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4篇)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4篇)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

她爲什麼要渴望一個不愛她的人愛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愛上一個不愛她的人?

因爲這才擁有愛的意義啊。

劉瑜的文章不同於一般的雞湯文,她的話總能擊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顆子彈》,擡起早已苦澀的眼睛,周圍一切突然變得模糊,只見稀稀疏疏幾個人埋頭奮筆疾書,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

季節的轉換也給世人帶來了變化。尤其是從冬至春這段時間的推移,因大自然於大地積蘊萬物之精氣,也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和心靈。春節假期過後,校園一片生機勃勃,每個青年男女都躍躍欲試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無論看上去多麼波瀾壯闊,在到達回首往事時,卻顯得格外平庸,仔細想想當年無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實就是那麼一回事,當時還自己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當然,哪種活法都會有遺憾,不過,至少不應該在臨死的時候,纔想到“糟糕”、“應該早點做”等等悔不當初的話。”我也堅信及時行樂的觀點,這個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傷天害理不違法的前提及時行樂。

這本書能帶動讀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句話的山寨版說法是: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

存在感總是與痛感聯繫在一起,而安全又總是緊挨着麻木。痛就是愛的那麼一個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對的,正像美也是相對,沒有醜哪來的美?我其實並不孤僻,簡直可以說開朗活潑。但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經營一個關係。總覺得不如一個人靜靜看一本書,我在暗,作者在明,我處在一個完全安全的位置與作者交流,而與現實的人總要顧及各種所謂的人際關係。更糟的是孤獨具有一種累加效應。同樣重的東西,你第一分鐘舉着它和第五個小時舉着它,感受當然不同。

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的憐憫。以我現在的生活經歷經驗並不能完全認同羅素的總結。只知道人總得熱愛一點什麼吧,據說,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劉瑜寫道,馬克思說了,生產分爲“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那麼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爲“簡單再生活”和“擴大再生活”呢?吃飯睡覺買日用品,那都是爲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擴大再生活”。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對話,跟好朋友們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纔是“擴大再生活”。放棄並不難,關鍵是for what。慚愧的是,大學生正是進行擴大再生活的最優勢年齡,但是反觀自己,大部分時間是在簡單再生活吧。

多年以後,離開學校之後,想到嶺師時,我會想到什麼呢?大概是擡起苦澀的眼睛環顧圖書館引來一陣眩暈的感覺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2

以前寫文章之前總想着起一個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名字,這樣纔會自認有成就感以及很有文采。都說讀書筆記這東西不時興了,可是如今的我越發覺得讀書筆記纔是洗滌心靈的靈脩方式。首先,它免去了你起名字的煩惱,其次你的文章中可以大量自然且明目張膽的出現該作者的文章段落,因爲你是帶着崇拜的心去引用,而不是齷齪的抄襲,最後你會藉由別人的思想進行自己的思想革命。

劉瑜,真是一個神奇的女人呀,她怎麼一面可以像個好學生那樣在學業上取得了那樣的成就,一方面又像個頑皮的小孩一樣拒絕長大,拒絕一切外界的浸染,而遺世獨立呢?她的成就保證了她可以爲所欲爲的進行着她的那些小夢想,小心思,在自己的世界裏自由翱翔,卻又給人可以迷戀的力量。《送你一顆子彈》是早就聽說過的好書,各大販書網站都一致好評,不管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給予了高度肯定,我一度很懷疑這本老少皆宜的小書是炒作的果實,但當我煩亂時終於下定決心讀讀強大女人的隨筆時:我不禁一身冷汗,因爲幸好,我沒有錯過一本好書,對我影響如此之大的一本書。

整本書分成了五個部分: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爲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就我個人淺薄的程度而言,我最喜歡“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這兩個章節,或許這與我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有關也說不定,這一階段面臨畢業的學生症候羣以及面臨找工作的無經驗惶恐論,目前我對我人生意義的迷失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所以突然有人告訴我人生意義本身就是不可知,頓時我就鬆了一口氣,呼~我找到了解脫的出口。而面臨愛情,我根本就是不抱有期待的,面對着一個個相親的對象,我找尋着最適合的那個,可是當我找到了之後,我發現你必須先忍受得了他的說話方式才能真的容忍自己與他過得下去日子,此時這一句“愛情之不可能”便又爲我的愛無能找到了釋放的出口,我想:啊,不光是我,每個人都經歷着不可能存在愛情的感情,所以我與生活做的不是妥協,而是我過的本就是生活。

