況更多。

在青春期青少年越來越多的和異性同齡人交往,而同期同齡人羣體性別高度分離。

而同期同齡人侷限於較小的團體,而青春期纔會出現較大規模的同齡人。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

《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LaurenceSteinberg),是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美國天普大學“勞拉卡內爾”教授組成員。一生致力於當代青少年相關主題的研究,包括父母與青少年關係、青春期冒險與決策、青春期心理衛生、青春期大腦發育、在校兼職、學業成就、青少年犯罪與司法等。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長髮展領域發表了350餘篇學術論文,還出版了許多著作,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青少年心理學》,是美國最受歡迎的青少年心理學著作,自出版以來不斷再版,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我這次看的是第10版。在本書中,青少年研究專家斯坦伯格根據最新科學研究,從生物基礎、社會影響以及心理髮展三個方面全面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將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際應用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讓讀者對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學的認識。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體發育和心理髮展的重要時期,充滿了新的潛能、挑戰和發現,在這個極其重要的人生階段,作爲家長的我,對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有太多的疑惑和無助,特別是心理上的轉變,所以很希望從中能找到幫助孩子順利安全的度過青春期的有效方法。

可能是因爲翻譯和國外的表述習慣的不同,讀起來很費勁,把我虐得不輕,要不是爲了孩子,我早就被虐亡了。

從上週六到今天爲止我讀到了第70頁,這70頁全面闡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變化,並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敏感、脆弱等變化,以及角色和身份的變化。青春期到底有多長呢,在當代有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指從孩童時期到成年時期之間的過渡期,比狹義上的單指點生理上的青春期要長了很多。這是因爲時代的發展,對青少年的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碩士,博士),經濟水平的提高也導致父母不需要孩子過早成家立業,工業時代需要的勞動力減少等。廣義的青春期包含了狹義上的青春期和顯性期。顯性期指狹義上的青春期結束到成年之前這段時間。青春期生理上的變化導致第二性徵的出現,身份隨之變化,心理也發生了變化,社會角色也隨之變化。

頭一次接觸心理學方面的書,感覺既新鮮又有趣。我的大兒子已經15歲了,因爲不瞭解青春期,甚至還伴隨了二胎的出生,所以前面的幾年,是任由其按生理規律生長,既不瞭解我兒子的內心,也不關心我兒子的身體變化,對孩子的青春期變化束手無措,對此深表慚愧。看了這本書後,糾正了我對青春期的偏見,有幾點樸素的感悟,現將其分享如下:

一是青春期無小事。青春期的身體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女性來月經等。面對這些,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上會產生微妙的變化,或驚慌、或木訥,再加上社會對青少年角色的再認定,對青少年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也會導致心理的變化,如敏感、多愁,在意他人的眼光等,這個時期如陪伴不好,會導致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可見,青春期的事無小事,因爲這些事是決定後半生身心健康的大事。

二是青春期是驚喜期。大腦發育在十歲左右就已發育成熟,接近於成人大腦,所以在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處於了頂峯時期,又無成年人的工作家事等煩憂,是人生中的黃金期,也是學習的最佳時期。青春期也是身體增長最快的時期,高的一年增長達10釐米,這樣的情況一直要維持到青春期結束時停止身高的發育。可見,在青春期處處都有驚喜。

三青春期是危險期。伴隨着青少年的變化,青少年的自我獨立意識、自尊心、情緒化增強,好奇和冒險意識也隨之增強。但青少年的三觀尙未完全建立,且對外界環境的防禦系統還未完全建設好,如環境和朋友接觸得不好,像吸毒,賭博等對青少年的誘惑力可不小,因上述因素導致個時期成爲了犯罪的潛伏高發期。

對於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陪伴,靜待花開就好了。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3

作爲一個學院派系統學習心理學6年,並以發展教育心理學爲方向的學生,我自己在選擇一本專業書籍時,有一個小竅門:如果這本書是第“大於等於2”版的話,選擇它應該沒什麼大錯。所以在我看到這本書赫然“第11版”的時候,可想它當時在我心中的宏偉形象。

拿到了熱騰騰的新鮮書,翻開後:優美的裝幀和高檔有質感的紙質,讓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與分享,生動活潑的語言,開放全面的視角等等等。這一切都讓我想說:如果推薦一本書作爲青少年心理或發展心理學入門書籍的話,它絕對是您不二的首選~!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4

