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關於《卡門》的讀後感(精選11篇)

關於《卡門》的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卡門》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卡門》的讀後感(精選11篇)

《卡門》的讀後感 1

這是古希臘詩人的名言,對此我不敢苟同,如果那樣說,女人的一生豈不是太悲慘了。然而梅里美塑造的女主角卡門就是這樣的人。她性感又美麗,古銅色的皮膚,又黑又亮的頭髮,帶着桀驁和不羈,精通巫書,擅長算命。自從唐何塞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墜落了,神祕的波西米亞女人,闖入了保守的世界。

她在直布羅陀附近靠打劫過往的`商人來維持奢靡糜的生活,在情人面前放聲大笑,花言巧語地迷惑上流人物。梅里美沒有按照世俗的標準去讚賞優雅到骨子裏的法國女子,而是創造了這樣桀驁不馴的異族人,對自由的追求是她性格中最爲閃亮的部分,寧肯死也不屈服。當保守的唐何塞威脅她跟自己走時,她說出了下面讓人震憾不已的話“:約瑟,這是辦不到的,我已經不愛你了,你卻還愛着我,就是因爲這個,你纔想殺我。我滿可以繼續對你說謊,但是我不想再費心思了。作爲我的羅姆(波西米亞語,意爲丈夫),你有權殺死你的羅密(波西米亞語,意爲妻子)。但卡門永遠是自由的,她生爲加里人,死爲加里鬼。”

這段話作爲卡門臨終前的獨白,每每讀起,都覺得蕩氣迴腸。想起高中課文《裝在套子裏的人》中縮頭縮腦,恨不得把自己與世隔絕的別裏柯夫,他與卡門真是天壤之別。

位於中間的便是處於灰色地帶的普通人,整日被有形無形的枷索束縛着,不敢大膽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除了“房奴”,“卡奴”,“車奴”我還想自己造一個詞“心奴”,這樣的人其實是被自己打敗的,瞻前顧後,反覆權衡,怕這怕那。大一上管理課的時候,老師說“: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努力拼搏一番,你們現在沒有名利,沒有地位,所以也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年輕,就是最大的資本。”以上是我讀這本書的感想,僅此而已。

《卡門》的讀後感 2

假期裏,我讀完了法國作家梅里美的經典之作——《卡門》。梅里美的小說非常好看,借用流行的字眼,就是很有“刺激性”。一個半世紀以來,始終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他和雨果、巴爾扎克是同時代人,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是齊名的。

不過,從作品的數量和深度來看,如果把雨果、巴爾扎克的著作比作“大型超市”的話,那麼梅里美的小說就是“精品小屋”了。梅里美的小說篇幅不長,數量又不多,就反映社會的深度和廣度,也遠遠比不上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的作品,但依然顯示了永恆的藝術魅力,成爲“梅里美現象”。他僅以《卡門》《科隆巴》《伊勒的維納斯》等十餘部中短篇小說,就躋身於不朽作家之列,其中自然有他的獨到之處。僅就《卡門》而言,847年一發表,便成爲經典之作,而經比才作曲的歌劇《卡門》,又成爲西方歌劇的經典。

我看梅里美的小說所產生的印象,大致可借用《卡門》中這樣一段話來描述:“晚禱的鐘聲敲響後幾分鐘,一大羣婦女聚集在河邊高高的堤岸下。沒有一個男人敢混進她們當中。晚禱鐘聲一響,說明天已經黑了,鐘敲到最後一下,全體婦女便脫衣入水,於是一片歡聲笑語,鬧得不亦樂乎。男人眼睛睜得大大的,從堤岸高處欣賞這些浴女,卻看不到什麼。但暗藍色的河水上,影影綽綽的白色人形使有詩意的人浮想聯翩,只要略微思索,就不難想象出狄安娜和仙女們沐浴的情景……”

這種印象,既不像看雨果《悲慘世界》那樣真切,也不像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那樣清晰,而是朦朦朧朧,望見那白影憧憧的浴女,恍若狩獵女神和仙女們在沐浴。也可以說,就彷彿在特別的時間、特別的地點,如同神話一般,又不是神話,而是發生在人生的邊緣。 不必通讀梅里美的全部小說,只需看這本選集就不難發現,這些故事的背景不是人所熟悉的巴黎等大都市,也不是人羣密集的場所,雖不能說與世隔絕,卻也是化外之地,是社會力量幾乎輻射不到的邊緣 熊人洛奇》的聖誕故事,就發生在當時顯得十分遙遠而陌生的立陶宛。再如馬鐵奧大義滅親,科隆巴設計復仇,全是科西嘉人所作所爲;須知科西嘉島不久前才從意大利拼入法國版圖,全島自成一統,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習俗,有一種獨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蘭西文明的化外之地,連島上的法國本土人也是歸入四等公民的外國人。