說到這時,我不禁看了眼外面的天空,只看到窗子對面層層的高樓,以及永遠不會通透的藍的瀋陽的天空,我好似又變成了那個悲觀的自己,看不到我想要看到的瑰麗的未來。最近特別愛聽汪峯的《光明》“也許迷途的惆悵會折碎我的腳步,可我相信未來會給我一雙夢想的翅膀,雖然失敗的苦痛已讓我遍體鱗傷,可我堅信光明就在遠方。”都說失意以及沒有歸屬感的人都愛聽汪峯,他總給你編織一個夢,讓你還會傻傻地面向未知的荊棘,會依然盲目地相信自己就是傳說中的騎士,不會有諾曼底登陸,不會有復辟王朝的阻撓,你會從一個平民變成一個坐擁天下的拿破崙,嗯,或許會吧。

我會慢慢地細細地品這本書,就想我願意慢慢地品味我的人生,跟着任何智者與清醒的頭腦。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3

其實第一眼見到這書的封面時,我很疑惑。“送你一顆子彈”跟“吃我一個饅頭”意思一樣嗎?當我仔細地將這本書閱讀上兩三遍後,我恍然大悟般地發現,“送你一顆子彈”和“吃我一個饅頭”的句式極其相似:其中饅頭代表拳頭,而子彈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糧或通關祕籍之類的東西,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當我繼續深入這一篇篇文章時,我逐漸發現這是一部集合了許多生活隨筆的書,大事小事壞事好事愛恨情仇貪癡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門戶明爭暗鬥皆有所錄。手法隨意,個性天真,充分體現了人性的真實,不添半分修飾,不摻半分虛假。當然這樣說可能太過誇張,不過這便是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寫這樣一本書,《送你一顆子彈》便是給我一個很好的典範。

就這樣,我合上書,靜靜回想劉瑜給我留下的印象:另類,瘋狂,有才,開放,虛榮,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一幕幕在我心中組成了多麼真實的人性。我們的七情六慾,把持執着,就像光的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當我走在人生長達幾十年的路上,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染上這一絲一縷的顏色,把它們在身上拼齊。我們本應拼到最後,但有人執着了,走到一半即放棄不前,以不應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後,當我們面臨生命的終點時,我們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變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開了,放下了,死亡之門變成了淨化之門,這樣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懼。其實這就是返璞歸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願衆生能即的境界。

從豐富的想象力中跳出來,這本書能指點給我什麼?我下一步改變的目標?治療個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書既然寫出來,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它告訴我:不必再虛僞的掩蓋。“也許在別人眼中,我是多麼不靠譜,聰明抑或是骯髒,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話:做自己的,讓別人去說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4

當我剛翻開這本書時,我對她寫的許多內容是沒有興趣,因爲最開始我有些看不懂,但當試着跳過幾頁看不懂的,才發現其實這本書會告訴我很多道理,便有了想看完整本書的興趣。

在書中,那些被“審視”的東西雜七雜八,有街上的瘋老頭,有同宿舍的室友,有愛情、電影和書,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於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出發點並不是寫一本書,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風格迥異,長短不一,質量不均,隨着社會形勢、荷爾蒙週期以及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作者從身邊小事說起,以微見着,引人深思。

我喜歡作者劉瑜在書中寫到:“在遼闊的世界面前,一個人有多謙卑,他就會有多快樂。”這句子告訴我一個人做事做人越是謙卑,他得到快樂會越多。

書的名字中“子彈”我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意思,在書中我一直尋找它意思,後來我猜想子彈也許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東西。當我讀完整本書時,我逐漸發現這是一本集合了許多生活真理的隨筆書,書裏大大小小、好與壞、愛恨情仇、江湖恩怨、明爭暗鬥的事都皆有所錄,它很多都內容充分體現了真實的人性。

當我看完整本書後,作者給我留下一個深刻印象:開放、有才華、瘋狂、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是現在許多都做不到的包括我,這種形象多麼的真實。從書中,我也明白了許多事理,比如她寫的:“命運的歸命運,自己的歸自己”讓我知道,不需要妥協與命運,命運是不屬於我們的,我們是屬於自己的,而未來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而改變的。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5