盧梭說:“青年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此時青少年的情緒特點是情緒、情感強烈,有明顯的兩極性。或是激動、振奮,顯得十分熱情;或是動怒,感到泄氣,變得消沉起來。另外,青少年的情緒明顯不穩定,有波動性的特點。他們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遇到順利的情境時,就顯得格外興致勃勃,充滿各種幻想,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力量倍增;但是當他們遇到挫折時,對信念就產生動搖,出現沮喪、灰心的情緒。這種情緒多變不穩定是與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點有關的,也與經驗不足有關。因此,青少年在成長髮展過程中面臨着多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有:自我意識危機、社會適應危機、情緒發展危機、個性發展的危機等。青少年心理學主要研究如何幫助他們度過這些危機,順利成長。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5

以前的發展心理學或青少年心理學書籍,基本着眼於個體心理髮展的歷程,側重於個體縱向時間軸上的研究,比如皮亞傑、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這本《青少年心理學》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除了縱向的個體發展研究之外,該書還納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橫向比較研究。

我們知道,美國是個多種族融合的移民國家,存在着各種亞文化圈子,在本書的第十三章,專門詳細解讀了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比如不同膚色、不同經濟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長,以及互聯網等新文化媒介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比如在美國社會應起很大反響的“虎媽”,實際上就是歐裔美國家庭和亞裔美國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價值觀不同而導致的育兒方式的差別,而這種文化特異性也會影響到青少年的成長與成熟。另一方面,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族各階層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在逐漸趨同,相信在該書第12版或第13版的時候,可能會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髮展。

除了單獨成章之外,該書在各章節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觀點;第四章在認知發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較,如中國臺灣的研究發現,人們對“智力”的概念強調人際相處的能力,也就是“會做人”被認爲是智力高的一種表現;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羣認同,這可能也是我們爲什麼會將駱家輝一直誤認爲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別的時候,也比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差異;在後幾章涉及家庭、學校、同伴工作與職業的領域中,無不談到了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作爲一名社會心理學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領域之一,因此我特別欣喜地發現,原來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們的知、情、意爲何會有如此多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告訴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髮展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

在此我着重推薦John W。 Santrock著,寇彧老師翻譯的《青少年心理學》,這本書值得心理學工作者們常備。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6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中學心理老師工作,感慨萬千。在這所完全中學裏,我看到了重點培養的初中部,孩子們學習的壓力、青春期的叛逆、對自我的迷茫;而以放羊式教育爲主旋律的高中部,我看到了孩子們思想的奔放、對未來的憧憬、對性和愛的糾結……開學前看到這本書,我想,我是極其需要它的。

這本書可以讓我更從容地回答學生的一些留言:

1、爲什麼越長大越孤單?

2、爲什麼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

3、爸媽只疼家裏的小弟弟不疼我這個姐姐,還讓我幹很多家務活,我好難過……

4、遇見喜歡的男/女生,卻不知要怎麼跟他/她搭訕,覺得好糗。

5、上了高二,終於發現自己是時候努力讀書了。可是落下的功課實在太多,我快要學瘋了。能放棄嗎?不能。可是我該怎麼辦?

這本書我也想推薦給某些抓狂的班主任。他們可以以此看清學生的乖巧抑或叛逆的背後,有着哪些鮮爲人知的想法:

1、我們班有一個JP女生,下課總是去跟老師假裝很熟,在辦公室裏蹭來蹭去,說了也不聽,這是什麼心理?

2、現在的孩子真是玻璃心!批評兩句就眼淚決堤。他一哭我就想算了吧讓他回去下次再說他。結果他似乎摸透了我的命脈,以後我一批評他就哭得更兇了。辦公室的其他老師還以爲我把他怎麼了呢。老師真難做。

3、新班主任最怕班裏有“熊孩子”了。經常被其他科任老師投訴,自己找他談了好幾次也不奏效。想着要不去家訪一下,這學生一副打死都不讓我去的架勢,彷彿背後有難言之隱。

雖然我們也曾經是孩子,是學生。但長大後爲人師,卻似乎忘了當初的我們是如何匍匐過這段坎坷的青春路,忘了當初的我們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師怎樣的對待。這本《青少年心理學》可以讓我們暫時退行到花季雨季,讓我們彎下腰,聽到孩子們花開的聲音。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7

我們曾爲三角函數、二次方程、橢圓、雙曲線犯頭疼,皮亞傑認爲那是從具體運算轉換到形式運算;我們曾爲某個人心動、爲愛不顧一切,斯滕伯格認爲那是浪漫的愛,只有親密和激情沒有承諾;我們曾做過很多夢,畢業時不知何去何從,埃裏克森認爲那是處在同一性危機中,嘗試着體驗不同的角色。原來那些憂傷、痛苦和喜悅事出有因,並非只有你一人承受。從學術的角度看待青春期,多一些理性的認識,不亦樂乎!