島上大部分覆蓋着荒野叢林,高山峻嶺遍佈,還受着原始的強力控制。 原始的強力,這正是梅里美所偏愛的。他在《伊勒的維納斯》中寫道:“強力,哪怕體現在邪惡的慾望中,也總能引起我們的驚歎和不由自主的欣賞。”不過,性格的原始動力,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已不復存在,只有到社會的邊緣、時空的邊緣去尋覓了。梅里美的第一篇小說,就寫了馬鐵奧這樣一個傳奇式人物。他住在強盜出沒的叢林邊緣,渾身涌動着江湖義氣,什麼問題都以刀槍解決,是一個受綠林好漢敬重,連軍警也不敢招惹的豪傑。可是,偏偏他的獨根苗兒,他寄以極大希望的兒子爲貪圖一塊金錶,成了被軍警追捕而受傷的一個強盜。馬鐵奧得知內情,既新奇又神氣,對現代社會中過着平庸生活的人們,恰恰富有刺激性的誘惑。

文學批判家博蘭克絲就談到,梅里美十分厭惡一些作家爲娛樂公衆,剖析在自己身上氾濫的半真半假的感情,“漫無節制地滿足庸俗羣衆的低級趣味的好奇心理”,他有意向流行的趣味挑戰,選取和現代文明社會盡可能沒有聯繫的題材。梅里美不願像巴爾扎克那樣通過描述周圍生活的邊緣去尋覓稀有現象,尋找具有發聾振聵的衝擊力,能使多愁善感的市民熱血沸騰的奇人奇事。他沿着這種取向,捨棄規矩自成方圓,又塑造了科隆巴、卡門這兩個神話般的女性形象。科隆巴是個村野的姑娘,但是拿小說結尾時一個農婦的話來說:“那個姑娘美極了,但我敢說她有一雙毒眼。”而這雙毒眼,正是她那顆復仇女神的心的窗口。她一生彷彿只有一個目的:爲父報仇,除掉仇家。爲此她千方百計讓她哥哥奧索一個退役的軍官就範,終於借奧索之手,打死仇家的兩個兒子;最後連承受不了打擊而瘋了的仇家她也不放過,親自去看他受痛苦折磨的可憐相。在科隆巴看來,社會、法律、文明、道德,全都毫無意義,她一生只幹了一件大事,然後是生是死就無所謂了。這種性格的'原始動力,比生命還重要,誰敢碰一碰就要倒黴,甚至可能同歸於盡。與科隆巴帶有野性的美不同,卡門的美帶有一種邪性。“她笑的時候,誰都會神魂顛倒”。美色和她的巫術、狡詐都是她的武器。她靠美色將唐何塞拉下水,成爲強盜和殺人犯。唐何塞罵她是“妖精”,她也說自己是“魔鬼”——“不許我做什麼我立刻就做”。她不再愛唐何塞時,唐何塞怎麼哀求,甚至拔出刀來威脅也沒用,她絕不改口或求饒,連中兩刀,一聲不吭地倒下了。卡門不擇手段,蔑視和反抗來自社會和他人的任何束縛:“寧可把整個城市燒掉,也不願去做一天牢”。哪怕拼了性命,她也要維護個性的自由,保持自我的本色。

梅里美筆下這些人物,根本不負任何使命,與世人所詮釋的命運無關;他們處於人事的邊緣,遊離於社會之外,猶如荒野的蕪草、叢林的雜木,隨生隨滅。他們生也好,死也好,無所謂悲劇不悲劇,無所謂邏輯不邏輯,無所謂意義不意義,不能以常人常理去判斷。他們有的只是亡命的衝騰勃發,以及生命所呈現的眩目的光彩。梅里美這些故事的結尾,都是鮮血淋淋的場面,冷酷無情的毀滅,如新郎阿爾封斯被維納斯勒死,熊人洛奇在新婚之夜將新娘撕爛;《科隆巴》《卡門》中有多少人慘死……然而,梅里美並沒有把這種悲劇題材寫成悲劇,至少沒有寫成真正意義上的悲劇,的確是其匠心獨運之所在。

《卡門》的讀後感 3

《彼得卡門青》是黑塞27歲時寫的成名作,黃色封面上,青翠草坪後,金黃色的樹林鬱郁蒼蒼,充滿了溫暖與生機。

這本書裏,黑塞描寫了卡門青的前半生,他的友情、愛情和親情,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思索。

卡門青最後感慨,“經歷這麼多考驗,浪費這麼多青春之後,我得到了什麼呢?”

