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精選20篇)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精選2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精選20篇)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

首先,我很慶幸能從園長那裏得到這本《讓孩子成才的祕密》,寒假期間也認真的讀了一遍。之前的我還不太瞭解寂靜法師,但通過讀了這本書後,我從心裏開始喜歡這位法師寫的書、贊同他說的話。寂靜法師不僅是一位風趣幽默的法師,並且所說的都很有哲理,看完之後感受也是頗多的。以下是我讀完這本書的一些感受:

文章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篇就是:“父母和孩子爲什麼會有溝通障礙”對於這個話題寂靜法師的導讀也是非常風趣幽默但也非常有道理的,他說:“你們見過兔子跟雞溝通沒有?見過人與鬼溝通沒有?爲什麼他們不能溝通?因爲它們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因爲它們處在不同的世界。是呀,大人和小孩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孩子天性就是調皮愛玩的,可家長卻是有很多的想法的,他希望他的孩子能成爲鋼琴家、繪畫家又或者是什麼家,希望孩子能成才。可孩子的想法往往和家長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思想,當家長和孩子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那麼爭執就出現了,溝通當然就出現問題了。那怎麼樣才能接觸這些障礙呢?要先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夠知道溝通的矛盾是如何形成,之後才能談得上去促進溝通。書中說:“父母雖然站的高,但是直接命令孩子是不行的。必須進入他的世界,跟他打成一片,然後帶領他進入自己的世界。這不就可以和孩子溝通了嗎?”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和孩子打成一片,首先要做孩子的好朋友,他只有願意跟你交流、願意跟你玩耍。那麼很快就可以瞭解孩子並走進孩子的世界。其次,和孩子之間要樹立起信任,只有他足夠信任你了,他纔會對你沒有任何隱私,才能打成一片。所以,當父母的就要降下來,跟孩子溝通。這就是和孩子變成同一物種了。

想要和孩子沒有障礙的溝通,就必須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必須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凡是和孩子對立的,百分之一百不在同一個世界,百分之一百不是同一物種。只要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一切也就沒有問題了,溝通也就順利多了!

總之,讀完這本書,滿滿的都是收穫、都是成長。不僅瞭解到了一些孩子常出現的問題,並且對於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也掌握了一些處理的技能和方法。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2

在學校的親切關懷下,我們340班全體同學有幸拜讀了著名的"教育和尚"——寂靜法師的著作《讓孩子成才的祕密》。這是一本不可不讀的書,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不能理解書中很多高深的佛理,但即便如此,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頗有感悟。

書中給我們講了很多方面的東西:親子關係,夢想,自信……但令我感悟最深的,還是夢想。

法師在書中說道:"夢想有三個特點:敢想、真實和堅持。"事實上的確如此,夢想夢想,就是要敢夢敢想。夢想,是成功的導向標和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有了夢想,成功纔會變得可望與可及。但看看我們身邊,不免有些失望,有夢想的人少的可憐,說是屈指可數也毫不爲過。很多人來到高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切的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考什麼樣的大學,不知道自己將來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每天應該幹什麼。整天渾渾噩噩的,轉眼間就過去了一年,你要問他這一年學到了些什麼,他回答你的,只會是沉默。事實上,他這一年什麼也沒學會,只是幫父母多花了一大筆錢,僅此而已。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不得不替他們感到悲哀。因爲他們沒有自己的夢想,高中留給他們的,不是拼搏與努力,而是頹廢與墮落,而未來留給他們的,只有後悔與痛苦。所以說,想要成功,必須先要有一個堅定的夢想。有了它,你纔會離成功越來越近,最終登上你人生的高峯。

夢想的第二個特點是真實,這個尤爲關鍵。夢想需要敢想,但前提條件是,你的這個夢想,一定要真實可行。很多人在行剛踏進高中的時候,豪氣干雲,揚言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考清華北大,要出國留學等等。對於這些人,我不得不說一句,在定下這個目標之前,你有認真考慮過嗎?你確定通過你的努力,這個目標能實現嗎?換句話說,你的能力與這個夢想,會有交集嗎?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你有這個能力,有這股拼勁兒,那你就放心大膽的定,竭盡全力的拼;如果沒有,那我勸你還是尊重現實,定一個自己所能達到的目標。不然的話,空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卻沒有能力去實現,這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

夢想的第三個特點是堅持。這是夢想能否變成現實的決定性因素。夢想需要的,可不僅僅是確立,更重要的是要去付諸行動。很多同學會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天要做多少多少題,要讀多少多少書,每天要跑多少多少圈步,要背多少多少個單詞。第一天,他照做了;第二天,他少做了一點;第三天,又少了一點……一個周後,他早已經把這件事忘得一乾二淨了。像這樣的人,會成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個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人,註定是不會成功的。340班一直堅持每天早上跑步,就是因爲我們知道:高中,拼的不僅是智力,還有體力。只有堅持鍛鍊身體,才能在高中的競爭中佔據優勢,才能在高考的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我們堅信,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在能讓我們站在成功之巔。

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束:只要有夢想,全世界都會爲你讓路!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3

自從得到一本教育孩子的好書《讓孩子成才的祕密》後,拿回家,我就愛不釋手地看了起來。

本書從佛的角度闡釋了、剖析了諸多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根源。總共用了三天時間,我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合上書本,很多問題、很多感受、很多釋然讓我不能自已與大家分享如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知道一句咒語:孩子所有的問題百分之百絕對是父母的問題!我的孩子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寫作業速度慢、吃飯速度慢、所有的東西隨手亂放。如果我出去一週,回到加後,家裏就成了這樣:沙發上、客廳地板上、衛生間裏到處都是臭襪子、換下的髒衣服、吃東西留下的果核、果皮,用一片狼藉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進入家門的一刻,我的火氣就不打一處來,開始厲聲吆喝孩子:"怎麼到處是你的襪子?怎麼到處是你的書?你不能把東西放到該放的地方嗎?"……

當罵完孩子,我頹然坐下來開始自己收拾東西。一件件收起來,髒襪子和衣服放進洗衣盆裏,書籍收拾起來放進書桌裏,架子上。但是孩子該幹嘛還是在幹嘛。她沒有因爲你發脾氣就主動把東西收拾好,也沒有因爲你很累就主動幫你幹一些家務,似乎這個家就是該我一個人做家務,我是理所應當的。我有些崩潰了……

這時候,寂靜法師的一句話迴響在耳邊:孩子的問題百分之百都是父母的問題。我細細地想,到底是我哪裏做錯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沒有給自己定下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種家務的目標,沒有定下哪些東西一定要放在哪裏,就是定了,也只是我自己知道,老公和孩子要東西找不到的時候還是都問我要。我沒有認真告訴他們哪些東西放在哪裏、沒有規定多長時間內要完成什麼目標。只是隨心所欲需要完成什麼了,就立即去做,沒有計劃、沒有程序、沒有步驟。說到底是方法的問題。沒有交給孩子方法!也就是那隻老母雞沒有交給小雞游泳的本領而一味地要求小雞下水游泳……

綜上所述,我覺得在以後的生活中,要時時處處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而不是一味地吆喝、責罵、訓斥,這些只會讓孩子更加地反感,更加地對抗。對於寫作業慢的問題,自己規定在多長時間內洗好多少件衣服的同時,告訴孩子要在多長時間內寫完作業;對於吃飯慢的問題,要合理規劃好時間,少做與吃飯無關的事情和少談無關的話題;對於東西隨手亂放的問題,在自己做好的同時,要求老公一定配合做好,給孩子以榜樣的作用。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4

寂靜法師說:"成長是生命最大的財富,成長是生命唯一的財富。除了成長,財富一無是處。除了成長,生命一無所有。不把精力放在成長上,我們所有的想法都將成爲夢幻泡影。"是啊,一個人的成長是最大的事情。那麼作爲學生和家長如何超越成績,獲得成長呢?

