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精選26篇)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精選2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精選26篇)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

讀了陶行知的故事我明白了,改錯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來解決。實行前要先想一下,做完之後他會不會改,會不會恨你?後果會怎麼樣,然後再去實施。

我覺得陶行知的方法用的很好,是因爲他不會像其他老師一樣直接體罰,而是以獎勵的方法,讓學生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並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做不會傷到學生們的自尊心,對其造成心理陰影,而悶悶不樂,讓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不好,讓同學們承認錯誤並改正,可以用不同的途徑去解決,以上是我讀《四塊糖的故事》的想法。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

讀了《節約糧食》這個故事後,讓我非常感動。陶行知先生的計算題告訴我們,什麼叫積少成多,更讓我知道了浪費的危害和節約的重要性.........

縱觀我們現如今的生活,比那個時代要好上許多倍,可浪費卻依然存在,現如今我們吃的大米已沒有沙子,可好多同學吃的盒飯裏剩了好多的'米飯。我想計算出來的結果更加觸目驚心!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是讓我們只記在心裏,而是要讓我們用行動來表現。讓我們在家裏就節約,珍惜糧食。

我想說,我會更加的注意節約、,在生活中不浪費。如果大家都珍惜糧食的話,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富有,更加強盛,富有強盛的國家節約是必不可少的!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3

我讀陶行知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人才、大才、和天才》和《四塊糖果》的'故事。

讀了《人才,天才,和大才》的故事,我想:天才不是天生的,除了白癡之外,每一個孩子只要培養,引導得當,社會關心,環境適宜,再加上他們自己不斷努力,都能從人才到天才,從天才到大才。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兒童,他們雖然離開了故鄉,失去了爹孃,但他們有的成了大才。現在我們有爸爸、媽媽,還沒有那些流浪兒童好,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超過他們,一代超一代,讓國家富裕起來,讓國家不受其他國家欺侮。

讀了《四塊糖果的故事》,我想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換個角度想,可見,父母都經常問自己,我在這個時候要做什麼?大多數父母都不瞭解孩子,不知道孩子爲啥這樣做?父母不瞭解,就直接打罵。不知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要學會寬容,要問孩子爲什麼那麼做,那麼做好嗎?讓孩子在寬容講解之下,不讓孩子再犯這樣的錯誤。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4

陶行知這個名字,以前對我來說很陌生,可是讀了《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寫篇文章後,讓我真正認識並瞭解了陶行知,這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這個故事講述了陶行知先生鼓勵他的學生戴自俺去河南教書,可是戴自俺因爲長期沒有獨立過,所以有點膽怯不敢去,於是陶行知先生就鼓勵他說,一顆小樹如果一直在大樹下生長,陽光,水分都受限制,沒有自己的鍛鍊,是永遠都不可能長成大樹的。戴自俺明白了陶行知先生的良苦用心,終於邁出了成長的重要一步。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從小我就是在家人的`保護下長大,就像一顆小樹苗從未經過任何的風吹雨打,我今年都八歲了,還是讓媽媽幫我洗衣服,梳頭髮,疊被子,每天叫我起牀,教我做作業。通過這個故事的啓發,我明白了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完成,不能依靠家人,要獨立自主,在自己的空間裏茁壯的成長,才能長成一顆真正的參天大樹。感謝這個故事讓我懂得這些道理。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5

陶行知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過的重重風險呢?我讀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爲一大事來》。

1923年,陶行知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他編寫了《平民千字課》,奔波了全國十幾個省市,把《平民千家課》作爲材料,送到平民老百姓家裏,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的活動經費大多數都是自己寫書的稿費。一天,他得到了一萬的稿費,把一萬多元的稿費鎖在櫃子裏,承擔家裏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裏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給穿裏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溫和的'說:“我要去南京的勞山腳下辦曉莊師範,這些錢要作爲辦學校的經費。我們家裏然窮,但植茶談飯還能維持。中國有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還沒有文化。我用這些錢去辦學校,是爲農民燒心香,是盡我的綿旁之力去幫助它們啊!老師是太陽低下最光輝的事業,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我們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爲了教育我們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別是我們學校的禚老師,爲了提高我們中心小學學生的書法和寫作的水平。禚老師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爲我們無償的上課。我感覺我們的禚老師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樣。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6