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隨筆,用批判性思維和調侃性語氣記錄身邊的事情,記錄自己的思考。特別贊成作者說的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覺作者是認清了生活的悲觀本質,並把它撕碎揉爛之後用嬉皮笑臉的語氣描述出來的。

看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碎碎唸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幽默,風趣,說話毒蛇又一針見血,並且還十分的接地氣。驚訝於她看事情的態度和角度,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比如提到親密關係和小圈子時,她認爲有一個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結果是往往是大家集體“坐井觀天”,有時候溫暖也會成爲壓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觀點,但欽佩她的直白與坦率,大概就是那種能夠快刀斬亂麻把自己內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來,有時候我們糾結、徘徊、迷茫,但是卻什麼也表達不出來,而作者每次都能夠用簡單的幾句話或者平平無奇的幾個比喻就把這種狀態闡述出來,比如用打哈欠來描述花開的動作,用粥和蜜來形容時間,用種一棵樹形容自己的長住……

特別喜歡她說的: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爲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了五官和表情。

這就是我喜歡寫的原因呀!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6

作者作爲一個高端的知識分子,沒有用華麗的語言描述什麼大道理,而是很真實的寫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寫到我心坎裏去了,覺得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會這麼幹這麼想這麼做。

學習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嗎?在以前我覺得作者這種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學習當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們一樣呀,不學習就會焦慮,制定完學習計劃又不能按時完成。是不是隻要堅持學習的想法,長久下來也會慢慢積累成長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看書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強,會不能很好地享受這個過程。我想在之後慢慢的改變自己的想法吧,學習是必要的,但是不是爲了什麼目的而變得必要。

有時候會對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負擔,覺得自己這不好那不好,覺得自己這裏比不上別人哪裏比不上別人。我想接受自己這樣的性格,不覺得自己自閉、內向是不好的。雖然我內向,但是我也喜歡美食、喜歡新鮮、喜歡嘗試。內向和美好生活沒有聯繫,開朗不代表能更好的體驗人生。轉變自己的心態吧~給自己一點讚美和信心。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7

十年前的一本書,到現在,整個中國可能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也從劍橋回到清華。第一次接觸到劉瑜的書,應該是在大一,那個時候匆匆打開,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開這本書,是在新華書店,讀了前面兩頁,覺得尚且還算有趣,花了幾個小時也就讀完了。書裏的某些觀點可能是我有在思考過,但是作者將其寫了出來。

作者所過的一種生活,正是我一直想過的,但是我遠沒有她這麼優秀。但是怎麼說,有時候沒也是有趕上時機。其實大學的時候,我就在思索孤獨的意義。高中時代的我的確是孤獨的,但是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與其相處,總是僵硬。再後來到了大學,孤獨只是和成長交融在了一起,一個人的目標更明確,倒是也結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獨。

孤獨就孤獨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獨。讀書的意義在於什麼,讀書的'意義在於讓你思考,思考的內容和方式決定了你這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層次。

這是我想說的,接下來希望你好好讀書,別拋棄孤獨。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8

有趣、有種、有料,這就是劉瑜筆下的各種牢騷。

如果可以,我願意自己的交友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你得有趣。你可以是三壞學生,也可以是三好學生;你可以是罪犯,也可以是法官;你可以是同性戀,也可以是異性戀。但你不可以無趣。可惜呀……劉瑜不常有呀。

風趣幽默幾乎貫穿了整本書,而且作者筆下的文章有能力讓你不由地豎起拇指或者中指。作者可以聊宇宙洪荒,也可以聊雞毛蒜皮。套用吳宗憲的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可以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

劉瑜曾說她之所以喜歡美國情景喜劇和脫口秀,是因爲其中的對話特別聰明,稀里嘩啦噼裏啪啦地聰明,那小機智小幽默,那路線,那速度,那弧旋,那扣殺,比乒乓球冠軍決賽還好看。

