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11篇)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精選11篇)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1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於永正老師去世一週之後,只看書名,我以爲是一位資深語文名家從專業的理論角度向讀者闡釋語文之教法,對於高深的理論性的東西,我內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開時,才感受到這是名家作爲一線教師立足生本課堂積累下來的最樸素又最難得的實戰經驗。句段篇章,從俗不從雅,從易不從難,行文之淺顯如涓涓之細流沁入心田。

於老將自己從教以來的點滴感悟簡單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現在這本書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裏》。小學階段的課文篇目相對固定,現在的課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學時的課本中出現過,同一篇課文被不同的老師反覆的講過。怎樣導入、哪裏可以表演、哪裏可以拓展延伸、哪裏可以"多元解讀"……當我拿到一篇文章時,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點,似乎別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講出"亮點",對於一個菜鳥級別的老師來說難上加難。就像書中所說,一堂課沒有亮點意味着什麼?它雖不能和失敗畫等號,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來製造亮點,語文課真正的亮點究竟在哪裏呢?於老師在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裏。字詞句段篇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載體,聽說讀寫則是要語文課程應該留給孩子的基本的素養,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讀寫爲重。

指導朗讀在語文教學中很重要,講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是綜合,能躍出紙外,能賦予作品生命,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授課老師能指導學生把文章讀好,這節課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樣才能讀出亮點呢?第一:強化初讀,要求人人把課文讀順,把握文章情感基調,讀出人物的輪廓。第二:通過提示語、標點符號、語氣以及表情等能夠傳情達意的元素來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三:老師範讀,讓學生聽出人物對話的弦外之音。第四:關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齡。如此朗讀,學生通過大量朗讀再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便能將文章中需要意會的地方讀出自己的感悟。文貴自得,有些知識老師講也講不清楚,但學生讀多了,見多了,自然會懂。

讀懂了,就要會用,體現在書面上,那就是寫的能力的.展現。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於課堂容量以及上課時長的限制,拓展延伸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但這種課堂上生成性的知識,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學生的風采和授課老師的功底。於老師在書中呈現的用"關心"進行造句訓練的片段,頗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師家訪圖"並對圖中的人物身份進行假設,減少學生造句時不必要的麻煩。然後讓學生造句,並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後,要求學生用上"關心"來寫一段話。從詞到句到段的過渡,依託一幅形象的圖畫就能變得行雲流水,妙趣橫生,也很好地解決了低年級學生因襲和乾巴的問題。

總之,語文課要想上出亮點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琢磨,多鑽研。小學語文不需要上的多麼花哨,簡單爲好,但讀寫環節,一定要紮實,紮實,再紮實。

語文很簡單,它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於老師這些讓我們拍案叫絕的語文教法似乎也沒有太高深,讀罷反求諸己:這麼簡單的方法我怎麼沒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這一小步如攀山之頂峯,舉步維艱。

大道至簡。語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煉,教之方法,還需自己去參透。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2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這本書,從家裏拿到學校,再從學校拿到家裏,只要有點空閒,便認真讀上幾頁。於永正老師倡導“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但我們都知道所謂“大道至簡”,只有真正掌握了語文教學的規律,才能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境界。於老師的書風格亦是如此,平實的文字娓娓道來,所說的道理卻切中要害,引人深思。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向晚輩逐條敘說,希望能給後者以真切的幫助。

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我不斷告誡自己:不要忘記自己曾經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時的我,我對學生就會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寬容。我會對學生交出這樣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寫着兩個大字:微笑;下面書寫着三個關鍵詞:尊重、理解、寬容。“名片”的反面寫着兩個大字:負責;下面也書寫了三個關鍵詞:嚴格、頂真、耐心。微笑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名片,何況是對於這6、7歲的孩子。但是我覺得這方面我做的真的不夠,班裏孩子也多,特別是講課時,我總是急於想把自己備好的課都教給孩子們,孩子小有時會坐不住,我就有點急躁,總忘記微笑這件事,但吵的效果又是比較差的,形成了惡性循環。每每下課,我總後悔自己怎麼又忘記了微笑,下定決心下次務必換種溝通方式。

