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0篇)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通用10篇)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1

其實第一眼見到這書的封面時,我很疑惑。“送你一顆子彈”跟“吃我一個饅頭”意思一樣嗎?當我仔細地將這本書閱讀上兩三遍後,我恍然大悟般地發現,“送你一顆子彈”和“吃我一個饅頭”的句式極其相似:其中饅頭代表拳頭,而子彈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糧或通關祕籍之類的東西,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當我繼續深入這一篇篇文章時,我逐漸發現這是一部集合了許多生活隨筆的書,大事小事壞事好事愛恨情仇貪癡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門戶明爭暗鬥皆有所錄。手法隨意,個性天真,充分體現了人性的真實,不添半分修飾,不摻半分虛假。當然這樣說可能太過誇張,不過這便是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寫這樣一本書,《送你一顆子彈》便是給我一個很好的典範。

就這樣,我合上書,靜靜回想劉瑜給我留下的印象:另類,瘋狂,有才,開放,虛榮,敢愛敢恨,敢把想說的說出口……這一幕幕在我心中組成了多麼真實的人性。我們的七情六慾,把持執着,就像光的七色——紅橙黃綠青藍紫。當我走在人生長達幾十年的路上,走在這條坎坷的路上,一點一滴地染上這一絲一縷的顏色,把它們在身上拼齊。我們本應拼到最後,但有人執着了,走到一半即放棄不前,以不應該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後,當我們面臨生命的終點時,我們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變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開了,放下了,死亡之門變成了淨化之門,這樣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懼。其實這就是返璞歸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願衆生能即的境界。

從豐富的想象力中跳出來,這本書能指點給我什麼?我下一步改變的目標?治療個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書既然寫出來,就必定有它存在的價值。而它告訴我:不必再虛僞的掩蓋。“也許在別人眼中,我是多麼不靠譜,聰明抑或是骯髒,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話:做自己的,讓別人去說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2

斷斷續續,《送你一顆子彈》這本書終於被我看完了。

隨着這本書,我的情緒有從山川到草原到河流到沙漠的穿越…

所以,當它終於被我讀完後,竟有 了被釋放的輕鬆感。

我一直以爲自己和所謂的豐富的生活毫無關係。如果說豐富的生活是紅軍在與敵人的激戰中爬雪山過草地的話,那麼我的生活更像是一隻駱駝無聲無息地穿越撒哈拉。這場穿越中沒有敵人、沒有雪山草地、沒有盡頭處光明的延安,只有傾聽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隻腳放下去之後再把另一隻腳擡起來的耐心。

我也曾信誓旦旦的說要過精彩的不一樣的人生,總覺得平淡對不起稍縱即逝的青春。

但事實是,所謂的豐富發生過後,你並不一定有饕餮一頓之後的滿足感,反而會讓你消化不良難受許久……

也許粗茶淡飯的日子還是適合我,因爲生活遠不像我想的那樣簡單。

這裏的天還沒有冷下來,但是有種預感,覺得氣溫隨時隨地可能自由落體地降下來。

所以每天早上醒來,都有隱隱的焦慮……

幸福其實往往比我們所想象的要簡單很多,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把所有複雜的不幸都給探索經歷一遍,不把所有該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我們就沒法相信其實山腳下那塊巴掌大的樹蔭下就有幸福。

這話雖然聽起來那麼知音但它的確很肺腑……

也許,也可能只是我其實沒什麼出息而已。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3

這本書就有這樣的魔力,讓我凌晨1點都捨不得爬上牀,恨不得抱着一口氣讀完。可,這麼好的一本書,豈是簡簡單單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時間去用心體會和思考。

目前讀到80頁,就已經摘了16篇筆記。先擇一二和大家分享。好與不好,對與不對,愛或不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晚上和朋友打電話,說到“自然”。我說,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掙扎着起牀,衣冠楚楚地趕到一個格子間裏,從事着和“意義”有着無限曲折因而無限微弱聯繫的工作,然後和一羣羣陌生人擠在罐頭車廂裏,汗流浹背地回家,回家之後累得只剩下力氣吃飯睡覺了。這不自然!”

“那些與你毫無關係的人,就是毫無關係的,永遠是毫無關係的。從認識的第一天開始,其實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過無關癢痛的來往,就算你努力經營這段關係。而那些與你有關的,就是與你有關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們只見過三次,就算你們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簡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樣子,就算是你們隔着十萬八千里。”

“有些人註定是你生命裏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個噴嚏而已。這一切,據說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緣分”。”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4

她爲什麼要渴望一個不愛她的人愛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愛上一個不愛她的人?