人的發展主要包括三方面:生理、認知、社會情緒。生理是心理的基礎;認知即加工信息,包括感知、記憶、語言、思維、智力;社會情緒包括情緒、人格、社會關係。本書第一部分介紹經典發展理論後,闡述了青少年發展的生理基礎,第二部分介紹認知和社會情緒的發展,第三部分介紹影響青少年發展的環境,第四部分介紹青少年發展的問題,邏輯相當清楚。人的一生主要分爲胎兒、嬰兒、童年、青少年、成年,本書只在青少年階段做文章,面面俱到,事例豐富,譯筆曉暢明白,十分難得。由於文化差異,本書在性、學校教育、青少年問題方面援引的數據恐怕與國內相去甚遠,需深思慎取。

不得不說,人民郵電出版社、新曲線公司在僞心理學氾濫的當今,引進西方經典教材以正視聽,真是業界良心!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8

作爲一個學院派系統學習心理學6年,並以發展教育心理學爲方向的學生,我自己在選擇一本專業書籍時,有一個小竅門:如果這本書是第“大於等於2”版的話,選擇它應該沒什麼大錯。所以在我看到這本書赫然“第11版”的時候,可想它當時在我心中的宏偉形象。

拿到了熱騰騰的新鮮書,翻開後:優美的裝幀和高檔有質感的紙質,讓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豐富的內容與內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與分享,生動活潑的語言,開放全面的視角等等等。這一切都讓我想說:如果推薦一本書作爲青少年心理或發展心理學入門書籍的話,它絕對是您不二的首選~!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9

《教育心理學》看似理論很強的書籍,其實不然。裏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都是通過實驗的形式讓我們瞭解實驗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結合的教學實際談談教育中的期望、表揚與批評。

美術教師往往任教的班級較多,個別教師也許就忽略了評價反饋這塊內容。從書中學習反饋效應實驗中可以看出,反饋的重要性。反饋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很明顯的。教師應儘可能讓學生及時、準確、具體地瞭解自己學業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們的平時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做出評價,美術作業如果一直不評價,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動力。美術課的評價比起其他課程來說,顯得更加重要。美術是一門審美藝術的課程,沒有什麼對和錯,只有美與不美,不能一味的給學生打上等級。

佩奇的評價實驗說明了具體的評語更有效。美術作業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級,也許就失去了評價的作用。美術的作業要有具體的評語,這個評語不一定是教師最終的書面語言,可以是來自的學生的,也可以是在學生學習過程的口頭語言的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要展示出來,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進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評價。有了具體的評價語言,學生的學習會更加進步。

書中的一些實驗向我們驗證了一些教學行爲,讓我們的教學行爲,變得有理可依。總之,細細品讀本書,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不再迷茫。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0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過的有價值、有意義,而價值和意義則來源於每個人與衆不同的文化世界觀。這節讀書會剛好讀到了物質世界觀與文化世界觀。在課後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假如未來生命時光中,你還剩餘100份精力,你會怎樣分配?其中列舉了具體的物質世界觀中的部分:謀生、享受財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觀中的部分:親人、審美、服務社會民衆、求知和政治理想。讓我最想說、最有感觸的是文化世界觀中“服務社會民衆”這一部分。最近河南鄭州的水災尤爲使人憂心,每個人都在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河南同胞。據有關報道:其中一些老牌企業,如,鴻星爾克每年都是負收益,還是拿出五千萬捐給災區、匯源果汁瀕臨破產,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湊出一百萬捐給災區,還有總部位於河南的蜜雪冰城也捐出巨資,當然不止這些企業,也不止這些人,還有很多網絡博主也捐出各種物資來幫助河南同胞度過這次災情。還有很多消防救災人員,就算腳被水泡的浮腫發白,也沒想過放棄,有很多消防員和我們一樣大,很多大學生志願者也儘自己所能去參與救援。所以我也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哪怕只能起到一點點作用,我找到了微信的捐助平臺,捐助了300元,雖然很少,至少也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覺得我們既然出生在這個和平、互幫互助的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饋於社會。投身於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1