而劉瑜的文字不但蘊含着自己對生活的思考,而且處處抖着女人的小機靈、小幽默,可恨又可愛,扣殺起來還不讓人呼吸,酣暢淋漓。

但作者說自己作爲一個無限悲觀的人,她常常以嬉皮笑臉的語氣來描述這種悲觀,以掩飾自己還死皮賴臉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帶來的尷尬。

讓我想起了權利的遊戲裏小惡魔說:沒人愛我,所以我總是講笑話。

這是劉瑜多年的生活隨筆,所以是一鍋大雜燴,關鍵是好吃。在後記中,劉瑜說自己重讀以前的文字,發現原來還讀過這本書,還認識那個人,還有過這樣奇怪的想法……沉沒的世界重新浮現,就像撿到滿大街的錢包一樣撿回無數個過去的自己。

在微信讀書的日子也也讓我有類似的共鳴。在微信讀書,你可以隨時隨地地把自己當時或一時的想法拋出去。而微信讀書的好處在於當有人給你點贊時,當時的那些想法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又回來了。我一般會再看一下這些潑出去的水,有時也會產生撿到錢包的驚喜與歡喜。同時也感謝你的點贊——我可以讚美你慧眼識英雄嗎?壞笑好啦,不聊啦。開飯咯,餐前來點開胃菜。——檢驗友誼的唯一標準,就是兩個人是否能湊在一起說別人的壞話。——我這個人很愛笑,而且是一點也不偷工減料的那種笑。——我直視着他,臉上準備好了一個熱氣騰騰的笑容。——不就是牙一咬,心一橫,笑一個嘛,有那麼費勁嗎?——自從有了飯掃光,我的飯碗就找到了愛情。在飯掃光的感召下,一個猛子扎入我的大白米飯中。當我再把頭從空空如也的飯碗中擡起頭來,這個世界已經因爲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而變得溫情脈脈。——過於隆重?我還覺得這個充滿了規則和潛規則的世界裏過於囉嗦呢?——去辦公室,回家。回家,去辦公室。生活變成一個沒有留下任何指紋的犯罪現場。——我呆若木雞地坐在椅子上,腦子裏一攤淤泥,過了好久,咕咚,冒了一個泡。最後,送你一顆子彈。最後的最後,送你一個劉瑜。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9

最近讀劉瑜的隨筆,一個政治經濟學博士。一個旅美學者、一個70後、一個女人。一個學生。這個女人有如此多的身份。可是讀她的文字仍然平易近人,風趣幽默,不矯揉造作。尤其驚奇的是對於生活,對於政治,對於世界,她大腦中不時閃爍的火花,竟然和我如此合拍。

一個從小生活在中國的三好學生,在20歲之前完全沒有去國外的機會。本身柔弱女子,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環境下,十有七八本已喪失獨立觀點,轉而成爲整個體制的附屬品。可是她的思路是如此清晰,如此全面。她不爲體制辯護,不爲西方自由民主搖旗吶喊。她就是在思考自己國家的出路,思考自身內心靈魂的優缺點。好像是一個完全的局外人,不爲整個社會所動。但是冷靜的表面,她對中國的未來應該是滿腔熱血的。

不單單是政治,她在思考自己的靈魂的時候,說每個人內心地下。都有間歇性的熱愛生活,間歇性自閉的傾向。在國外的生活應該是孤單寂寞的,她就將目光從外面收回自己的內心,拷問自己的靈魂。正是因爲孤單所以有機會面對自己的不堪,種種的不愉快。自閉,自卑,自戀種種的小情緒鋪天蓋地。孤單會使你接受外面的信息減少,可是它使你的感覺分外的敏銳,加深了你的內心體驗。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深刻而清晰。人孤獨的時候就是會這樣,上帝往往會打開一個窗戶,讓你看看你平常不注意的世界。常人面對愛情的時候,往往患有愛情飢渴症。正如一個人餓了幾天幾夜,即使是一顆爛蘋果也是使你飢腸轆轆,輾轉反側。可是當你吃下那顆蘋果,飢餓感消失了,你會發現這顆爛蘋果比之於山珍海味確實很難令你滿足,你就會懊惱不已,很難再心生好感了。她最後一句話說:“衝動往往能給你帶來短暫的快感,可是遠離則往往是一種操守。'令我感觸頗深。

