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精選10篇)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精選10篇)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1

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不能像以前那樣的自由,想出去就出去,想和誰搓一頓就搓一頓,孤獨成爲一個暫時的常態,這孤獨並不全是一個人獨處,缺乏與人交流,更多是偏於精神上的孤寂,一種與以往習以爲常生活不同的狀態,你無需每天每時每刻與你熟悉或不熟悉,喜歡或不喜歡的各種人,做着你願意或不願意的事情。

也在這個孤獨的時刻,你會有更多的時間,有更多自己獨處的時間,於是我看完了這本《孤獨是生命的禮物》的書,這書是來自臺灣島上作家們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劉克襄、馬家輝、朱天衣等的一部散文合集。剛開始想讀這本書,首先就是被書名所吸引,被那“孤獨”二字攝了心魂。讀書人愛書人寫作人偏愛孤獨,但又不完全甘於孤獨,孤獨中也希望聽到些聲響,可是真要去與人周旋卻覺得更加孤獨,這樣處在兩難境地的人羣,恐怕也就是通過讀書來緩解孤獨了。唯有文字是最療傷的藥,最慰藉的暖。

這本書基本搜錄臺灣地區七十至九十年代一些作品,不知道爲什麼,臺灣作家的文字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感,就像是島上瀰漫着一層薄霧一般,細細地低語似地在文字裏徘徊,感覺他們的文字總是那種淡淡的花香般,從不張揚,可是那種情懷默默地就鑽進你心底裏去了,讓你不由地一道沉下去,靜下去。

文字裏,寫時光,寫人心,寫情懷,寫孤獨,寫文朋詩友,寫讀書,寫同志,寫青春,寫親情,散文,終歸是一道道默默的光,照亮每一個暗夜裏的獨行人,讓我們看到自己在這個世上並不那麼完全孤獨。

其中第一篇,林清玄的《眼前的輪迴》,人生的孤獨。從去銀行辦事的過程中看到兩件輪迴,都是輪迴的生活或者停留在原地的生活。跑三十年的航運新聞的人和銀行每天按時打卡的工作人員,讓作者想到了很多,參透人生的想法,細細品讀,句子優美卻又帶着悟性,看似繁華卻又帶着平靜,好多句子不就是說的自己和周圍的人羣,讀完這一篇只想靜靜閉上眼睛,冥想一陣。

我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這樣在平常中輪迴,雖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會有所不甘,但無論曾有多少輝煌時刻,最終還將歸於平常和孤獨,正如林清玄寫道“每天的出門,只是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但我想孤獨不是終點,不是宿命,我們學會孤獨,獨自體會着孤獨,放空一切雜念,感悟人生,在與天地間的交流中昇華靈魂。儘管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這也給了我們生活的動力,那就是找尋知音,讓內心不再寂寞,從而無所顧忌地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天,讓輪迴到來前,能一直開心健康地活着,去迎接幾十年後的下一個新的輪迴。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2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收錄了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等人近期創作的散文作品。他們在書裏談論親情、談論友誼、談論失去的青春、久別的故鄉,還有珍貴的愛情。

這些作家裏有的還年輕、有的已是年過花甲。然而在他們娓娓道來的文字裏,無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淺的孤獨感。

不論愛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獨都是人類必須去面對和承擔的永恆宿命,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夠將它改變。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它能讓人堅強,讓人自立,讓人構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這些真正獨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現實世界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原因。

人民常說,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有朋友的人,當然不會孤獨。

而當我看完《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時,才深深的體會到,孤獨不是寂寞,而是一生相伴的夥伴。只有學會與孤獨相伴,才能不妥協、有勇氣,有尊嚴。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3

在現代社會,代表孤單、孤寂、單一等意思的“孤獨”卻意外地成爲了一個熱詞。這本身就是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孤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爲:“獨自一個人;孤單;孤立無所依附;不合羣;不喜歡跟人來往”。但是漢語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問,對“孤獨”這樣的解釋已經是遠遠不夠的。孤獨,其實是一種狀態,孤獨者都是思想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孤獨者,代表安靜、代表思考、代表自得其樂,代表了一種哲學的存在。