我要記住的第二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對於孩子來說並不適用。對於孩子來說,更恰當的說法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給了孩子動力,是成功激發並維繫着孩子持續不斷的學習興趣。對於孩子來說,成功來自哪裏?很大一部分來自老師,來自老師的激勵。所以,誇獎孩子、激勵孩子,這是老師應有的善舉。

於老師給這樣一個語感不好的孩子的家長開出的“藥方”:從今天開始,您的孩子必須完成一項家庭作業——讀課外書。您要爲孩子多買點好書,例如國內外著名童話,專爲青少年改寫的古典名著,等等。總之要有一定情節的,這樣能引起孩子的讀書興趣。要出聲讀,不是默讀。每天堅持讀半小時。累了,聲音可以輕一點。什麼時候發現您的孩子讀書很流暢了——特別是讀從來沒有讀過的文章——這就告訴您,他的語文水平上來了。開始,沒有興趣以前,可以強制他讀,時間可以短一點,比如說十分鐘、二十分鐘。是啊,不能只教一本語文書,課外書是很重要的教學資源。靠讀書長大的孩子,生命有根!有“根”的孩子纔有後勁,更不怕考試。

繪本是一種用比較直觀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講述故事的書,喜歡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利用繪本很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我選擇了很多適合他們現在閱讀的繪本,每人一本繪本,每人一張讀書清單,讀過的繪本讓家長在讀書清單上面簽字,每月彙總一次,評選出本月的閱讀之星。現在孩子們形成了換書習慣,直接自己換書,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現在孩子們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識字量明顯變多,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濃。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3

終於用了差不多兩週時間把於永正的《我是怎樣教語文》這本書看完,相信讀過這本書的同仁都知道這本書真是語文教師的良師,它和那些國外大教育學家的著作不一樣:於老師文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觀點很平實,很接地氣。它沒有高深的理論,有的只是平實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關朗讀和錯別字的論述給就讓我受益匪淺,因爲這兩個問題困擾我已經很久了。今年帶的這屆學生着實令人頭疼:已經是四年級的孩子了,卻不能正確流利的讀好一篇課文;答起題,寫起作文錯別字連篇。

語文的本質,說到底是讀和寫。讀既包括默默地閱讀,也包括大聲地朗讀。於老師說,語文教學的“保底工程”,就是每個學生都能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連學過的課文都讀不流暢的學生,語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爲他的語感不好。文中於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男生剛轉到於老師班時,語文水平很差,一個長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讀完。後來,於老師給他佈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每天讀課外書,要大聲讀,每天堅持半個小時。不到一年,大見成效。

聯繫到班級學生的朗讀情況:每次提問學生讀課文,不是加字、減字,就是讀錯字。如果不看他讀的內容,單聽他朗讀你根本不知道他讀的內容的到底是什麼。我還發現這些不會讀書的孩子都是背書困難戶。即使會背了,也是結結巴巴漏字添字。他們並沒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積。我一直認爲是因爲孩子識字量不足,看書太少,所以不斷強調多認字,多看書,結果還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白紙黑字、清清楚楚,他們作爲四年級學生居然把文章讀的支離破碎?現在我才明白:他們是語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大聲讀書,培養語感。語感強了理解能力也隨之提高,背書速度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詞方面的教學中很多老師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話,一個詞一個詞地默寫,錯別字不多,可是一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運用字詞時,就會寫出成串的錯別字。好多錯別字往往也是老師們的反覆強調的字詞。於老師認爲,主要是由於小學生的字學得多而且快,而實踐太少的緣故。面對這個問題,於老師一方面教育學生看書寫字時要細心;另一方面則採取了別樣的聽寫方法:每節語文課都利用五六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聽寫幾句話,這些句子中含有學生易錯易混淆的字。每次聽寫完了,讓同桌之間互相檢查,允許爭論,實在拿不準的,向書本或老師請教。這樣得出來的正確答案,印象特別深。顯然這種:融詞於語境、互爲人師、爭論、探究的方法不失爲一種簡易高效的好方法,這在我們教學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時都能用得上。