回頭去看,卡門青年輕時博覽羣書,四處流浪,以投稿寫作自力更生;他經歷了友情逝去、愛情受挫;他拋棄所謂的社交圈,在平凡人羣中尋找溫暖;父親年邁時,卡門青回到羣山環繞的故鄉,參與村裏的房屋翻修,以及兩座水壩的修復工程;他曾經”不喜歡與人相處,勉強與人交往,態度總是帶着嘲諷與輕蔑”,歷經磨練後,他努力變得“平靜、謙遜與成熟,內心更加生氣勃勃”。

這樣可以說,卡門青得到了成爲文豪的企盼,美麗動人的經歷,還有曾經邂逅的朋友。

好像與我們的.青春不一樣啊?不用努力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嗎?對於這個世界,是否我們的理解並不真實?

想起我父親沒上過大學,但是他和我說,考上好大學,你就自由了!那會我也沒上過大學,還真的相信了,甚至迫不及待去往他所描述的自由世界。

高中三年,我曾經好奇,爲什麼身邊的同學都不快樂?竟有這麼多人(也包括我),盼着高考結束那天,把所有教材狠狠撕破,扔向高不可及的天空。

可真到那一天,我們衝出考場,青春歲月的悲壯與孤獨被拋之腦後,大家好像又忘了撕書這件事。也許我們擔心,撕了書萬一需要復讀怎麼辦?總之,曾經那麼期盼的事,突然就不重要了。回首來路,心裏有些惆悵。好在,大家都考上了大學,我們可以向前看。

大學第一天,我和一個小圓臉,看着憨厚老實的同學說,以後我們每天去圖書館看書吧!

我在腦海裏幻想,四年苦讀後,畢業那天,我氣質非凡地揮別校園。我爲這樣雄心壯志的自我,這樣青春洋溢的理想激動不已。那時候,我還是清晨七八點的太陽。可惜,我並不知道,那時候也是我大學生活的巔峯,是我青春拋物線的頂點。

四年荏苒,我在圖書館裏偶爾停留,讀過《大秦帝國》,看了《Prison Break》、幾部記不得名字的港劇,從知網上拼湊過幾篇“論文”。畢業時,論文指導老師抽空在鼓樓校區見了我一面,他很擔心我的論文無法畢業。

關於這,想起我有個朋友,他畢業前一晚倒騰了一篇論文,第二天論文答辯,系主任問他:你論文抄誰的,你知道嗎?我朋友一頭霧水說不知道。系主任桌子一拍:是我的!

臨近畢業,我們工作落定,朋友約我爬泰山。蜿蜒的山道上,霧氣氤氳,他和我說了這個段子。我隱隱有種感覺,腳下的泰山,並沒有那樣一覽衆山小。大學的世界,不是我父親描述的那樣,也與我的想象去之甚遠。甚至,和論文指導老師的理解也不同。他可能不知道,我最後沒有修改就把論文交了上去。

我也像卡門青一樣追問自己:“經歷這麼多考驗,浪費這麼多青春之後,我得到了什麼呢?”

一紙畢業證書,一份謀生的工作,以及青春沒能免於荒廢的遺憾?哦對了,還有那圓臉同學,他在我的提議下,每天讀書學習,直至畢業那天。

《卡門》的讀後感 4

因爲中考,這個暑假變得特別長。時間一長,便覺得無所事事,懷念起學校來。開始覺得閒在家中的自由,比不上被“圍”在校園內的自由來的有真切感。

於是在某個冷氣開的十足的夏夜,再次從書櫃深處挖出了這本充滿了自由味道的書自由是嚮往的主題。

卡門一直是一個嚮往自由的女人。作爲一個女人,她是少見的,至少在那個時代是。毋庸置疑,她是子她的男人的,但她無法忍受被那樣的子情,那樣的“羅姆”所禁錮。

“‘你知道嗎?’她對我說,‘自從你正式成爲我的丈夫之後,我對你就沒有以前你做我情人時那樣強烈了。我不想被人糾纏,尤其不想聽從別人的支配,我所需要的是自由!’”