另外,通過對孤獨與寂寞進行對比來理解“孤獨”也是一種很好的視角。寂寞是一種迫於無奈的虛無,百無聊賴像困獸一樣踱來踱去,是一種焦灼的狀況,甚至是一種無所適從的可憐,這樣的狀況稱爲寂寞,它跟孤獨不是一碼事。而孤獨是自成世界的一種獨處,孤獨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孤獨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表現出一種“思考人生”的高貴,或者說,孤獨是一種境界。

上述這些想法,其實都得益於《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這是一本以“孤獨”爲主旨的散文集,收錄了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麥家、閻連科、王安憶以及楊瀾、周大新等人的作品,這其中,有直接寫“孤獨”的,如納蘭妙殊的《租客》一文,雖然寫了很多人,很多事,經歷了很多的搬遷與變動,但是骨子裏對於生活的一種“孤獨感”,甚至,作者買房的時候,作者都寧願只寫先生一個人的名字,她的“孤獨”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寫歷史的變遷所帶來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寫楚劇與人生的悲歡離合,充滿了歷史的縱深感和命運的無力感;也有間接寫“孤獨”的,如阿來的《達古的春天》,純碎是對大自然的一種“獨有的享受”,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是對自己獨享春色的一種得意。還有周國平先生在序言裏對“閱讀與人生”命題的深入解讀,讀書,遠遠不是當前全民陷入的一種“全民狂歡”,不是“讀書節”,不是各種“讀後感”,更不是“報告會”,讀書同樣需要讀出“孤獨感”。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如果我們遇到了“孤獨”,千萬不好緊張,更不要無助、害怕,也許,我們離理解人生的真諦更近了一步。孤獨,是生命送給我們的禮物,不懂得孤獨不足以談人生,它是人生的催化劑。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4

近期,有幸拜讀了所團委贈書《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是一本由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等名家作品組成的散文集。這些當代文壇巨匠們,以各自的經歷爲線索,爲讀者們展現了對於孤獨、對人生的思考與啓發。文字裏,他們寫時光、寫情懷、寫文朋書友、寫人世沉浮,包羅萬象卻又不離其宗,所有的瑣碎最終都歸於一點,像是慢慢長夜裏一束默默的燭光,搖曳中照亮每一個人生旅途上的獨行人。

對於人世間的孤獨,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體會。孤獨不同於孤單,孤單只是客觀上孑然一人、形單影隻的狀態,而孤獨卻是紮根於內心深處的感受。一旦孤獨之意涌上心來,即便身處人潮涌動、燈火輝煌的鬧市,也只能獨享一人份的寂寥空曠,塵世間的歡鬧是與我無關的。隨着年歲的增長,在經歷了各種人羣聚散,看過了各式悲歡離合之後,慢慢才懂得,這一生到頭來,能一直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內心。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應當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學會孤獨。

現在的人,大抵都是孤獨的。千萬人每天穿行在偌大的城市裏,日復一日帶着惺忪睡眼離家工作,再披星戴月伴着睡意關上房門,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循環往復,彷彿都是社會機器裏互不干涉的小螺絲釘。

在我們還無力改變這種生活節奏時,與其把孤獨視爲一種不合羣的怪癖,不如讓自己從容置身與孤獨之中,從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中偷得片刻閒,以理性沉靜的態度,享受獨立思考的空間。多閱讀、多思索,動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或許某一天回溯往昔的時候,自己會懷念起當年孤獨裏的那份靜謐,由衷感謝這份來自生命的禮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5

能陪你走一生的人有多少?怕是隻有自己。當生命逝去,生者或許悲痛,而逝者卻是平靜的,沒有聲響,沒有浪花,甚至連波紋也沒有。一人,悄無聲息,走了。

人終究是孤獨的。也許一生中,人們找過許多依附與寄託,故鄉、親人、愛人,可總是聚了又散了。如若把自己完全交付與誰,寄託與誰,那若是散了又該怎麼辦呢?留下的必定是傷痛。