讀了陶行知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才大才和天才》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了陶校長收留了一些因爲戰亂影響而流落流離失所的孩子,並對他們進行教育,這些孩子在不同方面,也顯現出不同的天分。可是外界卻有很多人反對,最終陶校長以“天才”的獨到見解,使他們心服口服。

文中的.這些孩子,個個都離開了故鄉,失去了父母,但他們也是一個個活潑可愛、擁有聰明才智的孩子,他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成爲天才。而我們都有爸爸、也有媽媽,我們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既然他們可以,那麼我們爲什麼不能呢?我們當然也可以,只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爲天才的機會,借陶校長的話說:“天才絕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癡以外,每一個孩子只要培養,引導得當,社會關心,環境適宜,再加上他們自己的不斷努力,都可以成爲天才。”

讀完了這個《人才大才和天才》這個故事以後,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知道了天才不是少數人才有的權利,而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7

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就是《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

這故事的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標題、我只聽說過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個“大樹底下小樹長不好”是什麼意思?

於是我認真把它看完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張先生是曉莊學校的指導老師,戴子俺在曉莊追隨張先生學習幼兒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說河南需要一個先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認爲跟着張先生去廣西比較省力,於是他拒絕了,然後陶先生指着不遠山坡上的兩棵樹讓戴先生看、一棵樹樹高大、挺拔、在大樹的下面有一棵小樹,這棵小樹躲在大樹底下,陽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樹生長的不是很好。同樣的一棵樹,小樹沒有一塊自由的生長土地、就顯得蒼白無力!然後陶先生讓自己的學生把這棵小樹從大樹的蔭影下移出來,換一個地方栽,它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戴自俺聽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爲了讓他能夠獨當一面地去接受鍛鍊,最終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離開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鄉村教育的道路。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長成參天大樹、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學會自立、自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要有獨立能力,獨當一面的去接受鍛鍊!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8

我閱讀了陶行知一連串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陶先生的教育觀:學生在犯錯教育他們的.時候,不能採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在錯誤中發現同學們積極正確的一面。通過肯定和賞識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面。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換個角度想想問題。可見,父母教育孩子經常問自己:"要是我處在這種情況下,我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我現在又該做點什麼,他的心裏會好受一些呢?這樣,孩子往往會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從而產生寬容的品格。讓我不禁聯想到我自己,在家我排行老大,平時,我在家和妹妹弟弟玩,我每次都很沒有耐心,都很暴力,我卻沒有像陶行知這樣有愛心,每次把弟弟妹妹弄哭,爸爸媽媽批評我,我卻一點都沒有錯誤意識,讀了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觸很深。我不能再繼續這樣,我以後要對弟弟妹妹寬容一點。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給我的啓發很大,讓我明白了寬容,大度等道理,我感謝這些故事。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9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裏,這件大事就是爲中國的孩子能夠讀書。

在這本書裏,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燒撲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燒撲克牌”主要講的是同學們在緊張的學習下,爲了放鬆心情,開始玩撲克牌。陶行知校長知道以後,十分氣憤。爲此他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給同學們講清了道理。同學們聽後主動上交了撲克牌,令人沒想到的事,他竟然當着同學們的.面把撲克牌都給燒掉了。

爲什麼要燒掉呢?原來在當時抗日需要人才,建國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學們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來讀書學習,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講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歡拆東西,甚至連家裏新買來的表也給拆了,這令他媽媽很生氣,特別想把他的“壞毛病”給改掉,甚至還經常動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長知道後便專門來到朋友家,告訴他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但不能阻止孩子,還要特別培養孩子的這一愛好,說不定還能培養出一箇中國的小愛迪生呢!

這兩個故事給了我深深的感觸,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時間讀書學習,以免造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後果,二是告訴家長們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培養和發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麼優秀的校長啊!多麼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啊!我多想讓我們的爸爸媽媽也來讀一讀陶行知校長的故事啊!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0

讀完這本書,引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爲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

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爲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

因此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用真心來對待他,只有這樣纔會更好。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1

我專心研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後深深感嘆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會再一次去閱讀,反反覆覆地將先生的思想精髓內化於心,直到真正能指導我的教育教學行爲爲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爲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爲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於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有着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出來。我談談兩點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爲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並且,學得的知識與現實應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的春遊,帶着孩子來公園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爲,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2

近日,我讀了《陶行知文集》後,對陶行知先生對教育提出了兩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論述感受頗深。