這是卡門對約瑟最初的自由宣言,但約瑟不理解卡門,不理解波西米亞人對自由的嚮往,“對他們這一民族來說,自由就是一切,他們會爲了少做一天牢而不惜放火少掉整座城市”,他到最後也無法把波西米亞人就像生來就有的對自由崇尚溶入自己的生命,這也註定了他和卡門的結局——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他們的相遇也就註定了他們會有這樣的結局,或者說他們是兩條直線,最多隻有一個交點,過了這個交點又是兩個世界。

卡門是鳥,而約瑟是一個漂亮的鳥籠。

鳥兒喜歡這隻漂亮的鳥籠,但她忘了鳥籠會奪去鳥的自由

卡門沒有忘記自己是一隻鳥,漂亮鳥籠和飛翔她只能選擇其一,她選擇的是“自由”

“作爲我的羅姆,你有權殺死你的羅密,但卡門永遠是自由的……”

這是卡門最後的自由宣言。

飛翔是自由的主題。

卡門讓我想到了一個人。他瘋狂地崇尚着自由,就像卡門一樣。他喜歡大聲地喊着“tobetobetobetobetobe!!!!!!!”(tobe是日語中飛翔的意思),他寫的文字中充滿了“fly”、“sky”、“free”那樣的字眼,“自由”這個詞作爲他生命中所追求的主題而存在在他的眉宇脣齒之間。雖然他所向往的自由和卡門有所不同,但那都叫做自由。

他的名字叫做“hide”——那個永遠追尋自由永遠不知道自由在哪裏的孩子,那個想要借蝴蝶翅膀飛向粉紅色天空的孩子,那個正在宇宙中翱翔着的孩子……

他站在海邊張開雙臂站着,我在他落在深色沙灘上的影子裏看到了自由——就刻在那影子上,刻在他的骨髓裏。

他的自由是他一直也是永遠都在追尋的.東西……

我想他從來就都沒有後悔過去爲了追尋自由而付出的生活付出的音樂付出的他的一切,他和我(也許是我們)一樣,永遠尋找着,所以永遠自由着,正是因爲找不到,才安心地竭盡全力地去尋找,頂峯之上總是空虛的,所以還是一直持續下去。

“他的自由是遊離在掙脫束縛之間的一種進行中的狀態,換言之,就是束縛存在在身邊的時候,才最能體現出,也最讓他感覺到自由,簡單來說就是追尋大衆意義上“自由”的這個過程——他將這個動態過程稱之爲“自由”——我想這就是他的自由了。(層面是屬於生活的——“音樂”是手段或者說方法~——也就是“鬥爭中”的武器)”

沒有人能找到自由,沒有人能理解他人的自由,所以便各自追求各自的自由。,,

天空是飛翔的主題

我的自由,我要的自由是什麼?

一次在電視上聽到椎名林檎的《莖》,我聽到了自由的聲音。

腳步聲,絃樂,還有各種不知名的樂器。

海鷗的叫聲,扇動的翅膀,大段的貝司。

“秋天的蘆葦塘,白色蘆葦搖曳,風撫過皮膚帶來酒精蒸發般的涼意,翅膀一下一下地扇動着,白色鳥兒從蘆花中迎頭飛向灰色的天……”

腦海中浮現這樣的畫面

我是相當喜歡梅里美所塑造的“卡門”這個瘋狂的女人的形象的。卡門在追求自由,我也是,也許你也是,他也是,她也是,甚至它也是!

小時候是希望長大可以沒人管,不被爸媽從起牀“煩”到睡覺,其實也就是要自由;現在長大了就是希望能夠喜歡自己喜歡的,做自己想做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總的說就是可以去完成自己的理想吧!擁有環遊世界的夢想的女生,和吹噓着自己曾騎車到上海的男生,大家想要的都是自由。

和很多人討論過“自由”這個詞,每個人的自由都是不同的,但大家的想法都不禁相同——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的狀態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存在的,連星星都是要按照軌道運行的。就是因爲不存在,知道無法找到,所以纔不聽地去尋找吧!或者說自由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過程,一種追求“自由”的過程,當然還可能是一種心境。

“關鍵是自己的心中沒有束縛就好了,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圈子~不要畫地爲牢不是就好多了嗎?”這也是一種自由,擺脫心中的“黑洞”,不胡亂給自己施加壓力,封閉自己,那得到的也是一種自由呢!