現在好多孩子的家長,經常拿自己的孩子本身不好的缺點,去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對比。你也許經常會聽到"看您的孩子考了第一名,我們的孩子這麼差""誰誰家的孩子成績怎麼怎麼樣,我們的孩子怎麼怎麼樣""誰誰什麼科考多少,你咋學不會"等等,滅自家孩子信心的話語。以前我也非常關注孩子的成績,每次考試比兒子還緊張,考試結束後總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孩子班裏屬老幾,年級裏位居第幾位。還時不時地拿兒子與周圍朋友的孩子對比,有時還刻意誇大別人的成績,心想這樣可以引起兒子的注意,督促孩子奮起直追。兒子小時候還可以,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卻越來越事與願違,引起了兒子極大反感,我常常還會聽兒子質問我:"媽媽,爲什麼總是自己媽媽說人家孩子好?"對於孩子學習問題的教育,我越來越感到束手無策,除了批評,還是批評。

直到我讀了寂靜法師的《讓孩子成長的祕密》後,我不但找到了說服我自己的理由,我也找到了幫助孩子面對好成績和不理想成績的妙方。當孩子考第一名的時候,我都是希望他繼續再考第一名。如果下次考試得了第二名,我都會深感生氣。而寂靜法師卻說:"父母要跟孩子說‘成績是一種體驗。孩子,好好體驗一下第一名是什麼感覺,什麼滋味?’等孩子給你講是什麼滋味、花了多少時間獲得、怎樣努力的等等之後,父母要對孩子說‘咱們體驗過了,下個學期讓給別人。’這樣既能讓孩子去掉佔有慾,又可以在下次考砸後能有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絕不會出現因成績差了而哭天抹淚。當然當孩子考最後一名後,我們也可以用類似方法跟孩子交流 …… "這真是聽聖人一席話,我心裏豁然開朗,彷彿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一下子找到了光明一樣,興奮極了。

興奮之後,對於孩子的成績我開始心裏慢慢找到了平衡點,我慢慢學着用平常心對待。我不斷說服自己,我不能讓孩子因爲我而變得瘋狂,因爲我而在成長的道路上變得痛苦不堪,我要讓我的孩子正確對待分數和成績,正確理解生命的真相。我要讓我的孩子,甚至我的學生們,在成績裏邊去真正體驗,去成就,去悟道,這纔是我給孩子們的最大禮物。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5

寂靜法師說“孩子的問題,百分之百絕對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做爲我們的複印件,映射的是我們自已本身,孩子有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就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我們內在的五個身體“魂,魄,識,氣,形”中屬於“識”的層面,就是解放我們的思想層面,學着與孩子共同成長,而不是固步自封,不做空談的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學會降下身段,同孩子在一個水平線上,與孩子成爲朋友,走入他的內心,給孩子引導,做他們的保護傘。

生命是有能量的,能量在厚德載物裏不是“德”,屬於五個身體中“魄”的層面,就是我們的德行、格局、能量、魄力,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被父母影響着,最後他長大後也會成爲我們一樣的人,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學會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學會給孩子一個正向的引導,告訴他們什麼是愛,愛有幾個層面,成績不是重點,道行修養纔是重點,在生活中體驗智慧和成長才是重點,生活的狀態去經歷纔是重點,讓孩子在生活中覺醒出使命纔是重點。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6

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聽孩子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

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儘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閒時間再說。

與孩子談話,爲我們提供了一次瞭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說,瞭解孩子頭腦裏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由於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過問孩子的生活,也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於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美其名曰“餐桌教子”。但有關專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團圓、感情匯聚的歡樂地,父母若將進餐時間當作教孩子的課堂,將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7

孩子的健康成長可以說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天賦心願,愛孩子作爲一種本能情感,有時我們被它感動着,有時我們又被困擾着。怎麼去愛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愛等問題常常在我們家長心裏縈繞,尤其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常常在對待家庭教育中的具體問題時感到日益力不從心和無所適從。當孩子一切正常時活潑、好學、懂事、聽話,我們感到很幸福和自豪。當孩子顯得不正常時,例如情緒低落、大哭大鬧、好發脾氣、厭惡幼兒園、不可理喻,我們幾乎束手無策,最後只能簡單粗暴地運用做我們家長的權威,採取高壓政策,結果造成親子關係更加緊張、父母對自己的教育能力喪失信心。

其實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泄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是在呼喚我們家長的關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宣泄,從而獲得最終的康復。所以,當孩子有不正常表現時,父母應當通過傾聽給孩子以最好的關注。

傾聽並不是簡單的聽孩子說,它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即在孩子哭泣、發脾氣或恐懼時,給孩子的情緒宣泄及心理康復提供一種渠道,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幫助孩子度過精神和感情上的困境,從而不斷增強自我能力和自信心。

有時候我也會因爲禎禎因爲小事大哭而煩躁,比如叫她換上她不喜歡穿的衣服,一家人高高興興的準備帶她出去玩時,而她會因爲我有沒讓她去開門就哭哭啼啼......也許會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太過分太無理取鬧,而大動肝火。可是又有多少家長會注意到哭泣所表達的含義,其實事情很簡單,她只是想穿她喜歡的,認爲漂亮的衣服出門。小的事情就能引起大的情緒波動,我們大人也時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而被小事所觸發,何況孩子呢?

所以不要責怪孩子爲什麼這麼無理,不要責怪她怎麼這麼難伺候,眼淚這麼不值錢,屁大的事情都要引發淚水之災,希望能多多關注到眼淚背後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讓小事觸發了大的情緒波動!

學會傾聽孩子,對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我們家裏,我對待女兒是最嚴厲的,但是女兒卻最喜歡我,最信賴我,這常常讓同樣疼愛她的媽媽和外公、外婆都心生“醋意”,其實細細分析,可能是我更“懂”女兒,或者說,我更懂得用心傾聽女兒內心的聲音。她會跟我講一切引起她喜怒哀樂的大事小事,在幼兒園裏發生的點點滴滴,有時到了睡覺時間,還要偷偷問上一句:“爸爸,我還有兩句話要說,就兩句,行不行?說完就睡”傾聽,架起了我跟女兒之間溝通的橋樑,讓我跟女兒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而建立在良好關係之上的教育,就變得簡單而有效。

孩子由於能力所限,不善於用語言傾訴,父母要了解孩子、觀察孩子,這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應該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善於捕捉和發現教育時機,適時並適當地給予指導,既不讓孩子感到父母在包辦和干涉,又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得到恰當地指導和幫助,讓孩子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傾聽,是一門藝術,讓我們細心去學習它,揣摩它,將它運用於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不會存心跟我們作對,大多數時間是我們誤解他們或者我們的要求讓孩子們力不從心;當我們傾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掌握傾聽藝術,就一定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8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教師讀書資料,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是很令我糾結的問題。從事教育十幾年,忽然覺得很迷茫,我不知道學生真正的教育在哪裏?回到家面對孩子,我也找不到一個和孩子交流的更好的方法。

其實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大同小異。比如以下幾點:

1.常以學習好的孩子爲例,來批評自己的孩子

看似激勵孩子,樹立榜樣,其實這是很多家長都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您要是想給孩子樹立榜樣,一定要通過合理合情的方式才能達到。拿別人家孩子長處和您的孩子短處比有太多壞處,這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一定的打擊。

2.家長的情緒,跟着孩子的分數走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他自己也會難過,如果我們再指責和懲罰,那麼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我們不應該只關心孩子的分數,而應該更多的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是否快樂纔是家長最應該關注的。分數固然重要,可是孩子的心態更加重要。

另外,家長還把物質刺激當成激勵孩子的重要方法,比如,考好了就給物資獎勵,長此下去,孩子就會變得拜金主義,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並行,這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經常說:“你怎麼這麼笨?”