古人說:“開卷有益”。勤於閱讀必是對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經驗往往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作爲教師多讀教育書籍,從名師身上學教學技巧,武裝自己。讓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長起來,能夠在工作中游刃有餘。更好的詮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4

於永正先生認爲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爲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於先生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歎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學生是否把課文讀熟了。”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後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範。老師的範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範讀。課堂上先生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爲“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纔有方法可言,纔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他追求的亮點。

在語文閱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爲憑藉,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閱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這裏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樣品味過之後,接着我讓學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裏?語文的味道在哪裏?在關鍵的詞句裏,在理解後的朗讀裏。

總之,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裏,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裏。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教師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5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高尚的人談話。這幾天,我讀了十幾頁《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就像參加了於永正老師主講的語文學科培訓。書中共有四輯,明確的教學理念,典型的課例細節處理,對語文課的寫字、閱讀和作文教學都有醍醐灌頂般的指導。讀其書如見其人,於永正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語文教育,應該爲學生留下什麼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近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樣去上好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對語文的熱愛?我作爲語文老師,要向於永正老師學習,從平時教育教學的點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語文教育,到底能給學生留下了什麼?於老師回憶上過的十幾年語文課,已經忘記老師上過的內容。但他的語文老師給他留下了語言,認識了近4000個漢字,積累了較爲豐富的語言資料詞彙,留下了較好的語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綴字成文;留下來認識和情感;留下了初步書寫的能力和閱讀能力(包括朗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了興趣和習慣。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教的不僅僅是課文,而是語文。用教材教識字、教寫字、教讀書(包括朗讀)、教表達,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因此,於永正老師十分重視朗讀。是朗讀讓學生喜歡語文,是朗讀讓他們有了悟性。他還十分重視寫字,重視讀寫。不管是培養學生哪方面的習慣,於永正老師都用盡心思去思考:如何激發學生興趣,這是最大的法寶。語文教學應當重視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識字與寫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於老師抓住這個基礎,紮紮實實地教小學生識字和寫字。當然,要想學生把字寫好,教師必須自己練字,給學生做好正確的示範,同時再進行細緻的寫字指導,效果會更好。寫好字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

寫字就是育人,學寫字就是學做人,可以修身養性,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這更加堅定了我帶領孩子們練字的決心,教學中,我要時刻以於老師爲榜樣,注重加強對學生書寫的指導。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6

最近閱讀了於永正老師寫的教育隨筆《於永正:我是怎樣教語文》,深有感觸,在他的闡述中,我發現了自己許多的不足,並得到了許多方法,收穫頗多。我想就其中的幾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語文教育應該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較好的語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認識和情感,留下初步的書寫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留下興趣和習慣。教學時,眼睛不要只盯着語文,還要盯着人,一隻眼睛盯着語文,一隻眼睛盯着人,這才叫完整的語文教學。寫字就如同做人一樣重要。字如其人就是這麼來的。強調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這種師生關係纔是正確的。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於閱讀和寫作。認識到了這一點,爲時未晚。接下來的日子裏,從“少做題,多讀書”爲出發點,縮減抄寫生字、詞語等機械性作業,把多出來的時間用於閱讀。過去的.教學中,我在課堂裏講得太多,以致學生學語文不是那麼地道。重全部學生,留時間給學生。

文中還講述了非常出名的五重教學法,我對其中的重情趣一節感觸比較深。從文中真正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受到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