“受約束的是生命,不受約束的心情,受約束的是心情,不受約束的是生命”也有人這樣着偶爾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回頭看看,四下看看,也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

自由,這個筆畫簡單卻相當複雜的詞,就像童話故事中的青鳥,不斷地被人追尋着。看看兩個字,就像兩扇窗,兩扇自由的窗,我們透過玻璃向外看着,看到了天,便下了決心去追求那美麗的顏色。

自由,是一種在通透的藍天中飛翔的感覺吧!

擡頭望望,天會是像海一樣的藍色。

謹以此文獻給永遠自由的卡門,正在宇宙中翱翔的hide,以及和我一樣在追求自由的各位。

《卡門》的讀後感 5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條通往自身的道路,都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對一條途徑的暗示。沒有人曾經完全成爲他自己,但是每個人都努力變成他自身,有的人模糊,有的人清醒一點,每個人都在儘自己的努力。每個人身上都帶着出生時的殘餘,史前世界的粘液和蛋殼,一直到生命的終結。----赫爾曼黑塞

《彼得卡門青》這本書是黑塞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有人說它是一曲古典主義的輓歌,有人說,它是一個人自我救贖之路的求索,也有人說,他是黑塞本人的真實寫照。

還記得馬克思曾說過一句話,人是所有社會關係的總和。從精神上,我是否能理解爲,我們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進,每個人的思想是由他所在社會上的所有其他人共同影響,而這些影響所留下的印記,綜合起來,最終又成爲自己的思想。這不禁讓我想起三個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

黑塞筆下的彼得卡門青,來自於一個偏僻的瑞士小山村,村裏大多數人都姓“卡門青”,在那裏,時間彷彿是停止的,村民們世世代代都守在這片土地,過着平靜祥和的日子。“長久身在客地的'本鄉人,又重返故里時,除去見到幾家人家的舊房頂更新了,幾家人家半新的房頂變舊了之外,再不會見到有什麼變化”。不安與此的彼得卡門青堅信,遠方的大千世界纔是他想要的未來,在心愛的母親去世之後,他終於壓抑不住對遠方的好奇心和憧憬,離開了自己的故鄉。

當卡門青來到繁華的大都市——蘇黎世,他歡欣地展開自由之翼,用自己的獨特方式,用山裏人未經世俗污染的眼光,打量着這個陌生又絢麗的世界,只是,不久他便發現了自己與這個社會之間隔着一道厚厚的無形的牆。儘管如此,他還是努力嘗試讓自己成爲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他也收穫到愉快而真摯的友情,遇到了令他怦然心動的女畫家阿格麗哀蒂。可那稍縱即逝的單戀愛情、摯友理查德的溺斃等等讓他對這個曾倍感期待的現代社會大失所望,那些曾經他相信的愛情、友誼和青春一一逝去時,他的內心充斥着信仰與懷疑的交錯。

縱觀全書,孤獨似乎從未遠離卡門青,奈何上天又賜予他一顆渴望被愛的心,這種矛盾性貫穿於卡門青的一生,當他從這場“夢”中醒來,驚覺自己的靈魂永遠無法融入這現代社會,於是,他帶着對這個世界的失意,再次踏上他的流浪之旅,尋找一個能讓他靈魂棲息之地。他徒步遊歷羣國,卻從不願意停駐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卡門青是個孤獨的靈魂,他寧願把無言的大自然當作一個久別重逢的知己,與之探究萬物的內涵,卻不願意敞開心扉與人相處。當行走的路越來越多,孤獨感、疲憊和迷茫越來越沉重。那種凜冽刻骨的孤獨讓他逐漸懂得,“人生不盡美好,追尋自我註定孤獨,而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當卡門青遇到博比、木匠一家人、小艾姬時,命運女神對他露出了善意的微笑,他的內心世界慢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陽光再次照進他緊閉的心房,他重新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他欣喜於與木匠一家人頗爲融洽的相處,耐心地聆聽木匠太太討論做菜的細節;他喜歡每天花一兩個小時陪在單純善良的小艾姬身邊,像天使一樣跟她描述草原、湖泊、森林之美,陪伴着小艾姬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時間,直到她雙眼漸漸失去生命的光彩;他沉醉於從小就癱瘓的博比那悠遠綿長的歌聲,折服於這位可以從生活中各種細節追求快樂的鬥士,正是博比,讓卡門青懂得,病痛、貧窮、孤寂,是無法擊敗一個堅強、博愛、感恩的靈魂,那些痛苦,猶如過眼雲煙,沒有在博比內心留下任何痕跡。