緣聚緣散,唯敢於與自己相處的人才會獲得永久的安寧。如平凹先生在《自在獨行》書中提過的.,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這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裏,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着,不說話,就十分美好。”一切追隨自然,聽從內心。就像上山雲遊,遇到了佛就拜一拜,拜完了就繼續遊。你還是你,佛還是佛,世界未曾因你與佛的一瞬對視而發生任何改變。在這之後,佛依然端莊地坐落在那裏,你依然寧靜地享受孤獨,一個人,沒有懼怕,或許有一絲絲對世界的牽掛,但那僅僅處於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像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寫道:“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裏,對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

孤獨本身便是一個禮物,它讓你獲得安寧,教你謙虛與從容,讓你懂得寬釋與敬畏。而你之所以孤獨,不是因爲無人陪伴,不是因爲緣淺緣散,而是因爲你我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本應該孤獨,也註定孤獨。

孤獨本是上天對每個人的眷顧,卻只被少數人所享有。大多數人害怕與自己相處,他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無知己和不被理解是一種常態,而不是一種悲哀。獨處須要勇氣,它更是能力,獨處須要去面對自己真實面。獨處的能力便是讓自己充實與幸福的能力。因爲一個強大的人不會依靠他人帶給自己快樂,更不會讓自己的情感被他人操控。而那些總是試圖逃避孤獨的人終究還是要面對孤獨,可是那必定是一番淒涼的滋味。

孤獨也絕不是與世隔絕,僅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做一個獨立有思想的人。那些人當然有自己的追求,但一定不是去征服任何人,因爲他們深諳自然的法則。

著名評論家王元化說:“一個人太熱鬧,這個人就完了。”是了,一個人違背了他應有的樣子,怎麼會好呢?現在的人們一直在追求和諧,但和諧從來都不是一百個人發出同樣的聲音,也不是彼此爲了依賴而變得相似,而是當一百個人都發出不同的聲音卻還能彼此尊重。就這樣人們彼此相愛,卻又以各自獨立的姿態生活。

生活之至美,從享受孤獨開始。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6

每每談到孤獨,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感,讓人陷入沉悶壓抑之中。似乎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孤獨史。孤獨是一種主觀狀態,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羣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但我們今天要談的孤獨卻並非如此。

一天無意間看到這本書,我承認在我的人生中從來不缺乏孤獨。介於對孤獨的那種深深的恐懼感令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我覺得它的名字讓我對其很反感,孤獨怎麼會是禮物?有誰會喜歡孤獨?但是不得不承認,我極力地想從那種處境中掙脫出來,趁着對它還有一絲絲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帶着錯綜複雜的心情,我讀完了它。

作者講述的孤獨別有洞天,書中有寫到時光,也有人心,有情懷,當然也有文朋詩友,亦不缺青春愛情!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作者並沒有控訴孤獨給人的彷徨和無奈,也沒有指責人因爲孤獨所經歷的種種。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獨是人生的常態,用心經歷,用心對待!

“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學會孤獨。”

生活練習?沒錯,孤獨是生活練習!小時候的我和作者一樣都很愛哭,因爲它可以幫助我博得同情。眼淚對於我來說,並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還可以任性的時候,在還有人願意爲我的任性買單的時候。長大以後,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爲我已經是一個大人了。可卻還是會哭,縱然哭了也不會像從前那樣,只能一個人隱匿於某個角落,偷偷地安靜地啜泣,然後等待着時間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緒,等眼淚乾。

長大後的我哭泣,要的並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兒時有父母的陪伴,曾經的我天真地以爲只有我會長大,殊不知父母也會變老,在他們還沒有白髮的時候我一直是這麼想的。現在的我,很多時候都只能一個人走人生了。時間這種可惡的催化劑,加速擴大了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很多時候,他們都不能再陪伴我們了,不是他們不願意,只是時代變了。曾經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的朋友現在也早已橋歸橋,路歸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寫的,人生中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漸遠去,最後只剩下自己。看完後才明白,原來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於是最後只剩下眼淚,苦苦的。

孤獨是人生常態,不是嗎?這本書並沒有教會我如何逃避孤獨,而是把人生常態擺在我面前,讓我知道,其實這很正常,我應該正視它。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是的,它讓我知道我在成長!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7

