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死於威尼斯》讀後感

《死於威尼斯》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死於威尼斯》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死於威尼斯》讀後感

《死於威尼斯》讀後感 篇1

任何事物,包括死亡,都不能讓追尋美麗的事情屈服。

人活着真難,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卻還不願放棄美麗,人就是這麼傻。美不是生命的貪婪,而是生命的本能。這世上能震撼人性的文字是生命的故事,美的傳說,而誘惑我們繼續讀下去的永遠是生命在突破禁忌尋找美。

一個老男人的美少年之戀,在規規矩矩的世人眼中,不是異類就是變態,可人的骨子裏總有那些不容於時代的魂魄。一個人一生都在經歷着花開花落的故事,怎樣綻放是其自由,怎樣敗落是其選擇。阿申巴赫並不是異樣的人,只是時代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只是在細緻地探尋生命早已逝去的美麗。

藝術家是人,是人就必須面臨着生命的種種不可思議之困厄,比人生之苦難更難以寬恕的是完美只是一個終不會實現的幻夢,人生本就是不完全,因此有着放棄生命的人,但更多的卻是永不言敗的人。難以否認,生命總有無盡美麗,但總歸是複雜,人獲得新生,往往是從自然裏尋找。旅行不單純是寧靜的故事,反而是自我的救贖。可誰知,美終成生命的極限,不是行走在威尼斯,而是魂斷威尼斯、死於威尼斯!

這世上在對的時間遇上一生爲之生死的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需要用生命來尋覓。一見鍾情的存在往往是根據我們眼中直觀的美麗。阿申巴赫只覺得塔其奧是在自然界或造型藝術中,從未見過的精雕細琢的可喜的藝術作品。這第一次的會面或許只是一種藝術家對美的高度敏感,而當在海濱時的會晤,阿申巴赫纔對陌生又熟悉的美具備了生命的共鳴,原來,自然美在生命美面前永遠不過是一種陪襯,塔齊奧的希臘美神之容貌,花樣之青春,純粹之心靈,在孕育生命的大海面前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這時,阿申巴赫才深刻明白,美是人無法抗拒的,哪怕是錯的,哪怕是得不到的。

人想超脫人生,唯有死亡!人最偉大的地方是不曾擁有高貴的靈魂,卻有着追尋美麗的勇氣與能力。阿申巴赫的第一次別離是客觀上造就的,第二次壓抑是人的理性與情感之間的光榮聖戰,一次次的失敗,讓其終抵不住美對生命的誘惑,若想得到這種美,就是貪念,若不想得到,也就只能以比美更加深刻的死亡來救贖。

時代中的人的一切都是時代給的,美的醜的,好的壞的,我們都沒有選擇,但往往越發這樣,我們便越不想按照時代既定的方向尋找美,而往往這種探尋美麗的創新之舉幾乎是要命償。塔其奧之美對阿申巴赫生命之震撼,讓其一不小心愛上美,此刻爲其沉迷,終生爲其沉淪。人在情感完勝理智的同時,這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敵不過我們眼裏的那個人,哪管生死,哪管災難,哪管時間,哪管性別。

這部作品所描繪的愛情與美麗都是阿申巴赫單方面的沉迷,對塔其奧而言,這個人連過客都算不上。暗戀是世上最省錢的戀愛,卻是最需付出更龐大的愛。美與愛的最高境界並不是佔有,然而,極力想要擁有的卻是大多數。阿申巴赫不是不想獲得這愛與美,可當其一步一沉淪,在美麗之外所需深思的因素越來越多,他必須取捨。就這樣,在似乎永遠也得不到的狀況下,他選擇默默將美留在心間,卻又在將倫理道德與是非觀念包裹着美的心。偉大的人是既能爲美而生,爲美而死,更多將慾望限制在人性的規矩裏,以便創造更大的美麗。

矛盾的人更加真實,但也是人生大苦的根本原因。美是生命最真實的,但我們都必須戴上僞善的面具活在這個不需要真實的世界。在彌留之際,阿申巴赫滿是塔其奧在大海上的生命之美,他用盡僅剩的力氣也只爲抓住眼前的美麗,奈何生命死去,一個人的美與追尋美麗也會永遠與黃沙被埋沒。在不少人眼中,阿申巴赫對美的定義與追尋並不合理,也因此是其"死於威尼斯"的根源,倘若他能夠放棄這種所謂的執着,或許,就不會死去。

雖然生命已經註定爲死亡而存在,但我們從來沒有必要爲了等死而活着。阿申巴赫需要美,渴望愛,把生命留給了這座水城,可唯獨他不欠人生什麼。儘管理智偶然戰勝情感,但他總體上還是活出了自我,活出生命應有的色彩——美麗。雖然這美稍縱即逝,而且如謎一般,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們認可的美麗,是我們的心靈認知的,或許,不會爲其他人與這個時代所接受,但我們仍希望他們不能接受,但也必須尊重!

生命最悲傷的事不是死亡,而是追尋美麗的事情所面對的.大山是我們一輩子都難以越過的。美並不存在,但人有了一顆發現美的心之後,美便存在了。而在一個生命裏缺乏美甚至自我都消亡的時候,追尋美的心意與力量無比強大,這時候,就算是死在威尼斯千次萬次又有何妨,我們值得爲美獻出生命。

一生緣只爲美,人生太美,活着便就是最大的美麗了,活着的時候,我們還是我們自己,不過有我們一生爲之而奮鬥的光。

《死於威尼斯》讀後感 篇2

托馬斯曼的著名小說。篇幅很短,幾乎可以一天看完。托馬斯曼筆觸比較細膩,一開始嘮嘮叨叨說了好多關於他自己的心事,如何成就今天的成績之類的。後來直到各種機緣巧合來到威尼斯纔開始變得生動起來。他愛着的是波蘭美少年塔奇奧,那時他認爲的美還是希臘雕塑般的美,蜜色的頭髮,大理石一樣潔白的皮膚,即使在威尼斯的陽光下數日也絲毫沒有變色。

對於威尼斯霍亂疫情的描寫也能和現在當前的疫情似乎聯繫起來,人們的反應是那麼不可思議,但疫情當下卻又每個人都能理解,當局一開始極力否認,然後說是從外國傳來的疾病,死亡人數又忽上忽下,沒有確定數字,商鋪和當地人欲言又止,因爲一旦臭名昭著帶來的經濟上的影響不可估量。

至於托馬斯曼在書中承認的性取向等等我覺得早就不該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了,自古從紅樓夢到金瓶梅就沒有少過男男之愛,到現在同性婚姻已經得到多國承認,這還有什麼好驚奇呢。唯一值得驚奇的可能是托馬斯曼終身和妻子在一起,育有多名子女,終身未公開自己性取向罷了。但難道不是同性戀者就不能對同性產生什麼情愫嗎?至少書中對塔奇奧的愛慕只是停留在愛慕而已,並沒有太多身體的接觸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