在我們輔導孩子功課時,經常會說“講幾遍了,你還不會,怎麼這麼笨”。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其實我們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有可能成爲孩子一生的羈絆,老是說孩子笨,本來不笨的孩子,在您多次強調以後,就變成了現實,孩子真的笨了。還有些家長在生氣時口不擇言,斥責孩子:“你啥也不是!”這可能是一時的失望或生氣,其實心裏並不真是這麼想的,

但是卻對孩子產生了一個真實的心理暗示,有可能導致他產生一種不思進取、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家長都認爲我啥也不是了,那我就啥也不是了。所以,作家長

的一定要記住,不該說的一定不能亂說。

看《讀懂孩子》裏的幾篇文章,我覺得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傾聽孩子,共同成長,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我們必須在父母和孩子這個關係基礎上,建立起朋友關係,以朋友關係來跟孩子交往。

這種朋友關係是非常和諧的,溫馨的,充滿親情的。比如跟孩子的一句話,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拉近你跟孩子之間的距離,都會讓孩子感到你跟他非常近,非常親。

當然有效溝通的基礎是你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認爲自已已經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了,自尊心提高了,煩惱增多了,也有了個人隱私。我們不放心孩子,難免會對孩子作出一些限制,有時會做出一些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避免反來複去的嘮叨,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問題不能只怨孩子。不要反覆嘮叨。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心裏很難過,我們應該面對面的和孩子真誠的交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找出癥結。使他不再糾結,難過。這種朋友式的表達,孩子覺得父母非常理解自己,有了這種溝通,孩子就會變得更加聽話。有嘮叨的父母,就很有可能會有一個逆反的孩子。

三.激發孩子的夢想,讓孩子快樂成長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哪怕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孩子,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

孩子們在談到自己的夢想時,往往會神采飛揚、激動萬分,然而,很多父母卻常常對孩子的夢想不屑一顧,甚至直接否定。做家長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夢想,激發孩子的夢想,給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給孩子增添信心和力量,

最近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勤奮並非成功祕訣,快樂纔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保持快樂心境的人們,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且保持健康的體魄,所以更容易獲得事業成功。

如果你的孩子始終保持一種快樂的、積極的狀態,那麼你的孩子一定是個身心健康,有所作爲的孩子。切記:無論你的孩子多麼不如意,只要你對孩子充滿希望,孩子就會給你帶來驚喜!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9

如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又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是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給孩子準備充足,孩子想要什麼,有時還會無條件地滿足。有部分家長認爲自己拼命工作,努力賺錢就是爲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只要別人家孩子有的東西,我家孩子也要有。如是隻顧忙事業、賺錢,沒時間陪孩子、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卻沒有去深刻長遠的思考。

親愛的家長和老師們,請您聽聽孩子們的心聲,看看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和老師的關愛,需要父母、老師、小夥伴的陪伴,陪他唱,陪他跳,陪他說,陪他玩,陪他走進大自然,認識大自然,只有這樣,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下面請家長和老師們一起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這是我上的一節談話課上的記錄,談話的主題是:快樂是什麼?

我先出示一張笑臉譜,讓孩子說出臉譜表情(笑臉),然後出示一張哭臉譜,讓孩子說出臉譜表情(哭臉)。我問孩子:“你們是喜歡笑臉,還是喜歡哭臉?”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笑臉。”如是我又問:“那你們你什麼時候會笑?”(開心時、玩遊戲時),“什麼時候會哭?”(傷心、難過時)。最後我請小朋友們說說自己覺得最快樂的事是什麼?

其中有6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玩很多、很多好玩的玩具,有6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玩滑滑梯,玩玩具,捉迷藏)。有4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和爸爸媽媽一起看小人書。有3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媽媽帶我去溜冰。有2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天天晚上媽媽給我講故事,和我“瘋”,媽媽講的故事最好好聽。有2個小朋友說:快樂是老師誇我好能幹的時候。有2個小朋友說:快樂是星期五我得了小紅花。有2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和小朋友一起去春遊。有2個小朋友說:快樂是唱歌跳舞。還有11個小朋友因爲表達不準確,沒入主題。

從上面的“快樂”談話結果中我們不難看出,答案最多的“快樂”是和爸媽在一起玩。其次的“快樂”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再次的“快樂”是與老師有關的。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聽聽孩子到底想要什麼,要給孩子創造快樂的環境和機會,多與孩子交流、互動,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做孩子的熱心聽衆,對孩子的講述及時給予肯定與配合。讓孩子想說、敢說,給孩子自信表達的機會,做孩子的朋友,與孩子共同成長。

最後我想用我創作的兒歌《我想有個溫暖的家》的最後兩段兒歌內容來結束此文: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有個溫暖的家,不需要巧克力和洋娃娃,只要你們一起陪我過家家。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有個幸福的家,不需要新衣服和新鞋襪,只要你們一起給我講童話。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0

都說孩子心靈是一張白紙,一百個孩子就是一百張白紙,怎樣讓孩子的內心世界更豐富多彩,更五彩斑斕,我認爲,作爲幼兒教師首先要學會傾聽,才能更好的伴隨幼兒共同成長。

自然賦予我們一張嘴,兩隻耳朵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傾聽就像海綿一樣,吸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幼兒也一樣學會傾聽老師講述的故事和規則,才能更好的學習生活中自然發展的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讓幼兒學會傾聽的同時,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講述,無論他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我們都不要打斷她,更不要急於給孩子肯定和否定,因爲孩子想象和現實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要認爲孩子說的話有些事謊話,我們要在傾聽的同時多鼓勵孩子想說,敢說,願意說,才能培養孩子更好的培養幼兒傾聽與表達的能力。

傾聽是人類的本能,通過傾聽來接受外界的信息,通過傾聽來了解這個世界,幼兒就是在傾聽中漸漸地成長起來的,幼兒喜歡錶達,是因爲他學會了傾聽,通過傾聽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怎樣去表達,表達後很想得到老師及家人的鼓勵和表揚,所以,幼兒是在傾聽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沒有學會傾聽的教師,就沒有學會傾聽的幼兒;哪個教師裏不會傾聽的幼兒就一定又不會傾聽的老師。要想讓幼兒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懂得傾聽幼兒。

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聽孩子的世界。走進孩子的世界和他們共同生活,共同遊戲,做他們的好朋友。