壽準經常談到孤獨,總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讓人陷入抑鬱。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史。

孤獨是一種主觀狀態。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羣體,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中。但是我們今天談論的孤獨卻不是這樣。

有一天,當我偶然看到這本書時,我承認我一生中從未缺少過孤獨。對孤獨的深深恐懼讓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我認爲它的名字讓我非常不喜歡它。孤獨怎麼會是一份禮物呢?誰喜歡孤獨?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盡了最大努力擺脫那種局面。雖然我還有點信任它,但我也希望作者能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懷着複雜的心情,我讀完了它。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一個孤獨的故事。

這本書寫的是時間、人的心靈和感情,當然也有文朋和詩友,也不乏青春和愛情。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者沒有指責人們因孤獨而產生的猶豫和無助,也沒有指責人們因孤獨而產生的各種經歷。我越來越明白孤獨是生活的常態。用心體驗,用心對待!不要要求迴應,不要要求認可,學會與自己交談。傾聽自己,學會孤獨。

生活實踐?是的,孤獨是人生的實踐!作爲一個孩子,我和作者一樣喜歡哭,因爲它能幫助我獲得同情。當我可以任性,當別人願意爲我的任性付出代價時,眼淚對我來說不是軟弱,而是武器。當我長大了,我知道我不能再哭了,因爲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然而,我還是哭了。即使我哭了,我也不會像以前一樣了。我只能躲在角落裏,靜靜地哭泣。然後我等待時間慢慢清理我的情緒,等待淚水乾涸。當我長大了,我哭的不是同情而是友誼!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由父母陪伴。

我曾經天真地以爲只有我會長大,但我的父母也會變老。當他們沒有白髮時,我總是這樣想。現在,我大部分時間只能自己去。時間作爲可惡的催化劑,加速並擴大了我們和父母之間的代溝。大多數時候,他們不能再陪我們了,不是因爲他們不想,而是因爲時代變了。曾經志同道合、真誠的朋友現在已經回到了橋和路的路上。正如林在《城南舊事》中所寫的那樣,陪伴他們一生的人一個一個地逐漸消逝,最後只剩下他們自己。讀完之後,我意識到很多路只能由一個人走,最後只剩下眼淚,苦澀。孤獨是生活中的常態,不是嗎?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逃避孤獨,而是把正常的生活放在我面前讓我知道,事實上,這是正常的,我應該正視它。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是的,它讓我知道我正在成長!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8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孤獨,孤獨意味着被人遺忘、被人冷落。但是我所理解的孤獨是爲自己覓得一些獨自思考、獨自回憶、獨自幻想的時間和空間,它是生命的禮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是一本收錄了周國平、餘秋雨、陳忠實等人近期創作的散文作品的書籍。剛開始打算買這本書其實是被書名吸引的,特別是“孤獨”二字,使我身同感受,於是決定收入囊中。

書中的這句話“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它能讓人堅強、讓人自立、讓人構建自己的精神。而這些真正獨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現實世界如此多元而豐富的原因”既說出了孤獨的好處,又道出了孤獨者的共鳴。當別人嘲笑我那不太現實的夢想時,我會感到孤獨;當別人誤解、冤枉我時,我會感到孤獨;當別人拿着我身上不算缺點的不足來當笑柄時,我會感到孤獨……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懂得了即使或者最簡樸的生活,也一定不要扔掉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夢想,要知道,倔強是時光在心上留下的繭,厚厚的孤獨,會讓人變得更堅強。

對美好事物的喜歡和執着,讓很多人嚐盡了孤獨。古往今來,有多少做大學問的學者以及有很大成就的科學家,他們何嘗不是與孤獨作伴,在獨處中尋覓自我,創造輝煌,他們鍾情理想,甘於寂寞,讓人難以望其項背。

窗外是紅塵喧囂,心中卻是風輕雲淡。讓人疲憊的,不是面前的高山,而是登山鞋裏的沙粒。只有學會與孤獨相伴,人才能不妥協、有勇氣、有尊嚴,才能不畏懼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請記得:你的孤獨以及你所畏懼的,都將被時光鍛造成鋼。學會與孤獨相處,不要抱怨,因爲它是你生命的禮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9