關於思想方面:他認爲要改變那種用古人的方法去解決現在問題的辦法,即使問題相同,但由於時間不同,環境不同,就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同時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國,仿效外國,甚至於幻想。陶行知先生認爲學校要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態度和探索精神,要學生提出問題,爲設法解決問題選擇最有效力的方法,並通過試驗去進行印證。這種科學的研究態度對於大學生來說是十分可貴的。

第二要素是關於情操方面:他認爲教師與學生應當養成密切的.關係。教師來教書不是來抱個飯碗的,學生也不是交點學費來買個教師的。其實當今社會上,爲了文憑而讀書的學生大有人在;而僅爲了生存而教書的人同樣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認爲教師與學生彼此之間應當發生一種優美高尚聯密有生氣的關係,去做他們的學問。這二大要素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教育應當培養學生那種求真的態度和創新的科學精神,師生之間應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關係。這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如何結合教育特點和培養目標,將陶行知這種教育思想有效地貫徹到教育教學中去,培養更多的具有求真創新科學態度的、能適合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的學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和借鑑作用。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3

陶行知常說:“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而是對學習的傷害。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紀律,愛裏有教育。作爲現代的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能去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鐵塊,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爲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

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自己的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4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爲不知該從哪兒入手。於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範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迴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迴盪:每當下課後,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着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爲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爲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後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讚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聖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着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瞭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後,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後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裏,我們總是埋首於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於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爲師生共同的樂園。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5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爲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着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儘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爲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爲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爲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爲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爲培養學生成爲“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五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是:

1、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

2、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

3、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

4、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

5、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6

作爲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假期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學高才能爲人師,身正才能爲人範。他道出了作爲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爲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僅僅靠閱讀課本中的文章,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始終在不斷摸索、嘗試:

(1)、給他們推薦好書,甚至到少兒圖書館給他們借書,而且當前暢銷的兒童讀物,適合青少年的優秀書刊,我都買來或借來讀,以求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有共同談論的話題。這樣一來,孩子們感覺老師和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互相“攀比”,看誰讀得書多。藉機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使讀課外書常態化、自覺化。

(2)誦讀經典的古詩文。老師教學時的'出口成章,讓學生深深地折服,發自內心想像老師一樣多背古詩文,自主學習自然就落到了實處。在作業不多的情況下,堅持每週背誦2—3首古詩,積累內化。

(3)優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奧難懂的鼓勵學生背誦。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那清新的文字,詩一般的筆調,揹着揹着,學生就完全融入了這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春天裏。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7

這個暑假我讀了《陶行知文集》,裏面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很多觀點和我們的教學緊密相連,而且講的非常的確切和適用,雖然時過境遷,但這本書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穫很大。

比如這篇《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爲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想到自己的教學課堂,深感慚愧。“如果你按着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會掙扎着不肯吃,如果你鬆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去吃米”,教師讓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的越充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學生學習上“苦惱太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因爲不喜歡這一門學科,不喜歡教這門學科的老師。儘管我不完全苟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但老師如果不瞭解學生的學情,不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自己教學做調整和改進的話,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師”,新課程要求我們“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如陶先生所言認真去思考如何“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有着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成爲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生“終身學習”,我們更要在“終身學習”方面身體力行。言而總之,教學合一就是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只有做到教學合一,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學纔是真教實學。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鍊,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爲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爲“我們就要順着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天進步,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則是:

(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

(2)“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

(3)“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說:“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煥發師生的活力,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煥發師生的學習活力。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時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纔能有利於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其次,“師生”和諧,充分參與。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和諧的關鍵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因此,活的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人的創造潛能,僅僅是每個人展現的形態、程度、質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思想主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爲孩子們自主展現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創的人格精神的平臺。

陶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那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積極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納着無窮無盡的人類智慧,我們要復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達爲一種活生生的、形象具體化的東西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爲學生所接受。

因此在備課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變爲具體的,無聲的變爲有聲的,靜態的變爲動態的,把教材中能夠反映“變化”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學生實際,分層次備課。陶行知先生認爲,我們教育兒童,就要以兒童的力量爲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備課中首先需調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調查他們學習上的差異,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後備課,並且要按學生能力差異分層次備課。分層備課不僅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了每個具體的教育對象。分層備課,要研究不同認識層次,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個性差異”,按他們的需要備課,這是“活的教育”對我們備課的更高要求。細細體會和理解陶先生關於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論述,我們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注入式教育。

讀了《陶行知文集》,我們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給後人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在我國教育和改革不斷髮展的今天,愈來愈顯示着它永恆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創新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8