與博比朝夕相處的那段日子是卡門青一生中最豐富也最難忘的回憶,這個佝僂者所遭受的折磨,永遠無法掩蓋住他人性的光輝……他就像一位人生導師,讓漂泊、孤獨的卡門青疲憊不堪的靈魂尋得休憩之處。他們一起看書、玩多米諾骨牌、翻閱旅遊時拍攝的照片和日記,一起欣賞窗外初冬的景象,一起到動物園餵養小動物,一起傾訴和傾聽,最後,在卡門青的懷中,博比滿懷對生命的感激和母親的思念離開人世......回想到與博比刻骨銘心的羈絆,卡門青感到痛徹心扉,但他慢慢對死亡感到坦然,因爲他逐漸明白“死亡是聰明的兄長,我們可以放心地把自己託付給他,他會知道在我們有所準備的適當時刻前來。我也突然懂得,原來痛苦、失望和悲愁不是爲了惹惱我們,使我們氣餒或者無地自容;它們的存在,是爲了使我們心智成熟,臻於完善。”

倦鳥思巢,落葉歸根。閱盡人間滄桑、飽經生死離別的彼得卡門青,最終選擇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回到了他追尋自我之旅的起點、靈魂的歸宿。那裏湖水依然湛藍,那裏陽光依然溫暖,一切,如昔。

《卡門》的讀後感 6

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爲《卡門》。卡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死在愛他的人的刀下。讀這本書時我感到激動、震驚,又在激動和震驚中追逐着這位放蕩的波希米亞姑娘的各種奇特的思想和行爲。

卡門像一股不肯循規蹈矩的流水,願意奔向哪裏就奔向哪裏。她狂放到了荒唐和邪惡的地步:她由於討厭一個女工誇耀自己有錢,竟然用刀子在那位女工的臉上劃了十字。她行騙、劫物,隨心所欲地取笑人、捉弄人。她可以爲自己所愛的人而獻出一切,又可以隨隨便便的拋棄他,就像扔掉一塊破布。她不顧一切地幫朋友反抗死亡的命運,但同時又專橫地把他拉上了一條罪惡的道路——當強盜。

是的,她又像一股驚心動魄的禍水,把動亂和犧牲帶到它流經的.地方。但是,多少年來,讀者並沒有把卡門當做一個批判的對象,相反,卡門這個故事被改編成話劇而廣爲流傳。我也被卡門深深地吸引住了,這是因爲卡門的所作所爲恰恰與當時那個僞善的社會相對立,我不斷感到卡門對當時社會束縛的突破,感到她從逆反中向上的最求。她對深深愛她、而她已經不再愛的人說:“繼續愛你,這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我不願意。”她是多麼真實的人。對於卡門來說,理想和自由遠遠高於生命,她輕拋生命來追求理想和生命的性格,她的行爲、爲人,正如作者描寫的一樣:她的每一個缺點總有一個優點作爲陪襯,而這個優點在對照之下,變得格外顯著。

通過《卡門》這本書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自己的理想必須追求,就如卡門一樣。心所向,持以恆。

《卡門》的讀後感 7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名叫《卡門的舞步》的書。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門的舞步》有美聲、流向大海的河、小西湖的夏天、貓王等十二個篇章。在這十二個篇章中我最喜歡美聲這個故事,它主要講了一個名叫柳雅鳴的歌收和一個崔永苑的歌手爲了參加半年後區裏將舉辦的美聲大賽一直努力學習美聲終於他們與老沙、二楞一起以理髮師四重唱的`名字參加了比賽,並獲得了一等獎。

讀了這個故事我被他們的努力所深深感動,他們爲了比賽堅持學習美聲,不顧一切找了一個又一個的音樂老師學習音樂,有一次在一個晚上他們在公園裏練習歌曲《我的太陽》時被保安捉住惹了一系列的麻煩,可他們不氣餒繼續堅持練習,最後終於成功了。我很敬仰他們。再想想我,我一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做什麼都不會堅持,記得有一次做數學題遇到有一題不會,沒加思考便把作業本一扔,就大喊“難死了、難死了,媽媽你快來幫幫我。”媽媽過來給我講解後,才發現原來這道題是如此簡單,要是我仔細動動腦筋也不是不會的。我卻在困難面前退宿,讀這個故事後我感到無比的慚愧真想找地洞鑽進去。以後一定要改正,做一個不怕困難的人。