我上識字課《小金魚》時,當我問到:“寶貝們想一想什麼會在水裏遊時,我的話沒說完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知道是鯊魚在水裏遊。”他話音未落,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向我說到:“小魚在水裏遊”,“鴨子在水裏遊”,“烏龜在水裏遊”……孩子們一聲高過一聲,我不得不停下課,聽他們吵吵嚷嚷地表白。幾分鐘過去了,他們才漸漸停下來,我問幾名幼兒:“你們聽清楚別的小朋友說的話嗎?”,“他們是不是回答老師的問話?”他們都說沒聽清楚,沒回答老師的問題。於是,我就不失時機地講了當說話時要認真傾聽,聽清楚講的是什麼內容,同時還表揚了注意傾聽講的幼兒,通過這一課,更說明了培養幼兒傾聽習慣的重要性。慢慢地,不管是課上,還是日常交往中,只要幼兒能認真聽對方講話,理解了別人講話的內容,不打斷別的談話,不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耐心地聽完,聽懂對方的話,我就把一朵小紅花獎給他,讓他們在教師的鼓勵中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幼兒學會傾聽家長也起着很重要的因素,首先,有趣傾聽的習慣,這表現爲對別人的語音或談話的內容感興趣,對和別人交談感興趣,並且在雙方交談時對對方的講話感興趣,對爸爸、媽媽和老師講的故事感興趣,對兒童電視節目感興趣,對外語或其他的方言感興趣。當您的孩子能夠安靜、全神貫注地傾聽一段談話、一個故事和一個電視節目中的對話的時候,您的孩子就養成了有趣傾聽的習慣。

其次,耐心傾聽的習慣,傾聽別人的談話需要耐心,需要克服其他因素的干擾,尤其要求孩子能夠做到自我控制。然而,幼小的孩子一般不喜歡成人之間的談話,因此父母不要苛求孩子安安靜靜地傾聽成人們的談話內容。要想養成孩子耐心傾聽的習慣,父母應該在與孩子交談的時候,逐步加以引導。如要求孩子複述一個爸爸、媽媽講給他(她)的故事,這樣孩子首先必須耐心地傾聽。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做到不打斷別人的講話,這也是做到耐心傾聽的一個方面。有效傾聽的習慣在聽的時候,年幼的孩子往往注意那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對於他們不感興趣的內容,即使非常重要,他們也不能記住。這就提醒父母有效傾聽的習慣是需要有意識地培養的。有效的傾聽包含掌握有效的傾聽方法,在聽的過程中隨時對交談的內容進行思考、理解、比較、辨別。只有做到有效地傾聽,孩子才能領會語言背後隱含的深層含義,才能聽出弦外之音,才能記住別人談話的重要內容。

最後,積極傾聽的習慣,這是在態度方面的要求,即使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也要求能夠積極投入、全神貫注的傾聽。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培養他們積極傾聽的習慣,要求他們在傾聽的時候積極思考,隨時帶着一定的目的、任務去傾聽,隨時準備發現對方談話中的錯誤之處,隨時採取策略記住談話中的關鍵內容。

讓幼兒學會做個文明的聽衆,引導幼兒認真傾聽他人講述故事或觀看錶演,使幼兒知道別人講述時不隨便插嘴,要做個禮貌的孩子;將傾聽習慣滲透到遊戲中,使孩子們在遊戲中形成穩定的自覺性行爲;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是一促而成的,它是一個慢慢培養、模仿、強化的過程,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做有心人,把握教育活動中的時機,不斷培養、強化傾聽習慣的形成,做孩子的好朋友,每天與孩子親切交流,培養師生間親密的情感,讓幼兒感受老師慈母般的關愛,消除幼兒對老師的陌生感;組織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每當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他們送去一句鼓勵的話語,投去一束讚許的目光等方面來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所以,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持之以恆的訓練和教育,爲孩子今後的成長學習奠定基礎。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1

隨着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利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首先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上給孩子作決定的自由,然後再將他們可以作決定的事情範圍不斷擴大。

隨着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加,我們可以讓他完成更難的任務,從而使孩子有了完成任務的驕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只有一個寶貝的媽媽來說,的確很重要。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敬我們、愛我們。事事都包辦代替的媽媽,顯然不是好媽媽,這樣只能害了孩子。孩子雖小,但他有自己的頭腦、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

我們只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幫幫他而已。試想,一個十幾歲的大孩子如果鞋帶開了自己還不會繫好的話,他會感謝媽媽以前十多年來辛辛苦苦爲他繫鞋帶嗎?他只能抱怨媽媽爲什麼沒有教會他來做這樣簡單的事情。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小女孩摔倒了,自己爬了起來。姐姐問怎麼這麼乖呀?跌倒了還會自己爬起來!小女孩說:“因爲媽媽不在!”父母的過分呵護,會成爲孩子成長的阻力,會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變成“我不行”的孩子。父母管得太多就會剝奪了孩子行的機會,體驗不到自己行得經歷!就會慢慢喪失勇氣和膽量,成爲一個膽小的人。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2

只要讀一下中國現代文學史,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些著名文學家的啓蒙老師,往往就是他們的母親。郭沫若就說過:“我母親事實上是我真正的蒙師,她在我未發矇以前,就教我背誦了好些唐宋人的詩詞了。”茅盾也說過:“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老舍曾說過:“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

母親,一個偉大而神聖的名詞。母親們不但肩負了繁衍人類生命的使命,而且把握着提高人類素質的使命。一個民族,素質的高低與母親們素質的高低有着直接關係,提高母親的素質理應成爲全人類共同的話題。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可以對教師、對社會這些環節,提出嚴格的選擇、控制、監督和要求,而對最不應忽視的家庭教育這一道工序,卻一直沒有提出過要求或規範。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母親,社會也不能要求什麼人需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才能做母親。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相當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輕教、重智輕德等片面教育導向,教育行爲表現出過分保護、過度干涉、過高期望。家長們不遺餘力地開發孩子的智力,購買大量教輔材料,聘請家教,送孩子上各類學習班,把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中。但家長們看中的只是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期望一旦成爲孩子的精神負擔,就會壓垮孩子們還不結實的肩膀,勢必造成孩子們獨立人格的喪失、主體意識的泯滅、自由思維的禁錮、開拓功能的消亡。

一位美國學者曾評價說:“中國父母在表示對孩子的愛意時,往往不關心他們想些什麼,卻更關心他們的吃。”也許中國父母沒有意識到,在他們把孩子養成"小胖子"的同時,孩子的心靈卻是一片荒蕪。一方面他們可以從牙縫裏摳出錢來爲孩子買鋼琴;另一方面當孩子考試不理想時,又拳腳相加。許多孩子在父母這種畸形教育下,不但“龍”沒當上,甚至“蟲”也難成。他們一方面厭倦父母的精神枷鎖;另一方面,當一旦脫離父母的羽翼時,他們又感到無所適從。每個做父母的都應當自省一下,我們以“愛”的名義灌輸給孩子的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教育子女確是一門學問,許多爲人父母者卻忽視了這門學問。他們往往在放任與嚴格、疼愛與培養之間比重失調,根源在於無原則的遷就與溺愛。遷就與溺愛是毀滅孩子的第一殺手。在生活中不少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待發現孩子的嬌性、野性、蠻性、惰性、貪性統統養成之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中國的很多父母遵循的教育“方針”是“按我的理想塑造我的孩子”。在這裏,我要向這些家長大聲疾呼:不要按您的理想塑造您的孩子,而應該“幫助您的孩子實現他的理想”!