文中講到:情是什麼?是情感。它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我關愛每一位學生,尤其關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人”,都是上帝賜予我們的一件藝術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並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在教學中,不想學生之所想,不急學生之所急,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使我表面上“和藹可親”,學生也不會有較深刻地感受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最需要老師的理解、同情。以前總是把差生,好學生分的很清楚,現在逐步克服了頭腦中的偏見,走向成熟。教師除了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人才觀,還要蹲下來看學生。蹲下來看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蹲下來,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氣、好動、好玩。才能體會出爲 什麼冰心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沒有理解和寬容,也談不上愛學生。

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爲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爲“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爲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雲中。學生耷拉着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教師的微笑需要什麼做支撐?於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一直以來我也試圖用微笑解決問題,師生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讓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滿陽光的老師。

語文教學大有羣雄逐鹿中原的氣魄,關注點不同,內容有區別。我們初學者取其可以用的,採集對學生髮展有利的,哪怕一點,紮紮實實,實踐下去,學生和教師都會有收穫。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7

一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收穫了很多,更讓我在實踐中明白,做事要打出提前量的重要性,暑假不僅讓我有了放鬆調整的時間,也給了我充電學習、爲下學期工作打出提前量的機會,假期中我認真閱讀了《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可以一邊讀,一邊琢磨,好不愜意!本書從語文教育,應該爲學生留下什麼;教語文,其實很簡單;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裏;關於作文教學四個方面,闡述了於永正老師獨特的見解,真是爲我們年輕教師指出了一條語文教學的明路。

一、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看了這本書後,我才明白對語文教學存在誤區,如果一味的緊抓成績不放,課後運用習題查漏補缺,教師累,學生更是辛苦。於老師指出:“語文能力哪兒來的?是在大量的讀、寫實踐中形成,不是教出來的。”讓學生大量的讀和寫,纔是語文教育的根。

語文教的不是課文而是語文,要把校內外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用於閱讀和寫作。我現在認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及時改正和補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會從“少做題,多讀書”爲出發點,縮減寫生字等機械性作業,把空出來的時間用於閱讀。以學校的學年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書單爲目錄,積極鼓勵孩子們閱讀。

二、有的學生就是不愛讀書怎麼辦?

在之前和家長的溝通中,發現部分孩子不喜歡閱讀,問我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也讓我一籌莫展,但在書中我也找到了答案。

於老師鮮明地指出:強迫他讀!當然背後還有許多工作要跟上。後面的工作包括:第一,要求人人做讀書筆記,以摘抄爲主,定期檢查。第二,要及時表揚讀書好的。第三,要讓學生嚐到讀書的甜頭和樂趣。第四,老師爲學生做出表率。針對本班情況,下學期讀書安排如下:

1、每天增加20分鐘左右的.閱讀作業。

2、每天的閱讀作業都會留些與文章相關的問題,需要學生作答。

3、充實班級讀書角。

4、每週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

5、設置讀書金星學生。

6、家長、老師、學生三方周評比金星學生。

7、爲孩子營造我愛讀書的環境,積極動員老師家長參與進來,以身作則!

希望下學期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學生能真正喜歡上閱讀,暢遊書海,收穫知識與快樂!好習慣的養成好比在銀行裏儲蓄,孩子可以終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麗和生命力。

三、萬事開頭難——寫作

一轉眼孩子們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寫作也開始慢慢的走進了他們的語文學習的範疇,但回想孩子們一年級的看圖寫話,部分孩子總有畏難情緒,很多時候不知該寫些什麼。學生握着筆,緊鎖眉頭,絞盡腦汁想着,寫出的話還是容易出現不知所云或者是流水賬等問題。寫作的指導也成爲了語文教學中壓在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但通過這本書讓我明白,作文教學也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肯花心思,是有出路可走的。

於老師認爲什麼都能和作文教學聯繫起來,一盆盛開的鮮花、電動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麪包……入情入境,學生的語言隨之豐富。處處留心皆學問。處處留心也皆“文章”。