讀劉瑜的文章不是喝心靈雞湯,我對心靈雞湯有一股本能的牴觸。那種往往流於膚淺的文字和講課授道的傲慢感令人噁心。劉瑜的書就是一把小匕首,鋒利而不致命,令人清晰地感覺到痛。她就是壓抑住自己內心的衝動,不衝動也不懶惰。臉冷若冰霜,心熱血澎湃。這應該是中國公共知識分子的態度。

敬佩之感油然而生,面對整個中國複雜反覆的現狀,整個社會變革的大潮已經拍岸如雷了,留給當權者徘徊轉圜的時間已經不多。這時候往往考驗一個人的良心。坐而論道,空談理論已經令人懊惱,可是整天憤青不已,揭竿而起也不是最優選擇。還是希望的公共知識分子成長起來,探索社會出路,減少社會付出的代價。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0

劉瑜說,"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假若某天你置身於一座孤島,你是否能夠不急不躁地跟自己共處呢?

我們的身邊充斥着浮華與喧囂,大家庸庸碌碌地生活着,看似都在追求卻渾渾噩噩、茫然無措。但在這羣人中間,一定會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靈魂。如果你足夠幸運,你就會遇到他們。因爲當他們談論起夢想時,透過他們的眼睛,你會發現他們眼裏綻放出的光華,那是對夢想一直不變的熱愛,那是燃燒生命的顏色,他們的靈魂也因夢想而越發璀璨。

渴望追逐繁星般璀璨夢想的人,漂泊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也許是身在異鄉所感受到的孤獨無依,也許是執着追夢的心飽受嘲諷。但是,這些身心的漂泊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值得一提,因爲實現夢想的過程本就是一件美妙的事情。那些磨難與挫折都會在追夢人的赤誠之心下,化作無盡地動力,支持着他們前行。當你找到了自己的夢想,認準了前行的方向,你就會渾身充滿力量,並不會感到盲目與無聊。

白落梅筆下"對營營名利視而不見,卻爲山林的一朵無名野花,而心動不已"的人,說的正是他們。查爾斯在人人都追逐名利之時,只一心爲實現繪畫的理想而努力。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地位、美滿幸福的家庭,在追求繪畫的道路上身體飽受貧窮與飢餓的折磨,心靈卻甘之如飴。

劉瑜在她的書中寫道,"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我們總是說成人世界太複雜,並非大人的老成世故作祟,只是他們內心感受的敏感度在不斷地降低,心漸漸被生活瑣碎磨礪得堅硬無比。而當你擁有了一顆敏感多情的心靈,一雙善於發現美好的眼睛,世界就會在你的面前開啓它那不輕易示人的一面,並非大多數人看來的無聊乏味,而是充滿了令人雀躍的快樂與幸福,是你渴望一生追求的美好世界。

人生苦短,在這渺小的一生中,你會爲世人留下些什麼?又會被多少人所記住呢?想想這些,也許你就會覺得看似無聊的生活其實充滿了值得努力奮鬥的精彩。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1

劉瑜這本書,當時吸引我的是書名,覺得很有新意,想看看講的是什麼。看了下目錄,發現記錄的是一些生活隨筆,很貼近現實生活,一篇一篇的生活隨筆十分短小,有着對讀書、人生、愛情、理想、政治、社會的深刻思考。

很難想象這樣的文字出於一位學政治的女博士之手。慢慢讀進去,便驚歎於作者學識如此廣泛,歷史事件、文學書籍、政治社會理論信手拈來,文筆時而細膩豐富,一草一木,一事一人皆能牽扯無限思緒,引出不斷遐想,如一股清泉緩緩注入,透徹人心;時而辛辣老道,眼光犀利,抽絲剝繭,總是一語,在你沒反應過來之時於現象中毫不留情地直抓本質,真如一顆子彈,爆裂而出,直擊人心,令人酣暢淋漓!