我國目前有2億多個家庭、2億多名母親,而其中70%又在農村。要提高母親的素質,不但是當前的重任,而且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社會工程。

不少社會學家、教育家曾發出這樣的忠告:世界的命運不是掌握在當權者手中,而是掌握在母親手中,文明的教育請先從改造母親開始。這一語道破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願我們每位家長,尤其是母親都應該多學一點與家庭教育有關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的母親纔會培育出高質量的孩子!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3

人類大腦海馬體的大笑與孩子幼兒時期所受的教育有關,得到細心關愛成長的兒童比那些沒有的關愛的孩子大腦器官發育的更好,而前者在日後的工作,還是學習上的表現都是比較出色的。

最著名的就是“等待實驗”隨即選擇了100對母子,研究人員讓孩子和母親呆在一個房間裏,並將一個包裝精美的禮品盒放在他們面前,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得到這份禮物,但是母親要先填一份系統冗雜的調查表,藉此來發現母親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這項實驗顯示了這些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他們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模式,實驗開始後,盧比博士發現在這100對母子裏,教育方式基本被分爲兩類,一類母親會在填寫調查表是顧慮到孩子的情緒問題,會不斷的跟孩子說話,安慰孩子,告訴他們自己很快就會完成,請他們稍等片刻,還有一類母親則是自顧自的埋頭填寫,對於孩子的叫喚充耳不聞。

四年以後,博士和她的專業團隊回訪了這些家庭,並對參與實驗的孩子做了核磁共振成像,結果顯示:那些等到父母細心關愛的孩子比那些沒有等到足夠疼惜的孩子海馬的平均在大百分之十左右。

鑑於這個調查結果,博士感性的指出:這些受測試的孩子也有一部分是被親身父母遺棄的,但是他們之中也有大腦發育良好的,所以,是否爲親生父母這點並不重要,從始至終不曾改變的是母愛的投入的的確確可以造就一個聰明機智的兒童。

總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自己要先學會理解他們的情緒,關愛他們的心靈,平和地對待孩子與其他同齡人的差距,耐心的包容他們的小任性,這是父母關注孩子的同時也是給予孩子真正的幫助。就是這一步步的理解和體貼,讓你的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下。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4

一、培養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潘菽認爲:“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成分”。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愛好,激發他的興趣,科學開發他的智商和情商。兒童具有純真、好動、好奇的年齡特點,他們思維幼稚,想象力豐富,經常有千奇百怪的問題。兒童的學習特點屬於感性驅動型,由興趣主導,習慣機械記憶。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特點,順勢利導,保護童心。我家文文喜歡畫畫、拼字塊,經常在牆上、桌子上、地上亂畫亂拼一氣。妻子每每見狀,總想批評他,但常常被我勸阻。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心理學家說過,遊戲是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做遊戲讓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進而啓發他們的思維,開啓他們的心智。遊戲能讓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進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二、促成孩子的習慣與禮儀素養的形成。

首先談習慣。習慣是個體固有的行爲方式,具有極強的自覺性。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讓人受益終生。上中學時,老師就告誡我們:“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孩提時的教育,是人生的啓蒙。這時期形成的人格和品行影響人的一生。作爲父母,我們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親力親爲,做孩子的榜樣。從文文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戒菸戒酒戒賭,爲的是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孩子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爲,所以父母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給孩子樹立一面正確的鏡子!

再談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人際交往強調禮尚往來、大度謙恭、落落大方、舉止優雅、說話禮貌。我們應該教育孩子從小學會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對人說話要和氣,遇事要謙讓。在家庭生活中,我和妻子要求文文講禮貌,特別要尊重長輩,而且要求他學會文明用語,如:謝謝、你好、再見、認識你很高興、對不起、沒關係等等。寒假帶孩子回老家過春節,親戚們都誇文文懂事,誇我們教育有方。

三、課外課內兩手抓。

教育不能單純依賴某一方,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和配合。但目前,家庭教育是中國教育的薄弱環節。只有強化家庭教育,克服學校教育的短腿,才能提高素質教育質量。家長和孩子的及時溝通,可以反饋孩子的學習成果,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我家文文每天放學回來,我和老婆會做些詢問,例如:“今天跟老師學了什麼新知識”、“學校裏發生什麼好玩的事”、“今天做了什麼遊戲”、“老師有沒有教兒歌”、“結識了哪個新夥伴”等等。兒子會很高興地把學校裏發生的有趣的事告訴我們,什麼兒歌啦、晨操啦、畫畫啦、拼圖啦,一一道出。有表演的部分,他還會即興表演。如果發現孩子有不會的地方,我們會及時反饋給老師。除了電話和短信聯繫外,我們也與老師保持網絡交流。總之,家長與教師保持動態交流,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四、學會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希望瞭解孩子,孩子也渴望走進父母,但代溝的存在,以及教育方式的侷限,常常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教育專家呼籲:民主的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家長要打破傳統思想的框框,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選擇的意願,多聆聽他們的想法,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學會放手,讓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這樣有利於孩子價值觀的形成。而要真正和孩子做朋友,就要走進他們的生活。以遊戲爲例,如果父母參與其中,而不是扮演評委和教練的角色,會更有利於讓孩子信任家長,把家長看成真誠的朋友!

父母是人生的啓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一半。每一個現代父母,都要更新學習觀念,瞭解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成果。做一個懂理論的“專家型”父母,可以減少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無效性。在孩子的成長途中,家長是點亮火把的人,他們的人格示範猶如撒進孩子心靈的火種。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量變產生質變。家庭教育雖複雜繁瑣,但只要家長們多觀察,勤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能和孩子一起進步成長!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5

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取決於智力因素的良好發展,更重要的在於好的行爲習慣的形成、從小具有堅強意志和良好的溝通情商等非智力因素的養成。只有在強健的.體魄、良好的習慣、豐富的情趣、平衡的性格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孩子的聰明才智。

如今,家庭教育不再是教育的邊緣方式,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人生的又一個輪迴,又一次機遇,伴隨着孩子成長,父母也在成長,而且,以愛作爲基礎,恰恰是家庭教育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然而,老天爺似乎總是在捉弄成年人,我們做父母的時常忘記孩子兒時的特點,往往過多的溺愛扭曲了我們對孩子的態度,過高的期望值妨礙了我們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在與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中,在與越來越多的父母交流當中,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了這樣的共識,孩子的教育不能沒有“四種磨鍊”。

一是飢餓磨鍊。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孩子很少會爲每天吃什麼而犯愁。從小餵奶開始,生怕孩子餓着,孩子不用動,奶頭就往孩子口裏塞;其實讓孩子主動覓食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乳房離孩子的嘴有點距離,讓孩子自己摸索的找到奶頭,用飢餓感驅動孩子的求生本能。

長大點了,吃得慢,奶奶不厭其煩地喂,不少孩子上了小學三四年級還要大人喂;吃得少,爺爺買來零食,哪能讓寶貝孫子餓着呢。爲什麼相當多的孩子有偏食、挑食的習慣,而且食慾比較差?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無規律地進食,孩子常常是零錢不離身,零食不離口,到了吃飯的時候自然就沒有了胃口。二是無節制地進食,只要醒來,“吃”個不停,以致於孩子的精力都被用來消化。

二是勞累磨鍊。由於現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孩子幾乎與勞動無緣,父母也很少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致使孩子不知道什麼是累。活動量小,缺乏必要的鍛鍊,造成孩子肢體懶散,肌肉無力,連讀書時也感覺到有氣無力,這不僅影響身體發育,也影響智力開發,更易產生脆弱、自私的性格。

三是挫折磨鍊。兒童意志薄弱者甚多,這與他們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有關係。小的時候,父母總在替孩子着想,甚至孩子還未開口時就爲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我們的孩子不用動腦筋,不用花費任何精力,就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時間一長,孩子遇到問題,不知道用變通的方式解決,更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不是勞動教育,更多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不妨人爲地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以開拓他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思路和能力。