如何讓學生喜歡作文?於老師是這樣說的,學生喜歡他的作文課。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他喜歡作文。因爲於老師對作文的情有獨鍾,經常動筆寫,動腦想,用心感悟,因此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更得心應手。第二,於老師從讀初中就養成了動筆的習慣,因而也就養成了觀察、思考的習慣。老師發現得多,爲學生提供的素材多;老師思路開闊,學生的思路就會開闊。在此基礎上,於老師還很重視作文批改和作文評講,批改的過程發現學生作文的閃光點。

爲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於老師也竭力提倡寫“下水文”,讓學生了解作文的難易,怎樣寫才能好。寫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擬人、對比等。枯燥的內容呈現在面前,難以內化爲自己的血肉。理科生出身的我,聽到下水文其實也有畏難情緒,對於寫作我一直玩笑的說,只能寫說明文。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但是看了於老師的書,我有了勇氣,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我就需要不斷努力,不斷提高,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現在我想說:“下水文,水不管多深,我想試試。”

四、微笑就是陽光

記得剛開始上公開課的時候,劉校長給我評課最先說的一點一定是你太嚴肅了,上課的時候要對孩子多笑笑,這可一度難倒了我,朋友們對我最多的評價就是理性,可能就是理性這兩個字,讓我的表情缺多了分淡然少了分微笑,但是一年的時間,我要感謝孩子們,孩子們用他們最純的愛和最燦爛的笑臉深深地打動了我,現在的我會因爲孩子們的小天真被逗得哈哈大笑,也會因爲孩子淘氣被惹的淚流不止,微笑也漸漸的走進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生活,現在的課堂上我們的笑聲越來越多,孩子的思路也越來越開闊。

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認爲這是教學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燦爛的笑容,還能在古稀之年成爲“孩子王”。面對學生的犯錯,拉下臉,提高嗓門,還是以批評爲主,笑容早已埋藏在烏雲中。學生耷拉着腦袋,心靈之門早已關閉,再多的言語也是徒然。

教師的微笑需要什麼做支撐?於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寬容的品格、善良心地、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寬廣的胸懷和詼諧的談吐。於老師的答案也讓我非常信服。

對孩子來說,批評本是壓抑的一件事兒,不苟言笑的老師往往拉長了臉進行“狂轟亂炸”。挨批後對老師產生了距離,如何能夠進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對,問題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師的美德,是知識和能力的結晶。寬容對待學生,他們纔會由衷喜歡上老師,學科成績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而言,要學習的太多。有人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應該有一桶水”,漸漸我們明白如果一桶水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身爲教師的我們要有長流水。相信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會不斷的讀書,不斷的讀各種類型的書,充實我的教學,我的人生。

這本書的第一遍我已經讀完了,那感覺就像一個走在沙漠裏的人發現了綠洲,發現了水源,我咕嚕咕嚕的喝了一大碗水,可是還沒有解渴,這本書的營養我還需要慢慢的汲取,我相信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相信每讀一遍都會收穫滿滿。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8

於永正老先生雖已辭世,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於老師生前將自己對教育和對語文教學的實踐及感悟,用自己滿腔的熱情、時間和汗水書寫成了一本又一本教學著作,讓如我一般的晚輩們,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做得更好,少走更多彎路。

閱讀於老師的著作,頗像一位德高望重的仙風道骨的老者,在對我娓娓道來他這一路上風裏雨裏的收穫。在餘老的作品裏,我深刻體會到“大道至簡”四個字的真正意蘊。全文沒有一絲一毫的,看似高大上的專業術語,沒有半點學究氣,沒有堆砌一套又一套的學院派的理論,全書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拉家常一樣,像知己與你面對面的聊天,你一看就懂,一看就能吸收,一看就不禁拍手叫妙,一看就想拿去試一試。好的思想分享就應該有衝動去學、衝動去用的效果。