《卡門》的讀後感 8

今天,我讀完了《卡門的舞步》這篇文章,心裏諾有所思。

《卡門的舞步》講的是我和小松鼠“卡門”的故事。哥從樹上救下來一隻小松鼠,這隻小松鼠會跳舞,我就給它起名“卡門”,我對卡門無微不至,直到有一天,我和哥去玩,結果回來時卡門被強烈的陽光奪走了生命……

我覺得,卡門就像一個寶貝,失去了,必然會傷心,而意外已經發生了,也就不能重來。“世上有不少意外,不要過於自責,如果那天沒有這麼毒的太陽,如果爸爸剛好回家,如果……然而,世上並沒有這麼多如果,重要的是能夠避免相同的'錯誤,一切還要繼續。“我合上書,嚥了口唾沫,把這些道理嚥下去,記到心裏。

是啊,世上沒有那麼多”如果”,受到挫折不氣餒,讓我們整理心情,繼續努力吧!

《卡門》的讀後感 9

學校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活動。這次活動目的是想讓我們體驗父母的勞累,父母對我們的愛是深深的,純純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給媽媽洗腳:晚上的時候,我讓媽媽坐在沙發上,打來一盆溫水,輕輕地擡起媽媽的腳,脫掉襪子,將雙腳泡進水盆裏,用雙手往媽媽腳上潑水,認真而輕輕地搓着媽媽的腳背、腳後跟。洗完後我用毛巾擦乾拉她的雙腳。我頓時想:媽媽爲我付出了這麼多,爲了我成天的奔波操勞,而我卻一次又一次地傷媽媽的心,我應該嗎?現在想來,我真的恨自己的無知和懵懂,當初爲什麼不站在媽媽的角度想問題,爲什麼不靜下心來好好地與媽媽說話呢?哎,在以後的日誌,我會加倍的關心體諒媽媽。

幫媽媽洗衣服:雖說現在科技發達拉,洗衣服可以讓洗衣機來幫忙,可是這次我要用雙手完成這次“幫媽媽洗衣服”的任務。我首先把衣服倒入大盆裏,放入大量的水,再加上一些洗衣粉,浸泡5分鐘;之後,一點一點地洗,洗乾淨後再用乾淨的水沖洗;最後把衣服曬在涼臺上。OK,看看自己的雙手已經成了剛出爐的“熊掌”,腰也很疼……說不出的痛。再想想媽媽,冬天的時候,我穿的棉襖,不能用洗衣機洗,媽媽只能用她那飽經滄桑的'雙手,而她從不說一句怨言,從不表現出累的一面……

通過這次活動,我終於明白家長對孩子的一片苦心,明白了他們的累與痛。我們當子女的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父母,理解父母,獻上自己的一片感恩的孝心!

《卡門》的讀後感 10

高中學生雖然接觸過歌劇,但由於個人的知識結構以及愛好,他們對歌劇音樂瞭解比較少,感覺歌劇比較陌生,離自己非常遙遠。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圍繞本節課制定合適的教學目標,再通過什麼方法和手段達成這些目標,是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卡門》這節課從選材、過程設計、教法和學法上的考慮就是如何把學生認爲高深的知識簡單化,讓學生輕鬆愉快的來學習歌劇的知識,在老師的講解及引導下學生懂得:歌劇的定義以及發展,歌劇音樂中獨唱、重唱、合唱的關係;歌劇音樂的特點及作用,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懂得如何欣賞歌劇,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課堂導入時,我選用了視聽結合的方式,我來演唱歌劇《卡門》中的《鬥牛士之歌》片段,視頻裏的鬥牛士來表演,從而讓學生了解我們將要講到的藝術表演形式:歌劇。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欣賞歌劇聲樂時,我以故事情節爲線索,欣賞了歌劇《卡門》部分聲樂片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出問題設下懸念,提高學生的興趣。音樂的表現方式、分析主題音樂的旋律、結構和特點、學唱等環節中,學生都能夠樂於參與。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首先,引用《卡門序曲》作爲課堂前置,在音樂聲中學生快速瀏覽導學案,瞭解故事劇情。正式上課時,採用視聽結合的辦法吸引學生興趣並引入課題,緊接着,採用故事情節爲導線、將四幕歌劇卡門第一幕——女主角卡門登場時所演唱的歌曲《愛情像只自由的小鳥》作爲第一個音樂,讓學生欣賞並思考音樂是如何刻畫人物性格的。學生回答後,通過簡單的旋律分析、節奏分析等來說明作曲家這樣使用音樂的目的,從而揭示音樂在歌劇中的作用之一-刻畫人物性格。