因爲這才擁有愛的意義啊。

劉瑜的文章不同於一般的雞湯文,她的話總能擊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顆子彈》,擡起早已苦澀的眼睛,周圍一切突然變得模糊,只見稀稀疏疏幾個人埋頭奮筆疾書,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

季節的轉換也給世人帶來了變化。尤其是從冬至春這段時間的推移,因大自然於大地積蘊萬物之精氣,也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和心靈。春節假期過後,校園一片生機勃勃,每個青年男女都躍躍欲試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無論看上去多麼波瀾壯闊,在到達回首往事時,卻顯得格外平庸,仔細想想當年無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實就是那麼一回事,當時還自己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當然,哪種活法都會有遺憾,不過,至少不應該在臨死的時候,纔想到“糟糕”、“應該早點做”等等悔不當初的話。”我也堅信及時行樂的觀點,這個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傷天害理不違法的前提及時行樂。

這本書能帶動讀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這句話的山寨版說法是: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

存在感總是與痛感聯繫在一起,而安全又總是緊挨着麻木。痛就是愛的那麼一個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對的,正像美也是相對,沒有醜哪來的美?我其實並不孤僻,簡直可以說開朗活潑。但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經營一個關係。總覺得不如一個人靜靜看一本書,我在暗,作者在明,我處在一個完全安全的位置與作者交流,而與現實的人總要顧及各種所謂的人際關係。更糟的是孤獨具有一種累加效應。同樣重的東西,你第一分鐘舉着它和第五個小時舉着它,感受當然不同。

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的憐憫。以我現在的生活經歷經驗並不能完全認同羅素的總結。只知道人總得熱愛一點什麼吧,據說,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劉瑜寫道,馬克思說了,生產分爲“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那麼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爲“簡單再生活”和“擴大再生活”呢?吃飯睡覺買日用品,那都是爲了維持生命的“簡單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擴大再生活”。看一本好書,發掘一個好cd,看一個好電影,寫一篇飽滿的文章,進行一場會心的對話,跟好朋友們吃一場歡聲笑語的飯,這纔是“擴大再生活”。放棄並不難,關鍵是for what。慚愧的是,大學生正是進行擴大再生活的最優勢年齡,但是反觀自己,大部分時間是在簡單再生活吧。

多年以後,離開學校之後,想到嶺師時,我會想到什麼呢?大概是擡起苦澀的眼睛環顧圖書館引來一陣眩暈的感覺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5

作者作爲一個高端的知識分子,沒有用華麗的語言描述什麼大道理,而是很真實的寫着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在很多方面都寫到我心坎裏去了,覺得這描述的就是某方面的我,我也會這麼幹這麼想這麼做。

學習焦慮是每個人都會有嗎?在以前我覺得作者這種水平的人,一定是把學習當生活的。可是他也和普通的我們一樣呀,不學習就會焦慮,制定完學習計劃又不能按時完成。是不是隻要堅持學習的想法,長久下來也會慢慢積累成長呢。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看書的功利目的就有些強,會不能很好地享受這個過程。我想在之後慢慢的改變自己的想法吧,學習是必要的,但是不是爲了什麼目的而變得必要。

有時候會對自己有很多的想法負擔,覺得自己這不好那不好,覺得自己這裏比不上別人哪裏比不上別人。我想接受自己這樣的性格,不覺得自己自閉、內向是不好的。雖然我內向,但是我也喜歡美食、喜歡新鮮、喜歡嘗試。內向和美好生活沒有聯繫,開朗不代表能更好的體驗人生。轉變自己的'心態吧~給自己一點讚美和信心。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6

這是一本作者的生活隨筆,用批判性思維和調侃性語氣記錄身邊的事情,記錄自己的思考。特別贊成作者說的是一個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決定他的生活色彩。

感覺作者是認清了生活的悲觀本質,並把它撕碎揉爛之後用嬉皮笑臉的語氣描述出來的。

看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碎碎唸的朋友聊天,這位朋友幽默,風趣,說話毒蛇又一針見血,並且還十分的接地氣。驚訝於她看事情的態度和角度,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比如提到親密關係和小圈子時,她認爲有一個小圈子固然可以相互取暖,但是結果是往往是大家集體“坐井觀天”,有時候溫暖也會成爲壓迫。

