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好的孤獨》讀後感

《好的孤獨》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7W 次

獨善其身,絕非不善,更不是惡,其實它也是善,代表了一個人絕不妥協的道德原則,是他無可退讓的良心底線。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好的孤獨》讀後感,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好的孤獨》讀後感

  《好的孤獨》讀後感1

曾經看過復旦大學副教授陳果的一段關於孤獨和寂寞的上課視頻,感覺這位老師講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獨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學心得整理出書,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孤獨的自己有多強大!

關於《朋友是“無用”的。》這個觀點,聽了她的講解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愛我們的朋友,不是因爲他們“有用”。朋友不是爲了“利用”,不是爲了找一個安全的情緒宣泄渠道,不是爲了索取安慰,不是爲了陪襯自己的優越,不是爲了多一個“幫手”或“同謀”......而是爲了奉獻我們的愛與關懷,爲了與之分享心靈的豐富和生活的美好,爲了那種相互理解所帶來的默契,爲了“不時常想起,卻無處不在”的空氣般的同在感和信賴感。

孤獨和寂寞是兩回事,孤獨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都可以做到獨處,她的內心是平靜和充實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極力要擺脫一個人的孤單,社交是廉價的,但是並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寂寞的人想要通過社交尋求心靈的慰藉。同時,社交是帶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價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歡茶道,不是爲了在那擺譜,是因爲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種圓融,一種道。

  《好的孤獨》讀後感2

四十幾度的高溫天氣,手捧一本復旦名師、哲學博士陳果的《好的孤獨》靜靜地閱讀,燥熱的空氣似乎一下子變得清涼了許多。

這本著作以哲學的方式闡釋了生命中必將遭遇的謊言、不安全感、孤獨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態,從哲學角度分析了道德與人性、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時也爲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些解決的辦法,如換一種看法,尋找“精神家族”——友情和愛情,用大愛做小事等等。

人作爲一種社會性的生物,往往會害怕孤獨,追求羣居的生活。然而,我們卻忘了從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是孤獨的。也許上帝也正是因爲孤獨,才造出了人類與他爲伴。

其實,孤獨在本質上與它的兩位近親——孤單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單更多的是一種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單獨的個體,它不指向人的內心世界,比如離羣的孤雁就是孤單的。寂寞和孤獨更多地指向面對孤單時,人的不同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狀況。陳果把寂寞和孤獨形象地比作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都是孤單的嫡傳”,只不過寂寞是面黃肌瘦、寒氣逼人的,輕賤而殘缺;而孤獨卻是體態豐盈、充滿溫情的,高貴而完滿。不同的母親遺傳給了它們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虛與孤單的孩子,而孤獨則脫胎于思想與孤單的結合。”所以,感情上匱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讓人無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實的孤獨卻是高貴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讓人享受的。

當代哲學家周國平曾經說過:“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對精神與靈魂有着執着追求的人,對人間充滿摯愛的人,纔可能體驗真正的孤獨。”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也曾經說過:“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是啊!也許每一個深刻的靈魂、每一種高貴的思想都蘊藏着孤獨!屈原是孤獨的,他吟哦着“衆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義無反顧地自沉了汨羅;孔子是孤獨的,雖明知天下無道,卻仍然“知其不可而爲之”;布魯諾是孤獨的,他用生命捍衛着被視爲異端的日心說,被綁在火刑柱上時,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知道我的價值”;魯迅是孤獨的,當整個鐵屋子裏的人們都在熟睡的時候,他卻大聲吶喊着,試圖驚醒幾個人,以共同破壞這將要把人悶死的鐵屋子……

我想,所有與精神世界有關的作品也都應該是孤獨的產兒,文學、音樂、書畫、舞蹈、宗教、哲學……都是孤獨孕育出來的。因爲人在喧囂和浮躁的狀態中是無法產生靈感的,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才能與自己的心靈交流,與靈魂溝通,在靜靜的冥想中與思維碰撞,與靈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獨的,每天都在一個充滿汽油味的車庫裏工作到深夜,但那隻爬到畫板上跳躍的老鼠,讓他的靈感在孤獨中閃現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獨的,這世上只有鍾子期聽懂了他的琴聲,於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絕的音符;海子是孤獨的,家徒四壁,幾乎沒有任何物質財富,可空蕩冷寂的房間裏卻充滿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溫情和“以夢爲馬”的想象……

當然,孤獨絕不是故意的離羣索居,也不是膚淺的造作裝酷,它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種心境,一種自我心靈的詩意的棲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個偏僻的處所,也不必以頹廢或高冷的形象來表示自己的與衆不同。

作爲普羅大衆的我們也許並不能在孤獨中創造偉大或不朽,但我們要懂得孤獨並不可恥,也不可怕,它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遠離現實的紛繁複雜,給自己留一點獨處的時間,卸下面具,靜下心來,與最本真的自我來一場親密的對話,認真思考,深刻審視,好好規劃。

阿桑在《葉子》裏深情地演唱:“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單。”是的,很多時候,狂歡的確是一羣人爲了逃避孤單而營造了熱鬧的虛空,而孤單,不,孤獨的確是一個人的狂歡。讓我們一起守住孤獨,享受一個人的狂歡吧!