這本書有許多短小篇章構成,讀來不累,最適合雜事繁多的民辦教師們打開閱讀。可以從頭到尾地拜讀,也可以根據需要找到相應的頁碼,認真就某一問題研讀,每一篇都是餘老先生的實踐,都是於老先生在工作閒暇之餘用心用筆記錄下來的所見所聞所感,他用他的作品來說明語文就得日積月累,正如他把一篇又一篇的教學隨筆,根據主題歸納,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作品。

難怪他曾說一個老師寫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師,而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爲名師。堅持寫反思,堅持寫教學隨筆,成功的,失敗的,意外驚喜的等等,這些倘若都信筆記下來,年復一年,我們普通老師是不是也會有滿滿的職業幸福感?也會體悟到教學,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充滿無窮無盡的探究的遠方?

餘老先生在書的前言裏,以《人生留痕》爲標題,我想,於老師從踏上工作崗位的那刻起,就對自己的教育一生提出了高要求,他堅決不允許自己死教書,直到教書死。他的一世,應該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而要不平凡,就得每天爲自己留下工作的痕跡——寫反思和隨筆。他相信,在這樣用心寫的過程當中,他的內心會越來越澄明,很多模糊的東西會如撥雲見日、朝暾漸朗,他會離真正的教育越來越近,他會找到通往成功的路徑。

於老成功了,他過去的所有的隨筆成了一部又一部有營養價值的作品,滋養了後來的千千萬萬個老師。

而作爲晚輩,我心感慚愧。教學反思和隨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常常因時間和精力懶於記錄,現在想來,真的是沒有時間嗎?真的是沒有精力嗎?下班回到家心裏對自己說,先放鬆一下,於是拿起手機打開淘寶刷一刷,再打開微信看一看,偶爾回覆一下可回可不回的信息,一來二去,時間就在指尖溜去,然後再打開其他的應用軟件刷一刷,點開一些吸引自己眼球的鏈接,進去看一看,時間又在悄然流逝,更要命的是,人的精力也在消逝,待到再想好好看書,寫點東西的時候,此時大腦真的疲倦了,眼睛真的也要休息了,這時才恍然大悟,刷手機根本不是放鬆,是拖延找的藉口。

偉人之所以成爲偉人,就是他更有毅力、更有目標、更懂得時間和精力的管理。

沒事別在刷手機,當你想拿起手機的時候,在旁邊放一本書,用翻書替代翻手機吧!作爲老師,手機裏的很多信息並不會改變你的人生,幾乎不利你正確的人生。

老師的成長在閱讀的書本里、記錄的文字裏。閱讀和寫作纔是真正的思考,思考在,進步和收穫纔會在,進步和收穫在,快樂和成就感纔會在,快樂和成就感在,所有的空虛、無聊、無助和煩惱,也都統統有了解藥。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9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於永正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爲師之道》。這本書,是於老師的從教五十多年的全面總結,是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壇上辛勤耕耘數十年的心得與經驗。這本書,語言平實,事例鮮活,讀來令人愉悅,也讓我受益匪淺。於老師在這本書中第八章“把課上得有意思”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對我的教學課堂有很大的啓發。

於永正老師是如何把作文課上得有意思的呢?

一、爲學生選擇、提供他們喜歡的、容易寫的素材。老師們在備作文課時,常常爲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合適的寫作素材而犯愁。老師們選材尚且爲難,學生就更不用說了。而於永正老師從來沒有爲寫作素材發愁過。爲什麼?因爲他有素材意識。有了這種意識,就會爲自己、爲學生髮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素材意識來自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責任。有了這種責任感,就留神了,心就細了,心眼兒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銳了。素材意識來自對生活的熱愛。有愛才能有發現,纔能有賞識;發現了,賞識了,纔能有表達的慾望。素材意識來自學習。人一定要不斷學習,善於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要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素材意識來自動筆習慣。要想爲小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寫作素材,老師還得有一顆童心。有了一顆童心,才能理解學生,知道他們喜歡寫什麼,不喜歡寫什麼,他們應該寫什麼,不寫什麼。