作爲一名教師,我多次閱讀《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在簡簡單單的字裏行間中,我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爲了教育而鞠躬盡瘁的身影。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什麼能讓陶行知先生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愛”,愛學生,愛科學,愛教育,愛真理,愛人民。因爲愛,才能做到“爲了孩子,甘爲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因爲愛,“教師乃一門快樂之事業”,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至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很高興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我也深深地愛着我的學生。因爲愛,我的`學生們有的活潑機靈,有的靦腆內秀,有的樂觀開朗,我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找到他的優點和長處,我能爲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歡呼鼓舞。老師的愛,是公平、公正、真誠的愛,愛每一個學生,以耐心、平等、關心、微笑、解惑、鼓勵種種方式體現愛,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當今社會,隨着經濟的高度發展,負面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的孩子在人生髮展的道路上,面對眼前的許多誘惑,會形成什麼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老師及時幫他們指引方向。我們教師要摘掉“教書匠”這頂帽子,做一名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會學生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精闢、生動,初讀讓我忍俊不住,細細品味下來,卻是感觸良深。想起孩子們講的小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第一次過河,在河邊惴惴不安,老水牛對它說:“孩子,你過去吧,水淺得很,剛到小腿肚而已。”樹上的松鼠喊到:“危險,不能過,前兩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後,小馬摸索着自己蹚過了河,水剛好到它的大腿。小馬以自己的行動得知它能不能過河的事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動,纔有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培養創新精神。

現在,我也走在“行、知、創新”的教育道路上,爲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個真人,我會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那樣,問問自己今天進步了嗎?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19

陶行知作爲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豐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教師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財富。讀完《陶行知文集》,讓我感觸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師愛的無私與偉大。都說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穫。平常人的付出都爲回報,而作爲一名教育者,我們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實踐,樹立起尚師德的典範,加強對師德師風的研究。

對教育事業要有赤誠之心

首先教師要有奉獻精神,教師要把教育事業看成一件大事來做,要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爲的事情,是永久有益於是的,故此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有爲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他曾經賦詩來表達這種精神:“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爲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師要有樂業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業是大事業,有大快樂,那無論是做小學教員,做中學教員或做大學教員都是一樣的,雖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學生天天成長,由沒有知識變爲有知識,像一顆種子萌芽而生葉,開花而結果,這裏有極大的快樂。

教師要熱愛學生愛滿天下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師德規範。師愛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核心,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家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相貌醜俊都一樣看待,不可偏愛,不抱成見,不循私情。熱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在這一點上陶行知爲我們樹立了典範,在辦學實踐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學生意見。熱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他要求教師不僅上課時對學生負責,課餘時間也要要求學生,以免他們在閒暇時間做錯事,對已經犯錯誤的學生,陶行知主張用愛心去感召他們,讓學生勇於改正錯誤,陶行知強調,熱愛學生,要用真心真情,因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要友愛同事團結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協力是陶行知反覆倡導的團結協作的.師德規範,在1941年擬定的育才創造年計劃大綱裏,陶行知明確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爲一項重要的師德規範,陶行知堅決反對教師之間的知識封鎖,將教師不能放棄爭鬥,而不能謀充分之合作,視爲最可恥的行爲,他真誠希望在教師間創造出精誠團結,同心協力的境界。

教師要以身作則爲人師表

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是陶行知師德思想的重要內容,陶行知認爲教師的任務就是字畫人的,因此,教師應當以身作則,強調因身教重於言教,他曾經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教師,才能培養真人才,陶行知從培養人才的高度,將叫人做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將塑造能服務於大衆的真人作爲教育培養目標,將真教師作爲教師學習的楷模。

教育不僅是教育學生,而且教育還是教育我們教師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和理解,我們在學習陶行知師德思想的同時,不僅能夠教育好我們的學生,還能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0

曾有人說: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這個暑假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發了我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更大的熱情。陶行知,毛澤東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讚頌他是萬世師表。他在1943年,創辦了《生活教育》週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闡明怎樣教,怎樣做,怎樣學,教、學、做、應交互運用合三爲一,陶行知的理論潛移默化進我的音樂教學中,使我深受啓發,現把所讀、所想、所悟記錄下來。