這次讀書會我學習了情緒ABC理論的知識,其中十三類常見的不合理信念中的“偏好確定”既“如果對明天要做的事情沒有把握,我就會感到焦慮”。這可能是符合大部分有能力卻對自己不自信的人。以我爲例,我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但又害怕會因爲我的小失誤而造成任務的失敗,所以我往往會因此而感到焦慮。通過讀書,我明白這是正常的狀態,因此,我就會查找更多的和任務相關的信息和知識,以此來增加我的信心,讓我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回顧過往,因爲自己的不自信失去過很多的機會,往往再去回想的時候總會後悔自己沒有勇敢的站出來,明明有能力卻不信任自己。從小到大我最勇敢的幾次都是在大一的時候,勇敢的主動申請加入心委會,其實當時有緊張到肚子痛,甚至想過偷偷離開,但我堅持了下來。

再一個就是情景劇大賽,我作爲主演臺詞也是最多的我對自己非常沒有信心,爲此我偷偷哭過好多次,但在學哥、學姐和老師、朋友們不斷的鼓勵下,我努力的練習,終於在最後的演出中發揮出了我最高的水平完成了表演,在完成表演的那一刻我激動、開心,甚至於有想哭的衝動。

雖然在平時還是會有不自信的時候,但我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變化,慢慢有了自信。我也在努力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以此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自信。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2

記得當年看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裏面有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個人都關心的是跟自己有關的事情,而焦慮是因爲我們太關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內尋找。

曾經我是個焦慮患者。非常焦慮。總害怕趕不上,卻也說不清趕不上什麼。害怕自己成爲人羣中落後的那一個。我感覺迷茫卻也不知道該乾點兒什麼改變現狀,我總是不安卻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續性的情緒低落。事情是什麼時候發生轉變的呢?大概是因爲我發生我身邊有一個人,從來不驕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氣溫和,慢條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節奏,一個心就會慢慢安定下來。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態的變化。然後我撿起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看電影寫東西,內心安穩,慢慢的我的焦慮就不消失無蹤了。

堅持看書是我這個內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讓我內心保持充盈不覺空虛的最好方式。而看電影是讓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徑。感謝書籍、電影還有他陪伴我度過焦慮、脾氣暴躁的日子。

我看這本《焦慮心理學》的時候,裏面的故事總是讓我想到曾幾何時的自己。通俗易懂。後面給的緩解焦慮的tips也很實用。作爲一本基礎的心理學讀物是合格的。但是沒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飽滿的理論基礎,而這部分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所以,總體來說給三顆星。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3

你焦慮嗎?或者說你焦慮過嗎?我想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出現過,或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男朋友沒有及時回微信,女性的腦子會出現好多聯想,是不是不在乎我了,是不是我說錯話了。這種焦慮歸根結底是自己的生活圈太小了,自己把自己封閉了起來,變成了只圍繞他轉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自己累,相信男朋友也不會輕鬆,所以面對焦慮,我們應該怎麼打破這個死循環呢。

我覺得《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找到寄託,給你的焦慮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更好的做自己。本書中序言特別減壓—滾蛋吧,焦慮症!第一章讓我們意識到焦慮並不可怕,人人皆有,放下一些事情是爲了更好的做自己;第二章到第六章他將焦慮深度剖析出來,將生活中我們常常自我否定的項目一一羅列,給出解釋,打破你信心的疑慮,給你迷茫的生活點亮前進的燈塔,焦慮可以存在,但是你要用於接受他並改變他,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第七章到第十章作者給出打敗焦慮的一些方法,我們應該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

努力豐富自己的眼界,打開自己的思維深度,平靜的對待自己的情緒,接受他,認可他,想辦法解決它!下次遇到完美斬殺,這就可以了!致每一位最可愛人,這個世界值得你愛,世界的光彩需要你爲它增添一份色彩。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4

在爲顧客的服務上,不要區分顧客高低,爲對方都要優待,在服務上做細,在態度上做精,讓顧客真正地感受到你的熱情,讓顧客感受到貴賓的待遇。

在服務與項目調理上,銷售療程後,要多加引導顧客從細微中看到效果變化,讓顧客從中獲得價值感,對自己的效果滿意,幫我們介紹推薦朋友和同事。

對擔心防備心強,猶豫不決的顧客,當讓他相信老師的真誠對待,可以適當說出一些身邊顧客的案例,讓他願意和你進一步交流,與顧客多做自我溝通,講以些自己的案例,讓顧客認爲你瞭解他,感同身受,減少顧客的疑慮,促成成交達成交易。