二、把說、寫訓練寓於活動之中。

三、“題好文一半”,講究命題的藝術。

命題宜小不宜大,題目要有趣味性,命題要讓學生學生“情動”,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命題要“命”到學生心眼裏去。

四、師生共寫,當好“對話教學”的“首席”。

在作文教學中於永正老師要求學生寫的,一般情況下,他也寫,有時可能寫兩篇,甚至三篇。一“下水”,便知“水”的深淺,便取得了指導學生的發言權。

五、當堂面批學生作文。

“作前指導”,只是提提要求,並不細說。作前指導越細,要求越具體,對學生的束縛越大,不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等學生都寫好了,通過點評三五位學生的'習作,以及聽老師讀“下水文”,學生定能從中得到啓迪,發現自己的不足,領悟到應該怎樣改——刪掉什麼,增添什麼。

六、讓學生的習作“上牆”。

“作文上牆”具有巨大的激勵性。所有學生都渴望老師講評作文時朗讀他的作文,至於“作文上牆”更是夢寐以求的事兒。作文上牆,既有激勵作用,也有交流作用。

七、適當開展“作文比賽”。

研究和實踐表明,競賽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社會性的競賽,歷來被認爲是激發人們的鬥志,調動人們積極向上,克服困難,爭取完成任務,獲得優良成績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競賽過程中,威信性動機或獲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強烈。由於在競賽中學習興趣和解決困難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要好得多。當然,比賽不可頻繁,要恪守“中庸之道”。

八、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讀書呢?

一是激發興趣,養成習慣。興趣是在嚐到甜頭的前提下,慢慢激發出來的;習慣則是在長期實踐中慢慢養成的。到後來,兩者實際上是一回事。

第二,告訴學生,要抱着學習寫作文的目的讀書。讀書的目的固然很多,但不要忘了“書是最好的作文輔導老師”,不要忘記從書中學習寫作文。首先,要學語言;其次,學習表達方法。

一位老師能善待學生,又有較好的語文素養,他怎麼都能把課上好。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10

每個老師都有這樣的願望,做學生喜歡的教師。經驗告訴我,作爲老師,想讓一部分學生喜歡你很容易,但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喜歡你真的很難。那什麼樣的老師,纔是學生喜歡的老師呢?從於老師的書,讓我對學生喜歡的`老師,對師生關係,也有了更深刻,更豐富,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

1、學生喜歡的老師:如“甘草”,性溫、味甘、包容、調和。

於老師說,要讓孩子喜歡你,必須做一個甘草似的教師,溫和而寬厚,要真心的愛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個學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當做他們的朋友。把學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愛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師的愛如同陽光一樣能夠溫暖人,只要老師充滿愛,學生們一定會喜歡。但是做老師,一味的“溫厚”就可以了嗎?於老師說:“一味溫和是不行,還必須要‘嚴’.但是一味嚴厲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嚴而有愛,嚴而有方。

2、學生喜歡的老師,童心不泯。

於老師認爲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在他的課堂上,於老師帶孩子表演小品,讓孩子們爆笑,讓學生感覺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課後遊戲,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學生中間,同孩子們一起玩耍;大掃除任務,他也主動去班長那裏領任務,和學生們一起打掃衛生,儼然是一個孩子,讓孩子特別願意親近他。於老師把童心不泯總結爲這麼幾點:一是始終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氣”;三是理解和體諒學生;四是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想做。

3、學生喜歡的老師,亦師亦友。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作爲教師我始終認爲教師就應該愛自己的學生,並且要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學生感受到了愛,他自然就會同樣的愛上你這位老師,也會對你所教的課程感興趣,有了興趣自然就會有主動學習的動力了。在書中,於老師說:“我們要理解學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臨下地俯視學生,不帶有色眼鏡評價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於老師就是這樣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樸實的話語,贏得的學生對他喜歡,從而喜歡上他的課堂。