一、“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認爲: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他說: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爲中心。他以爲,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做纔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我在教授孩子們音樂的同時,也不應該只是爲了教而教,而是參與進孩子們的世界,與她們共同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和成長。我年年帶領孩子們參加縣裏舉行的藝術節,多次榮獲縣級一等獎,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瞬間我的內心被融化了,覺得付出沒有白費。孩子們走上更大的舞臺,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也很好的檢驗了我的教學成果。

課堂上充分認可孩子們的能力,給予她們自信心,與孩子們一起練習,一起揮灑汗水,而後享受成功的喜悅。正是我將教學做合而爲一,才使我的教育之樹結出了一枚枚碩果。

二、“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因此我們在教授學生日常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學校的領導班子成員也帶領師生共同參與進生活勞動中,做一名志願者,從勞動中獲得感悟和學習。我認爲這次生活實踐遠比學生在課堂上說着如何做一個勤勞的人來的更爲實際。

三、實施創新教育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學於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時,受學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已經產生了革舊布新的思想。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於教育事業,開始將其樸素的創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領域,他在發表的'文章中論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書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經驗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教育家。

今年是我縣實施“縣管校聘”的第一年,爲優化教師資源配置,解決偏遠學校師資薄弱的問題,激發教師活力,我鎮在中心校校長陳富林同志的帶領下,大膽創新,實施了體育、音樂、美術、英語學科到薄弱小學的走教活動,全鎮一盤棋。我校音樂、美術學科到疙瘩小學進行走教,每週兩節課。我作爲一名音樂教師,面對這種新的教育形式,勇於接受,欣喜於新的嘗試,但同時又擔憂學生羣體不同,無法勝任。以前面對的是初中的大學生,我開始搜索小學生適合唱的歌曲視頻,學習肢體動作,希望孩子們在上音樂課的時候能夠邊唱邊做動作,加強孩子們肢體的協調性,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領導的舉措是一項創新,我的教課也是一次創新。當看到孩子們一副副天真的笑臉時,一切都是值得的。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帶給我們的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使我們學習、研究、傳承和發展永恆的課題,陶行知帶給我的智慧和啓迪猶如一場春雨,讓我在音樂課堂上,做出更多的嘗試和改變,讓我的學生們也享受着如春雨般的滋潤和成長!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1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鬆。”

這句話不正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學習的重要性嗎?作爲教師的我們雖然現在正處於假期的狀態,但是我們的學習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利用這個假期,我讀了《陶行知文集》,讓我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爲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爲吃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他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

二、在教學中要“教學做合一”。什麼是教學合一,所謂的教學合一: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生學的法子;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第一種和第二種理由要說先生的教要和學生的學相聯絡;第三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要和先生的學相聯絡。這裏的先生指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教師,教師不能一味地只顧自己的教,讓學生去跟着自己的節奏步調走,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好的教師應該是把教和學聯絡起來,引導學生教他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且能夠利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別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根源,求知識的歸宿,對於世間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另外教師除了要教學生學,自己也要不斷的去學習,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充滿活力,不枯燥。就像孔子說的:要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這一方法論是陶行知在杜威“做中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得出的。陶行知認爲,也只有了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生活即教育”和“社會即學校”才能夠具有可操作性。教學做合一則解決了當時中國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以及將教、學、做三者分離的教育狀況,而是將勞力與勞心相結合,實現了教、學、做三者合一的目標。

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教師愛學生,纔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爲,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裏要有嚴,尊重裏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爲,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爲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爲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爲學生的“心靈雞湯”。

俗話說的好:“學無止境”。作爲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更應該不斷地去學習,不斷地去深造,積累更多的知識去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學習教育的真正內涵、學習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真諦。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2

讀完這本書,引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馬卡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爲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

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爲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

因此要想教育好學生,必須用真心來對待他,只有這樣纔會更好。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

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藥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爲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着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準,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啓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爲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裏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擡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4

陶行知爺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他雖然離開我們已半個世紀了,但通過閱讀《陶行知的故事》後,我們似乎能夠聆聽他的聲音,那聲音鏗鏘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無比,領略到他的精神,那精神光照千秋。陶行知爺爺的每一個微笑,每一句話都給我深深的啓發,永遠的珍藏在我的心裏,給我一次次心靈的震撼。