不同意她的所有觀點,但欽佩她的直白與坦率,大概就是那種能夠快刀斬亂麻把自己內心的小九九全部描述出來,有時候我們糾結、徘徊、迷茫,但是卻什麼也表達不出來,而作者每次都能夠用簡單的幾句話或者平平無奇的幾個比喻就把這種狀態闡述出來,比如用打哈欠來描述花開的動作,用粥和蜜來形容時間,用種一棵樹形容自己的長住……

特別喜歡她說的: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爲書寫的過程拉近了我和被書寫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現了五官和表情。

這就是我喜歡寫的原因呀!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7

十年前的一本書,到現在,整個中國可能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也從劍橋回到清華。第一次接觸到劉瑜的書,應該是在大一,那個時候匆匆打開,也匆匆合上了。

再次打開這本書,是在新華書店,讀了前面兩頁,覺得尚且還算有趣,花了幾個小時也就讀完了。書裏的某些觀點可能是我有在思考過,但是作者將其寫了出來。

作者所過的一種生活,正是我一直想過的,但是我遠沒有她這麼優秀。但是怎麼說,有時候沒也是有趕上時機。其實大學的時候,我就在思索孤獨的意義。高中時代的我的確是孤獨的,但是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如何與其相處,總是僵硬。再後來到了大學,孤獨只是和成長交融在了一起,一個人的目標更明確,倒是也結交了三五好友,也不算是孤獨。

孤獨就孤獨吧,只要是行走着,就不是孤獨。讀書的意義在於什麼,讀書的意義在於讓你思考,思考的內容和方式決定了你這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層次。

這是我想說的,接下來希望你好好讀書,別拋棄孤獨。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8

《送你一顆子彈》,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電腦上看到的,當時不知道什麼書,以爲就是很平常的書,沒什麼還看的,但是後來在網上不斷看見關於《送你一顆子彈》的介紹,還有什麼推薦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覺還不錯,就有意要買一本,現在已經看完了覺得作者很有想法,觀點也很犀利,語言很大膽,還很幽默,其中經典的語錄,現在有人已經摘錄下來,網上可以看到,看時讓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時又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這本書是隨筆體,寫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後中求學中的點點滴滴。寫的隨意自如,有時會感嘆,這樣的語言也可以啊!呵呵,對也可以。現在好書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說太長了,沒時間看,只有這些隨筆類的小書,能在下班後抽出閒暇,躺在被窩,伴着淡黃的燈光,在寧靜的夜裏品讀幾許,體會一下別人的內心世界,然後安然睡去。呵呵多麼安逸!

這是作者的簡介:劉瑜生於1975年12月。本科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曾任英國劍橋大學政治系講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政治系副教授。爲《南方週末》寫時評專欄、《新週刊》寫書評影評專欄。《南方週末》2008年度年度專欄作者。

個人作品:《民主的細節》(美國政治觀察專欄集,2009年南方週末年度圖書)、《餘歡》(小說)、《送你一顆子彈》(隨筆)。

大家有時間就去閱讀一下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9

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送你一顆子彈",在這一篇裏作者就《送你一顆子彈》這部電影對拉美社會狀況發表了自己的思考與評論,作爲一個政治學者,自然觀點深刻,分析透徹深入,讓人受益匪淺!對生活、社會的認識不應當流於表象和可見的,而應當看到更深刻更本質的問題!我想這本書想要帶給讀者的或許也就是這麼一種人生態度吧,所以選用了這個標題來作爲正本書的名字。

“如果說生活的豐富多彩是紅軍在與敵人的對抗中爬雪山過草地,那麼我這幾年的生活就是一隻駱駝在默默無言的穿越撒哈拉沙漠。”表達的多好啊!“作爲一個無限悲觀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臉的語氣來描述這種悲觀,以掩飾自己還死皮賴臉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帶來的尷尬。別人往往記住了說話的語氣,卻忘記這語氣之下的信息。事實是我覺得人生的確充滿了不可知與不可能,對此我心意難平,一氣之下嘮叨出這麼多文字,從這個角度來說,也許讀者可以把這本書看作人類學筆記而不是心靈隨筆,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這些文字簡直就是一類人的精神寫照,真是觀點精闢,句句箴言!縱然都是些胡思亂想,但是作者站在不一樣的高度,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見解,未嘗不是一場激勵人心的指引。可能每個人讀完後的收益都不同,可能作者創作時的心情更加不同,但是你讀到了什麼,那就是你的收穫!與我而言,對於一直嚮往的更高層次有了略微的一睥,對於一些問題的思索有了更深入明確的認識!