總之,讀到共鳴處,我不僅在心裏爲於老師鼓掌,被他樸實的才華和實在的教學藝術所折服;看到於老師幽默化解師生之間許多尷尬的瞬間,拍手叫好,我覺得不論是小學老師還是幼兒園老師,不論是語文老師還是藝術老師,他們都是相通的,只有你真心的愛學生,愛教育事業,學生纔會愛你,師生關係纔會和諧。

《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讀後感 11

一直有拖延症的我,在我們工作室老大張淑藝老師的引領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年暑假期間,除了陪孩子,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讀書和寫字,讀了《於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一書深有感觸,在他的闡述中,我發現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也得到了許多方法,收穫很多。當然,我也想成爲像他一樣的人。

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於老師多才多藝,書法、教學、寫作、京劇、繪畫樣樣都能拿得岀手。課堂教學中的板書不必多說,上課更是一流,寫文章也不在話下,重點是作爲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於老師嗓音清亮甜美,演唱起京劇來也頗有梅蘭芳大師的神韻。當然,如果課堂教學中需要畫畫,於老師也能信手拈來,說畫就畫。如此博學多才是何等難得?這樣的老師,我絕對佩服!他說這些好習慣豐富了他的感情世界,守護了他的精神家園,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我不禁陷入沉思:我的一些愛好我堅持下去使之變爲習慣了嗎?我很好的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了嗎?

做一位有溫度的語文老師。在於老師的課堂中,我們能每時每刻感受到他由內而外的對孩子們的愛。他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諧,是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受到教育。”他對學生的關愛、對學困生的理解、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對孩子的耐心與鼓勵,已經深深印在我腦海中。他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不是用成績的枷鎖來捆綁學生的特長髮展。對待淘氣好玩的學生,他能蹲下來,對待學困生,他能“手把手”教,“抱着走一段”。“第八次”是於老師寫的指導一個靦腆的女孩子朗讀課文的小故事。第八次,是於老師耐心的體現,更是於老師對孩子愛的體現,是孩子成長中難忘的經歷,更是給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提出的警示和要求。於老師如此負責、博愛、有耐心,這些,我怎能不佩服?

做一個“擅長”微笑的人。於老師崇尚“微笑教學”他給學生的名片是“微笑”和“負責”,有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寬容,也有對學生的嚴格、認真、耐心。在上課過程中,他總是走下講臺,面帶微笑,循循善誘。在他的課堂上看不見師生之間的代溝,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師面對一羣稚氣頑皮的.孩童,他總是和顏悅色,言辭幽默,談笑風生,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他的微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而不是硬裝出來的。於老師說:“微笑的背後需要有老師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詼諧的談吐以及端正的教學思想做支柱。”確實如此,學識豐厚,談吐幽默,才能讓學生敬佩喜歡,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成績的提高不也在情理之中了嗎?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最多的還是那句話:少做題,多讀書。語文教學最大的成功,應該在這裏。自己應時刻記得靜心修好自己的身,守好自己的道,在語文教學的路上追求永恆的本真。還要勤閱讀,勤寫隨筆,只有渾身書香、滿腹翰墨的我們,才能夠將孩子們帶領進那個充滿知識、充滿樂趣、充滿詩書芬芳的語文世界。

一本好書需要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消化,才能內化爲自己的東西,滲透到自己的骨子裏去。這本書我只讀了一遍,從中汲取的還遠遠不夠,正如於老師在書中提及張田若先生對於閱讀教學的見解: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完此書,我意猶未盡,我想,再讀一遍,我收穫的遠遠不只是這些。

草草幾筆寫不盡對於老師的敬佩,寥寥幾句話不盡對於老師的崇拜,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中,讓孩子不再“感悟老師的感悟”將是我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不急,慢慢來,因爲我們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