在選擇這本書的時候一開始是被封面的余光中,林清玄先生的名字吸引。一直對兩位有所耳聞,卻從來沒拜讀過他們的文采。這是一本集結了臺灣很多作者的散文集,除了余光中,林清玄先生,還有很多未曾聽說過名字的作者,而這些作者大多都已是耄耋老者。

這本書帶給我更多的感覺是一本回憶錄。這些在臺灣文學史上都曾佔有一席之地的前輩們,從他們的文字裏讓我對那個島嶼產生了很多的嚮往。曾經讀蔣勳先生的書,覺得他是個文化底蘊特別深厚的人,讀完這本書突然就改觀了,臺灣那座島嶼該是個文化底蘊多麼深厚的城市,才能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作者。

如果對臺灣的過去沒有一點了解和知識儲備,讀起來會非常吃力,尤其對我這種沒有太多知識積累的人,讀起來更吃力,所以這本書讀的尤其慢。但是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去上網查,多多少少增加了點新知識。他們筆下的那個時代終究是過去了,每一個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或者已經離開人世。

這些作者大多都有着細膩的文筆,一些場景的描寫,讓人有很強的畫面感,我總會被他們的文字帶入那個時代。而更多的是對於生命的反思,因爲生性敏感,從小就愛思考生命的意義,卻不得所以然,又總愛裝模作樣裝成熟。在讀到他們的文字,卻突然有了種釋然,活着本身就是經歷,就是修行,又何必去思索太多的意義。以前會覺得每個人到最後都是同樣的結局,又何必去爭搶一些東西,所謂的隨遇而安不過是逃避。而現在卻覺得如果最後都是同樣的結局,但是你在生命旅途裏經歷的體驗到的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他們一樣。你大可以去不屑很多東西,但是必須搞清楚的是你只有讓自己到達一定的高度,或者去經歷了纔有資格說這樣的話。而不是裝作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不想要的樣子。

在今天,李敖的去世讓我不免把這些都聯繫在一起。屬於每一個時代的輝煌和成就終歸會過去,但是在那個時代裏他們所影響的一批又一批人,總會有人把他們的情懷傳遞下去。即使在這個功利又焦慮的時代,很少會再有人去靜下來去回憶那個年代,但是總會有人對那個時代感興趣,也總會有人去傳承。那麼那些存在也就有了意義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讀後感 篇10

孤獨是生命的禮物,書名起的很美,讓人回味無窮。封面寫着不求迴應,不求認同,學會與自己交流,聽自己說話,學會孤獨。這句話讓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爲“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爲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鄉愁》等等。

林清玄,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筆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鵑》,《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打開心靈的門窗》等等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臺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孤單和孤獨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孤單是一個人的獨處,就個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猶如離羣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單。孤單的人是羣體裏像是個“異類”,如缺少與人溝通交流,缺少友情溫暖的和缺少愛情的困惑者。這類人是骨子裏孤單,在寒冷裏的夜晚只有一個人獨處,在黑暗裏看不到溫暖。

孤獨是內在的,精神上的,內心空虛,沒有依靠和寄託。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裏卻依然還是孤獨,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獨就是與生俱來陪伴你一生的,孤單只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一生的事情。孤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獨。它就像是一種烙印深深刻在你腦海裏。面對孤獨我們要不斷去接受它,去學習。它遠離現實,超越現實的存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設法的遠離它。孤獨是對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麗的追求,它所得到的體驗、信念、人格、美好、靈魂上的快樂都不是現實所能給予的。它也許痛苦,但苦得猶如苦瓜一樣,是一種境界。

作家們在本書通過自身的經歷,來爲讀者們展現了對孤獨,對人生的啓發,引起讀者們對生命的思考。無論是余光中的《眼前的輪迴》還是《父親與民國》等等,都對孤獨有着深刻的感悟,每個人都不同,對孤獨的領悟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孤獨是一種高貴的禮物,一個永恆的精神家園。我們都得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