在此特意選三篇能讓我產生強烈共鳴的文章,摘錄如下。

在《有關的和無關的人》中,作者寫到自己在閒來無事的情況下清理手機通訊錄,發現了一大堆根本沒有太多交往的人,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無的人,認識的越多,忘記的也就越多。而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都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在《一天長一點》中,作者認爲馬克思把生產分爲"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生活也是如此。吃飯睡覺買日用品是爲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產",而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談話,跟好朋友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纔是"擴大再生產".可悲的是,一些"簡單再生產"往往霸佔了我們的"擴大再生產",那些不得不做的事隔斷了我們與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很多情況下確實如此,畢竟時間是有限的。"但至少人可以選擇調整和改變,通過合理安排,通過把自己的事情分爲第一類事務和第二類事務差別對待,"擴大的再生產"還是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在《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中,作者提到了自己的孤獨生活,她說這需要像適應殘疾一樣去適應。在長期的孤獨中,就像一個圓點脫離了座標系,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問題是否真的稱其爲問題,你時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個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麼是大,因爲不能看到別人的小,你不知道什麼是白,因爲不能看到別人的黑。但就在這樣的圈子中,多年來僅僅憑着自己跟自己的對話,我也堅持了思考,保持了表達欲,可見要把一個人的意志的皮筋給撐斷,也沒有那麼容易。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2

作者劉瑜現任教於清華大學,這本書是她日常的生活隨筆。翻閱此書,能夠感覺到作者是一位豪放不羈、豁達大氣的女子,她的文筆犀利、語言幽默,書中無不透出她睿智的洞察力,以及她對政治、生活、情感、人性各個方面獨到的見解。在本書中,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講述了生活中的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讓人看得酣暢淋漓,甚至是拍案叫絕。讀完此書,讓我感覺到,一個人能夠把平平常常的日子過的有趣,真的是一種能力。

下面摘錄了書中的一些語言描述生動、幽默、詼諧的片段,細細品讀,值得我學習。

詞語潔癖:還有“高尚住宅”這個詞。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的時候,我心裏罵:還有“卑鄙住宅”不成?請不要跟我提起“喬姆斯基”。我真的討厭他,更討厭精神上的狐假虎威。跟“喬姆斯基”一個系列的詞彙,還有“現代性”、“權力裝置”、“範式”、“新左派”……誰要拿這些來跟我吹牛,我特想派吳君如去扁他,並且叉着腰罵道:你小子學什麼不好,學那些幹嘛!

有關的無關的人: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裏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這一切,據說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緣分”。

學習焦慮:據說我們生活的時代“知識爆炸”,這就註定了我的“學習焦慮”還將是不治之症。剛學習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最近的和平協議,它們又打起來了。剛知道津巴布韋是非洲經濟典範,那裏通貨膨脹率又達到1000%了。這邊剛開一個威尼斯電影節,那邊又要開多倫多電影節……就這麼一個小破村,每天發生的事情讓人眼花繚亂,小姐我踮起腳尖往前看,也只能看到舞臺角落裏的一小點演出。

對豬頭肉的鄉愁:以前余光中好像寫過一首詩,叫“鄉愁”,郵票船票什麼的。我的鄉愁沒那麼詩意,都很具體,比如中友百貨的夏季打折,比如肆無忌憚地闖紅燈,比如中關村附近的盜版光盤,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項,就是吃豬頭肉。

幹一行恨一行:沒幹的工作總是魅力無窮,一干之後必然索然無味。當記者舞文弄墨,他們覺得挺好,但一干之下,方知焚膏繼晷、嘔心瀝血,實在不是人乾的活兒;做買賣似乎也不錯,大把掙錢,大把花錢,何等瀟灑,但商場如戰場,爾虞我詐、你死我活,比爬格子還險惡,不幹也罷;歌星神氣,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苦”,太苦;球星牛氣,跑跑顛顛,一邊玩兒一邊就發財,但太累;那麼當官兒?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營生,但一入豪門深似海,今天你算計我,明天我算計你,不是搞掂別人,就是被人搞掂。

愛情飢渴症:愛情飢渴症最大的臨牀表現,就是迫不及待地將隨便什麼落入手中的“食物”都飛速地,看都沒看清的東西,直接往肚子裏塞,能有什麼好結果。那黴包子也好,爛蘋果也好,看見你跑得這麼快,吞得這麼急,肯定要沾沾自喜。自然而然地,他要把你的飢餓感誤解爲他的內在價值。我是不是很牛啊?是不是很酷啊?是不是有種我自己都沒有發掘的神祕魅力啊?黴包子、爛蘋果照着鏡子,抹着自己的大背頭,越看越得意。不行,既然我這麼牛,有這麼神祕的魅力,哪能這麼輕易就出手?