陶行知爺爺雖然家境貧窮,但是胸懷祖國,志向高遠。年少時代他經常和同學談論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個同學說:“我長大了要到外國去,先留學,然後在國外當專家,做教授。”陶先生問他:“你爲什麼不願回中國做事?”而那個同學卻回答說:“什麼?我辛辛苦苦地讀書,出去留學,還回國?中國這麼窮,這麼落後,有什麼值得留戀的?”陶爺爺非常生氣,並且在紙上寫下了:我是中國人,要爲中國做貢獻。”貼在自己的牀頭,作爲座右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啊,作爲中國人,怎可丟下和拋棄生我,養我的祖國?既然,是中國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業績,好的成就,報效祖國,使祖國不再落後,不再受人欺壓,永遠都有輝煌燦爛的一天。

畢業後的陶爺爺,建起了曉莊師範,但不久後,問題又出現了。陶爺爺聽一個車伕說:“有一個女中學生乘他的車到燕子磯,然後把剩下的錢全給了我。”陶爺爺聽後時刻爲那女生的性命擔憂。幾天後,有人在江邊發現了一具女屍。陶爺爺爲此在燕子磯休息亭邊掛了一塊木牌,寫了“想一想,人生爲一大事來,應當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強,有國當救,有民當愛,怎可輕生!”而另一塊插在山頭的險要處,寫着:“死不得”,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你與其爲個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從事鄉村教育,爲中國農民努力而死呢?告別當年,回到現實生活,陶爺爺說得一點也沒錯,不要爲生活中的不開心的事而自尋短見,人生爲一大事來,應當爲一大事去,自己的一片大好前途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還沒報效祖國,可自己的生命卻這樣結束。那大家何不想一想,死就不能死得沒有價值?爲何不爲國家而死?爲國家而捐軀?

陶行知爺爺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深愛着的祖國與人民。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茅盾稱他爲“戰鬥的巨人”,郭沫若稱他爲“一代人師”,宋慶齡稱他爲“萬世師表”,毛主席稱他爲“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而我稱他爲“愛國愛民的教育家”!

陶行知愛國愛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勵着我。我決心今後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要克服膽小的毛病,學會與人交流,積極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學會反思,常動腦、動手、動筆,做到“讀活書,用活書”。長大以後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讓我們改變舊面貌,踏上新途徑,做一個新世紀的新陶子吧!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5

我專心研讀了《陶行知文集》。讀了之後深深感嘆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會再一次去閱讀,反反覆覆地將先生的思想精髓內化於心,直到真正能指導我的教育教學行爲爲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他畢生致力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爲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不愧爲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對於今天我們搞好教育教學研究,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教育現代化有着重要意義。陶行知的文集,內容豐富,娓娓道來,深邃的思想通過樸實的語言展現出來。我談談兩點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問”一章中詳細解答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爲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並且,學得的知識與現實應是一致的。這讓我想起我們的春遊,帶着孩子來公園之前我們教育孩子要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園,孩子扔垃圾的時候,老師有時卻熟視無睹,這不是“教學與做”分離嗎?這應該引起我們老師注意,在生活中,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否則,學校學的知識就變得貧乏,蒼白無力。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爲,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於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篇26

我非常喜歡一個教育家,他是大名鼎鼎的陶行知,我讀了陶行知的修表的故事,我感觸很深!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天,陶行知的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望他,他問那個夫人:“你孩子怎麼沒有來呢?”夫人氣呼呼地說:“他把我氣壞了,我把他揍了一頓。”陶行知問:“怎麼回事?”夫人回答道:“看看這我剛買的表,被他弄的七零八落。”陶行知說她的.教育方式不對,他去夫人家看了看,孩子正聚精會神的觀察螞蟻,夫人剛想罵他,卻被陶行知攔住了。陶行知走上前去問:“孩子,你爲什麼要把媽媽的手錶拆了呢?”孩子回答道:“我聽見裏面有啪啪的聲音,想看看是什麼在響”。陶行知便把孩子帶上一起去修表,孩子在修表師傅旁邊看的津津有味。表修好後,陶行知又買了一箇舊鍾送給小孩。夫人問爲什麼,陶行知回答:“我們大人應該關心小孩的興趣,讓他們成爲國家的棟樑。”夫人聽了,連忙低下了頭。

我從這個故事明白了,應該培養觀察、研究的興趣。在我現實生活中就有一位這樣培養我的人,她就是我的媽媽。還記得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把玩具搶送給我,我興奮極了,拿起來就往我房間裏跑。過了5分鐘,媽媽來看我時,看到嶄新的玩具槍已經面目全非,但媽媽沒有生氣,她教我槍有怎樣的構造,讓我瞭解了槍的組成。

陶行知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