孤獨學習研究知識的人們,不免會有各種疑問與思索!但同時這些思想的火花也是那麼短暫易逝,其實大家都這麼健忘!有點像《初戀50次》裏的情形,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又都有所積累!於是不斷的疑惑思索,只是要有耐心,要把握好平衡,保持自我的思考,不斷學習。潛移默化的積累總會成長爲一個完整的體系!

所以相信自己,保持好奇,守住耐心,去創造自己的日子,構建自己的人生吧!

  《送你一顆子彈》讀後感10

從冬瓜小姐推薦這本書以來,斷斷續續花了半個月總算是讀完了。

是一個留美女博士論他人即地獄,論自己作爲他人、論人生意義之不可知、論愛情之不可能、論社會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等毀三觀的個人觀點。可能有些偏頗,甚至是極端,但是某種程度上說也有她的道理。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像是書,其實作者自己也說了,也就是記錄不同年齡階段的想法,然後串起來的。因爲她覺得文字即體驗。等頭髮花白牙齒落光了回過頭來體驗已過半百的人生,可以拾起不同個自己。就像路邊撿錢包一樣,可以重拾好多個自己,這真是個可怕又好玩的事情。原來,我曾經是這樣的啊。或者說,原來我最滿意的狀態出現在這段時期啊。她的這種狀態或者心態,我是深有同感的。所以,還是強烈推薦這本書,至少讀起來不會無聊,真的很有意思。

讀這本書就好像是跟作者一起響應蘇格拉底先生的號召,去實踐這樣的人生態度:不被審視的人生不值得渡過。無論是她談到英國的選舉時刻民衆短暫的自由還是毛里求斯的陽光沙灘,無論是資本主義最腐敗的俱樂部還是對飯掃光癡狂的生活態度,無論是他人即地獄還是不婚主義者;每篇文章都給讀者拋出一個論題,然後圍繞着它各種批判或是解讀,只是這些論題是圍繞生活圍繞三觀展開。這樣來審視人生,這也算是值得度過的人生吧?回頭想想,我每天發掘或抱怨的也不過是在審視人生罷了,審視的這個過程是能量守恆的,有時積極大於消極,有時負能量超過正能量,不管怎樣,都在審視的過程中把人生搖搖擺擺地向前推着。一晃也在刻薄和挑剔中吹毛求疵地過了三分之一的人生了,知道原來也就這麼回事兒。那麼是不是應當進行SWOT,在瞭解WHAT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概括,權衡優劣勢,掂量機遇和威脅,然後把人生從偏移的軌道擺正?使之在誤差允許範圍之內?

讀到最後我終於明白送你一顆子彈作爲標題的意義。()其實就是一種警告。人尚未喪失自知性的幾種表現——憂鬱、自閉、強迫症、交流障礙、妄想、躁狂、焦慮……這本書好像是搞人類學而不是心靈雞湯型,或者說它是人類精神疾病大全,從始至終看似話題觀點大相庭徑,其實貫徹其中的是焦慮,如果非要上綱上線,就是對這個時代的焦慮也是對人類甚至人性的焦慮。在這裏作者似乎認爲以上種種症狀都是自知的表現,應該給立個牌坊。不要誤解,作者並不是贊成作死的憂傷,相反她是非常反感那些僞文青們所謂的美麗的憂傷的,正如她在談到不結婚時說到的,如果把女人的感情包袱全都轉化爲生產力,那麼有多少女愛因斯坦,女貝多芬了……由此可見,作者焦慮的不是感情等兒女情長之事,而是21世紀世界之怪現狀的焦慮。當然,幽默的她也在自我嘲諷,同時也不忘對社會對女博士不公平的態度進行嘲諷,她是一個傲嬌的美麗的女博士。

送你一顆子彈,給你一個警告,在審視人生的同時,請你將你的焦慮狂躁抑鬱妄想悲觀或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對無邊無際沙漠時的驚恐都轉化爲生產力吧。如果這樣,你必定走得更坦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