四是約束磨鍊。一些孩子在家裏非常任性,一到外面更像一匹脫繮的野馬,讓父母傷透了腦筋。要使孩子有教養,父母從小就應該明確規定一些孩子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比如打人、罵人,糟蹋東西等,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6

人爲什麼活着?活着是爲什麼?生命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每一個充滿幻想的青年,幾乎都會思索這個亙古難題。於是,許許多多的青年帶着這種困惑走進了中年,他們中有的人成功了,有的卻失敗了,更多的只是平庸地活着。在耗費了寶貴的時間之後,他們才發現:人生有無數條單行的軌道,條條都通向未來,而他們的所謂“探索”,往往表現爲無從選擇地、漫不經心地、甚至刻意地走錯了人生的單行道,或許他們會終於明白:人生終究不是用來“探究”的,活着並精彩地演繹生活,纔是惟一的人生。

作爲當代的大學生,如何才能成爲有用的人才? 首先我們應當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正確地瞭解和人的本性。

當你能正確的瞭解人和人性,當你明白了人們爲什麼會那樣做,當你明白了爲什麼人們會在特定的情況和環境下對事物作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應和原因,那時,也只有在那時,你纔會成爲一個成功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的人。

第二步是如何巧妙地與別人交談

當你與別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那麼,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呢?是他們自己!

當你與他們談及到他們自己時,他們就會興致勃勃,激情昂揚,而且會完全着迷,他們對你的好感也就會油然而生了。

其次我們應該有責任心 責任心是我們這個社會爲人處事的基本要求。責任心可以養德,責任心更可以樹德。責任心一旦成爲一種羣體行爲,形成氣候,其含義就不僅僅是責任二字本身,它會形成一種社會精神。責任心代表的是理性,是積極的精神。作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分子,責任心要靠我們每個人去實踐,要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爲,這對國家的發展和個人的修養都是彌足珍貴的。

責任心是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家庭、對集體、對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與我們的價值觀是緊密相聯的。如果他的價值取向以奉獻爲樂,那麼他就會有很強的責任心,事事都認真負責,反之,則對人對事漠然置之。盡責盡心並非聽他說得如何動聽,並非他“人人一份事,事事盡責任”的口號喊得如何響亮,責任心是要反映在行動之中的,它的強弱是要通過行爲來體現的。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不管他承擔什麼樣的任務,在責任、克服困難、糾正錯誤面前,他對自己總是沒有藉口的 隨着經濟發展的快速,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中國——這個本已人口衆多的國家的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競爭是殘酷的,讓每個人都活在了一個優勝劣汰的社會之中,來自生活的各種無形壓力使我們背得喘不過氣來 其實,“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不成材”,動力是來源於壓力的,只要你有本事,我們根本就大可不必擔心自己的命運,雖說前面的路不一定平坦、順利,需要開拓、創新,或者歷盡艱險去標新立異,所以,我們就必須在壓力下學會在逆境中鼓勵自己奮鬥,激勵自己進步,但不要衝破道德範圍內的欺騙自己,也就是不要自欺欺人。要相信,無論何時何地,自己始終是最好的;無論做什麼,不要強迫自己去做,如果想做,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好就可以了,畢竟每個人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逆境中,我們會學到更多,更清楚自己個人的能力;在逆境中,困難會激發我們的鬥志,我們會更加努力學習;在逆境中,真情會流露出來,使我們更清楚人性的險惡。對於在不知何時,時興起了的“比”,我們不是比物質上的高檔,才貌上的出衆,而是比成績上的突出,精神上的可貴,俗話都說:是你的,想跑也跑不掉;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可卻總有的人爲了與對手比拼,甚至不擇手段地也要去得到某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爲此引發出了無數地悲劇,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因爲一些物質上的需求,去違背自己的良心,我們只能爲精神上的靈魂,去堅持不懈,不能讓失敗、挫折給打倒,這纔是爲自己而活,爲目標、理想而活,纔對得起自己的努力,也不枉自己所付出的一番心血與汗水。 “天生我才我善用用“,就像柳樹一樣,倒着插也可以成材,做到“無心插柳柳成陰”,不是嗎,自己有一副好身手,好本領,不驕傲自大,爲人忠厚謙遜,不滿足於現狀,繼續努力奮鬥,還愁難在這個充滿了競爭的社會上找一塊立足之地?在遇到困難、危險時,不要心急、恐慌,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沉着思考、應付每一個問題,讓每一塊“絆腳石”在你的冷靜、機智下消失,隨之煙消雲散。 我們應當努力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把二者結合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成爲有用的人,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人 。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7

怎樣讓引導更簡單,那就要看我們的引導目的了,成人成才教育心得感想。我們引導的目的是讓孩子即成人又成才。那麼,成人要怎樣,成才又要怎樣?我們引導就分別落到了,成才和成人上了。我也只有較爲簡單的體會,也只能簡單的說說。什麼才叫成人,我個人理解,一個人有意識並且有能力擔當自己該擔的責任,那麼他就成人了。我們來看孩子是如何對自己面臨的事進行分類:喜歡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和不喜歡做的事。孩子會選擇去做什麼事呢?當然做喜歡的事,而且希望永遠去做喜歡的事情,但我們沒有可能一輩子都做喜歡的事情,這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

而成人對自己面臨的事又是怎樣分類呢:必須做的事、喜歡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歡做的事,必須不做的事。爲什麼成人要這樣分類呢?,將必須做的事放在其他事之前去完成,並且必須不做的事不去做,他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才能獲得基本的社會生存,因爲他們承擔起了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孩子面對喜歡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喜歡做的事。優先選擇喜歡的事,這就是天性。也可以說這是動物性的選擇,心得體會《成人成才教育心得感想》。孩子很小時,動物性需求和按動物本能選擇爲主是正常的。而成人按照必須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必須不做的事進行分類。體現了社會對人的要求和人對社會的責任。教育孩子正是要把他從動物人培養成社會人?

孩子從小長到大的過程,就是從沒有責任,到慢慢的責任增大,到成人負完全責任。也是一個必須做的事情逐漸增加和必須不做的事情逐漸明確的過程。

家庭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什麼?是不斷的有效地培養與孩子年齡相匹配的責任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對相應的行爲後果負責。雖然孩子還不能負全責,但也要然他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承擔,培養他的責任意識。這樣隨着年齡的增加,相應的責任能力也會成長。孩子從小長到大的過程,就是從沒有責任,到慢慢的責任增大,到成人負完全責任。也是一個必須做的事情逐漸增加和必須不做的事情逐漸明確的過程。所以說一個人能負責任,他就成人了。

成人,簡單的講就是有擔當。那麼,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擔當,孩子也有孩子的擔當。只要在孩子該擔當的事情上,你能做到只鼓勵不幫忙。他的擔當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強啊。每一個階段他都擔當過來了,都能在沒有家長幫助的情況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還會不成人嗎?關鍵是隻鼓勵不幫忙,給空頭支票,成人是不幫忙,成才就是盡力支持了。人在什麼方面成才的機率最大,當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可是孩子到底喜歡什麼,並不是一下子就確定的。孩子通過廣泛的接觸、體驗最終才能形成自己穩定的愛好系列,這時候才能談得上將興趣發展成才能。我們盡力支持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正是讓孩子找到成才的起點。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定讓孩子擔當就無效了。成人少幫忙,成纔多支持,這樣教育孩子就相對簡單了。加上對孩子的包容和引導,使得我們的付出始終落在有效的範圍內,不會或少做無用甚至有害的事情。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8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極致的態度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用他們精湛的技藝爲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工匠精神代表着堅定與執着、嚴謹與踏實、專心與細緻,注重品質、內涵與情懷。