在書中多學習一些,從顧客的雙眼中得到你想要的信息眼睛傳遞信息最有價值,最爲準確,我們要隨時觀察顧客眼中的變化發現異樣,從而調整自己的銷售策略,也讓顧客能感覺到我們對他的尊敬尊重,微笑真誠面對顧客,發出友好信號,有利於建立信任,面對客戶時請不要吝嗇微笑,用自然真誠純淨的笑容,真正動人心扉,在與顧客溝通中多趣傾聽了解顧客基本情況與需求,給予迴應和方案,只有找對顧客需求分析瞭解顧客基本情況,才能正確打動顧客心靈,才能設計對方案和活動可程價格,一擊即中。

在銷售中一定不能急於求成,要耐心穩重,沉穩不出錯誤,給客戶一個專業的感覺,相信我們能認真的爲他們服務,可以真正幫助到她,抓住顧客心理提升自己的銷售技能。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5

回憶自己每一次的情緒失控或是低落,其實都算進入一種心理非正常期,感覺自己就是一個潛在的偏執狂,抑鬱症患者,人的心理很脆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心理和情緒上的波動,是什麼讓我們能夠慢慢調整自己,從這種消極情緒中抽離,看完全書,驚奇地發現居然是愛,以前總覺得愛是一種幻想的心理狀態,不如智慧,美貌,財富那般重要,一個人沒有了愛可以活。

如果後三者一個都不具備的話,那這個人的一生中只剩下平庸和不幸,我們可以假裝被愛,假裝去愛人,但是假裝自己有錢,假裝聰明,僞裝的漂亮,生活的窘境就會改變了嗎,後來才發現自己一隻有一個誤區,之所以把那些物質的條件看得如此重要,只是因爲那些物質的東西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得去獲得愛,獲得更多的愛,只因愛是無形的我們纔會忽視它,享受愛和被愛是人的本能,之所以會出現心理的不正常,是因爲內心的愛得不到正確的投射,從而被扭曲,結果便是暴力與性,攻擊與性同樣也是人最原始的本能,這就好像一個硬幣的兩面。

因爲愛的天性,尋找外部的投射容器,心靈得到溝通,成爲一個正常去愛和享受被愛的人,這種投射是是潛意識裏,一旦收到外界的刺激,愛的認知被扭曲,冰山下層的原始慾望便會時不時跑出來,再進行錯誤的投射,嗯,悲劇就是這樣產生的吧,一種強大的求生欲讓我感謝生命中出現的人,以及他們所給予的愛,每一次的情緒失控都會被拉回來,從今天開始,去愛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去感恩,去發現。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6

匆匆的、粗線條的看了一遍《普通心理學》,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知識的自己來說像是掃盲一樣,雖然沒覺得有多麼的高深,但要弄懂、理解確還是要花費大的力氣了,無奈年紀有些大了,記憶力差了許多,哈哈!能夠掃掃盲也不錯!這還要感謝讀書發起人志恆先生啦!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從生理的,社會的等層面研究人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人是有意識的,人有心理活動,這區別於各種動物。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從兒童到青年到老年走過的心路歷程,稍稍分析一下當時的心理狀態,從對事物、對環境等的認知到情緒、情感以及意志、動機、能力人格,自己的故事也夠寫一本小說的了!現代社會了,心理出問題的多了,有了心理問題需要諮詢心理醫生,這在早年是不懂的或不認同的,現在知道了這是科學!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親戚、朋友、同學等,他們都是單一的、不同的,思想觀念、意志品質、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都不相同,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有不同心理狀態,甚至出現心理問題也很正常,通過學習關鍵是我們要學會自我調整和化解!性格是先天遺傳與後天環境造就的,我們不管啥性格,但是健康和快樂是當下的我們所追求的!這一點我們是相同的!讓我們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理!學會自我梳理和排解,過好快樂的晚年生活!一切都是浮雲!做健康快樂的自己!自己的一點體會,與同學們共勉!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7

