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師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有感

教師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雖知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大教育家,也零星地知道他的一些教育名言和思想,但一直沒有深入地瞭解。借這次學校的讀書活動,我對他的《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進行了認真拜讀。那一個個真實而又具體的事例,彷彿正發生我們身邊,那一句句真知灼見的話語,無一不引起我的同感。我不禁驚歎於他教育理念的先進;敬佩他對教育的熱忱與摯愛。他以畢生的精力在思考,在實踐,在研究,即使在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他的思想依然那麼鮮活,與我們今天的教育緊緊相扣。讀罷全書,反思自己的教學,更是觸動頗深。

教師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有感

一、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我們面對的是一羣活生生的孩子,隨着社會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日益加速,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和便捷。作爲一線老師,我們在教學中只有不斷讀書,學習,才能以廣博的知識讓自己的教學內容更豐富,更精彩,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只有讓自己具有豐富內涵底蘊,才能從容正視學生求知若渴、躍躍欲試的目光,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在教學中思考。在全社會大力提倡讀書,共建書香校園的今天,我也加大了自己的閱讀量,平時和孩子們讀童書共討論,課下讀專業理論書籍,工作之餘也會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努力讓讀書成爲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發現只有經常閱讀報刊,上網瀏覽,才能夠讓自己對社會,對事物保持一種新鮮感;只有經常閱讀經典,才能促使我學會思考;只有和孩子們一起讀書,才能找到與他們共同的話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並適時地進行點撥、引導,以自己的指示魅力來影響和教育孩子。

二、生活即教育——讓我們的教學融於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爲教育。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羣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呆子”。的確,我們的教學歸根到底是爲了讓孩子學以致用,將來更好地踏入社會,更好地學會生活。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孩子表達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忽略了他們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記得在前幾天的春遊活動中,爲了節省時間,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在規定時間內統一完成指定項目,併到指定地點集合。有些小組早早完成了活動項目,並做了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有兩個在平時學習表現還不錯的孩子,卻因爲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一兩項遊戲中長時間的排隊,直到臨集合的時候纔剛剛活動結束。現在想來,我們很多時候就像一位辛勤的老母雞,總把孩子牢牢地護在懷中,殊不知這份過度的愛,恰恰剝奪了孩子們動手實踐的機會和權利,又怎能讓他們獲得實踐能力的提高。我們所要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書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書本與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才能學得紮實,學得有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三、變個小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一個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學生,總覺得他們經常異想天開,不可思議;覺得他們是那樣貪玩、調皮,存心搗亂;甚至覺得他們有時是那樣的不可理喻,這樣簡單的問題還理解不過來。在這樣的挑剔之下,沒有幾個孩子讓我們滿意。 陶行知先生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爲真正的先生。”“我們必得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讀到這裏,忍不住捫心自問,我是孩子們的好朋友嗎?答案是否定的。雖然在課堂上我和他們關係融洽,討論熱烈;課間,我會微笑着和他們聊天打趣;活動中,我也和他們一起踢毽子、跳繩、跳皮筋。但是,我並沒有真正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原因何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是因爲我沒有變成一個小孩子,變成一個“內外如一的小孩子”。

我想,教育作爲一門學問,是值得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和學習的。通過讀《陶行知名篇精選》,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心和動力,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引導下,我會走好今後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