但是不要只是因爲你是女人:女人愛起來哪裏是傷風感冒,上來就是腫瘤,良性的也得開刀,惡性的就死定了。更可氣的是,她就是不愛的時候,也要把“不愛”這件事整成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天天捂着心口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切切,那窩囊樣,煩死我了都。

五個女博士:雖然整個社會都笑話女博士,說什麼“女博士醜”,“女博士呆”,“女博士是第三性別”,我們卻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靠,偏要是美女。氣死丫們去。

此書有一種讓人心情開朗的魔力,一個有氣場的人,連文字都是滿滿的大氣,讓徜徉在文字中的我,也感覺到一點點能量,書中無不透露出作者的真性情:成熟、另類、豁達、敏銳、敢想敢說,有知識有境界,而且氣度非凡。發現生活的樂趣,就在於此。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3

今早讀完了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有所感悟。

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作者的一些生活隨筆,摻雜一些政論時評。作者的字裏行間頗有一些專業(政治學)特色,我猜,作者實際並不如文中所透露的,沒那麼熱愛專業學術研究。

讀此書,一方面讓我對國外的大學和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另一方面讓我和真實留學生的生活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也隨着作者的講述,長了許多知識。

對於政論時評我並不是很熱衷,甚至有時候並不能很好地和作者交流,我喜歡的印象也更深刻的,是作者的生活隨筆部分。其實我一直很想知道,比自己更優秀人的大學以及留學生活細節和我的大學生活細節究竟具體有哪些一樣和不一樣,我們的想法有哪些不一樣?爲什麼從高考踏入大學校園的我們,起點並無太大差距,最終的發展卻相差甚遠?別人和我是怎麼一點一滴,一步一步地拉開差距的?讀此書,讓我捕捉到了些許我們成長中的細枝末節的異同。

跟着作者思想的腳步,我也對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一次小規模的更新,同時對自己的人生和際遇也有了些許寬容和內心的平靜。我認識到,其實有很多像我一樣不甘平庸的學生,比我優秀的學生,也有各種各樣不順心的人生際遇,也有生活、學習、工作、愛情、婚姻上的思考和煩惱。並且讓我開心的是,也有一個和我一樣的人,每天都在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她告訴我,我自己不是異類,我的每一個對自己的反思和思考都是有價值的。

正如作者後記所說,“對於記錄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種強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爲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出五官和表情”,這突然讓我想到,也許當我也不確定自己內心的想法時,把發生的人和事寫下來,能夠幫我理清思緒,這何嘗不是一種讓自我更接近自己內心的有效方式呢?和作者一樣,我也記性不太好,我也喜歡記錄生活和世界,而我最直接的目的,是讓我生命裏無形如流水的時間,轉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着抓得住的物,從而獲得時間帶給我的安全感。

作者說,“對於記憶力短路的我來說,如果沒有這些文字,這幾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樓空,查無實據。但因爲這些記錄,我有了一個小小的個人歷史博物館”。我也想通過對自己生活、學習、工作、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的記錄,成立自己的人生個人歷史博物館,這光想一想,就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如作者所說,“我相信是一個人感受的豐富性,而不是發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決定他生活的質地;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生活的色彩”。

人生是一場旅程,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不管認或不認,自己的未來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也可能並不會按既定道路穩步前行,但活在當下,掌握當下,活好現在,珍惜現在的分秒,你的未來,定不負你!

如作者所說,這是一條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也包含着我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

希望有一天我回望自己,也像作者一樣,“我看到的,是一隻昆蟲努力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觀察得足夠認真,每一滴雨裏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這企圖愚蠢,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熱愛的善意”。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 篇14

藉着暑假有足夠空閒的時間,我閱讀了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這本《送你一顆子彈》是一本不錯的書,這本書記敘的是作者劉瑜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作者隨筆而起的文章,我覺得全文的風格有點凌亂,在這本書中,劉瑜寫到了愛情,室友,書,電影和各種各樣的人和等等等等的事,大到政治,小到塵埃,從她自己的生活小事中,總結了不少人生的感悟,以小見大,即便是深奧的政治哲學,她也能用普羅大衆的語言向你一一剖析,絲毫不見印象中大學高材生的刻板和嚴謹,作者劉瑜的隨筆表面看上去是些雞毛蒜皮,雞零狗碎的事,但實際上是對食物,人生,政治等等的深刻思考,讓人感到暢快淋漓回味無窮,至少我個人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意思的書。