第二段音樂《鬥牛士之歌》算是這個歌劇比較精華的唱段,因此,使用這段音樂的目的在於通過讓學生學唱《鬥牛士之歌》來感受鬥牛士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也暗示音樂在歌劇中的作用之二-塑造人物形象。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也較集中地體現在學生學唱很積極,我能夠明顯地體會到學生在完成學唱後的學習熱情又有了提高。

第三段音樂《卡門之死》的設定,也是爲了本課所講的故事情節有個完整性,在這個片段中再次出現《鬥牛士之歌》主題旋律,人物矛盾在音樂聲中激化,讓學生能夠分辨出這段音樂的情緒變化,時而激昂時而悲壯,讓學生感受音樂在歌劇中的第三個作用-激化矛盾、暗示劇情發展等。宣敘調這種演唱形式的出現,也讓學生區分了它與詠歎調的不同。

從課堂教學反饋的結果看,基礎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以及情感體驗的教學目標也都基本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較好地發揮,教學中師生配合默契;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得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但任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

《卡門》的讀後感 11

針對本次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一、教學設計與課堂機智的聯繫

教學設計是課堂機智反映的基礎條件,教學的每個環節應遵循學生的心裏特點和認知能力,做到有法可教。課堂機智是教學設計的創造和檢驗,每個教學都會出現教學意外如何變教學設計爲教學意外服務,需要讓自己的教學環節細化和內化 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以萬變顯不變。針對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中,關於把歌劇序曲置前是否科學性,我問了吳老師和單老師都覺得好像對教學目標有牽強附會,或者影響卡門序曲主題ABC的教學效率性,應都認爲放在最後比較好,儘管放在前面我是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卡門戀情的敏感話題讓學生對後來卡門序曲欣賞有更好的背景瞭解,但是更多的是削弱卡門序曲整體形象。

二、教學態度和教學技能的聯繫

從廣義上說教學態度是屬於教學技能範疇的,但是從狹義上說教學態度是獨立的,它是表現一個教師從課堂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的反映和變化,儘管精湛的專業技巧,深情的歌聲,動情的音樂 能直接感染學生,但是學生的參與能力往往是和教師跟學生的溝通有很大關係,而教師能否拉近學生的距離,需要教師通過語言和肢體、神態來刺激學生,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我們經常看到有經驗的教師並不是一次性的詮釋和表現音樂,而是通過在特定的場合爲音樂的碎片通過自己的引導加以組合,讓學生更理解和記住音樂,通過有效的提問促進學生活躍思維,本堂課對於本人在課堂上表現的'充分自信和投入得到了在場聽課老師的充分肯定,但是提出的問題是否更好促進學生的學習得到單老師指點和幫助,單老師指出我的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要提出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學習的心裏特點,要做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這不僅是師生的一問一答更重要的是利用具有音樂性的手段來指導課堂和達到所需要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重複和教學變化的聯繫

要讓學生能夠長期的記住音樂,必須重複聆聽和歌唱。所以教學中經常會重複使用過的教學的方法,我們在來一遍,再來聽一遍等等教學重複。但是單一的重複顯然教學效果會不盡人人意,學生聽這乏味,毫無樂趣,怎樣讓這些重複變的樂趣就需要變化着的教學,教師通過改變教學手段和不同的教學表現來刺激和引導學生能產生強烈的興趣,爲課後教學效果的延續有一個生成的過程。本堂課中採用的教學重複包括哼唱主題和複述迴旋曲式,這兩個方面在時間上比例不夠,以至於學生無較好的記住主題,具體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變相同的主題不同的教法,不同的交流。因此如何變化重複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巧妙的構思和較好的課堂應變能力,作到不流痕跡的變化,滲透式的重複。

總之,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一們集歌唱、演奏、舞臺藝術的一部歌劇 。唯一的是有一位老師自己的完成,所以新時代的教師不是一位說書者更不是一位表演者,而是即是一位說書者也是一位表演者,是感悟生活,體驗酸甜苦辣的沉澱。讓內容音樂些,讓過程快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