除了前文所說因爲特殊情況將此書當做參考書外(實際上也沒多大的用處),我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困於拖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我來說,工程碩士的畢業論文就是我永遠的痛。目前能找到的類似題材的書很少,我真的很想好好看看這方面的書,但是,這本書確實讓我失望了。

正如文中所介紹,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美國稱爲“流行心理醫生”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和“醫生”兩字有關,本書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寫論文,讀起來讓人昏昏欲睡。讀書除了學知識、長見識外,更重要的就是那種感覺,中國人尤其如此,就正像西醫與中醫的區別:在醫學思想上,西醫主張的完全確定性,也就是可以從人體的組成完全可以確定人體疾病的根源,因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實施治療;中醫則主張需要從人體的全局認識疾病,而且採取的治療措施不僅僅因病而異,還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滿懷希望又不爭氣的中醫)。讀書也是如此,實在看不慣滿篇的專業術語。

還有一方面,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比如:“你是帶着獨一無二的DNA、獨一無二的大腦以及與生俱來的先天氣質,從你母親的子宮降生到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看到原版,但我相信這段話從字面意思上翻譯肯定沒錯;但我同時要說,看到這樣的文字我想吐。

滿懷希望而又讓我深感失望的一本書,佈置什麼時候纔會再想起你。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8

最近讀了一本叫微表情心理學的書,這本書是徐謙編著的,他告訴我看清表情裏的笑裏藏刀,搶佔人際博弈的制高點最流行最實用的微表情閱人術,讓我能知人知面還知心。

這本書讓我學到了三種識人策略,一種是從小變化看破人心,而是從小跡象看破人心,三是從小習慣識破人心。人有兩種表情,一種是出現在臉上的表情,另一種是出現在說話方式裏的表情,中國古代也有一個成語叫做察言觀色。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也可以利用察言觀色的方式來看出一個人是否撒謊。

著名作家郭沫若說過:衣服是文化的象徵,衣服是思想的形象,人可以通過衣着和服飾向他人展現自己。

在這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裏,每一個人都無時無刻在於他人進行溝通和交往。社會是一所大學,每個人都必須在這所學校中,接受人生的考驗和靈魂的洗禮。

這本書還說相由心生,他點出了一個人的面貌不僅可以傳遞出人內心的情感和心情,而且通過一些外部特徵可以瞭解一個人的品行和內涵。

我們都知道,機會不是等來的,是要自己通過努力去尋找的,我通過這本書學到了如何通過一個人的行爲表情來讀懂她的內心的本領,我可以在對時局的把握上佔得先機,也就非常容易捕捉到成功的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感悟,希望大家有時間去閱讀一下。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19

“自我表露”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裏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主動把自己的信息告訴其他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德尼朱拉德(SidneyJourard,1971)認爲,自我表露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雙向的因果關係。

一個人能夠自由地向別人表露自己的信息,因爲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於對他人的自我表露。

成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關鍵,用朱拉德的話說就是使自己更透明。

Blog的興起使自我表露呈現出全新的形式。

Blog不同於日記,後者只是寫給自己看,沒有交互性,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反饋,是自我表露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而且,Blog中的人際交流超越了傳統人本主義中的一對一概念,形成一對多的溝通網絡,效果更好。

自我表露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表露信息的私密性,一般來說,表露信息越祕密,表露效果越好。

爲什麼自我表露會促進心理健康?朱拉德認爲,人只有通過自我表露才能逐漸地真正認識自己。

直到我們對每一個人都是公開的和透明的時候,我們才能公開地、透明地看待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關注到自我的所有方面,我們就無法進步和變得自我實現。

喜歡寫Blog的Blogger都具備比較高的自我表露傾向,因此根據朱拉德的觀點,他們也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但如果把徐博客、勃客鄭淵潔和keso作個比較,貌似前兩位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一些,呵呵,開個玩笑罷了。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0

去年讀了很多爲寫讀後感而讀的書,今年想讀自己喜歡的,也是想精讀的書。這本書看了好多次了,不過每次看都會覺得是新知識,因爲閱歷與心境不一樣,感受都會不一樣。

挫折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應該時時都會出現,然而我們成年人對於挫折會及時找到出口,然後擊敗挫折,重獲新生。可是青少年兒童的挫敗感教育特別重要,由於他們經歷的少,加上長輩們的過度呵護,他們在抗挫能力方面是非常欠缺和薄弱的。

這本書不僅僅教你抗挫能力,還會讓你從很多貼切實際的故事中去感同身受。但是最重要一點就是要正能量的心境,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換位思考以及不同角度看問題。這是我合上書想到的碎片體會。