《送你一顆子彈》中一共有一百多篇大大小小的文章,有幾篇我覺得十分不錯,甚至跟我待人處事的方法也有所相似,在這裏我想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焦慮》這篇文章中,讀者多多少少一定會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對啊,我們身處在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信息爆炸,人炸的時代,更可怕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而如果我們不及時學習,不及時更新自己的思想,我們將會落後於世界,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必須知道這個“小小的村落”中發生的大事小事,因此我們便會患上作者在文章所說的“學習焦慮症”,這個道理在我們學生之間使用也是恰到好處的,上面說了我們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那我們中學生要學習的東西自然就會更多,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等各種科目的知識活生生地塞到我們的腦袋,你可以不理解,也可以不喜歡,只要在考試中你能熟練地把這些知識寫在試卷上你就是一個好孩子,在學校中每個人都想獲得好成績,成爲老師眼裏的寵兒,尖子生,成爲同學們的追捧對象,就會出現學習焦慮的情況,明明在球場上跟朋友們揮灑着汗水,揮灑着青春,突然看見跟你成績競爭很激烈的那位同學捧着書向教學樓走去,這是你一定會想,哎呀這個傢伙這麼努力學習我卻在球場上打球,不行,我一定要回去學習,然後你就會藉着各種藉口回宿舍沖涼然後快步跑回課室學習,別人在學習,你卻在玩耍,這期間你一定會感到焦慮,怕自己會落後而別人也一起加入這個瘋狂的學習大軍之中,即使你對學習一點都不感興趣,久而久之你的個性會被吞噬,熱血就會被冷卻,就會陷入一種無止境的惡性循環中,而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我們只能改變自己來讓這個社會接受你。

在《廚房政治》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敘述了作者面對一個十個來自各個國家的室友寢室廚房慘不忍睹的髒亂差,作爲樓長該用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又是怎樣的呢,一個政治學博士用專業知識試圖解決,沒有成功,卻也收穫不小,頗具意義的故事,字裏行間無不透露着作者的無奈和憤怒,對啊,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感受,曾建或者現在作爲班幹部,科代表的我們,是不是也非常厭惡痛恨那些整天不交作業然後又像癩皮狗那樣無論如何費盡口水都不肯屈服的同學呢,我覺得作者的感覺跟我們也是一樣的,做完飯後整理廚房這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我覺得需要督促已經是不應該了,而經過督促依然死不悔改的就更加不該饒恕了,作者在文章用了政治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現象,這種局勢的形成,是一個慢慢惡化的過程。前三年,是基本和平期,大家都比較遵紀守法,和平共處;後兩年,隨着印度女孩的搗亂、四個中國男生和阿拉伯兄弟的先後加入,情況一落千丈,再也無法挽回。這兩年裏劉瑜經歷了:“理性說服”、“憤怒聲討”、“出離憤怒”三個階段。充分認識到人的非理性、頑固、自私。政治信仰也由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協商民主”,變爲更接近施特勞斯式的用強力捍衛自由民主的信念。在最後作者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制度固然重要,而文化是降低制度實施成本最有效的因素,因此歸根結底我們要提高人民的素質,民族文化,並對民主永不放棄希望。

在《有關的和無關的人》中,作者寫到自己在閒來無事的情況下清理手機通訊錄,發現了一大堆根本沒有太多交往的人,這些都是一些若有若無的人,認識的越多,忘記的也就越多。而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都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的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中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

這篇《送你一顆子彈》,包括了一個大學高材生多年間的各種經歷還有各種感悟,讀後讓我受益匪淺,好吧扯了這麼多,最後我對這本《送你一顆子彈》的總結是,這本書內容簡潔但是絕不簡單,內容平凡但是絕不平庸,每個故事中都透露着一個大學文科博士後,一個憤青的生活態度,雖說這本事是作者的隨筆,但是內容並不隨意,作者在《送你一顆子彈》這篇文章中用了最平凡最簡潔的文筆,向我們敘述了她生活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