  《好的孤獨》讀後感3

提起孤獨這個詞,一開始我是很抗拒的,因爲一想到孤獨就會想到形單影隻、孤孤單單、落寞等不太陽光的詞彙,以前的我因爲極度膽小而很害怕孤單,如果我是一個人在家,要是聽到哪裏有什麼聲響一定要去弄明白,要不然寢食難安,現在隨着年齡漸長,慢慢的我不再那麼害怕了孤獨了,甚至是有一點喜歡獨處的時光,覺得自在隨意舒服坦然,雖然我的內心已經對孤獨有了改觀,但嘴上我是不願意承認的,看完了復旦哲學博士陳果老師的書《好的孤獨》,我豁然開朗,書中說,人註定要承受屬於自己的一切,在這一點上無人能夠分擔,無人能夠代勞,我們對孤單的懼怕不亞於對死亡的恐懼。看來不是我一個人害怕孤單啊!

如果當我們能夠正視孤單,承認它的存在,不逃避不掩蓋,迎向孤單把自己託給孤單,視孤單爲友,那就已然成爲了享受孤獨的思想者。在書中我似乎看到了一絲絲哲學的意念,但都很在理,覺得有一股由內而生的氣流通到發端。喜歡那標題“換一種看法,就是換一種活法”,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如果自我錯位,成就的是外功而不是內功,那他也什麼都不是,即使是我們普通人看來的很成功的人士,他也依然覺得自己什麼也沒有,因爲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離自己的心遠了,感受不到幸福的人,就不能算是成功。這對於像我們這樣普通的人,有一點治癒的作用,看完之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覺得現在的煩惱真的不算什麼,現在的自己應該是可以幸福的。

風度不是造作,而是內在氣度的自然流露。人們讀過的書會藏在一個人的氣質談吐裏,讀什麼樣的書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因爲讀書充實了你的精神力量,一個人的風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氣場,透露了這個人的精神力量。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從小我是一個內向的人,都說內向的人心思細膩,所以當人們被一個人的演講或者是侃侃而談吸引時,我會更多的去關注,這人有什麼樣的氣場,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氣場,讓他往衆人前一站或是一開口,就能迅速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據我分析,這個世界有氣場的人分爲兩種,有身份地位的人和有知識的讀書人,他們一種是靠錢和權造成的氣場,這種氣場是一種需要外在物質的堆積,如果拋開了這些外在的東西,那氣場也許就不一定存在了,所以這是一種有可能會消失的氣場,另一種則是靠豐富內心世界形成的氣場,這是別人永遠拿不走的一種氣質,所以多讀書豐盈自己精神世界,一個人的氣場就會自然而然顯現出來,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溢於言表”、“自然流露”。

文中引用了一首英國小詩我特別喜歡,“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我無限,剎那是永恆。”是的,不管是一顆沙粒,還是一朵花,只要你細心觀察都會各有各的精彩,用孩童般天真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微小的事物,你會發現別有洞天,但成人往往會忽視覺得太微小不足掛齒的事情,這是一個以小見大的道理,但生活也是這樣有正面也有反面,人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偌大的世界,在人們的眼中固然複雜深奧,但如果有一雙比我們人類更高境界的慧眼,在他的眼中我們的世界會不會也是一朵不起眼的、牆角的“小花”,而你我不過是暫時附在小花上的一粒粉塵而已。我知道,這是作者把人們的思想引向了哲學的思維方式,但句句在理,很能引起共鳴。

第一次接觸到哲學範疇的書籍,就被深深吸引,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作者的氣場,可能作者用的詞句語言比較通俗易懂吧,提到哲學,我的印象是枯燥乏味,但是看過這本書讓我這個從不認識哲學的門外漢既然有了一些想要更多瞭解哲學的想法,我想這位復旦老師的課應該是火熱異常,一個真正熱愛哲學的人,才能把自己所喜愛的推崇的思想觀點,用最簡單最有趣的方式來推薦給大家。換一種思維方式就是換一種活法,這就是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穫!