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一個婦人,大女兒賣傘,小女兒賣太陽帽。下雨天她擔心小女兒太陽帽不好賣;大晴天她擔心大女兒傘不好賣。因此她沒有一天是快樂的,每天都是愁眉苦臉的。後來一位智者指點她:下雨天你要想到大女兒生意好,能賺錢;大晴天你要想到小女兒生意好,能賺錢,這樣你就會天天開心了。果然婦人這樣想之後,她天天都有了好心情,整天都會洋溢着幸福的笑臉。

這個簡單故事告訴我們看問題從正面入手,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所以在我們生活中要無限的放大正面思維,擊敗負面情緒!時時做情緒的主人。

這本書通過很多角度去解析心理的,我個人覺得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枕邊書哦!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1

終於安安靜靜地讀完《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了,這是開學到現在,讀完的第四本書。讀書,真的可以讓人內心變得平靜。

《發展心理學》這本書主要講解了從嬰兒到青少年這四個階段人的生理心理髮展特徵及其本質。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很有趣的實驗和很新穎的打動人心的觀點。例如行爲主義學家華生研究的小阿爾伯特的實驗,嬰兒小阿爾伯特本來對毛茸茸的小白鼠不害怕,但是實驗室,當阿爾伯特即將伸手去觸碰毛茸茸的小白鼠時,研究者播放巨大的噪音。小阿爾伯特被噪音嚇哭了,在噪音和小白鼠搭配實驗重複出現幾次後,小阿爾伯特每當看到小白鼠,就會嚇哭。

通過該實驗證明,通過條件反射,嬰兒可以對原本不害怕的東西產生恐懼。但是這個實驗涉及到了實驗倫理道德問題,值得後來實驗者的反思。此外,幼小的嬰兒也會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情緒和人格變化的。譬如0—3歲的嬰兒通常以自我爲中心,考慮問題會從自身出發,沒有將自己和外界事物區別開來。

斯金納的三山實驗,先讓一個嬰兒面對一張桌子坐下,桌子上放着三座山。然後再讓一個布娃娃面對嬰兒坐下。研究者問嬰兒“布娃娃能看到什麼”,但是嬰兒無法正確回答這個問題,實驗證明,嬰兒知識根據自己所看到的去描述,以爲自己看到的也是布娃娃所看到的。

嬰兒這個時候的身理心理特點,都是其發展的一種內在規律。我們應該遵循其發展的潛質去培育和引導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意志去過多幹預。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2

我是今年新來的老師,從事教師職業才短短的幾個月,本學期我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我認識到了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重要性和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掌握了一部分課堂上和學生教育思想工作的心理活動。

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中職生年齡和心理特點,選擇適當的教育教學方式,針對他們的一些不良行爲採取相應的措施。教師要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本書所要強調的是,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爲一位人民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優秀的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教師要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心理學問題比比皆是。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採取相應的措施,做好學生的工作。學習過教育心理學就能夠掌握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及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心理特點。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裏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方式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也讓我在教學的課堂管理,教育工作中能運用到更多的方法,來管理與教育學生。

青少年心理學讀後感 篇23

禮儀,是個人文明素養在社會交往中的集中表現。一個具備素養的人,總是會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表現出恰當而得體的言行禮儀,給人以優雅的儀態印象。這種得體的禮儀恰恰也是個人融入社會交往活動的基本要求。

就拿第一印象來說,你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你們的社交前途是否順利。心理學家指出: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這些印象的形成只不過需要短短的3分鐘。在這短短的3分鐘裏,最初的45秒尤爲重要。這45秒需要注重很多禮儀,比如怎樣微笑、握手、對視、行走、打招呼,甚至之前更長時間的怎麼着裝打扮等,這都是爲了整飾好你留給別人的印象。

其實,禮儀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視的一個領域,大多數讀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禮儀素養和技能。但是,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它拋開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外在禮儀教條和規範,而從交往雙方心理上的反應來看待我們的言行舉止,從而使讀者能夠清楚地知道在什麼情況下應該表現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促進雙方交往的愉悅氛圍,取得交往的效果。所以,下面這個共識尤其重要:任何禮儀都應該在對方的心理上產生愉悅之感。那些教條式的、僵化的禮儀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體行爲,事實上也無法達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只有打破腐敗的教條,才能走出新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