組工幹部亦需“工匠精神”。不斷雕刻自己的靈魂,謂之忠誠;不斷追求工作完美,謂之嚴謹;敢於知難而進,攻堅克難,謂之擔當;誠實守信,不爲浮華所惑,謂之公道;敢於突破常規,創造性地工作,謂之創新。“忠誠、嚴謹、擔當、公道、創新”謂之組工幹部“匠人之道”。

堅守忠誠,築組工幹部“匠人”初心。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用心做一件事情,來自內心的熱愛,源於靈魂的本真,不圖名聲、不爲利益,只求單純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一代代組工人亦是如此,不圖名不爲利,始終堅守職責,默默無聞,接力奉獻,將忠誠化爲了組工幹部身上最鮮明的政治品格、最牢固的政治基因、最優良的傳統作風。行組工幹部“匠人之道”就必須終生恪守對黨忠誠的誓言,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重大問題旗幟鮮明,關鍵時刻頭腦清醒,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忠於理想信念、忠於組工事業、忠於人民羣衆、忠於黨紀國法、忠於道德規範,要把提高對黨的忠誠度作爲黨性錘鍊的終生實踐,以實際行動彰顯和體現最強黨性,做對黨忠誠的模範和表率,堅守絕對忠誠的初心,只有這樣才能讓黨放心、讓人民放心,才能真正彰顯組工幹部的本色和品位。

磨鍊嚴謹,琢組工幹部“匠人”技藝。工匠精神的本質,就是對於自身技藝完美程度的不斷追求,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爲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組工幹部亦是如此,因組織工作有很強的政策性、業務性,所以工作要求嚴謹細緻,不能有絲毫馬虎,不能出丁點差錯,“追求卓越、習慣優秀”便成爲組工幹部的人生格言和工作寫照。行組工幹部“匠人之道”就要時刻用“勤、嚴、細、慎、實”的工作標準要求自己,以認真、勤勉、從嚴、謹慎、精細的工作態度不斷雕琢自身的“技藝”,心無旁騖,潛心鑽研,久久爲功,爭做業務的行家裏手,煉就嫺熟的業務技能,無論撰寫文稿、整理檔案,還是接待來訪、基層調研,都要一字一句、一點一滴從嚴要求自己,堅持立說立幹,幹就幹好,以正確的思路、周密的計劃、嚴格的要求、規範的程序,快速高效推進工作。

勇於擔當,踐組工幹部“匠人”使命。工匠精神的靈魂,就是把服務社會需求當作終極目標,有使命感的工匠具有胸懷天下的志向和產業報國的理想,以一絲不苟、擔當務實的態度爲民族製造業注入靈魂。組工幹部亦是如此,有多大的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對工作勇於擔當,視責任重於泰山,已是組工幹部的基本素養。行組工幹部“匠人之道”需要“鐵肩擔重任,實幹築豐碑”,時刻牢記初心使命,忠於職守、守土有責,勇當排頭兵、主旗手,發揚“見旗就扛、見優就爭”的精神,秉持幹到最好、幹到極致、幹則一流的精神風貌,勇於在改革深水區開拓進取、敢於在矛盾複雜區肩挑重擔、善於在問題頻發區攻堅克難,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方能不負新時代,不辱新使命。

公道正派,守組工幹部“匠人”心境。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把產品質量當作生命,以內心的平靜追求品質從99%提升到99.99%,成就了一個個令人歎爲觀止的傳奇經典之作。組工幹部亦是如此,同樣需要戒驕戒躁,守住這份來自內心的平靜,以“公”爲“道”,不偏不倚;持“正”爲“派”,不歪不斜,才稱得上爲“公道正派”。行組工幹部“匠人之道”要對己清正,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兢兢業業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養浩然正氣,鑄高尚情操,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底線,以自身的硬氣扶正氣,加強公道正派的品質修養,做到甘爲人梯的寵辱不驚,鍛造力戒私心的底線思維;要對人公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需磨礪客觀公正看待人事物的眼光,對人處事要出以公心,實事求是、敢講真話,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搞實用主義,不能用感情、私交代替政策、原則。

開拓創新,承組工幹部“匠人”衣鉢。工匠精神的源泉,就是在對傳統技藝的傳承上,匠人帶徒傳藝,往往希望後輩能在繼承衣鉢的同時,把看家本領發揚光大,由此可見,工匠精神並非是故步自封、墨守陳規的,“創新”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組工幹部亦是如此,需像匠人那樣在傳承中與時俱進,學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準自己的位置,給組織工作帶來新的突破。行組工幹部“匠人之道”需要貫徹“創新”的理念思維,創新是組織工作的進步源泉,因此組工幹部要有一顆敢於變的心,將創造力和想象力根植於工作的每一個細節,有敢於創新、敢於開拓的行動,不斷學習新的理論和知識,提升創造力的素質和能力,時刻把組織工作放到發展大潮中去審視,融進社會變革大局中去思考,只有心行合一,才能化爲開拓創新的無限勇氣,進而做好新時代組織工作。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19

有些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發現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其實這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需要做好榜樣,正確引導孩子語言表達,才能獲得一枚“愛說話”的孩子。

孩子遲遲不說話?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責任

在育兒煩惱上,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太會說話”,這個“不會”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說話晚,磕磕巴巴不清楚”,另一種是“不怎麼說話,教一句說一句”。

嬰兒的語言發育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從最早的“哇哇”大哭,到“咿呀”發聲,直到三歲左右,才能大致掌握所有主體語法,而且這個年齡孩子的語言表達一般都能比較清晰明確,和別人溝通交談基本沒有障礙。

那爲什麼在這個階段當中,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比較晚,有的孩子會說卻惜字如金呢?或者除了跟家人以外的人都無法交流呢?其實,孩子說話早晚,說得好不好,除了基因決定了孩子的個體差異之外,家長的語言和行爲習慣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影響很大的。

1、拒絕半截子“疊字”

知名的育兒專家張思萊醫師和崔玉濤醫生都宣講過,我們應該正常的和孩子對話,所謂“正常”,就是我們平時和別人是怎麼表達的,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很多家長在對嬰幼兒說話的時候,都喜歡嗲聲嗲氣的對孩子說“疊字”,例如“吃飯飯”、“睡覺覺”、“聽話話”、“回家家”。究其原因,這是寶寶剛學會單詞的時候發出來的,大人覺得可愛而模仿起來,希望能拉近孩子的距離和博得孩子好感而演變的,這樣做反而成了孩子錯誤的示範。

於是,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接受的一直是這樣“半截子”的說話方式,等到孩子一兩歲了開始具有社交意識的時候,發現除了父母大家都不這樣說話,造成的結果就是:別人說的和我不一樣,內容變得不懂,然後不太敢開口,再讓孩子重新學一遍大人的語言,時間上就讓孩子開口更晚了。

所以,從一開始就用正常的說話方式去和嬰幼兒交流,對於孩子來說,“飯”和“飯飯”其實從語言的理解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差異,正確的語言示範纔是正確的交流開始。

2、多描述周邊事物以示範新詞的表達

如果小區裏誰家孩子說話說得早,一定會有很多的爺爺奶奶羨慕的誇獎“你們家的孩子真聰明”。其實我並不贊成誇獎孩子“聰明”,似乎這個詞就完全把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父母不斷的教導和孩子的努力練習就全盤否定了。

再聰明的孩子,如果不是父母持續性的在耳朵邊上不停的去說,沒孩子自己的模仿訓練,他也不可能會自己張開說出話來。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和他講話,講不同的內容,例如走在路上,就可以抱着孩子的時候不斷的和他聊天,“你看,藍藍的天上有兩朵白雲,路邊有綠色的小草和紅色的花,遠處那輛黃色的公交車開過來了,很多叔叔阿姨在站臺上等着準備上車……”諸如此類,家長從描述身邊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開始,正確示範語言的用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許多新詞彙。

不要太在意這些話孩子此時是否能聽懂,長期身體力行的堅持描述表達語言,孩子在不斷接收過程中,就會逐漸聽懂,日後孩子在語言表達上就一定會明顯優於別人。

3、孩子的咀嚼能力也會影響說話

這一點可能很多家庭會忽略,但其實輔食的增加也會對孩子的語言有很大的影響,因爲咀嚼食物能鍛鍊咬合肌,和說話要用的肌肉基本是一樣的。

正常情況下,孩子六個月齡就開始添加輔食,輔食的添加也應該遵循從稀到稠,從軟到硬的這樣一個過程,過早的添加過硬食物也會破壞咬合肌的正常發育。

但如果一直給孩子吃過軟的食物,也會導致孩子的脣部得不到鍛鍊,孩子就無法掌握牙齒和舌頭的配合,便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導致吐字模糊不清,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科學的遵循輔食的添加規律,不僅有利於孩子脾胃的健康發展,也能讓孩子的發音更加標準清晰。

4、儘可能的讓孩子多開口說話

現在很多家庭是一個孩子,所以有足夠的人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很多情況下孩子都不需要說話,努努嘴或者用手指一下,家長馬上就把孩子要的東西送到手邊,從而大大減少了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

可是所有的技能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孩子開口越少,自然說話的能力越低。

所以父母們應該盡一切可能的給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哪怕孩子想喝水,即便你從他的動作表情知道了,你也一定要問他“你是不是想喝水?口渴了嗎?告訴媽媽你要水杯喝水”。這樣就會讓他明白“渴”、“喝水”、“杯子”之間的聯繫,或者示範的說“媽媽,我想喝水”,鼓勵他自己表達出來,這樣纔有更多練習說話的機會。

5、統一的語言氛圍

尤其有老人的家庭裏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問題,老人習慣說方言,年輕父母又想教孩子說普通話,這就造成給孩子說話都是混着方言和普通話。如果雙方老人不是同一個地方的,那就更是幾種語言組合在一起。

這樣的語言環境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更加遲遲不願意開口。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最好能有一個約定,即便彼此之間不用普通話交談,那麼至少大家在對孩子說話時也要儘量做到語言統一,讓孩子在最初語言習得的環境中有一個相對單一的語言氛圍。

6、不要代替孩子說話

在生活中還能經常見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在孩子開口前父母已經搶着把孩子要說的話說完了。

例如和孩子聊天,“你今天去什麼地方了?玩什麼好玩的東西了?”往往孩子還沒張口,身邊的媽媽就搶在孩子前面說“你告訴阿姨,我們今天去公園了,玩滑梯了”。又或者經常給孩子說,“你說‘爸爸,我要畫飛機’”,“告訴爺爺你想吃餅乾”。明明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表達方式,卻變成了“教一句說一句”,看似是在教孩子說話,實則完全就是“傳話筒”,除了不需要經過腦子的重複說一遍,根本沒有給孩子任何思考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被替代說話,孩子又怎麼會自己說話表達呢?

孩子語言發育如何,在怪孩子前,請家長先反思自己的行爲吧!

我們不需要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話早,也不需要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太會說話”。在“別人家的孩子”伶牙俐齒的背後,有着“別人家的父母”對語言啓蒙的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的作用,是可以直接體現在孩子的行爲能力上的。

只有持續性的做好榜樣正確去引導孩子語言表達,才能獲得一枚“愛說話”的孩子!

讓孩子成才的祕密讀後感 篇20

言語是最能溫暖人心也是最容易傷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愛,請從好好說話開始》。

不要將最尖銳的一面指向自己愛的人,尤其是孩子。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能夠提升幸福感,一個家庭裏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

孩子很多事情不明白,難免會犯錯誤,而父母的耐性容易在日復一日的教育中磨平,因此而產生負面情緒。當這種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不可避免地爆發,這個時候家長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發生吼叫行爲甚至語言攻擊。孩子長時間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今後遇到問題也會複製家長的的方式去釋放情緒,這個結果就很嚴重了。作爲父母,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壞情緒,很多事已然很艱難,不應該再因爲自己的原因讓孩子覺得痛苦。

用溫柔的力量代替火冒三丈的力量,你會發現憤怒不堪一擊,溫潤的態度、和善的語氣是最強大的武器。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他們渴望被尊重,也應該有被尊重的權利。家長要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理直氣壯地對孩子大呼小叫。如果你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他們可能永遠無法再有篤定的自信。

和孩子溝通是門學問,要家長們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用朋友身份代替父母角色去對待,才能真正融入他們的世界。當孩子亂扔東西,家長沒有了解到他的年齡特點,不理解對“扔”這個行爲的欲求,就開始批評孩子。不如試試說:“扔東西這個遊戲看上去還挺有趣的,不過很多東西不能隨意扔來扔去,會扔壞掉的,不如我們找一個其他東西來扔,你看球怎麼樣?”當孩子在公衆場合亂跑、大嚷大叫的時候,家長大聲管教他只會讓他反感、反抗。不如試試說:“哇,你跑起來這麼快,媽媽都跟不上了,能不能拉着媽媽慢點走,謝謝你能體諒媽媽!”有的時候,孩子只是想讓家長知道,他們正經歷着一些令自己焦慮的困難,因爲我們是他們的父母,他們需要我們的建議。家長習慣用領導風範及命令的口吻去跟孩子接觸,站在絕對權威的角度拒絕與孩子協商。自然而然的孩子主動放棄了與家長溝通,任由惡劣的行爲循環下去,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便不再信任。

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有時家長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導致孩子變得不願上幼兒園。不如試試改成說:“你昨天在幼兒園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特別好,今天一定也可以,老師和小朋友都特別喜歡你,媽媽今天會準時來接你。”好好說話讓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越來越棒,比起“你要是不聽話,媽媽就不來接你了”強太多。傾聽是獲取雙向互動的最佳途徑。對孩子來說,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他們有傾述、表達的願望。當孩子遇到問題或提出要求時,家長們要靜下心來認真聽一聽他們的理由,而不是急於取笑、挖苦和打擊。雖然我們有時會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難以理解他們悲傷的心情,覺得沒必要,可是愛孩子,我們要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體會到關愛。

當孩子不開心,躺在牀上不想動的時候,一些家長馬上發脾氣:“這麼小的人就心情不好,你懂什麼啊你?整天賴在牀上,跟沒骨頭似的!”不如改成說:“寶寶,你身體不舒服嗎?還是有不開心的事?可以跟媽媽說說嗎?”

其實,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今天你對孩子說了什麼話,明天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很多孩子因爲父母無意中的一句話而記恨了他們十幾年,這句話可能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愛,請從好好說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